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探讨NLRP12自身炎症性疾病(NLRP12-autoinflammatory disease,NLRP12-AD)的临床特点,提高临床医师对本病的认识。方法分析北京协和医院2例NLRP12-AD患者的诊治过程。结果本文2例患者为首次报道的中国人汉族患者,主要表现为周期性发热、荨麻疹样皮疹、肌痛、关节痛/炎,激素治疗有效。基因检测均为NLRP12基因F402 L(c.1206 CG)杂合突变。结论文献报道NLRP12-AD患者共26例,多为高加索人,多数NLRP12-AD患者有家族史(16/28,57%),也有散发病例。大部分患者幼年时期起病,少数成年起病(7/28,25%)。主要表现为周期性发热、荨麻疹样皮疹、肌痛、关节痛/炎、淋巴结肿大和脾大,部分患者出现头痛、感音神经性耳聋等中枢神经系统表现,还可出现胸痛、腹痛/腹泻等症状。发作时多数患者急相反应物质升高。NLRP12基因突变最常见的是p.F402L(c.1206 CG)(15例,54%)。激素及抗组胺药物有效。NLRP12-AD是一种少见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自身炎症性疾病,成人起病者并不罕见。本文首次报道2例成人起病的中国人汉族NLRP12-AD。临床医师应提高对自身炎症性疾病的认识,基因检测有助于此类单基因自身炎症性疾病的确诊。  相似文献   

2.
免疫性疾病     
20033034抗」bwel抗体综合征患者肺部病变的临床特征/施举红…//中国实用内科杂志.忍003,23 (2).一4一86 分析54例,其抗丁。一1抗体阳性组23例,抗Jo几抗体阳性组31例。结果:出现肺部症状阳性组为86.7%,阴性组为80.6%,其中肺部症状出现在肌无为或肌痛症状之前分别为60%及24%。抗体阳性组白细胞总数、肌酸激酶、天冬氨酸转氨酶及乳酸脱氧酶均高十抗体阴性组(尸均<0.01);抗核抗体、SSA/SSB、抗心磷脂抗体、类风湿因子检出率均高十抗体阴性组(尸均<0.05)。阳性组半数以}几胸部CT表现为肺炎样浸润,结合实验检查异常,示阳性组病人类症反应剧烈…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双气囊小肠镜(DBE)检查阴性患者的临床特点。方法对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消化科2005年12月至2009年7月怀疑小肠疾病的115例患者行DBE检查。其中DBE检查阴性和阳性患者分别为32例和83例,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115例患者中检出的小肠病变为83例,总诊断率为72.2%,共2例并发急性胰腺炎,1例发生高淀粉酶血症。DBE检查阴性患者的初始血红蛋白比阳性患者高[(107.938±26.015)g/L对(93.518±32.367)g/L,P=0.016],同时二者在临床症状(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不明原因不全肠梗阻、腹痛待查、腹泻待查)的比较也有统计学意义(12∶6∶11∶3对54∶12∶15∶2,P=0.035)。且其对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的阳性检出率(81.8%)明显高于腹痛待查(57.7%)和腹泻待查(40%)患者的检出率。结论 DBE是目前诊断小肠疾病的有效方法 ,然而对于初始血红蛋白较高或以腹痛、腹泻症状为主的患者应慎重选择此检查方法 。  相似文献   

4.
背景:慢性胃炎临床症状反复多样、病程迁延不愈,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研究显示情绪障碍对慢性胃炎的发病可能造成一定影响。目的:探讨慢性胃炎患者焦虑、抑郁的发生情况及其与消化道症状、幽门螺杆菌(Hp)感染、胃黏膜炎症程度和炎症活动性的关系。方法:纳入235例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患者,对患者焦虑、抑郁状态、胃肠道症状、胃黏膜炎症程度和炎症活动性进行评估,并检测Hp感染。结果:235例患者中焦虑和(或)抑郁者144例(61.3%);伴焦虑患者108例(46.0%),伴抑郁患者129例(54.9%),同时伴抑郁和焦虑患者93例(39.6%)。伴焦虑和(或)抑郁患者腹痛、腹胀、早饱的发生率、消化道症状积分、Hp阳性率、重度炎症发生率均显著高于无焦虑、抑郁患者(P0.05),但两组间炎症活动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慢性胃炎患者中焦虑、抑郁发生率较高,焦虑、抑郁与腹痛、腹胀、早饱消化道症状相关,并可影响胃黏膜炎症程度,患者易伴发Hp感染。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中国汉族成人自身炎症性疾病(autoinflammatory diseases,AUID)的临床特点和基因型。方法2015年4月至2016年5月北京协和医院风湿免疫科成人AUID中心前瞻性纳入拟诊单基因AUID的成人患者(≥16岁),收集其临床资料,并对其进行包含单基因AUID致病基因在内的全基因组二代测序。AUID诊断需结合临床表型和基因型。结果 本研究中心1年时间共对37例临床拟诊单基因AUID的成人患者进行了基因检测。其中16例(43.2%)确诊单基因AUID,2例诊断周期性发热-阿弗它口炎-咽炎-淋巴结炎(periodic fever,aphthous stomatitis,pharyngitis and adenitis,PFAPA)综合征。最终,共18例成人AUID患者在本中心获得确诊并随访,其中包括家族性地中海热7例(38.9%),肿瘤坏死因子受体相关周期性综合征2例(11.1%),冷炎素相关周期性综合征3例(16.7%),核苷酸结合寡聚化结构域样受体12(NLR family,pyrindomaincontaining12,NLRP12)自身炎症性疾病(autoinflammatory disease,AD)(NLRP12-AD)3例(16.7%),Blau综合征1例(5.6%)以及PFAPA综合征2例(11.1%)。18例患者中成年起病者15例(83.3%),从起病至最终确诊时间平均长达10年。成人AUID的基因型常常为低外显基因变异,均为杂合突变或复合杂合突变。结论 成人AUID并不少见,其中以家族性地中海热、冷炎素相关周期性综合征和NLRP12-AD相对常见。由于成人AUID患者基因型多为低外显基因变异,临床表现轻微或不典型,易导致诊断延误。成人拟诊AUID患者的基因检测结果需慎重解读,建议转诊至成人AUID中心专病门诊。  相似文献   

6.
目的周期性发热-阿弗它口炎-咽炎-淋巴结炎(periodic fever,aphthous stomatitis,pharyngitis,and adenitis,PFAPA)综合征是一种发病机制不明的多基因多因素自身炎症性疾病。本研究旨在分析成人PFAPA综合征的临床特点。方法 2015年4月至2017年4月北京协和医院风湿免疫科成人自身炎症性疾病中心接诊反复不明原因发热成人(≥14岁)患者52例,收集其临床资料,并进行基因二代测序,对排除单基因自身炎症性疾病最终确诊为PFAPA综合征的患者,分析其临床表现、治疗及预后。结果共7例(13.5%)PFAPA综合征患者,男性居多(85.7%),平均起病年龄(27±10)岁。周期性发热是成人PFAPA综合征的最主要表现,发热期中位数时间为3.5 d,发热间期平均4周。三大主要体征咽炎、颈淋巴结炎和阿弗它口炎的发生率分别为85.7%、57.1%和42.9%。3例患者采用发作期顿服或者短程口服糖皮质激素治疗,均获得显著疗效。结论对于成人起病的不明原因周期性发热伴咽炎、颈淋巴结炎和阿弗它口炎的患者,风湿免疫科医师应考虑到PFAPA综合征。  相似文献   

7.
抗Jo-1抗体在多发性肌炎/皮肌炎中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目的摇对69例多发性肌炎/皮肌炎(PM/MD)病人抗Jo-1抗体进行检测,了解抗Jo-1抗体阳性与PM/DM临床症状的相关性及对PM/DM的诊断价值。方法应用免疫印迹(IBT)法检测PM/DM病人中的抗Jo-1抗体,对抗Jo-1抗体阳性血清进行免疫双扩散(ID)检测,两者抗Jo-1抗体均阳性者为抗Jo-1抗体阳性组,其他为抗Jo-1抗体阴性组,前瞻性比较PM/DM抗Jo-1抗体阳性组和抗Jo-1抗体阴性组的临床特征。结果本组中抗Jo-1抗体阳性占32%,抗Jo-1抗体阳性患者出现肺间质病变(ILD)、多关节炎/多关节痛、肺部感染和雷诺现象分别为18例(82%)、18例(82%)、17例(77%)、7例(32%);与抗Jo-1抗体阴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另外,在阳性组出现吞咽困难1例(5%),而阴性组为15例(32%),两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郾05)。结论抗Jo-1抗体阳性组PM/DM患者的肺间质病变及多关节炎症状突出,合并肺部感染的概率高,而肌痛或肌无力症状较轻,出现吞咽困难症状概率较低;阴性组出现吞咽困难症状概率较阳性组高。  相似文献   

8.
子宫腺肌病组织中PTTG、bFGF和VEGF的表达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吕晓霞  李楠 《山东医药》2008,48(3):97-97
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26例子宫腺肌病及30例正常子宫平滑肌组织中的垂体转化基因蛋白(PTTG)、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FGF).结果显示,在子宫腺肌病组织中PTTG、bFGF及VEGF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84.6%、73%及57.7%,正常子宫组织三个指标的阳性表达率均为20%,两者三指标相比,P均<0.01;三指标在子宫腺肌病组织中的表达呈正相关(r分别为0.621、0.518、0.576,P均<0.01).认为PTTG、bFGF和VEGF共同参与了子宫腺肌病的发生和发展.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中国汉族人要氏综合征(YAOS)的临床特点和基因型,并与其他核苷酸寡聚化结构域(NOD) 2的临床特点和基因型进行比较,提出鉴别要点。方法 2015年8月至2018年11月,北京协和医院风湿免疫科成人(年龄≥16岁)自身炎症性疾病中心确诊6例YAOS-患者,5例Blau综合征(BS)患者,并按比例在同期北京协和医院住院患者中随机抽取20例成人(年龄≥16岁)克罗恩病(CD)患者作为对照,收集其临床资料,并对所有YAOS和BS患者进行包含自身炎症性疾病致病基因在内的全基因外显子二代测序,CD组患者的基因型参考欧洲人群。对YAOS的临床特点和基因型进行总结,并与BS和CD进行比较和分析。结果 YAOS女性多见,成年起病,均为散发病例,主要临床表现包括周期性发热(6例,100%)、关节炎/痛(4例,66. 7%)、消化道症状(3例,50%)、下肢浮肿(3例,50%)、皮疹(2例,33. 3%)、口干眼干(1例,16. 7%)以及浆膜炎(1例,16. 7%)。6例YAOS患者共检测出5种NOD2基因变异:Q902K和R471C各2例,Y514H、K818Q和R541P各1例。1例患者为复合杂合突变,其余5例均为杂合突变。YAOS、BS和CD三种NOD2相关疾病在性别比例、起病年龄、自身炎症性疾病家族史方面存在差异(P 0. 05)。三种NOD2相关疾病发热的发生率无显著性差异(P0. 05),而皮疹、关节痛/炎、消化道症状、眼炎和下肢浮肿的发生率存在差异(P0. 05)。YAOS患者NOD2基因变异位点位于外显子7和外显子4,BS均位于外显子4。结论 YAOS是一种与NOD2相关的自身炎症性疾病,可以见于中国汉族人。YAOS主要表现为成人起病的反复发热,伴皮疹、关节痛/炎、消化道症状、下肢浮肿等。YAOS与另外两种NOD2相关疾病BS和CD的临床特点和基因型不同。  相似文献   

10.
成人过敏性紫癜腹型病例临床特点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分析成人过敏性紫癜腹型病例的临床特点及其与非腹型患者之间的差异.方法 回顾性分析北京大学第一医院2000年1月至2006年12月63例过敏性紫癜住院患者中有腹痛症状患者的临床特点,并与无腹痛症状患者进行比较.结果 32例患者(50.8%)具有腹痛症状,其中脐周腹痛占43.8%、中上腹痛40.6%、下腹痛15.6%、恶心呕吐15.6%、便潜血阳性50.0%、血或尿淀粉酶升高占25.0%.胃镜检查显示以十二指肠降部黏膜损害为主,表现为充血性红斑、糜烂及不规则溃疡形成.结肠镜检查显示回肠末段的黏膜充血性红斑、糜烂及不规则浅溃疡和直、乙状结肠黏膜的充血、红斑.病变部位活检病理为非特异性炎症细胞浸润.有腹痛症状和无腹痛症状者比较,两组在年龄、性别、过敏史、前驱感染史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腹痛组混合型显著多于无腹痛组(78.1%比22.6%,P<0.01).两组患者在蛋白尿、血尿和血IgA升高、血总IgE升高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成人过敏性紫癜患者中腹型为50.8%,以中、青年为主.有腹痛症状的患者混合型多,内镜检查阳性率高,且内镜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应重视过敏性紫癜腹型患者的内镜检查.  相似文献   

11.
Li MY  Zhu M  Wang ZQ  Yang YS  Sun G 《中华内科杂志》2010,49(12):1032-1034
目的 分析汶川大地震后灾区居民消化道症状与睡眠障碍的关系.方法 采用整群随机抽样方法,以地震后2周为时间界限,以同时期北京地区居民作对照,对受灾居民进行问卷调查,按照罗马Ⅲ标准判断是否存在消化道症状,并根据睡眠问卷分析睡眠障碍与消化道症状的关系.结果 956例受灾居民中,459例(48.0%)存在消化道症状,对照组1021例北京地区受访居民中,78例(7.6%)存在消化道症状,后者明显低于地震灾区居民的消化道症状发生率(P<0.05).各年龄段受灾居民组及对照组的消化道症状发生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受灾居民在地震发生2周内出现的消化道症状主要以腹痛(14.0%)、腹胀(12.1%)、便秘(10.3%)、烧心(8.6%)、排便障碍(8.3%)为主.在459例有消化道症状的受灾居民中,存在睡眠障碍的有384例(83.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19例(24.4%),P<0.05.受灾居民组中,有消化道症状的患者早醒伴乏力现象发生率(57.1%)明显高于无消化道症状的患者(23.5%),P<0.05.结论 地震灾区受灾居民消化道症状的发生率较同时期北京地区受访居民的发生率显著升高,消化道症状的发生与睡眠障碍有关,其中早醒伴乏力是出现消化道症状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2.
正肿瘤坏死因子受体相关周期性发热综合征(tumour necrosis factor receptor-associated periodic syndrome,TRAPS)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自身炎症性疾病,特征是周期性发热、关节痛、肌痛、多浆膜炎(腹痛、胸痛、心包炎)、眶周水肿和皮疹~[1]。TRAPS非常少见,发病率约为1/100万~[2]。尽管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有家族史者不足2/3~[2]。国内文献鲜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伴腹泻症状的临床特点及相关因素,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感染防控和诊疗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2020-01-20-02-27期间入院确诊为COVID-19患者365例的临床资料,分析伴腹泻患者腹泻发生时间、持续时间、频率、大便性状及伴随症状等情况,比较轻症患者与重症患者的差异,同时分析腹泻程度与疾病程度、炎症指标、主要用药的相关性。[结果]365例中轻症患者219例,重症患者146例;94例(25.8%)伴腹泻症状,其中轻症患者48例(21.9%),重症患者46例(31.5%)。腹泻发生距离首次出现症状为平均7(4~9)d,其中第1~3天首发腹泻占13.8%,腹泻持续时间(4.4±1.5)d,频率(4.5±2.5)次/d,呈稀糊便(41.5%)或水样便(58.5%),可伴有恶心(33.0%)、呕吐(21.3%)、腹痛(2.1%)等消化道症状,但仅有9.6%的腹泻患者检测大便潜血阳性。此外,有15例(16.0%)腹泻患者并不伴有呼吸道症状。与轻症伴腹泻的患者比较,重症伴腹泻患者年龄更大、男性略多,腹泻出现时间相对较晚、持续时间更长、腹泻频率更高,但2组严重腹泻比例比较无差异。与不伴腹泻症状的患者比较,伴腹泻的患者重症比例更高(48.9%∶36.9%,P=0.040),疾病程度与腹泻程度相关(相关系数r=0.197,P=0.047),2组间主要用药无差异。腹泻程度与血白细胞、中性粒细胞呈正相关,而与淋巴细胞呈负相关;与炎症指标降钙素原、C反应蛋白和铁蛋白明显正相关。[结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腹泻常见,且与疾病程度、炎症程度明显相关。值得注意的是部分患者腹泻为首发症状,且部分腹泻患者无呼吸道症状,在疾病的防控中需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特发性炎性肌病(IIM)患者血清肌炎特异性抗体(MSAs)水平与其临床特征、实验室指标及预后的相关性。方法收集178例IIM患者的临床资料,免疫印迹法检测患者血清中12种MSAs的水平,并分析其与患者临床特征、实验室指标和预后的相关性。进一步建立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MSAs亚型是否为患者临床症状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12种MSAs中,抗氨基酰tRNA合成酶[ARS,包括组氨酰-tRNA合成酶(Jo-1)、PL-7、PL-12、EJ、OJ]抗体(34.8%)最常见,其次为抗黑色素瘤分化相关基因5(MDA5)抗体(32.6%)、抗转录中介因子γ(TIF1γ)抗体(11.8%)和抗信号识别颗粒(SRP)抗体(11.8%)。抗ARS抗体阳性组肺间质性病变和技工手的发生率高于阴性组(90.3%比66.4%,P<0.001;16.1%比4.3%,P=0.007);抗MDA5抗体阳性组较阴性组更易出现肺间质性病变、Gottron疹、面部红斑和关节炎(均P<0.05),肌无力和吞咽障碍发生率更低(55.2%比78.3%,P=0.001;8.6%比23.3%,P=0.018);抗TIF1γ抗体在≥65岁患者中的阳性率高于<65岁患者(25.9%比9.3%,P=0.032),该抗体阳性组肿瘤发生率比阴性组高(19.0%比3.2%,P=0.01);抗SRP抗体阳性患者肌无力发生率、肌酸激酶(CK)值、乳酸脱氢酶(LDH)值和谷草转氨酶(AST)值高于阴性组(均P<0.05)。抗Mi-2β抗体阳性组肺间质病变发生率低于阴性组(40.0%比77.9%,P=0.003)。Logistics回归分析显示,抗MDA5抗体和抗Jo-1抗体是肺间质性病变(ILD)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抗TIF1γ抗体是吞咽障碍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生存分析结果表明,抗MDA5抗体阳性患者比阴性患者生存时间更短(5.0月比14.0月,P=0.001)。结论抗ARS抗体是最常见的MSAs亚型,不同的MSAs亚型与特定的临床特征有关。检测MSAs水平有利于对不同患者进行分型,指导治疗并判断预后。  相似文献   

15.
本研究应用烟酸诱激人体恶性疟原虫,提高了血液涂片中的原虫数和阳性检出率。对34例恶性疟原虫阳性患者分别于服烟酸前和服烟酸后15、30、60、120和180min 耳垂采血检查,作原虫计数,服烟酸后分别比服烟酸前增加8.0%、26.6%、68.6%、68.1%和48.0%。镜检阴性的48例疑似病人,经诱激后转为阳性的11例。仍为阴性的37例,经随访15d,均未有临床发作,血检仍为阴性。普查581人,服烟酸后阳性检出率比未服烟酸前多检出14例,阳性检出率提高24%。适宜的烟酸剂量成人为200mg,服后60min 左右时采血为宜。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PCI围手术期患者感染幽门螺杆菌与上消化道出血的关系。方法选取2011年5月~2014年5月在我院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治疗的患者1600例为研究对象,在PCI术后进行幽门螺旋杆菌(HP)检测,根据检测结果将患者分为HP阳性对照组、HP阳性治疗组和HP阴性组,HP阳性治疗组为根治HP,HP阳性对照组为常规治疗,并随访观察三组患者消化道出血情况。结果治疗后,HP阳性治疗组消化道出血发生率明显低于HP阳性对照组;HP阳性治疗组选取患者460例,1年内消化道出血13例(2.83%);HP阳性对照组随机选取患者468例,消化道出血48例(10.2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HP阴性组患者488例,消化道出血27例(5.53%)。结论 PCI需服用术后二联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可增加HP阳性患者消化道出血的风险,根治HP感染后,明显降低PCI患者消化道出血的风险,且改善PCI患者近远期预后效果,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7.
抗着丝点抗体在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中的意义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研究抗着丝点抗体(ACA)在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BC)中的意义。方法用间接免疫荧光法在PBC患者中检测ACA,比较ACA阳性和阴性患者的差别。结果99例PBC患者中ACA阳性53例(53.5%),ACA阳性组发病比ACA阴性组晚[(52.6±1.5)岁vs(46.2±2.0)岁,P=0.012],性别比例和ACA阴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CA阳性组出现消化道出血多于ACA阴性组(13.2% vs 0,尸= 0.014),其他临床症状如乏力、瘙痒、黄疸等在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虽未达到统计学上的差异,但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发生率在ACA阳性组高于ACA阴性组(45.8% vs 10.0%,P=0.061);门静脉宽度、脾大、腹水在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肝生化指标中只有总蛋白水平在ACA阳性组低于ACA阴性组[(73.3 1.1)g/L vs(78.1 1.7)g/L,P=0.017]。ACA阳性组IgG水平低于ACA阴性组[(15.1±0.6)g/L vs(18.4±1.0) g/L,P=0.006]。核包膜型ANA在ACA阳性组低于ACA阴性组(16.7%vs 50.0%,P=0.002)。结论ACA在PBC患者中阳性率高,ACA阳性的PBC患者更易出现门静脉高压及消化道出血,ACA阳性PBC患者ANA呈现核包膜型者少。  相似文献   

18.
《肝脏》2015,(8)
目的对比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2倍正常值上限(ULN)的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者中,乙型肝炎E抗原(HBeAg)阳性患者与HBeAg阴性患者肝组织病理学炎症活动度及纤维化程度的差异,病理改变与年龄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352例ALT2 ULN慢性HBV感染者,分为HBeAg阳性与HBeAg阴性组,对比两组患者肝脏炎症活动度、纤维化程度的差异;并分析所有患者病理改变与年龄关系。结果 (1)HBeAg阳性组患者144例,肝脏炎症改变在G1~G3级,纤维化程度在S0~S4期,其中达G2及以上、达S4者分别为121例(84.03%)、14例(9.72%);HBeAg阴性组患者208例,肝脏炎症改变在G1~G4级,纤维化程度在S0~S4期,其中G2及以上、达S4者分别为164例(78.85%)、67例(32.21%)。HBeAg阳性组与HBeAg阴性组患者炎症活动度无明显差异;HBeAg阴性组患者的肝脏纤维化程度明显高于HBeAg阳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352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炎症活动度及纤维化程度随着年龄增长,炎症活动度无明显差异,但纤维化程度逐渐加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LT2ULN的慢性HBV感染者中,HBeAg阴性组患者的肝脏纤维化程度明显高于HBeAg阳性组患者,而两组患者炎症活动度无明显差异;随着年龄增长,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纤维化程度则在加重。  相似文献   

19.
目的和方法:对74例住院病人分肠癌组、肠病组、出血与非出血四组,将化学潜血检测(FOB)与SPA免疫潜血试验(SPA)对检测消化道出血的敏感性和特异性进行对比,并将潜血试验与直肠粘液T抗原对大肠癌的诊断价值进行探讨,结果:结果表明T抗原诊断大肠癌阳性预告值100%,阴性预告值为84.6%而SPA诊断大肠癌的阳性预告值及阴性预告值分别为63.2%和80%,证实T抗原对大肠癌的诊断效率(91.7%)极显著高于SPA(66.7%).结论:两种方法联合检测,可提高肠病的检出率,两法同时阳性,恶性病变可能极大.SPA法与FOB法对消化道出血的诊断效率无明显差异,但对消化道出血的特异性,SPA法极显著高于FOB法,FOB法对诊断大肠癌特异性较差,易受饮食、药物等因素干扰,SPB较之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且操作简便、结果判断迅速、重复性好,可作为临床检测消化道出血时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功能性胃肠病(FGID)的腹痛分型、症状学鉴别诊断及相应罗马Ⅲ诊断标准的应用.方法:将功能性腹痛综合征(FAPS)85例、肠易激综合征(IBS)128例和功能性消化不良(FD)50例的患者,按一般情况、发病诱因和临床症状作表格登记调查,参照罗马Ⅲ诊断标准进行腹痛分型及鉴别诊断,并分析讨论其胃肠道动力学障碍、感知异常症状和发病机制.结果:FAPS腹痛部位主要集中于腹中线,其与进食排便基本无关、发作周期较短、程度较重、年龄较青及社会-心理影响因子较重;以腹痛表现为主的IBS与FD相互重叠发生率为43.75%和76.00%,与进食排便相关的胃肠道动力障碍样症状明显;所有患者均有相似的精神心理行为失调背景作为胃肠道疼痛阈值降低的感知异常表现.结论:根据腹痛部位、与进食排便相关的特异胃肠道动力障碍、发作周期和疼痛程度一般可对三组FGID腹痛做出分型和鉴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