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个体化选择起搏模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临床试验研究表明双腔起搏较心室起搏改善了生活质量,降低了心房颤动及起搏综合征的发生率,但卒中、心力衰竭及生存率无改善;而在病窦综合征患者心房起搏优于双腔起搏。不同起搏模式的效益受自主心率水平及起搏比例的影响。基于循证医学结果,临床实践中对于Ⅲ度房室阻滞的患者,首选双腔起搏器;对于窦房结功能障碍而房室结功能正常且无束支阻滞的患者推荐置入单腔心房起搏器;而部分因偶发的长RR间歇而进行起搏治疗者则可选择VVI起搏器。  相似文献   

2.
人工心脏起搏经过50多年的发展已经成为治疗缓慢型心律失常的有效方法,目的已不仅是为了维持患者的基本心率,更重要的是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因此要求心脏起搏尽量模拟生理模式,即保持房室、左右心室、心室各个节段的同步活动,这与起搏部位选择、起搏模式及起搏参数优化密切相关。本文就起搏部位,起搏模式及起搏参数优化减少心室起搏比例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3.
一.起搏心电图植入人工心脏起搏器患者的心电图由患者的自主心律与起搏心律两部分混合组成,称为起搏心电图。当自主心率明显高于基础起搏频率时,心电图上可能仅表现为自主节律而无起搏心律出现,此时绝不能认为起搏器没有工作。反之,心电图上可能仅有起搏心律而无患者的自主心律  相似文献   

4.
心房起搏心房感知抑制型起搏临床应用11例经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10例病态窦房结综合征和1例反复室速、室颤患者实施AAI起搏,效果满意。并就AAI起搏的电极置入方法、适应证的选择和起搏参数的掌握等问题进行了讨论。认为AAI起搏是种简易、经济的生理性起搏,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右心室起搏已被证实同心力衰竭、心房颤动、病死率等有密切关联,促使起搏治疗新一轮的革新。生理性起搏是近来心脏起搏器临床研究的重要方向,目前国内外主要通过优化起搏功能、选择起搏部位最小化心室起搏。以尽可能的生理性起搏,维持整个循环系统的稳定,从而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并指导起搏器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6.
起搏脉冲引导普通起搏电极行紧急床旁临时心脏起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回顾性分析本院ICU病房床旁安置临时起搏器患者共38例,均于15 min内起搏成功,2例出现短阵室性心动过速,2例因不能稳定起搏改用标测电极于20 min内起搏成功。6例8次出现电极微脱位,均经处理后恢复正常。结论起搏脉冲引导普通起搏电极进行床旁临时心脏起搏简便易行,适用于危重急症的抢救。  相似文献   

7.
永久性心脏起搏已成为症状性心动过缓、充血性心力衰竭等患者的有效治疗方法,基于最大程度恢复心脏正常激动和传导顺序的原则,生理性起搏成为近年来心脏起搏研究的热点。关于起搏部位的研究也有很多新的进展,现综合近年来心脏起搏部位临床研究的结果,对心脏不同部位起搏的临床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8.
生理性起搏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工心脏起搏器临床应用已经50年,它通过维持频率稳定的心率、稳定的血流动力学以及维持循环系统的稳定而显著改善患者的存活率和生活质量。而如何优化起搏治疗以符合患者生理需求一直是临床医师不懈的追求。从DDD、频率应答起搏、右室间隔及双心房、CRT起搏到兼具双室起搏/频率应答/自动复律除颤/事件存储等功能的CRT-D问世,通过起搏系统软/硬件优化实现自身节律点和传导路径优先、无线远程心血管事件监测与干预,生理性心脏起搏克服了非生理性心脏起搏的固有弊端,也预示着多学科尖端技术的完美结合正将起搏系统从心脏节律支持者升格为真正的心脏疾病管理者。本文就生理性起搏的研究进展作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9.
心脏再同步化治疗是一项成熟应用于临床进展期心力衰竭合并左心收缩功能不全,心脏失同步患者治疗方法。右心室心尖部起搏改变了正常心脏的激动收缩顺序从而导致心脏电机械失同步,心脏收缩功能下降最终发生心力衰竭。适时地将起搏患者右心室起搏系统升级为双心室起搏可以纠正右室起搏导致的心脏失同步,最大限度保持左、右双心室间正常的电激动顺序和收缩同步性,有效地避免了起搏对血流动力学和心功能的不良影响。近来短期研究发现这种起搏系统升级可明显改善心脏活动的同步性,从而改善心功能、提高生活质量。文章综述了右室心尖部起搏的病理生理及升级右室起搏到双室起搏治疗的相关临床试验、显效机制及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低位房间隔起搏与右心耳起搏在植入操作时间、起搏参数方面的差异.方法 选取40例因窦房结功能障碍或成人获得性房室传导阻滞导致的缓慢型心律失常行起搏治疗的患者分为两组.其中,房间隔组20例,采用主动固定螺旋电极行低位房间隔起搏;右心耳组20例,采用被动固定翼状电极行右心耳起搏.对比两组电极植入操作时间,电极植入时、术后1个月、3个月的起搏参数(阈值和阻抗).结果 房间隔组与右心耳组比较,心房电极植入操作时间和起搏参数在术中、术后1个月、3个月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低位房间隔起搏与右心耳起搏具有相似的电极植入操作时间以及相同的起搏参数,为临床起搏治疗的有效部位.  相似文献   

11.
起搏阈值分析与低能量起搏安全性的长期随访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对起搏阈值进行分析研究,随访观察低能量起搏的安全性。方法对106例植入心脏起搏器的患者在术中、术后3个月及1年分别进行起搏阈值测试,并于术后3个月时将起搏器输出电压降为实测起搏阈值的2倍,随访观察起搏器的工作状态,时间为1~6年,分析不同时期、不同电极的起搏阈值。结果106例起搏器均安全起搏。比较电极的起搏阈值,术后3个月与术后1年无差别,心房电极高于心室电极,激素电极明显低于非激素电极。结论经长期随访观察证明,为节省能耗延长起搏器寿命,长期采用低能量起搏的方法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不同起搏部位对高右室起搏比例、缓慢性心律失常患者新发心房颤动(AF)及心功能的影响。方法:入选我院心内科2005年1月至2011年1月期间置入 DDD 永久起搏器的缓慢性窦房结功能失调或Ⅱ度以上房室传导阻滞患者,选择其中高右室起搏比例者(右室起搏累积百分比>50%)共120例,随机分为右室心尖部(RVA)起搏组(n=47)及右室间隔部(RVS)起搏组(n =73)。随访内容包括起搏器置入术前、术后3年 AF 发生情况和超声心动图参数。结果:随访期间 RVA 组新发 AF 患者比例高于 RVS 组(23.40%对16.43%,P =0.03)。术后3年,与 RVA 组相比,RVS 组左房内径(LAD)、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明显缩小,左室射血分数(LVEF)则明显升高(P <0.05)。结论:对于 DDD 起搏模式下高右室起搏比例患者,与 RVA 起搏相比,RVS 起搏可显著改善患者心功能,减少 AF 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周宁  陈曼华  罗洪波  王琳 《心脏杂志》2008,20(1):80-82,86
目的评估右室间隔部起搏和右室心尖部起搏对起搏参数和双心室电同步性的影响。方法将20例植入DDD型起搏器患者随机为分2组(每组10例):一组患者行间隔部起搏,一组行心尖部起搏;分析两组有效起搏时及1、3个月随访时各起搏参数差异;对比术中心室电极到位所需X射线曝光时间、术中及术后并发症;比较术前自身心律心电图、术后起博心电图的QRS波宽度、形态。结果有效起搏时心尖部和间隔部起搏电压阈值、电极阻抗、R波高度无显著差异。电极植入后第1、3个月随访,两组起搏参数之间无显著差异,且动态变化相似;心室电极到位所需X线曝光时间:心尖部为(203±127)s,间隔部为(581±124)s(P<0.01)。电极植入术中及术后均未出现并发症;术前和术后心电图Ⅱ导联QRS宽度:心尖部起搏组分别为(0.11±0.03)s、(0.19±0.02)s(P<0.05);间隔部起搏组分别为(0.10±0.02)s、(0.12±0.02)s,术后QRS形态与术前心电图相似。术后间隔部起搏和心尖部起搏心电图的QRS波宽度对比,前者明显窄于后者(P<0.01)。结论右心室间隔部起搏和右心室心尖部起搏同样安全、有效,而且更符合生理性心室激动顺序,有利于双心室电激动的同步性。  相似文献   

14.
心脏起搏方式大致可分为生理性起搏和非生理性起搏。不同的心脏起搏方式有不同的临床效果 ,但对于特定的起搏方式 ,临床效果则与起搏部位和设定的参数有关。为了探讨房室收缩顺序和心房、心室收缩顺序对临床效果的影响 ,许多学者对各种方式、各种参数的心脏起搏进行了大量可贵的探索。起搏方式   1 理论基础生理性起搏是指能保持正常心脏激动顺序和房室机械收缩同步性 ,并能随机体代谢的需要自动调整起搏参数的起搏方式。生理性起搏由于保留了正常的房室收缩顺序及心房对心室充盈的辅助泵作用 ,有效增加了左室舒张末期容量 ,使搏出量 (S…  相似文献   

15.
大型研究表明双腔起搏在改善生活质量、降低心衰住院率及房颤发生率方面优于心室起搏,但在改善生存率及减少脑卒中方面前者无优势;还有小型研究显示心房起搏优于心室起搏及双腔起搏。对于窦房结功能障碍而房室结功能正常且无束支传导阻滞的患者推荐植入单腔心房起搏器。  相似文献   

16.
传统右心室起搏会增加心功能不全、心房颤动的风险。希氏束起搏虽然有很好的生理性,但是在临床应用中有明显的局限性。而近年提出的左束支起搏在动物实验和临床试验中均被证实是可行、有效和安全的。左束支起搏既有生理性起搏的优势,又克服了希氏束起搏和双室起搏的一些问题,且已有规范的手术流程,虽存在一些尚待解决的问题,但应用前景良好。本文旨在综述左束支起搏的临床应用进展。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用起搏脉冲引导的临时心脏起搏的可行性。方法:应用深静脉穿刺和带漂浮球囊的起搏电极,经体表心电图在起搏脉冲的指导下定位,进行床旁临时心脏起搏。结果:86例起搏均获成功,且无严重的室性心律失常。结论:床旁经静脉临时心脏起搏在体表心电图监测下,用起搏脉冲定位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18.
大型研究表明双腔起搏在改善生活质量、降低心衰住院率及房颤发生率方面优于心室起搏,但在改善生存率及减少脑卒中方面前者无优势;还有小型研究显示心房起搏优于心室起搏及双腔起搏.对于窦房结功能障碍而房室结功能正常且无束支传导阻滞的患者推荐植入单腔心房起搏器.  相似文献   

19.
心脏不同部位起搏的起搏参数对比分析   总被引:8,自引:4,他引:8  
对 66例因不同类型的缓慢性心律失常而安装心脏永久起搏器的患者行即刻起搏参数及 3个月后的电压阈值测定。结果 :右室心尖部和右室流出道起搏的感知比右心耳和KOCK三角起搏的感知高 (P <0 .0 1) ,右心耳起搏的电压阈值比右室心尖部起搏的电压阈值高 (P <0 .0 5 ) ,与KOCH三角及右室流出道起搏的电压阈值无明显差异。三个月后的电压阈值与术中即刻的电压阈值无明显差异。结论 :右室流出道与右室心尖部、KOCH三角与右心耳的起搏参数无明显差异 ,临床上 ,可以根据不同情况选用不同的起搏部位。  相似文献   

20.
传统的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通过心外膜起搏左心室,在优化的室间间期下,与右心室心内膜导线共同实现双心室起搏,逐步改善慢性心力衰竭(心衰)患者的心脏同步性和心功能,降低心衰住院率和全因死亡率。但左心室心外膜起搏受冠状静脉解剖的影响,导线相关并发症相对较多,影响了CRT疗效。左心室心内膜起搏可以避免血管条件的限制,实现更佳的再同步、减少导线相关并发症,因而成为现阶段的研究热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