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通过组织芯片技术分析急性主动脉夹层患者主动脉组织差异表达基因探讨主动脉夹层发病的分子机制。方法取急性主动脉夹层患者及健康对照(各4例)的主动脉组织,通过组织芯片筛选急性主动脉夹层患者和健康对照差异表达的基因。利用生物信息学技术分析差异表达的基因参与的信号通路。结果实主动脉组织芯片分析结果显示,急性主动脉夹层患者与正常对照差异表达大于2倍的基因有129个,其中83个基因表达下调,46个基因表达上调。差异表达的基因主要编码与细胞、细胞外基质粘附相关的蛋白。信号通路分析显示,主动脉夹层中受影响最大的两条通路是粘附斑和肌动蛋白骨架调节相关通路。结论通过组织芯片分析筛选到的急性主动脉夹层差异表达基因可能参与了主动脉夹层的病理过程,为研究其致病机制奠定了荩础。  相似文献   

2.
主动脉夹层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清楚。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开始从基因及分子水平探索其病因,致病基因研究成为探索主动脉夹层病因的重要方面。目前认为主动脉夹层为多基因疾病,是由包括细胞功能障碍、异常的信号转导、蛋白质过度水解以及外界环境因素的共同作用所致。本文就近年来主动脉夹层致病基因及分子机制的研究做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3.
主动脉夹层(aortic dissection,AD)是一种极为凶险、死亡率高的主动脉疾病。主动脉夹层的发病机制目前仍不清楚,但已发现一些与主动脉夹层相关的基因及蛋白质,以及可能与主动脉夹层发病相关信号通道及调控机制。本文就主动脉夹层相关蛋白及信号通路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4.
目的:使用人表达谱基因芯片筛查主动脉夹层外周血白细胞差异基因表达,用荧光定量PCR进行验证主动脉夹层肺损伤标志基因。方法:分别抽取主动脉夹层患者和主动脉瘤患者外周血白细胞RNA,用基因芯片筛查差异表达基因,选取与肺损伤相关的基因。抽取主动脉夹层肺损伤和非肺损伤患者外周血白细胞RNA,用荧光定量PCR进行验证。结果:差异表达基因134个,其中78个为上调基因,56个为下调基因,差异基因主要涉及炎症反应、免疫反应、宿主防御、胶原蛋白调节、应激反应以及造血和细胞凋亡等多个生物学过程,用荧光定量PCR验证肺损伤相关基因,发现基质金属蛋白酶(MMP)-9在主动脉夹层肺损伤组明显升高(P<0.05)。结论:基因表达谱cDNA芯片是筛查主动脉夹层肺损伤差异基因的有效方法,差异基因可以进一步在荧光定量PCR中验证,MMP-9可用于主动脉夹层肺损伤的诊断和治疗。  相似文献   

5.
主动脉夹层是指主动脉内膜由自身或外界因素导致内膜撕裂,腔内血液经内膜破口进入动脉壁中层形成的夹层血肿。主动脉夹层是一种危险的急性病,如果主动脉夹层完全撕裂,将会迅速失血导致循环衰竭而立刻死亡。尽管如此,目前对主动脉夹层的机制研究还知之甚少。非编码RNA是一种独立存在的RNA转录本,占人类基因组RNA的90%以上,通常不编码蛋白质,而是作为维持正常生理功能的重要调控因子。迄今为止,已有多项研究证明非编码RNA参与心血管疾病的调控。因此,对于主动脉夹层中非编码RNA的研究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本文综述了非编码RNA在主动脉夹层中的作用机制,并强调了非编码RNA作为主动脉夹层的生物标志物以及靶向主动脉夹层潜在的预防与治疗手段,为将来开发以非编码RNA为载体的靶向药物提供广泛的思路。  相似文献   

6.
主动脉夹层为致死率极高的心血管疾病,迫切需要探索有效的生物标志物和治疗靶点。非编码RNA,如微小RNA、长链非编码RNA和环状RNA,为基因表达的调节因子,在主动脉夹层的发病中发挥关键作用。该文介绍非编码RNA在主动脉夹层发病机制中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7.
目的:本研究旨在研究非马方的主动脉夹层(AD)中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是否异常并导致主动脉血管平滑肌的变化。方法:收集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接受手术治疗的主动脉夹层患者(AD组)和心脏移植供体(正常对照组)的主动脉组织各10例,正常对照组和AD组术中切除位置相同的升主动脉壁(排除标准:排除Marfan综合征、Ehler-Danlos综合征、Noonan综合征和Turner综合征等有明确遗传病因的主动脉疾病、外伤等因素导致的AD),使用Western-blotting和荧光PCR检测TGF-β的表达以及主动脉血管平滑肌的变化;(2)使用不同浓度的TGF-β处理人源的主动脉血管平滑肌细胞株48 h后检测血管平滑肌的变化。结果:主动脉夹层患者的主动脉组织中TGF-β蛋白水平高于正常对照组30.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且主动脉血管平滑肌向增殖型转化;(2)体外实验中收缩表型标志基因Myh11在TGF-β浓度为5μg/L组和10μg/L组中的mRNA表达水平比零对照组分别低57.1%(P=0.013)、50.2%(P=0.004),差异均统计学意义;Tagln在TGF-β浓度为5μg/L组和10μg/L组中的mRNA表达水平比0μg/L对照组分别低43.6%(P=0.002)、22.7%(P=0.046),差异均统计学意义。增殖表型标志基因Opn在TGF-β浓度为5μg/L组和10μg/L组中的mRNA表达水平比0μg/L对照组分别高92.5%(P=0.021)、131.3%(P=0.016),差异均统计学意义,表明主动脉夹层中主动脉血管平滑肌细胞由收缩型向增殖型转化。结论:非马方主动脉夹层患者主动脉壁中TGF-β的表达升高,并导致主动脉血管平滑肌向增殖型转化,这一机制可能参与主动脉夹层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高血压病合并主动脉夹层患者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基因一1562C/T基因多态性与临床表现的关系。方法对高血压病合并主动脉夹层患者及高血压病患者用酚一氯仿法提取外周血基因组DNA,PCR-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法确定MMP-9基因一1562C/T基因型。结果(1)高血压病合并主动脉夹层患者中,MMP-9基因一1562T等位基因频率(17.6%)显著高于高血压病患者(11.2%,P〈0.05),两组之间3种基因型(-1562CC、-1562CT、-1562Tr)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与-1562CC基因型相比,基因型为-1562CT/TT的主动脉夹层患者累及升主动脉更多见(OR=2.063,95%CI=0.998~4.264,P=0.049)。结论MMP-9基因-1562T多态性与中国汉族人群高血压病并主动脉夹层的发病可能相关,T等位基因可能是高血压病并发主动脉夹层的遗传易感因素之一;携带MMP-9基因-1562T等位基因的高血压病合并主动脉夹层患者更多累及升主动脉,影响预后。  相似文献   

9.
目的报道两个2型马凡综合征家系的临床特征和致病基因筛查结果,同时探讨转化生长因子β受体2基因(TGFBR2)跨膜结构域致病突变与临床表型之间的关系。方法纳入两个2型马凡综合征家系,经询问病史及检查,对其基因组DNA进行原纤维蛋白1基因(FBN1)、TGFBR2基因测序,对筛查出的TGFBR2基因跨膜结构域错义突变携带者进行蛋白结构预测和基因型-表型分析。结果两个家系的先证者均确诊为2型马凡综合征,分别在先证者及家系成员中发现了2个新的TGFBR2基因跨膜结构域错义突变p. I37K(c. 110T A)和p. G43D(c. 128G A)。TGFBR2基因跨膜结构域的错义突变改变了跨膜结构域的蛋白构象,影响了TGFBR2的蛋白质结构和功能。基因型-表型分析发现,所有TGFBR2基因跨膜结构域错义突变携带者(100%,8/8)均出现了主动脉扩张或夹层等严重心血管系统表型,全部符合马凡综合征心血管系统主要诊断标准;75%(6/8)的携带者有骨骼系统的异常累及,其中只有12. 5%(1/8)符合马凡综合征骨骼系统主要诊断标准。结论本研究报道了2型马凡综合征家系的2个新的TGFBR2基因致病错义突变p. 137K(c. 110T A)和p. G43D(c. 128G A),携带者更易出现主动脉扩张和主动脉夹层等严重心血管病变。这对2型马凡综合征及其他转化生长因子-β通路相关疾病的基因检查、诊断和治疗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对1例超声心动图表现为主动脉夹层、二尖瓣前叶脱垂并有主动脉夹层家族史的马凡综合征患者进行基因检测,明确其可能的致病变异基因,为临床诊断及遗传咨询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对先证者行全外显子测序,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遗传性主动脉瘤相关基因,依据美国医学遗传学与基因组学学会(ACMG)指南鉴定候选致病突变;收集患者家系成员共计11人样本,利用Sanger测序对患者及家系成员的候选致病位点进行检测。结果:高通量测序结果提示患者携带原纤维蛋白1基因(FBN1)(NM_000138.5)c.7412delC杂合变异,位于60号外显子,Sanger测序结果表明该变异在家系内与疾病共分离。该位点为移码突变;依据ACMG指南,该变异为致病性变异[致病变异分类非常强(PVS1)+中等证据2(PM2)+辅助证据1(PP1)]。结论:该马凡综合征家系的致病原因为FBN1基因的c.7412delC突变,本研究为该家系的分子诊断、分子分型及后续遗传咨询及治疗选择提供了理论依据,丰富了中国马凡综合征患者FBN1基因的变异谱。  相似文献   

11.
主动脉夹层是指在主动脉中层出现退化、变性、坏死等结构异常病变基础上,内膜撕裂,血液进入中层形成假腔,或由于动脉壁滋养血管破裂后导致壁内血肿形成假腔,假腔逐渐扩张发展为夹层。任何致病因素最终都需要通过改变主动脉的自身组织结构发挥作用。细胞外基质异常改变在主动夹层形成和演变中发挥重要作用。本文试就细胞外基质与主动脉夹层关系研究进展做一综述报告。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利用基因芯片技术研究人主动脉夹层组织与正常主动脉组织基因表达谱的差异。方法:选取主动脉夹层病例标本5例,正常主动脉标本4例。提取总RNA,并反转录成cDNA、体外转录合成aRNA后与芯片进行杂交,对结果进行分析。同时对表达谱筛选出MYLK、PKD1、MYH11、SOD3、FLNA、TAGLN 6个差异基因进行基因转录水平的定量验证。结果:人主动脉夹层组与正常主动脉组比较基因表达差异倍数大于2的基因共有1 661个,其中有997个基因上调表达,664个基因下调表达。6个基因RT-qPCR验证结果表明,与正常组相比,6个基因都下调表达,其中MYLK、PKD1、MYH11、SOD3、TAGLN基因下调表达是有显著性差异的(P≤0.05),FLNA基因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通过全基因组表达谱芯片可以筛选主动脉夹层与正常主动脉表达差异基因,同时结合RT-qPCR验证,为研究主动脉夹层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3.
主动脉夹层是致死性很高的大血管疾病,其典型的组织学特征是主动脉中层退行性变。由于对主动脉壁退行性变的分子机制尚未阐明,目前尚缺乏有效预防主动脉夹层形成、进展和破裂的措施。近年来由于分子生物学和基因敲除动物的广泛应用,使主动脉夹层的分子机制取得较大进展。本文就近年来主动脉夹层分子机制的进展作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14.
获得性主动脉疾病包括主动脉夹层(aortic dissection,AD)、主动脉瘤(aortic aneurysm,AA)、多发性大动脉炎等,其中AD与AA的发病率最高,为3~4人·10万人-1·年-1[1],其总体病死率和手术相关死亡率都很高.年龄、吸烟、男性、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是导致AA与AD形成的危险因素,主动脉中层的退化、变性、坏死是AD与AA的致病基础.目前已有很多研究致力于阐释获得性主动脉疾病的发病机制,大部分研究着重于基因起源异常、临床病理不同及主动脉的血流动力学作用[2-4].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溶血磷脂酰胆碱(LPC)调控小鼠胸主动脉瘤/夹层(TAAD)的作用机制。方法复制小鼠胸主动脉瘤/夹层模型,随机分成两组:生理盐水腹腔注射组(对照组);LPC腹腔注射组(LPC组)。采用弹力纤维染色法检测胸主动脉弹力纤维板断裂情况;TUNEL检测血管平滑肌细胞凋亡;免疫组化染色检测巨噬细胞浸润;qRT-PCR检测巨噬细胞炎症因子白细胞介素-1β(IL-1β)、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趋化因子CC类趋化因子配体2(CC12)、CC类趋化因子配体5(CC15)的表达以及平滑肌细胞促凋亡相关因子Bc1-2相关X蛋白(Bax)、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9(Caspase-9)、抗凋亡相关因子B细胞淋巴瘤-2基因(Bcl-2)、B细胞淋巴瘤-x1基因(Bcl-x1)的表达。结果胸主动脉瘤/夹层模型后28天,与对照组相比,LPC组小鼠的生存率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胸主动脉扩张程度增加,且弹力纤维板紊乱与断裂程度加重(P0.05);LPC组小鼠胸主动脉中巨噬细胞浸润较对照组增加(P0.05);与对照组相比,LPC组小鼠胸主动脉平滑肌细胞凋亡也显著增多(P0.05);经LPC刺激后,巨噬细胞中趋化因子(CC12、CC15)及炎症因子(IL-1β、IL-6、TNF-α)较对照组显著增加(P0.05)、平滑肌细胞中促凋亡基因(Bax、Caspase-9)表达较对照组增加、抗凋亡基因(Bcl-2、Bcl-x1)表达较对照组降低(P0.05)。结论 LPC可促进胸主动脉瘤/夹层发生发展,其机制是促进了血管平滑肌细胞的凋亡、巨噬细胞浸润和分泌炎症因子,进而促进血管的炎症。  相似文献   

16.
非编码RNA(ncRNA)曾被认为是"基因组噪声",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ncRNA在主动脉疾病中的发病机制成了研究热点。ncRNA的表达具有细胞和组织特异度,并存在与疾病发病相关的特异性ncRNA,对某些疾病筛查具有高敏感性和稳定性,有潜力成为心血管疾病危险分层、诊断及预后的生物标志物。如FDA已批准lncRNA前列腺癌抗原-3用于前列腺癌的临床常规筛查。在治疗方面,已有研究以miRNA-21和miRNA-34等为靶向的多种药物进入临床试验阶段。主动脉疾病常可分为先天性和获得性两类,获得性主动脉疾病包括主动脉夹层、主动脉瘤、多发性大动脉炎等。多种ncRNA参与调控获得性主动脉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如lnc-Ang362的敲除可抑制血管平滑肌细胞的增殖;主动脉夹层患者中Brahma相关基因1(BRG-1) mRNA和相应蛋白的表达水平显著升高。希望通过进一步研究发现主动脉疾病发病机制中的关键分子,以寻找此类疾病早期诊断的标志物及潜在的治疗靶点。本文重点对miRNAs、lncRNAs、circRNAs参与的获得性主动脉疾病相关研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7.
主动脉夹层是危险性较高的血管疾病,其发病机制及防治的研究越来越受到学者们的关注。目前主动脉夹层的动物模型主要分为在体模式和离体模式,在体模式主要包括机械建模、化学物质诱导建模和基因工程技术建模等;离体模式是指在体外模拟主动脉夹层的形成。本文主要就主动脉夹层模型的研究进展作一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18.
主动脉夹层是一种死亡率极高的疾病,主动脉CT血管造影是临床诊断主动脉夹层的"金标准",但该检查存在辐射、造影剂过敏、肾功能损伤等风险,且诊断阳性率并不高。研究发现主动脉夹层相关循环生物标志物(D-二聚体及年龄调整后D-二聚体、基质金属蛋白酶、可溶性人基质裂解素2等)有望为主动脉夹层的筛查提供帮助。现对主动脉夹层及其相关循环生物标志物做一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19.
Brugada综合征(Brugada syndrome,BS)是一种临床上伴有恶性心律失常和猝死风险的心脏疾病,其遗传方式主要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模式。对于临床难以诊断的BS,筛选BS相关突变非常有价值,本文简要介绍8类BS及其致病基因。已报道的BS主要由编码传导去极化INa电流的Nav1.5钠离子通道α-亚基的SCN5A基因的突变所致的功能丧失引起。其他突变基因包括:编码传导去极化IL,Ca电流的Cav1.2离子通道α-亚基的CACNA1C基因,编码Cav1.2离子通道β2亚基的CACNB2,编码包括Kv4.3离子通道在内的传导复极化钾离子Ito电流的一些钾离子通道的辅助抑制性β亚基的KCNE3,编码甘油-3-磷酸脱氢酶1样蛋白的GPD1L基因,在心脏编码Nav1.5钠离子通道β亚基的SCN1B和SCN3B,以及HCN4。  相似文献   

20.
一、肥厚型心肌病的研究现状 1.肥厚型心肌病的病因:肥厚型心肌病是一种传统意义上的单基因疾病,至少已经找到20个致病基因,约1000个突变位点.其中编码肌小节蛋白的基因13个,8个常见的致病基因导致50%的病例,β-肌球蛋白重链(MYH7)与肌球蛋白结合蛋白-C(MYBPC3)2个基因约占已知致病基因的比率为80%~85%,肌钙蛋白T(TNNT2)、肌钙蛋白Ⅰ(TNNI3)与原肌球蛋白(TPM1)3个基因约占已知致病基因的10%~15%,其他肌小节蛋白,包括肌球蛋白轻链(MYL2、MYI3)、α-心脏肌动蛋白(ACTC)所占比例极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