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颈内动脉(ICA)颅外段夹层分离是脑梗死的常见病因,占年青人缺血性率中的20.5%,而自发性颈总动脉(CCA)夹层分离罕见,且常伴主动脉夹层分离,单独CCA夹层分离更罕见,现报道1例。  相似文献   

2.
为了比较家族性与非家族性自发性动脉夹层分离复发危险度,作者于1990~1996年对200例患有颅外颈内动脉或椎动脉自发性动脉夹层分离患者进行了2年随访。女104例,男96例,平均年龄44.9(16~76)岁。对其中189例(94.5%)作了详细的家族血管病调查,经过复习其影像学资料、住院和尸检记录、死亡证明等来确定是否患有动脉夹层分离。结果200例患者中有10例具有家族史,家庭中有1个或多个成员患有  相似文献   

3.
人们逐步认识到自发性或外伤性颈内动脉颅外段或椎动脉夹层分离是缺血性卒中,尤其是年轻患者卒中的原因之一。虽然确切发病率尚不清楚,但在西方,70岁以下人群中由颈内动脉夹层分离引起的首次卒中占各种原因引起的首次卒中的25%。有资料表明,外伤性动脉夹层分离更容易引起神经功能缺损。病人形成夹层动脉瘤的比例,较自发性夹层分离高,而动脉瘤常发生在那些受累后易引起临床症状的血管。这些动脉瘤的持续存在不仅引起局部症状,如颈部肿胀,而且还形成了可能发生脑血栓的栓子来源,甚至有受累血管自发破裂的危险。作者探讨了使用血管内支架置入技…  相似文献   

4.
背景:颈内动脉颅外段夹层分离可导致动脉闭塞和缺血性卒中,这一潜在的发病机制约占所有卒中的2.5%,是导致45岁以下人群发生卒中的第二位原因。抗凝药或抗血小板药可预防颈内动脉颅外段夹层分离引起的动脉血栓形成,但其益处也可能被出血率增加所抵消。  相似文献   

5.
背景:颈内动脉颅外段夹层分离可导致动脉闭塞和缺血性卒中,这一潜在的发病机制约占所有卒中的2.5%,是导致45岁以下人群发生卒中的第二位原因。抗凝药或抗血小板药可预防颈内动脉颅外段夹层分离引起的动脉血栓形成,但其益处也可能被出血率增加所抵消。  相似文献   

6.
目的总结表现为缺血性脑卒中的脑动脉夹层(CAD)病人的临床和影像学特点及梗死机制。方法筛选入院治疗的20例CAD致缺血性卒中病人,根据夹层位置将病人分为颅外组(12例)和颅内组(8例),回顾性分析各组病人的临床表现及影像学检查结果,总结CAD致缺血性卒中病灶的形态和分布特征,确定其发病机制,并进行比较。结果 CAD部位:前循环夹层6例,其中左颈内动脉C1段夹层4例;大脑中动脉M1段夹层2例。后循环夹层14例,其中基底动脉夹层5例,椎动脉V4段夹层5例,椎动脉V3段夹层3例,基底动脉下段、椎动脉上段夹层1例。梗死机制比较:单纯栓塞性缺血性脑卒中,颅外组(5例)和颅内组(0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夹层闭塞穿支、栓塞合并血流动力学机制、夹层闭塞穿支合并栓塞所致缺血性脑卒中,颅外组和颅内组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脑动脉夹层以颅外段多见,在诊断后循环夹层时需注意非常见部位夹层。颅外段多见CAD致栓塞性缺血性脑卒中;颅外、颅内段的其他CAD致梗死机制比较,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7.
作者查阅了1970~1990年梅奥医院诊治的168例颈内动脉夹层分离(ICAD)患者和椎动脉夹层分离(VAD)患者的病历,除7例不符条件外,经血管造影证实ICAD患者135例,VAD患者26例。根据国际头痛学会(International Headache Society)制定的标准对患者发生的各种头痛作出评价。  相似文献   

8.
颈内动脉(ICA)颅外段和椎动脉(VA)的自发性夹层分离是青年人卒中的重要原因,占45岁以下缺血性卒中的5%~20%。ICA颅外段是自发性夹层分离的好发部位,两侧发生夹层分离的低于15%,其中1/4~1/2的患者发生卒中。本文为1例两侧ICA颅外段和左侧VA自发性夹层分离病例并对导致明显症状的血管进行了血管内治疗。患者男性,36岁,既往体健,间歇性、发作性右上肢无力、麻木和视力障碍数日。每次发作持续15~20min,曾就诊家庭医生并行头颅CT扫描未发现异常,考虑TIA。其后,再次发生右上肢末端麻…  相似文献   

9.
自发性动脉夹层分离(AD),常见于中青年,女性略多,可能与外伤、高血压有关。动脉造影则提示10%~15%有动脉纤维肌层发育不良。青年缺血性卒中10%~20%与自发性动脉夹层分离有关,常伴单侧头痛或颈痛,颈内动脉夹层分离可引起眼交感神经麻痹、颅神经障碍和搏动性耳鸣,而椎基动脉系  相似文献   

10.
颈内动脉(ICA)夹层分离导致青年人脑梗塞高达10%~20%,本文旨在评价螺旋CT诊断颈内动脉夹层分离的价值。 颈内动脉螺旋CT扫描60例,ICA夹层分离16例,其中双侧ICA夹层分离2例,均经血管造影证实;对照组44例,ICA粥样硬化22例,正常ICA22例。螺旋CT扫描为大容积采集轴位薄层重建。CT征象分析采用双盲法,评价内容包括ICA血管腔狭窄、偏心性管  相似文献   

11.
具有临床症状的脑缺血性卒中患者经脑血管造影发现的动脉阻塞部位在颅外者占50%,故五十年代以来对闭塞性脑血管疾病逐渐采用外科治疗。Strully(1953)与Eas-tcott等(1954)曾对颅外段颈内动脉栓塞患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颈内动脉夹层CT血管成像(CTA)表现及特点,对临床病史、典型症状和体征、发病危险因素进行总结。方法收集2013年8月—2016年12月于我院确诊自发性颈内动脉夹层病人38例(试验组),所有病例均行头颈CTA检查,并经超声复查、数字减影血管成像(DSA)、MRI及MRA或手术证实夹层;收集同时期检查的颈内动脉粥样硬化病人50例为对照组。比较试验组与对照组在临床病史、典型症状和体征、发病危险因素方面的不同,总结试验组CTA表现特点。结果试验组发病年龄平均52.5岁,较对照组(平均62.1岁)年轻,38例中近半数有发病前头颈部疼痛或出现Horner综合征,近期颈部轻度外伤史等更多见于颈内动脉夹层病人(38例中出现5例);颈内动脉夹层CTA主要表现包括内膜瓣及双腔改变、靶征、夹层动脉瘤等特点。结论头颈CTA是一种可靠的能迅速对大多数颈内动脉疾病进行诊断的方法,可充分了解病人的临床病史和发病特点,对颈内动脉夹层诊断有提示作用,在此基础上结合其典型CTA表现,有利于提高该病的诊断准确率。  相似文献   

13.
就卒中的各种原因而言,颈内动脉(ICA)夹层分离极少见(2%~4%),它主要影响年轻人(20%),其临床特征性三联征包括面或颈痛,同侧眼交感神经麻痹和对侧局灶性脑缺血症状。  相似文献   

14.
影像学是诊断脑梗死和脑内血肿主要方法。以下谈谈有关老年脑血管病影像学诊断的几个问题。1 颅外颈内动脉狭窄和闭塞的影像学诊断  颈动脉分叉是动脉粥样硬化的好发部位 ,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 ,继发溃疡、出血、血栓形成 ,最终导致颈内动脉狭窄和闭塞。血栓脱落则引起远端脑血管血栓栓塞 ,此外病变血管纤维化、机化 ,颈动脉夹层动脉瘤形成 ,也能导致颈内动脉狭窄和闭塞。195 4年 ,颅外段颈内动脉粥样硬化首次被认识到是缺血性脑梗死的主要原因。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是治疗颈动脉狭窄的有效方法 ,不但改善病变侧脑组织的血流灌注 ,而且显著…  相似文献   

15.
脑动脉夹层基础与临床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脑动脉夹层可分为外伤性和自发性两类.前者首例报道早在1947年,是1例继发于头部外伤后的脑动脉夹层;后者为Anderson等[1]于1959年报道第1例自发性颈内动脉夹层.近年来,随着临床认识的加强和影像技术的发展,脑动脉夹层的诊断率已逐步提高.本文主要讨论自发性脑动脉夹层,即颈内动脉系统及椎基底动脉系统夹层,其中颅外段,即颈部动脉,是夹层主要发生部位,是脑动脉夹层研究的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16.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关系。方法应用多普勒超声技术检测84例颈内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颅外颈动脉,检测分析颅外颈动脉硬化斑块的分布、狭窄度及超声分型。并将有症状侧与无症状侧进行分析比较。结果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颅外颈动脉硬化斑块以软斑最为多见,其次为混合斑和溃疡斑,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硬斑和扁平斑无明显差异;无症状侧斑块明显高于有症状侧斑块(60.34%比39.66%,P<0.01);且无症状侧颅外颈动脉中度以上狭窄发生率明显高于有症状侧(29.31%比6.70%,P<0.01)。结论颅外颈动脉粥样硬化是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发生的重要危险因素,常规进行颈动脉颅外段彩色超声检测,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颅外颈动脉粥样硬化严重程度及病因评估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颈内动脉重度狭窄或闭塞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Willis环侧支循环代偿及脑梗死形式。方法选择2012年3月~2014年3月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颈内动脉重度狭窄或闭塞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98例,其中新发脑梗死患者64例。头颅CT血管成像或磁共振血管成像显示,颅内外脑动脉狭窄情况及颅底动脉环开放形式。按颈内动脉狭窄或闭塞部位分为颅内组11例、颅外组40例及内外并存组47例,分析比较3组Willis环开放情况及脑梗死形式。结果内外并存组男性比例明显高于颅内组(91.49%vs 54.55%,P<0.05),糖尿病和吸烟是颅外颈内动脉重度狭窄或闭塞的独立危险因素(P=0.037,P=0.042)。3组Willis环各分型发生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颅外组皮质脑梗死较内外并存组增多(44.00%vs 13.64%,P<0.05);内外并存组分水岭脑梗死较颅外组增多(59.09%vs 28.00%,P<0.05)。前交通动脉开放者颈内动脉分布区大面积脑梗死的发生较无开放者发生率低(4.00%vs 23.08%,P=0.048)。结论颈内动脉不同部位重度狭窄或闭塞Willis环开放形式无统计学差异,提示脑卒中发病有多种机制参与,前交通动脉开放可以降低大面积脑梗死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8.
动脉粥样硬化性颈内动脉闭塞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动脉粥样硬化性颈内动脉闭塞并不少见,发病率也不甚清楚。经颅多普勒(TCD)和磁共振血管造影(MRA)已经渐渐取代脑血管造影用于颈内动脉闭塞的诊断。其临床表现和预后受血流动力学等因素的影响,药物治疗的作用有限,颈动脉内膜切除术(CEA)和颅内-颅外搭桥术(EC/IC)的效果有待进一步证实。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颈动脉夹层的临床特点、血管再通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6月—2014年12月就诊于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神经内科因颈动脉夹层导致的急性脑卒中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病人的临床资料,并对纳入研究的病人进行3个月~6个月的超声随访,临床预后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脑卒中量表(NIHSS)进行评估。结果 20例颈动脉夹层病人中,颈内动脉夹层16例(80%),椎动脉夹层4例(20%)。首发症状以头痛多见,但大部分(70%)病人脑卒中前无任何先兆症状。颈部血管超声随访中血管完全再通者5例,部分再通者1例。结论颈动脉夹层病人脑卒中前大部分无任何先兆症状。对临床高度怀疑夹层的脑血管病病人,应尽快进行颈部血管超声检查。  相似文献   

20.
动脉粥样硬化性颈内动脉闭塞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动脉粥样硬化性颈内动脉闭塞并不少见,发病率也不甚清楚。经颅多普勒(TCD)和磁共振血管造影(MRA)已经渐渐取代脑血管造影用于颈内动脉闭塞的诊断。其临床表现和预后受血流动力学等因素的影响,药物治疗的作用有限,颈动脉内膜切除术(CEA)和颅内-颅外搭桥术(EC/IC)的效果有待进一步证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