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目的:探讨内镜治疗老年人大肠息肉的方法及价值.方法:通过对106例老年人大肠息肉的内镜治疗,研究老年患者大肠息肉的内镜和病理特征以及内镜治疗和随访的体会.结果:106例老年患者男65例,女41例,年龄60-87岁,平均69.4岁,伴随其他器官疾病23例,占21.7%;106例患者中共检出息肉213颗,息肉主要分布在直肠和乙状结肠(64.3%),次为升结肠和回盲部(15%);多发及带蒂息肉分别约占1/3,息肉直径大于2cm占21.1%,息肉与癌并存占11.3%;病理检查癌变率占腺瘤的27.9%,增生性息肉和炎性息肉无一例癌变;癌变的息肉除一例外直径均大于2cm.内镜下治疗手术成功率达100%,术中并发出血一例,并发症发生率占0.9%.术后有72例患者随访,随访率达67.9%,息肉复发率为29.2%,复发的息肉腺瘤.结论:(1)内镜下摘除息肉创伤小,安全有效且能反复应用,特别适合于老年人.本组老年患者有21.3%伴有其他器官疾病,术中均能耐受,术中及术后其合并症无加重现象.(2)息肉分肿瘤性(腺瘤)和非肿瘤性息肉,腺瘤是公认的癌前期病变,老年人大肠息肉以腺瘤居多,本组病例占57.5%,且癌变率高达27.9%,摘除腺瘤打断了腺瘤—腺癌的序贯过程,因此,可有效的降低大肠癌的发生率.(3)本组病例术后随访中息肉复发率为29.2%,复发的息肉中85.7%为腺瘤,且有一例息肉癌变,因此,腺瘤样息肉切除后定期结肠镜复查是很有必要的,他对预防大肠癌的再发生有很重要的作用.(4)我们认为对老年患者在结肠下作息肉摘除术,术前必须处理好其基础疾病合并症,充分的肠道术前准备是手术成功的前题,操作者技术熟练、动作轻柔是手术成功和减少及避免并发症的关键,术后加强护理也是必不可少的条件.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结肠镜检查时退镜时间和结直肠息肉发现率的关系.方法 选取我院2012年6月~2012年8月接受结肠镜检查的患者556例,按息肉的有无分为有息肉组和无息肉组两组,并比较两组患者年龄、性别、肠道清洁度、息肉位置、大小、病理类型及完成全结肠镜检查的例数和退镜时间的差异,进一步将息肉组按退镜时间长短分为<2分钟、2~4分钟、4~6分钟和>6分钟4组,比较不同退镜时间息肉发现率的差异.结果 受检者556例,发现结直肠息肉者158例,无息肉者398例,两组患者性别、肠道清洁度及完成全结肠检查例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年龄及退镜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不同退镜时间组受检者的年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随着退镜时间的延长,息肉发现率逐渐增加,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随退镜时间延长,息肉发现数目增加,Spearman相关分析显示两者的相关系数为0.32(P <0.01).结论 结直肠息肉的发现率和发现数目随退镜时间的延长而增加,结直肠镜检查时退镜时间应>6分钟.  相似文献   

3.
目的随访嘉定地区2年内结肠直肠息肉临床特点及内镜下治疗后的改变,以期更好地指导今后的临床及科研工作。方法收集2年间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北院就诊的结肠镜检查结肠直肠息肉性疾病治疗前后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基本信息,包括性别、年龄、发病时的症状、结肠镜检查结果及后续其他检查手段,分析病情的变化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结肠直肠息肉需经内镜治疗1 265例,男776例,女489例,临床表现为无症状(10.1%)、血便/黑便/粪隐血阳性(27.8%)、腹痛(10.7%)、腹泻(22.0%)及其他(29.4%)。以远端结肠(直肠、乙状结肠)分布为主(49.7%),多息肉患者占25.0%。青年组581例(45.9%),老年组684例(54.1%)。老年和青年组内息肉的病理类型、形态学、大小中以管状腺瘤、山田Ⅰ型、1.0 cm发病率最高,组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老年组及青年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 265例患者内镜下治疗中热活检钳除52例,APC电凝581例,EMR模式切除622例,ESD模式切除10例。均成功切除息肉,无死亡病例。并发症主要表现为:腹痛45例,出血36例,肠穿孔2例,发热4例。术前及术后息肉病理学比对一致率为85.6%。随访时间为1年,再发现率为39.9%。结论上海市嘉定地区结肠直肠息肉处于高发病率状态,注重肠镜筛查尤为重要。在内镜下的治疗中,注意多种手术方式的有机结合,注重疾病的长期随访和治疗,对预防疾病的复发尤为关键。  相似文献   

4.
老年人大肠息肉的内镜治疗及五年以上随访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本文报道219例老年人大肠息肉的内镜治疗及5~8年随访结果。其中多发性息肉118例,单发性101例。内镜摘除后的息肉复发及再发率分别为5.5%和41.9%;平均复发及再发时间为19.4个月及19.1个月;73.5%及75.5%的病例于2年内复发及再发。随访检出3例息肉癌变,平均间隔时间为25.7个月。认为对多发性大肠腺瘤患者应于内镜治疗后半年进行随访,连续2次无病变者可适当延长随访时间但不宜超过2年。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结肠息肉癌变的危险因素及内镜治疗效果。方法选取行结肠息肉内镜治疗的患者116例,根据内镜病理检查分为高级别组57例,中级别组59例。对两组一般资料、临床症状及息肉情况进行统计。对两组患者于内镜下进行治疗,随访48 w,统计复发情况。结果高级别组男性、有便血、有吸烟史、息肉多发及息肉≥2 cm者明显多于中低级别组,年龄明显高于中低级别组(P0.05)。经Logistic回归分析,男性、年龄45岁、有吸烟史和家族史、息肉多发是结肠息肉癌变的高危因素(P0.05)。高级别组黏膜下层剥离术治疗(EMR)和黏膜切除治疗(ESD)复发率分别为42.50%和5.88%,中低级别组分别为36.36%和23.08%,两组采用ESD复发率均明显小于EMR(P0.05)。结论结肠息肉癌变受多种因素影响,通过内镜手术的方式可以将息肉进行切除,其中ESD方式术后复发率较低,可以更好地预防及阻断癌变发展,但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临床工作中应根据情况为患者选择较为合适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大肠息肉的分布、病理分型以及高频电切除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对256例患者结肠息肉采用内镜下高频电切除治疗,观察其分布情况、病理分型、疗效及并发症。结果有效切除率为100%,左半结肠占72.66%右半结肠9.76%横结肠17.58%,腺瘤性息肉占49.6%,术中及术后24 h内出血率3.12.%,手术24 h后出血率0.78%,穿孔发生率0.39%,单发者一年随访复发率16.00%,多发者半年复发率23.66%。结论大肠息肉发生以左半结肠为主,病理分型主要为腺瘤,高频电切除大肠息肉安全、可靠、有效,如术中或术后发生出血,则应积极进行内镜下治疗,该方法值得临床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7.
吴瑞  杨成  占强 《中华消化内镜杂志》2021,38(12):1003-1007
目的 探讨各个肠道节段合理的退镜时间。方法 前瞻性观察研究自2019年11月—2020年11月于本消化内镜中心行结肠镜检查的465例患者,再回顾性分析自2017年7月—2017年9月本中心的结肠镜检查记录,以作验证集。结果 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确定升结肠段、横结肠段、降结肠段以及乙状结肠直肠段的退镜时间阈值分别为77 s、61 s、56 s及109 s。升结肠段中,当退镜时间≥77 s时,升结肠段的腺瘤检出率(adenoma detection rate,ADR)显著增加(17.3%比2.8%,P<0.001)。同样,横结肠段退镜时间≥61 s时的ADR(6.9%比2.8%,P=0.036),降结肠段段退镜时间≥56 s的ADR(6.3%比1.7%,P=0.019),乙状结肠直肠段退镜时间≥109 s时的ADR(31.0%比7.9%,P<0.001),均显著增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升结肠段退镜时间≥77 s(OR=6.427,P<0.001),降结肠段退镜时间≥56 s(OR=3.564,P=0.045),乙状结肠直肠段退镜时间≥109 s(OR=5.073,P<0.001)是各肠段ADR增加的独立影响因素。验证集中,当升结肠段、横结肠段、降结肠段及乙状结肠直肠段退镜时间分别≥77 s、61 s、56 s、109 s时,全肠道的ADR(48.3%比17.6%,OR=2.952,P<0.001)及息肉检出率(polyp detection rate,PDR)(63.2%比23.0%,OR=4.191,P<0.001)均显著增加。与退镜时间>6 min的结肠镜检查相比,二者ADR(P=0.563)及PDR(P=0.77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当升结肠段、横结肠段、降结肠段及乙状结肠直肠段的退镜时间分别≥77 s、61 s、56 s、109 s时,各肠段及全肠道的ADR及PDR均显著升高。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大肠息肉切除术后复发的相关高危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01/2015-12于上海市普陀区中心医院行2次以上大肠息肉切除术的患者,探讨大肠息肉内镜下治疗后复发的相关高危因素.结果:2012-01/2015-12上海市普陀区中心医院行2次以上内镜下大肠息肉切除术的患者总共54例.在单因素分析中,男性大肠息肉患者术后复发率高于女性;随着年龄的增长,大肠息肉的复发率也逐渐增高;肠道清洁度越高,越不易复发;腺瘤性较非腺瘤性息肉更易复发;1 cm的息肉最易复发,1-2cm的息肉最不易复发;氩离子凝固术(argon plasma coagulabor,APC)电灼术后的大肠息肉最不易复发,APC电灼+高频电凝切除术后的大肠息肉最易复发;多发息肉较单发息肉更易复发.在多因素分析中仅有年龄是大肠息肉术后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年龄、性别、息肉个数、息肉病理类型、肠道清洁度均是大肠息肉切除术后复发的高危因素,而肠道准备不充分、息肉较小则会增加漏诊率,大肠息肉手术方式由于样本量较小则不能完全阐明其是否为大肠息肉切除术后复发的高危因素.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结直肠息肉内镜下治疗的方法、疗效及其安全性。[方法]对经内镜下治疗的直径≥1.0cm的结直肠息肉患者230例的治疗方法、术后并发症及复发情况等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使用不同的内镜技术治疗结直肠息肉的切除率达100%,穿孔率为0%,出血率为6.9%,术后复发率低,术后12个月复发率仅1.9%。[结论]根据结直肠息肉的总体情况选择不同的内镜下治疗方法是安全、有效的,并建议术后6个月经结肠镜复查。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不同肠道再清洁时机下联合白光内镜或窄带成像内镜退镜观察对结肠镜检查质量的影响。方法 采用单中心前瞻性随机对照试验,将2021年8月至2022年2月1083例门诊及住院结肠镜检查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n=386)、WLI组(n=357)及NBI组(n=340)。对照组:常规进镜,退镜时再清洁,主要采用白光内镜(WLI)观察;WLI组:进镜时再清洁,退镜时主要采用白光内镜(WLI)观察;NBI组:进镜时再清洁,退镜时主要采用窄带成像内镜(NBI)观察。记录并比较三组患者的息肉检出率、进退镜时间、总镜检时间及BBPS等指标。同时将各组按末次肠道清洁剂服用时间至镜检开始时间的时间间隔分为短间隔组(3~5小时)和长间隔组(>5小时)两个亚组,进行亚组分析。结果 研究发现试验组息肉检出率(WLI组44.8%、NBI组51.8%)显著高于对照组(38.1%)(P<0.05),试验组进镜时间(WLI组4.25±0.81 min、NBI组4.37±0.95 min)长于对照组(3.22±0.93 min)(P<0.05),试验组退镜时间(WLI组5.21±2.41 min、NB...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运用重复进镜观察的方法研究结直肠息肉检出率的影响因素。方法 选取2016年8月至2017年3月期间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消化内镜中心行无痛结肠镜检查的900例患者,随机抽取其中300例患者行二次镜检,300例患者行三次镜检,检查过程中严格控制内镜医师经验、进镜方式、肠道清洁度、退镜时间等影响检查结果的客观因素,记录检出息肉的特征(数量、位置、形态、大小、病理类型)。比较同一患者前后两次进镜和三次进镜观察发现的息肉特征;比较第1次进镜组、第2次进镜组和第3次组检出的息肉特征;进一步运用Logistic回归方法,分析结直肠息肉镜检漏诊的独立影响因素。结果 多发性息肉、升结肠息肉、横结肠息肉、乙状结肠息肉、无蒂息肉、小息肉(≤5mm)漏诊率较高(P均<0.05),而病理类型与息肉的漏诊无关(P>0.05);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息肉的数量、位置、形态,以及大小均为其漏诊的独立影响因素(P均<0.05);第2次进镜组较第1次进镜组的息肉检出率高,但第3次进镜组与第2次进镜组息肉检出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结直肠息肉的数量、位置、形态,以及大小均是其漏诊的独立影响因素;在结肠镜检查中运用二次进镜观察的方法有可能使息肉的检出率得到提高。  相似文献   

12.
目的:从肠道准备、医生观察方法和患者舒适度这三个可控的临床因素,探讨提高结肠镜检查质量的方法.方法:900例接受结肠镜检查的门诊患者,根据肠道准备、观察方法和是否加服匹维溴胺的不同各随机分组,由内镜医生及助手根据Boston肠道准备量表(Boston Bowel Preparation Scale,BBPS)评分记录肠道清洁度,评估肠腔内气泡程度,记录受检者腹痛程度和息肉及微小息肉检出率.结果:两组患者的肠道准备清洁有效性并无明显差异.加服西甲硅油乳剂组患者的肠内气泡量(尤其是右半结肠)少于仅服用聚乙二醇电解质散组;加服匹维溴胺片组患者在操作过程中的腹痛程度低于仅肌注东莨菪碱组;在退镜和进境均观察病变组患者的息肉检出率和微小息肉检出率均高于仅退镜观察组.以上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聚乙二醇电解质散能有效的清洁肠道,西甲硅油可减少肠内气泡量,匹维溴胺可有效缓解患者腹痛,进境和退镜的同时肠道观察可提高息肉和微小息肉的检出率,均有利于改善结肠镜检查质量.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祁门县地区结肠息肉的发病情况、临床特征以及诊治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5年12月在黄山市祁门县人民医院就诊并接受肠镜检查的1 959例患者,对内镜诊断为结肠息肉的373例患者以及其中接受结肠镜下息肉切除治疗的201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病理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1 959例接受结肠镜检查的患者中有373例检出结肠息肉,息肉检出率为19.04%,男性多见,男女比为1.66∶1,平均发病年龄为(55.56±12.71)岁;结肠息肉以单发、山田分型Ⅰ型及Ⅱ型为多见;息肉大小以1.5 cm为多见;好发部位是直肠及乙状结肠;病理分型以腺瘤性息肉为主。201例患者共切除息肉335枚,所有患者均顺利切除,术中部分患者有出血,采用钛夹等内镜下措施成功补救,未出现严重的并发症;201例息肉切除患者中有59例完成了内镜随访检查,随访率为29.4%,随访时间为3个月~4年。59例随访的患者中有10例出现复发,复发率为16.9%。结论内镜下治疗是目前结肠息肉的主要治疗方法,其操作简单、创伤小、并发症少,是一种安全、有效、易行的治疗方法,值得在基层医院推广。息肉切除术后易复发,需重视息肉切除后的密切随访。  相似文献   

14.
背景:结肠胶囊内镜(CCE)是诊断结直肠疾病的新方法,具有安全、非侵入性、无需麻醉等优点。目的:评价二代CCE诊断结直肠息肉的准确性和安全性。方法:本试验为前瞻性研究,共纳入32例于2014年1月—2015年9月在西京医院经结肠镜检查诊断为结直肠息肉(至少有一个息肉直径≥6 mm;或任意大小的息肉≥3个)的患者。于CCE检查次日行内镜下结直肠息肉切除术。以结肠镜结果为金标准,评价CCE诊断结直肠息肉的敏感性,同时评价肠道准备合格率、胶囊通过和排出情况以及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结果:1例患者结肠镜治疗时未发现息肉。另31例息肉患者中CCE发现27例,敏感性为87%(95%CI:69%~96%)。CCE发现≥10 mm、≥6 mm和≤5 mm息肉的敏感性分别为82%(95%CI:48%~97%)、76%(95%CI:54%~90%)和66%(95%CI:53%~77%)。整体肠道准备合格率为71%(95%CI:51%~87%);胶囊全胃肠道通过时间和结肠通过时间分别为(11.42±5.23) h和(7.47±4.75) h;电池工作时间内胶囊排出率为75%。无CCE相关不良事件发生。结论:二代CCE在诊断结直肠息肉方面具有潜在价值,发现≥10 mm、≥6 mm的息肉敏感性尚可,安全性良好。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结肠息肉内镜诊断的临床表现、病理结果及不同方式的治疗效果。方法纳入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在我院行电子肠镜检查者经确诊为结肠息肉且需行内镜治疗的患者共454例,按治疗方式的不同将患者分为A组(68例)、B组(232例)与C组(154例),所有患者术前均接受常规检查,A组行活检钳除法治疗,B组行高频电切术治疗,C组行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金属夹治疗,观察所有患者内镜下表现、病理结果及临床治疗效果。结果接受治疗的454例患者中共发现640枚息肉均全部摘除,摘除率为100%。C组出血率(1. 30%)显著低于A组(4. 41%)与B组(2. 15%)(P 0. 05);随访发现,C组复发及残留总发生率(0. 65%)显著低于A组(14. 71%)与B组(2. 59%)(P 0. 05)。454例结肠息肉患者中单发息肉、山田分型Ⅰ、Ⅱ型及0. 5~1. 5 cm的息肉最多,且多发于直肠与乙状结肠。454例结肠息肉患者中高级别上皮内瘤变阳性表达23例(5. 07%),息肉切除后病理显示切缘阴性者431例(94. 93%);三组术后进食、排气、排便及住院时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义(P 0. 05)。结论经内镜诊断结肠息肉患者,可清晰明了的观察其内镜表现及病理结果,为临床治疗提供可靠的依据,同时通过三种术式治疗结肠息肉均可有效切除息肉,且术后并发症较少,而EMR术相对治疗结肠息肉具有创伤小、操作简便、术后恢复快、息肉残留及复发率少等优势,在结肠息肉临床治疗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无痛内镜下高频电和微波切除胃十二指肠息肉术的临床疗效,分析息肉的分布、大小、形态及组织学特征.方法 对130例胃十二指肠的204枚息肉进行了内镜下高额电切或/及微波灼除术.结果 切除成功率100%、有效率95.1%,4例并发出血,出血率3.1%.胃息肉好发部位为胃窦和胃体,以<2.0 cm的广基息肉为主;十二指肠好发部位为球部,以<1.0 cm为主.回收率为63.5%.其中腺瘤性息肉8例8枚,占6.15%;炎性息肉82例156枚,占76.4%;增生性息肉410例40枚,占19.6%.多发息肉均为炎性息肉.1年后其中95例胃息肉和6例十二指肠息肉的患者复查了胃镜,共发现5例复发,复发率为4.9%,且均非原位复发.结论 无痛内镜下高频电切除术和微波灼除术具有简便安全,损伤小、痛苦少、费用低及可重复实施等特点,两者合理使用,不失为消化道息肉治疗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结肠镜检查过程中内镜护士辅助观察对内镜下息肉检出率的影响.方法:本研究为前瞻性研究,总结2014-01/06于青岛大学附属医院内镜室行肠镜检查病例,随机分为2组,1组由单独内镜医师观察,另外1组增加1名内镜护士共同观察屏幕寻找病变,分析内镜下息肉及腺瘤检出率,并进行比较.结果:共1192例患者完成结肠镜检查,协作组息肉检出率明显提高(33.19%vs 27.81%,P=0.000),两组的腺瘤检出率无明显差异(20.88%vs 20.55%,P=0.889).协作组的小息肉检出率明显高于医师组(P=0.006),左半结肠及右半结肠的息肉检出率均高于医师组,两组间有明显差异(P=0.017).结论:训练有素的内镜护士作为一个额外的观察者参与观察是一个提高结肠镜下息肉检出率的有效的策略.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结直肠平坦型腺瘤肠镜检出率(flat adenoma detection rate,FADR)的可控影响因素,以提高结肠镜检查质量。方法回顾性分析2 986例患者的临床内镜资料,按肠道清洁度及内镜操作医师的特征(包括操作例数、专业背景、操作方式及退镜时间)计算出FADR,再比较各组FADR的差异,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影响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肠道清洁度、操作例数、操作方式及退镜时间对FADR有显著影响(P0.01),而操作医师的专业背景对FADR的影响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肠道清洁度、操作例数、操作方式及退镜时间是FADR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在良好的肠道准备条件下,操作医生累积结肠镜操作1 000例以上,采用单人操作法,保证退镜时间在6 min以上可显著提高FADR,从而有效提高结肠镜检查质量。  相似文献   

19.
目的 研究结直肠腺瘤(colorectal adenoma,CRA)切除术后复发息肉的特点.方法 收集2005年5月-2012年5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消化内科完成结肠镜下息肉切除术、病理组织学确诊为CRA,术后行肠镜复查,并发现复发息肉的患者103例.统计分析初发息肉的大小、数目、病理分型、发生部位、肠镜间隔时间与复发息肉的大小、数目、病理分型、发生部位之间的关系.结果 93%的患者复发息肉大小都在1 cm以内;复发息肉在左半结肠占65%,在右半结肠占12%,在全结肠占22%;初检CRA大小、数目、病理分级与复发息肉的大小、数目、病理分级,经统计分析均无关联,初检发生部位与复发息肉的发生部位有相关性(P<0.05).结论 复发息肉通常是多发、较小、低危的,虽然大部分在第1年已经出现,但在5年之内其镜下特点及病理分型均无统计学意义.初检位于左半结肠的CRA患者,复发息肉更易在左半结肠,而初检位于全结肠的患者复发息肉更易在全结肠.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全面评价甘肃省人民医院内镜中心结肠镜检查质量,为评估我国目前消化内镜检查质量提供基线数据和理论依据。方法 依托甘肃省人民医院内镜中心数据库,采用单中心、回顾性、横断面研究方法,收集2021年1月1日—2021年12月31日在甘肃省人民医院消化内镜中心行结肠镜检查的全部患者资料,分析息肉检出率、腺瘤检出率、盲肠插管率、肠道准备充分率等质控指标,评价本中心结肠镜检查质量。结果 研究共纳入7 562例结肠镜检查患者,年龄(51.61±13.59)岁,其中男4 286例(56.7%)、女3 276例(43.3%)。门诊患者4 924例(65.1%),住院患者2 638例(34.9%)。由专职内镜医师完成检查患者6 456例(85.4%),由非专职医师(消化科或肛肠科医师)完成检查患者1 106例(14.6%)。总体腺瘤检出率、息肉检出率、盲肠插管率、肠道准备充分率分别为11.9%(900/7 562)、32.9%(2 488/7 562)、93.0%(7 030/7 562)、91.3%(6 906/7 562)。男性、高年龄段、住院患者以及由专职内镜医师完成检查患者的腺瘤检出率、息肉检出率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甘肃省人民医院结肠镜检查的盲肠插管率、肠道准备充分率均能达到现有指南要求,但仍需进一步提高腺瘤检出率。高龄、男性是结肠镜筛查的重点人群。此外,应重视对内镜检查医师规范化培训,以进一步提高结肠镜检查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