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目的 分析比较经导管室间隔缺损封堵术 (TCVSD)与外科修补术治疗膜周部室间隔缺损的疗效及优缺点 ,为临床提供优选依据。方法 外科组包括接受外科手术治疗的 4 5例膜周部室间隔缺损 (VSD)患者 ,采用直接缝合或补片修补VSD ;TCVSD组包括同期接受TCVSD术的 4 5例膜周部VSD患者 ,采用新型偏心状Amplatzer膜周部室间隔缺损封堵器封堵VSD。比较两组的疗效、并发症和费用等情况。结果 TCVSD组 4 4例封堵成功 (技术成功率 98% ) ,术后出现少量残余分流3例 (均小于 2mm) ,出现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 1例 ,无其他严重并发症发生 ;外科手术组全部手术成功 ,无死亡 ,术后出现残余分流 1例 (3~ 4mm) ,心包积液 1例 (后行切开引流术 ) ,切口内出血 1例(后行二次缝合术 ) ,左前分支阻滞 2例。两组间治疗前后左室舒张末径 (LVEDD)的减小程度无明显差异 (P >0 0 5 ) ,总住院天数及特护天数TCVSD组要明显少于外科组 ,治疗总费用及器材费TCVSD组要明显高于外科组。结论 TCVSD术疗效与外科手术相当 ,具有并发症较少 ,术后恢复快 ,不留疤痕等优点 ,但治疗费用较高 ;对于部分选择性病例 ,TCVSD术可以逐步替代外科手术成为治疗膜周部VSD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 比较经皮导管介入封堵和经胸微创封堵室间隔缺损(VSD)的优缺点。 方法 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心脏大血管外科2012年1月~2019年6月收治的168例行经皮导管介入封堵及经胸微创封堵VSD手术患者,根据术式分为2组:经皮导管介入封堵组(经皮组,n=88),经胸微创封堵组(经胸组,n=80),随访收集患者的年龄、体质量、缺损类型、手术方式、缺损直径、封堵器直径、手术时间、封堵是否成功、术后并发症、住院时间、住院费用等,并应用SPSS 23.0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 经皮组成功封堵83例,成功率94%;经胸组成功封堵74例,成功率92%。两组成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经皮组比较,经胸组年龄小[(13±14)岁vs (8±13)岁]、体质量小[(33±20)kg vs (22±19)kg]、手术时间长[(1.4±0.7)h vs (1.6±0.8) h]、缺损直径大[(5.2±2.6)mm vs (4.2±1.8) mm)]、封堵器直径小[(7.6±3.1)mm vs (6.0±2.3) mm]、住院时间长[(8.3±2.9)d vs (10.6±3.8)d]及住院费用高[(26126±5044)元 vs (28322±5946)元]等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两组缺损类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从两组VSD类型来看,经胸组比经皮组治疗VSD类型更多;经胸组术后微量心包积液发生率显著高于经皮组(P<0.05),余并发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 两种微创术式均安全有效。临床上对于常见室缺类型及无年龄、体质量限制的患者可首选经皮导管介入封堵,而对于低年龄低体质量患儿、干下型及隔瓣下型等特殊室缺类型患者首选经胸微创封堵治疗获益更大。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分析总结微创经胸骨下段小切口室间隔缺损(VSD)封堵术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分析我科2011年5月至2013年5月经胸骨下段小切口微创封堵术治疗VSD的患者50例.术前行经胸超声心动图评估筛选适合封堵的VSD患者,术中行经食管超声心动图再次评估VSD是否适合封堵治疗,并确定封堵器型号,引导封堵器释放,评判封堵效果,出院后对患者进行随访.结果 50 例VSD患者中48 例成功封堵,成功率96%,2 例封堵不成功中转体外循环下修补.随访6~24 个月,无残余漏,心功能改善.结论 在超声心动图(经胸及经食管)配合下,经胸骨下段小切口微创封堵VSD技术不需要体外循环辅助,是一种简单、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总结外科微创非体外循环下经胸右心室穿刺室间隔缺损(VSD)封堵术的临床经验。方法:取19例VSD患者行微创非体外循环、食管超声(TEE)指引下经胸右心室穿刺VSD封堵治疗。膜周部VSD14例,干下型VSD3例,肌部VSD1例。缺损直径2.5~12(5.49±2.90)mm,膜周部VSD中2例形成膜部瘤。手术方法采用全麻,根据VSD位置选择切口位置,干下型VSD患者选择左侧胸骨旁第Ⅱ肋间切口,其余患者均选择胸骨正中中下1/3切口。TEE指引下安放VSD封堵器来封堵VSD。封堵器较缺损范围大1~2mm,干下型缺损选择偏心封堵器。结果:1例干下型VSD因封堵器释放后TEE显示主动脉瓣反流增加,经调整位置后无明显改善,遂改行常规体外循环修补VSD。其余18例封堵成功,其中16例应用等边封堵器,2例应用偏心(0mm)封堵器(均为干下型VSD),封堵器直径5~12mm,术后呼吸机辅助时间均小于5h,平均住院时间约为5d。所有封堵成功患者均未输血,术后第2天常规口服阿司匹林3mg.kg-1.d-1(最大100mg/d)。全组均未出现Ⅲ度房室传导阻滞及残余分流等并发症。结论:外科微创非体外循环下经胸右心室穿刺VSD封堵...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使用国产室间隔缺损(ventricular septal defect,VSD)封堵器封堵合并膜部瘤的室间隔缺损,总结及探讨如何安全有效地对该类患者进行内科介入封堵治疗。方法选择2010年1月1日至2013年10月31日广州军区广州总医院收治的47例心内科患者,通过超声心动图、左心室造影术等检查明确诊断为膜部瘤型VSD,同时分析缺损位置、VSD两端内外口径大小、膜部瘤破口数目等。47例患者VSD左心室面口内径为(8.8±3.1)mm,右心室面口内径为(6.9±2.9)mm。所有患者均采用深圳先健科技有限公司研制的膜部VSD封堵器。结果44例患者介入封堵成功,成功率93.6%,介入手术时间(53.5±8.3)min,X线曝光时间(22.2±8.3)min,住院时间7~14d,随访3~6个月均无一例出现残余漏或超过轻度的瓣膜反流、传导阻滞等现象。3例因合并多处破口未封堵成功,建议行外科手术治疗。结论应用VSD封堵器治疗膜部瘤型VSD疗效可靠、操作简便、使用安全,长期疗效需进一步随访观察。  相似文献   

6.
目的 经导管介入封堵治疗室间隔缺损(VSD),并对近期疗效和并发症进行观察.方法 126例经临床和经胸超声心动图确诊为室间隔缺损,采用经导管介入封堵术治疗,术后即刻采用造影或术后72 h行经胸心脏超声检查观察疗效.结果 VSD介入封堵成功率为98.3%,不成功原因为缺损直径过大以及缺损位置特殊,术中未发生任何严重并发症.结论 经导管介入封堵治疗VSD是一种创伤小、成功率高、并发症少的一种可靠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超声心动图引导经皮室间隔缺损(VSD)封堵术的可行性。方法于2014-2至2014-10在我院检查并治疗的单纯VSD患者28例,平均年龄(9.5±3.1)岁,VSD大小(4.6+0.9)mm,单纯采用超声心动图引导经皮室间隔缺损封堵术。超声实时监测封堵全过程,评估封堵效果。术后1个月、3个月、半年及一年超声随访,观察患者封堵效果。结果 21例患者在经胸超声心动图引导下成功完成经皮VSD封堵术,5例经食管超声引导下成功完成经皮VSD封堵术,1例患者因导管未能沿导丝通过VSD,改经食管超声心动图引导下经胸小切口封堵成功,1例患者因封堵后残余分流大于2衄,改常规外科手术治疗成功。患者的平均手术时间为(63.3±11.7)min;术后1个月及3个月随访,未发现瓣膜损伤、心包积液、封堵器脱落、残余分流、主动脉瓣反流及外周血管损伤等介入并发症。结论超声心动图可以独立安全引导经皮室间隔缺损介入封堵术,无需使用大型造影设备,减少了病人及医护人员射线损伤及手术成本。  相似文献   

8.
目的 评价食道超声引导下经胸微创封堵术在婴儿室间隔缺损(VSD)治疗效果及中长期随访结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8月至2019年10月期间,我科1岁以下26例先天性心脏病室间隔缺损婴儿行食道超声引导下小切口VSD经胸封堵手术的临床资料。结果 26例患儿中,25例患者封堵成功,一例术中置入封堵器后出现主动脉瓣轻度返流而转外科修补手术,封堵成功率为96.15%,全组患者手术顺利,术后痊愈出院,无死亡,与同期行体外循环下直视VSD修补手术的1岁以下39例患儿对比,手术时间(81.50±13.53 vs 129.62±29.23min)、术后呼吸机辅助时间(294.55±102.94 vs 655.41±370.37min)、术后引流量(59.12±20.10 vs 93.54±27.22ml)、术后住院时间(9.68±2.81 vs 11.03±1.99d),经胸封堵组无输血,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2-66个月,平均随访34.76±24.55个月,生长发育良好,如正常同龄儿童。2例术后早期出现不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在半年随访已恢复,无新发主动脉瓣或三尖瓣返流,无房室传导阻滞等并发症发生。结论 食道超声引导下经胸微创封堵术治疗婴儿室间隔缺损,与同期常规体外循环心内直视VSD修补术比较,创伤小,出血少,恢复快,术后中长期随访效果好,是可行的、安全有效的微创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9.
介入封堵术与外科手术治疗膜周部室间隔缺损效果的观察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探讨介入封堵术对膜周部室间隔缺损的即时治疗效果,并与同期外科手术效果进行对比。方法 采用封堵术治疗膜周部室间隔缺损患儿4 8例,与同一时期采用外科手术治疗的73例患儿,进行年龄、身高、体重、肺动脉压力、室间隔缺损大小、手术及住院时间、手术成功率及并发症的比较。两组间均数的比较采用t检验,率的比较采用卡方检验。结果 两组小儿的年龄、身高、体重、肺动脉压力及手术成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封堵术组的室间隔缺损较手术组的小,但手术及住院时间较短。封堵组术中及术后出现左前分支或完全性左束支阻滞较多见,其他并发症包括再次外科手术、残余分流、术中出血多、神经受损、溶血、术中或术后Ⅲ度房室传导阻滞、气胸、胸腔积液、心包积液、主动脉关闭不全及术后感染在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室间隔缺损封堵术作为治疗室间隔缺损的新方法,即时的疗效确切。采用封堵术治疗室间隔缺损应遵循治疗原则,术中遵守操作规范,术后严密观察,从而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经导管介入治疗室间隔膜部缺损(VSD)的可行性、方法及疗效。方法 30例室间隔膜部缺损患者,男18例,女12例,年龄在10~57(27.2±11.5)岁。术前心脏超声检查确诊为膜周部缺损VSD,缺损直径2~8(4.6±1.6)mm,缺损上缘距主动脉瓣2~5(2.7±0.8)mm。30例患者均于术中先行左心室造影,5例合并存在膜部膨胀瘤,且其中1例同时合并两处室间隔缺损,29例患者确定适合行膜部VSD封堵术。结果 28例均应用Amplatzer封堵器介入治疗成功,1例存在两处室间隔缺损合并膜部膨胀瘤者,建议外科手术治疗;1例合并膜部膨胀瘤患者封堵后存在明显分流封堵未成功。成功病例随访9~48个月,经胸超声心动图检查提示封堵器位置稳定,无残余分流,无相关并发症发生。结论在严格选择适应证和有熟练操作技巧的条件下,心血管介入治疗膜部VSD是一项操作安全、疗效可靠的治疗方法,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等优点。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偏心型封堵器与对称型封堵器介入治疗小儿膜周部室间隔缺损(perimembranous ventricular septal defects,PMVSD)的疗效及并发症。方法回顾分析2002年10月至2007年12月接受介入治疗的PMVSD患儿的临床资料,根据所用器械的不同分为偏心型封堵器组(偏心组)和对称型封堵器组(对称组),对术前基线资料和术后随访1年内的疗效及并发症进行对比。结果共有509例PMVSD患者入选,其中偏心组266例,对称组243例。两组基线资料中除室间隔缺损(VSD)与主动脉右冠瓣的距离偏心组小于对称组外(3.5±0.7mm比5.2±1.2mm,P=0.01),其余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成功率分别为95.5%和96.7%(P=0.98),术后即刻VSD完全闭合率对称组明显高于偏心组(96.7%比86.8%,P=0.001),但术后24h及1、3、6、12个月不同随访时间点的完全闭合率两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偏心组严重并发症发生率与对称组接近(3.8%比1.6%,P=0.060),但轻微并发症发生率两组存在差别(56.8%比42.8%,P〈0.001),其中主要是心律失常的发生率偏心组高于对称组(22.6%比13.6%,P〈0.001),而主动脉瓣反流(aortic regurgitation,AR)及三尖瓣反流(tricuspid regurgitation,TR)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无死亡病例一结论偏心型封堵器和对称型封堵器短、中期疔效相当,严重并发症发生率接近,但轻微并发症中心律失常的发生率偏心封堵器高于对称封堵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右腋下小切口剖胸心内直视手术矫治5 kg以下婴儿室间隔缺损的安全性和手术效果。方法:与正中切口手术的病例(正中组,n=113)比较,分析右腋下小切口剖胸(右侧组,n=85)矫治婴儿室间隔缺损的效果,评价指标包括:术前资料、围术期指标、术后病死率及并发症。结果:两组病例大多术前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仅正中组体质量[(4.61±0.41)vs.(4.95±1.18)kg,P0.05]、体表面积[(0.27±0.02)vs.(0.28±0.01)m2,P0.05]、术前有肺炎史的病例所占比例(44.2%vs.64.7%,P0.05)低于右侧组。右侧组手术切口小于正中组[(6.01±0.85)vs.(9.13±1.04)cm,P0.05],手术时间[(143.64±22.41)vs.(152.12±22.80)min,P0.05]、术后住院时间较正中组短[(7.13±2.60)vs.(8.86±3.67)d,P0.05],引流量[14.6(12,16)vs.16.4(13,20)mL/kg,P0.05]和输血量[10(0,20)vs.11.1(0,20)mL/kg,P0.05]也较正中组少,两组其他围术期指标类似(P0.05)。结论:右腋下小切口剖胸心内直视手术矫治婴儿室间隔缺损病例的效果确切、可靠。  相似文献   

13.
目的:回顾性分析我院完成的2243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术后伤口并发症情况,总结冠脉搭桥正中手术切口术中及术后处理要点。方法:自1997年4月-2015年12月,排除围术期死亡患者,连续完成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2243例,年龄33-87岁,所有患者均以胸骨正中切口入路,心脏旁路手术完成后采用常规方法关胸,但结合患者情况确定个体化关胸策略。对比分析不同时段术后切口并发症包括胸骨哆开情况。结果:全组患者共发生术后胸骨哆开4例(0.54%),均发生于2003年前(730例),经二次固定后痊愈。自2003年后完成的1513例患者无一例发生胸骨哆开。其中单一手术组完成的1130例正中开胸冠脉搭桥手术,胸部切口局部脂肪液化15例,给予减张缝合局部酒精湿敷后干燥愈合。伤口胸骨皮下组织裂开8例(0.7%),均经换药并二期缝合痊愈。3例患者因无菌性骨髓炎,给予胸骨坏死组织清除、胸大肌填埋成形术后痊愈。结论:心脏手术胸部正中切口并发症重在预防:开胸时注意切口保护、采用个体化胸骨固定技术、术后严格控制血糖水平、使用胸部固定带等综合措施的合理应用,可以使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后切口并发症发生率大大降低。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无肝素股动脉冠状动脉造影术(CAG)后股动脉穿刺部位应用改良加压包扎法止血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经股动脉途径行CAG的120例患者,分为两组,A组术后采用Angio—seal.装置止血,B组采用改良加压包扎法止血,两组抗血小板治疗相同。比较两组止血时间、止血成功率、开始活动时间、并发症和患者的舒适度。结果:①两组止血的成功率(均为100%),制动时间[A组为(3.6±0.7)h,B组(3.8±0.5)h].舒适度均无显著差异(P〉0.05);②止血时间[A组(2.1±0.8)min.B组(7.5±2.8)min],加压包扎时间[A组0h,B组为(10.2±2.3)h],A组显著短于B组(P〈0.05);③主要并发症:血肿发生率A组(11.7%)显著多于13组(3.3%).P〈0.05。结论:无肝素股动脉冠状动脉造影术后股动脉穿刺部位应用改良加压包扎法止血效果好.价格低廉。并发症少,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比较全穿刺技术与血管切开入路治疗B型主动脉夹层的效果.方法 回顾性比较分析本院外科血管切开入路和全穿刺入路行主动脉腔内隔绝术(EVAR)的167例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全穿刺组手术时间[(125.00&#177;20.56)min比(80.00&#177; 16.48) min,P<0.05]、下肢制动时间[(20.0&#177;1.8)h比(5.4&#177;1.2)h,P<0.05]、术后住院时间[(12.47&#177;2.60)d比(7.63&#177; 1.90)d,P<0.05]明显少于血管切开入路组,但住院总费用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3.32&#177;2.82)万元比(13.09&#177;2.04)万元,P>0.05].全穿刺组局部血管并发症如血肿、渗血显著减少,而感染、迷走神经反射两组间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全穿刺入路行主动脉EVAR术优于外科血管切开入路,可缩短手术时间和下肢制动时间,减少术后住院时间,并且不增加住院总费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介绍老年继发孔型房间隔缺损(ASD)的几种治疗方法,并分析其治疗效果。方法:自2002年1月至2009年6月,我院收治的139例60岁以上的老年继发孔型ASD病例。其中43例行经导管房缺封堵术;21例行微创经胸房缺封堵术;55例行体外循环下房缺修补术;20例因各种原因未行手术,给予药物保守治疗。结果:导管封堵组、经胸封堵组、和手术修补组患者均无死亡。术后远期随访导管封堵组,1例术后第4年死于脑出血。其余2组术后远期随访无死亡。房缺闭合术后心功能较术前明显改善,术后早期复查超声心动图均无残余分流,右心房、右心室明显缩小,肺动脉压力明显降低。保守治疗组,随访病例共有8例死亡。其中4例死于心力衰竭(心衰),1例死于心衰合并尿毒症,1例死于脑出血,1例死于呼吸衰竭,1例死因不详。结论:高龄本身并非老年房间隔缺损手术禁忌,老年患者通过封堵器或手术闭合房缺仍可以重构右心房、右心室,降低肺动脉压,显著改善心功能。3种闭合方法各有优缺点,应根据具体情况选择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评估经皮穿刺股动脉路径,实施主动脉腔内隔绝术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广东省人民医院2006年1月至2013年1月间所有DeBakeyⅢ型主动脉夹层行主动脉腔内隔绝术的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穿刺股动脉方法不同,分为两组:传统外科手术分离并直视下穿刺组(A组)共201例;经皮穿刺组(B组)共407例.比较两组手术成功率;手术部位伤口处理时间;术中及术后并发症及术后住院时间等.结果 与A组相比,B组手术时间由(106±21)min缩短至(78±19)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伤口处理时间由(31±9)min缩短至(13+5)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住院时间由(7±3)d减少到(5±2)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伤口并发症由12.9%减少为1.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 主动脉腔内隔绝术采用经皮穿刺方法是安全可行的,对比传统方法有明显优势,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