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观察胸痛中心(CPC)区域协同救治体系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再灌注时间和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STEMI患者,根据是否纳入胸痛中心区域协同救治体系分为区域协同救治组(160例)和CPC成立前组(92例),比较两组患者首次医疗接触至球囊扩张(FMC-to-B)时间、入门至球囊扩张(D-to-B)时间和FMC-to-B时间<120 min、D-to-B时间<90 min达标率以及住院期间主要并发症;对患者随访6个月,比较两组患者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和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发生率。结果区域协同救治组FMC-to-B时间[(112.8±87.0)min比(154.5±64.1)min,P=0.022]、D-to-B时间[(84.5±47.6)min比(136.3±62.4)min,P=0.019]较CPC成立前组显著下降;而FMC-to-B时间<120 min达标率(69.6%比48.4%,P<0.001)和D-to-B时间<90 min达标率(82.7%比36.5%,P<0.001)较CPC成立前组显著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区域协同救治组患者LVEF[(58.7±3.5)%比(53.0±4.2)%,P=0.040]大于CPC成立前组,而MACE发生率(6.0%比12.7%,P=0.044)较CPC成立前组显著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CPC区域协同救治体系有效缩短STEMI患者再灌注时间,减少住院期间主要并发症和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区域协同救治模式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救治的首次医疗接触至球囊扩张(FMC-to-B)时间、症状发作至球囊扩张(S-to-B)时间及其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2013年1月—2015年3月首诊于太原市中心医院胸痛中心、发病时间在12 h内,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并完成6个月随访的STEMI病人230例,依据是否纳入区域协同救治模式分为区域救治组(138例)和常规流程组(92例)。比较两组FMC-to-B时间、S-to-B时间、入院和PCI术后6个月心功能指标有无差别,并随访病人6个月,观察主要不良心脏事件(MACE)发生率。结果区域救治组FMC-to-B时间、S-to-B时间[分别为(96.3±21.0)min、(410.8±208.9)min]均低于常规流程组[分别为(138.9±49.2)min、(461.3±215.4)min],其中FMC-to-B时间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FMC-to-B时间在90 min内为目标,区域救治组FMC-to-B时间达标率为30.4%(42/138),明显高于常规流程组的2.2%(2/9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病人入院时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相似,出院后6个月区域救治组病人LVEF高于常规流程组[(54.12±6.72)%比(51.90±6.93)%],LVEDD小于常规流程组[(52.15±4.84)mm比(55.86±4.98)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MACE发生率明显低于常规流程组[6.52%比17.4%,P0.05]。结论区域协同救治模式可明显缩短FMC-to-B时间,改善病人心功能及预后,减少MACE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微信平台在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患者的转运和救治流程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建立以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胸痛中心为核心,"120"院前急救系统、急诊科以及武汉市周边区域不具备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PCI)能力的各基层医院参与的微信群。利用微信平台对疑似STEMI患者的病史和心电图等资料进行传输共享。对比分析微信平台应用之前(2014年12月1日至2015年8月31日)和之后(2015年9月1日至2016年5月31日)两组患者首次医疗接触至球囊扩张(FMC-to-B)时间、入门至球囊扩张(D-to-B)时间、住院期间死亡率以及住院天数的差异。结果微信平台应用前行PPCI的急性STEMI患者共计91例,微信平台应用后行PPCI的患者119例。两组患者支架置入、住院期间死亡率、住院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微信平台应用后患者的FMC-to-B时间[(115.6±34.0)min比(197.1±45.5)min,P0.001]和D-to-B时间[(80.4±9.3)min比(133.6±36.7)min,P=0.034]时间均较微信平台应用前患者显著减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微信平台的应用有助于不具备PPCI能力的医院对STEMI患者进行无缝隙转诊,明显缩短了FMC-to-B和D-to-B时间,提高了救治效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120急救转运系统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心肌再灌注时间及其临床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行PCI的STEMI患者60例,根据入院方式分为120转运组36例和自行入院组24例,观察2组患者首次医疗接触到球囊扩张(FMC-to-B)时间、进门至球囊扩张(D-to-B)时间、D-to-B达标率(D-to-B90min)、平均住院天数、PCI术后1周及6个月心功能情况。结果与自行入院组比较,120转运组D-to-B和首诊FMC-to-B时间显著缩短[90 min vs 115 min,P=0.002;(95±50)min vs(139±73)min,P=0.046],D-to-B达标率更高(61.1%vs 29.2%,P=0.015)。120转运组术后6个月LVEF显著高于自行入院组。结论 120急救转运系统可显著缩短STEMI患者的救治延迟,改善STEMI患者心功能和临床预后,减轻患者医疗负担。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胸痛中心持续改进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诊疗效果的影响及目前存在的常见问题。方法纳入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2016年6月至2017年6月急诊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235例,将2016年6月至2016年12月入院患者设为前组(98例),2017年1月至2017年6月入院患者设为后组(137例)。比较两组患者总缺血时间、首次医疗接触-球囊扩张(FMC-to-B)时间、入门到球囊扩张(D-to-B)时间、院前传输心电图比例、绕行急诊比例、转出医院入门-出门时间、住院时间、住院期间心力衰竭发生率、总死亡率。结果两组患者住院时间、总死亡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后组患者总缺血时间[247.0(170.5,395.5)min比281.5(189.3,381.8)min,P=0.493]、FMC-to-B时间[135.0(90.5,209.5)min比150.0(110.8,191.8)min,P=0.205]稍小于前组,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后组患者D-to-B时间[56.0(34.0,72.5)min比80.5(58.0,101.5)min,P0.001]、住院期间心力衰竭发生率(14.6%比37.8%,P0.001)显著低于前组,而院前传输心电图比例(65.0%比24.5%,P0.001)、绕行急诊比例(21.9%比3.1%,P0.001)、转出医院入门-出门时间[97.0(50.0,163.0)min比61.5(36.5,103.5)min,P=0.007]显著高于前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胸痛中心持续改进能够缩短D-to-B时间,降低住院期间心力衰竭发生率,但胸痛中心尚未降低总缺血时间、FMC-to-B时间、总死亡率,因而减少院前延误及转诊时间是胸痛中心持续改进的主要方向。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区域协同救治模式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治疗及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2011年8月至2014年10月在我院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非本院首诊、发病时间在24 h内的360例急性STEMI患者,分为采取区域协同救治模式的研究组(n=200)和采取常规模式的对照组(n=160)。比较两组患者首次医疗接触至球囊扩张(FMC-to-B)时间、进门至球囊扩张(D-to-B)时间、心功能、平均住院日、住院费用及随访6个月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的发生率。结果:研究组左室射血分数(LVEF)明显高于对照组(54.8%±8.5%对48.5%±7.9%,P0.05);研究组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低于对照组[(47.5±4.8)mm对(51.4±5.6)mm,P0.05];研究组FMC-to-B、D-to-B时间分别为(118.3±45.6)min和(74.5±33.4)min,均低于对照组的(145.6±61.5)min和(110.8±40.9)min(P均0.05);研究组患者住院时间和住院费用分别为(7.0±2.5)d和(46 856±1 395)元,均低于对照组的(11.6±4.5)d和(53 562±1 455)元(P均0.05);随访6个月内,研究组发生心源性猝死4例、再发心肌梗死8例,均低于对照组的10例和21例(P均0.05)。结论:区域协同救治模式可缩短FMC-to-B及D-to-B时间,改善患者心功能,减少患者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及MACE,可有效提高区域内STEMI救治水平。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基于GRACE评分系统的急诊专科护理模式在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围手术期的应用效果。方法连续选择2013年9月~2015年3月于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急诊科诊断为ACS患者265例,男性138例,女性127例,年龄39~75岁。根据入院先后顺序,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132例)和观察组(133例)。对照组采用标准专科护理模式,观察组采用基于GRACE评分系统的专科护理模式,对比两组的入院至球囊扩张(door-to-balloon,D-to-B)时间、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手术相关并发症发生率和护理满意度评分。结果观察组的D-to-B时间、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较对照组显著缩短,数值为[(27.8±13.2)min vs.(45.6±16.4)min]、[(42.6±15.5)min vs.(58.7±16.9)min]、[(7.8±2.4)d vs.(10.5±2.3)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观察组手术相关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10.5%vs.23.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护理满意度各项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应用GRACE评分系统对ACS患者进行分层护理,可明显缩短入院至救治时间,减少并发症,提升护理质量。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我院胸痛中心认证前后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救治关键指标的变化。方法采取回顾性非同期队列研究方式,以我院通过中国胸痛中心联盟正式认证时间为划分时间点,将2017年9月至2018年9月收治的STEMI患者为胸痛中心认证前组(206例),将2018年10月至2019年10月收治的STEMI患者为胸痛中心认证后组(284例)。比较胸痛中心认证前后STEMI患者院前救治、院内救治关键指标的变化以及住院期间死亡率、住院时间和住院费用的差异。结果胸痛中心认证后组心电图(ECG)远程传输比例[122(43.0%)比62(30.1%),P=0.008]和绕行急诊科或CCU比例[117(41.2%)比64(31.1%),P=0.022]与胸痛中心认证前组比较显著增加,首次医疗接触至完成首份ECG(FMC-to-ECG)[3(2,5)min比5(2,7)min,P<0.001]与胸痛中心认证前组比较显著缩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发病至首次医疗接触(S-to-FMC)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46)。胸痛中心认证后组ECG至确诊时间[(76.3±57.9)min比(92.0±65.8)min,P=0.040]较胸痛中心认证前组显著下降;胸痛中心认证后组进入医院大门至球囊扩张(D-to-B)时间[76.0(60.0,88.0)min比94.0(78.0,195.0)min,P<0.001]和首次医疗接触至球囊扩张(FMC-to-B)时间[(96.1±67.3)min比(112.4±84.0)min,P=0.022]均较胸痛中心认证前组显著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胸痛中心认证后组D-to-B时间<90 min达标率[201(70.8%)比119(57.8%),P=0.003]和FMC-to-B<120 min达标率[180(63.4%)比101(49.0%),P=0.002]均较胸痛中心认证前组显著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胸痛中心认证后组院内死亡率与胸痛中心认证前组比较,有下降趋势[11(3.9%)比10(4.9%),P=0.654],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胸痛中心认证前后组患者住院时间和住院总费用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我院胸痛中心认证后较认证前显著缩短了STEMI救治时间,尤其是D-to-B时间,有助于提高胸痛中心STEMI患者的救治效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胸痛中心模式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病人救治时间的影响。方法选择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2016年9月—2017年8月(胸痛中心成立前)收治的急性STEMI并行急诊PCI的病人105例为对照组,2017年9月—2018年8月(胸痛中心成立后)收治的急性STEMI并行急诊PCI的病人139例为胸痛中心组。比较两组病人总缺血时间、就诊-球囊扩张(door-to-balloon,D-to-B)时间、D-to-B时间达标率(90 min)、导管室至球囊扩张(cathlab door to balloon,C-to-B)时间、病人决定时间、手术成功率及住院期间死亡率。结果胸痛中心组与对照组比较,D-to-B时间、病人决定时间明显缩短,D-to-B时间达标率明显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建立规范化的胸痛中心模式能够缩短STEMI病人的D-to-B时间,提高心肌梗死救治效率,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在急性心肌梗死(AMI)合并心原性休克(CS)患者中的疗效及影响死亡率的危险因素。方法连续纳入2014年1月至2017年12月中国科技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因AMI合并CS急诊置入IABP并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患者291例。根据住院期间是否死亡分为死亡组63例(21.6%)和存活组228例(78.4%),分析两组患者临床资料、实验室检查结果及术中并发症等。结果死亡患者年龄[(75.3±11.6)岁比(67.5±12.2)岁,P0.001],糖尿病(63.5%比34.6%,P0.001)、既往PCI史(4.8%比0.4%,P=0.033)、心房颤动(11.1%比0.9%,P0.001)、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40%(74.6%比19.7%,P0.001)、左主干病变(15.9%比1.3%,P0.001)、血小板减少(4.8%比0.9%,P=0.017)比例及首次医疗接触至球囊扩张(FMC-to-B)时间[(11.18±3.63)h比(4.74±1.91)h,P0.001]均显著高于存活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发现,FMC-to-B时间(OR 2.291,95%CI 1.712~3.067,P0.001)、LVEF(OR 0.909,95%CI 0.854~0.967,P=0.003)和PCI术后靶血管心肌梗死溶栓治疗试验(TIMI)血流分级≤Ⅱ级(OR28.329,95%CI 6.752~118.864,P0.001)为死亡率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 IABP是对AMI合并CS患者目前最常用的机械循环辅助救治手段,PCI术后靶血管TIMI血流分级≤Ⅱ级、LVEF以及FMC-to-B时间是预测患者死亡率的独立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1.
目的回顾性分析在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中应用单指引导管技术对患者入门至球囊扩张(D2B)时间及导管使用数量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广州市番禺区中心医院胸痛中心因STEMI行直接PCI的连续35例经桡动脉使用JL 3.5单指引导管(美敦力,美国)完成手术(单指引导管组)及同一时期经桡动脉入径用传统方式完成手术35例患者(传统手术组);记录两组D2B时间及穿刺至球囊扩张(P2B)时间等临床参数。结果虽然两组患者在进导管室至穿刺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2.6±5.8)min比(41.5±6.2)min,P=0.441],但单指引导管组D2B时间[(61.4±9.3)min比(69.1±9.7)min,P=0.001]、P2B时间[(18.7±7.2)min比(27.4±7.9)min,P=0.001]较传统手术组减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单指引导管组与传统手术组患者在使用诊断导管数量0条(91.4%比0.0,P0.001)、2条(0.0比85.7%,P0.001)及使用总导管数量1条(91.4%比0.0,P0.001)、3条(0.0比85.7%,P0.001)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而X线总曝光时间、对比剂用量、肌酸激酶同工酶峰值、患者CCU住院时间、总住院时间等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本研究中两组均未发生术后30 d死亡或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结论直接PCI术中使用单指引导管技术相对安全,可降低特定STEMI患者D2B时间、P2B时间及导管数量,对降低耗材费用,降低总手术费用有积极的意义,但是否值得进一步推广则需保持谨慎态度。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成都地区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救治效率和院内全因死亡的性别差异。方法纳入2017年1月—2019年6月就诊于成都地区的11家医院的STEMI患者1 443例,其中369例(25.57%)是女性。比较不同性别患者的救治效率和院内全因死亡率,救治效率指标主要包括症状发作至球囊开通(S-to-B)时间、症状发作至首次医疗接触(S-to-FMC)时间和首次医疗接触至球囊开通(FMC-to-B)时间。结果女性患者更年长,合并高血压和糖尿病的比例更高,不典型胸痛/胸闷症状更常见(P0.01);不同性别患者接受经皮冠脉介入术(PCI)的比例相当(P0.05)。在行急诊PCI的STEMI患者中,女性患者的中位Sto-FMC时间(130 min vs 115 min,P=0.007)和S-to-B时间(300 min vs 265 min,P=0.001)更长,而FMC-to-B时间(123 min vs 114min,P=0.087)的延长无统计学意义。女性患者死亡率更高(13.3%vs 6.0%,P0.001),且多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女性患者的院内全因死亡率显著高于男性患者(OR 1.792,95%CI 1.035~3.103,P=0.037)。结论 STEMI患者院内救治效率无性别差异,但女性患者更年长,胸痛症状更不典型,合并症更多,院前就诊延误更重,院内全因死亡率更高。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估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中以单根JL 3.5指引导管经桡动脉行冠状动脉造影和PCI的可行性。方法选择泰达国际心血管病医院心内科2012年10月至2015年10月经桡动脉行急诊PCI的156例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分为试验组69例,初始选择JL 3.5指引导管行急诊冠状动脉造影及PCI;对照组87例,按常规方法行急诊冠状动脉造影及PCI。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PCI情况以及术后30 d内的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jor adverse cardial events,MACE)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导管相关并发症、30d内MACE发生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对照组桡动脉痉挛占比[10例(11.5%)比2例(2.9%),P=0.045]、进急诊室至球囊扩张(D2B)时间[(71.24±14.01)min比(66.59±13.98)min,P=0.041]、进导管室至球囊扩张(C2B)时间[(17.89±3.89)min比(15.20±3.47)min,P0.001]、手术时间[(31.11±7.25)min比(27.98±6.78)min,P=0.007]、X线曝光时间[(10.18±2.34)min比(8.94±2.12)min,P=0.001]以及对比剂用量[(91.12±10.25)ml比(83.47±9.87)ml,P0.001]均高于试验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急诊PCI中以JL 3.5指引导管经桡动脉行冠状动脉造影和PCI安全有效,可以缩短D2B、C2B、手术及X线曝光时间,减少桡动脉痉挛及对比剂用量。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de Winter综合征患者的临床特征、院内及1年预后情况。方法选取首都医科大学大兴教学医院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确诊为de Winter综合征的患者18例作为观察组,选取同期收治的急性前壁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62例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特征、院内以及1年主要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男性(94.4%比69.4%)和吸烟者(72.2%比41.9%)占比均高于对照组,平均年龄[(50.6±9.4)岁比(62.0±12.6)岁]、肌酸激酶峰值[1194.5(589.0,1850.5)U/L比1991.5(1399.5,3726.0)U/L]以及B型脑钠肽[111.0(53.0,238.7)pg/ml比218.0(147.7,315.0)pg/ml]均低于对照组,而左心室射血分数高于对照组[(56.0±7.2)%比(50.1±6.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急诊冠状动脉造影提示观察组单支病变占比高于对照组(50.0%比24.2%),而术中及术后血管活性药物的使用率低于对照组(16.7%比46.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入门至球囊扩张(D-to-B)时间长于对照组[(89.2±14.14)min比(74.0±18.12)min],而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8.8±2.4)d比(11.2±3.2)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住院期间心力衰竭发生率(16.7%比46.8%)以及1年再住院率(13.3%比49.1%)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de Winter综合征患者男性吸烟者多见,发病年龄小,院内心力衰竭发生率及1年再住院率低,但D-to-B时间长于STEMI患者,需要进一步加强重视。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区域性协同救治体系下转诊对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IM)患者再灌注治疗时间及短期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9月-2018年1月首诊于非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医院并转诊至通化市中心医院胸痛中心行急诊PCI的STEMI患者200例,根据转诊方式不同分为常规转诊92例(A组)和区域协同救治体系下转诊108例(B组)。比较两组患者再灌注治疗时间[包括首次医疗接触至首次球囊扩张(FMC-to-B)时间、到达PCI医院大门至首次球囊扩张(D-to-B)时间、FMC-to-B时间达标率、D-to-B时间达标率]、住院期间病死率、住院时间及住院费用;术后随访6个月,比较两组患者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发生率。结果(1)B组患者FMC-to-B时间、D-to-B时间及住院时间短于A组,FMC-to-B时间达标率、D-to-B时间达标率高于A组,住院期间病死率、住院费用低于A组(P<0.05)。(2)随访期间A组患者MACE发生率为10.9%,高于B组患者的3.7%(P<0.05)。结论区域性协同救治体系下转诊可有效缩短STEMI患者再灌注治疗时间及住院时间,降低患者住院期间病死率及住院费用,改善患者短期预后。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优化院内综合急救流程对行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救治效果的影响,探讨影响院内综合急救流程的主要因素和改进措施。方法纳入2017年7月至2018年12月青岛大学附属医院确诊的STEMI患者。2017年7月至2018年3月在胸痛中心建设、优化综合急救流程前行直接PCI患者为改进前组(92例),2018年4月至2018年12月在胸痛中心建设、优化综合急救流程后行直接PCI患者为改进后组(87例)。观察并对比两组从进入医院大门到球囊扩张血管再疏通(D to B)时间、住院天数及随访3个月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包括再发心肌梗死、心律失常、心原性休克、心力衰竭)发生率。结果改进前组患者节点1[(17.21±5.11)min比(4.44±0.76)min,P<0.001]、节点2[(10.40±4.49)min比(5.68±0.77)min,P<0.001]、节点3[42.50(23.00,74.00)min比22.00(18.00,25.00)min,P<0.001]、节点4[(40.99±8.70)min比(22.71±4.01)min,P<0.001]、节点5[(5.51±1.04)min比(3.82±0.71)min,P<0.001]、节点9[(74.45±2.41)min比(16.83±0.92)min,P<0.001]、节点10[(22.78±4.12)min比(17.82±0.95)min,P<0.001]时间和D to B时间[(155.10±67.94)min比(83.20±14.74)min,P<0.001]均显著长于改进后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两组节点6、节点7、节点8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改进后组患者节点1[(4.44±0.76)min比10 min,P<0.001]、节点2[(5.68±0.77)min比10 min,P<0.001]、节点5[(3.82±0.71)min比10 min,P<0.001]、节点9[(16.83±0.92)min比20 min,P<0.001]时间较标准节点时间有很大改进,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虽然节点3、节点4、节点8时间与标准节点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但均符合标准时间。改进后组患者D to B整体平均时间[(83.20±14.74)min比90 min,P<0.05]短于标准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改进后组患者随访3个月后MACE发生率(10.3%比25.0%,P=0.011)显著低于改进前组患者,平均住院时间[(6.67±0.77)d比(8.04±2.52)d,P<0.001]显著短于改进前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优化院内综合急救流程明显缩短了D to B时间,使得STEMI患者3个月总体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显著降低。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胸痛中心认证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病人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PCI)关键时间节点、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总住院天数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12月26日—2018年11月30日在山西医科大学第1医院行PPCI的172例STEMI病人为研究对象,以2017年9月2日为时间节点,分为对照组(胸痛中心认证前)和观察组(胸痛中心认证后)。比较两组关键时间节点、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总住院天数等。结果两组基线资料、冠状动脉造影结果、血栓抽吸比例和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使用情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进入医院大门到球囊扩张时间(D-to-B)和第1次医疗接触至第1份心电图时间(FMC-to-ECG)均明显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发病至球囊扩开时间(S-to-B)、发病到病人第1次就诊时间(S-to-FMC)、第1次医疗接触至球囊扩开时间(FMC-to-B)、第1次医疗接触至双联抗血小板时间(FMC-to-DAPT)时间均缩短,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Kiilip分级、左室射血分数、左室舒张末期内径、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胸痛中心认证可以缩短STEMI病人缺血再灌注治疗时间,降低D-to-B时间。  相似文献   

18.
目的比较压力感知导管和二代冷冻球囊消融治疗持续性心房颤动(房颤)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连续入选2016年12月至2018年12月在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首次行压力感知导管或二代冷冻球囊消融的持续性房颤患者201例,根据患者使用的手术方式不同分为压力感知导管组(146例)和二代冷冻球囊组(55例)。观察两组患者术中X线曝光时间、手术操作时间、手术相关并发症及术后1年房颤/心房扑动(房扑)/房性心动过速(房速)复发情况。结果两组患者各项基线资料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二代冷冻球囊组手术操作时间短于压力感知导管组[(127.9±35.1)min比(158.3±48.5)min,P0.001],而X线暴露时间长于压力感知导管组[(27.8±11.5)min比(12.1±6.3)min,P0.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各种手术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压力感知导管组和二代冷冻球囊组患者术后1年房颤/房扑/房速的复发率分别为24.0%和25.5%,Log-rank检验比较两组患者无房颤/房扑/房速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11)。结论使用压力感知导管或二代冷冻球囊消融治疗持续性房颤,疗效及安全性相当。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分析区域协同救治体系在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行转运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中的作用。方法 选取2017年1月—2019年6月成都地区8家具备PCI能力并建立“胸痛中心”的三级综合医院收治的行转运急诊PCI的STEMI患者347例。2018年上述8家医院完成区域协同救治体系建立工作,并根据入院时间将所有患者分为A组173例(2017年1月—2018年6月)和B组174例(2018年7月—2019年6月)。比较两组患者关键救治时间节点〔包括发病至首次医疗接触(SO-to-FMC)时间、首次医疗接触至到达PCI医院大门(FMC-to-D)时间、到达PCI医院大门至首次球囊扩张(D-to-B)时间、首次医疗接触至首次球囊扩张(FMC-to-B)时间、发病至首次球囊扩张(SO-to-B)时间及SO-to-FMC时间、FMC-to-B时间、D-to-B时间达标率〕、救治效果(包括院内死亡及PCI后心功能指标)、住院费用及住院时间;STEMI患者院内死亡及PCI后LVEF50%、局部室壁运动障碍影响因素的分析均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1)两组患者SO-to-FMC时间、FMC-to-D时间及SO-to-FMC时间达标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患者D-to-B时间、FMC-to-B时间、SO-to-B时间短于A组,D-to-B时间、FMC-to-B时间达标率高于A组(P0.05)。(2)两组患者PCI后室壁瘤发生率、住院费用及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患者院内病死率及PCI后LVEF50%者所占比例、局部室壁运动障碍发生率低于A组(P0.05)。(3)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B组患者院内死亡、PCI后LVEF50%、PCI后局部室壁运动障碍发生风险分别是A组患者的0.241倍〔95%CI(0.063,0.925)〕、0.368倍〔95%CI(0.173,0.784)〕、0.509倍〔95%CI(0.287,0.901)〕(P0.05)。结论 区域协同救治体系有利于缩短行转运急诊PCI STEMI患者的D-to-B时间、FMC-to-B时间、SO-to-B时间,降低院内病死率,改善PCI后心功能,但对减少SO-to-FMC时间延误无明显效果。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胸痛中心(CPC)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行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PCI)疗效及预后分析。方法纳入2015年12月至2017年11月于南宁市第二人民医院就诊,并接受PPCI治疗的STEMI患者179例为研究对象。按时间顺序将胸痛中心成立前接诊的患者定义为非胸痛中心组(2015年12月至2016年11月)82例,将胸痛中心成立后接诊的患者定义为胸痛中心组(2016年12月至2017年11月)97例。研究两组患者临床资料,分析CPC质控指标首次医疗接触(FMC)、门-球时间(D-to-B),近期预后及医疗费用等情况。结果胸痛中心组与非胸痛中心组相比,FMC时间[(126.23±56.72)min vs.(180.72±77.56)min,P=0.042]、D-to-B时间[(120.63±81.42)min vs.(161.90±109.54)min,P=0.004]下降明显,D-to-B达标率[51.22% vs.21.56%,P=0.01]明显提高。两组住院死亡率、院内心力衰竭发生率及人均住院费用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PC建设能明显减少FMC及D-to-B时间,提高D-to-B达标率,提高对急性STEMI患者救治能力及效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