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了解流行性出血热在人群中发病情况,探讨本市流行性出血热流行特征,为防治流行性出血热提供依据。方法人间疫情监测对白城市各监测点的月报及年报报表中的疫情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宿主动物监测采用流行病学方法、动物流行病学方法。结果 2011年度本市流行性出血热共发病59例,发病率2.90/10万,其中监测点洮南市25例,发病率25.60/10万;34例为本市责任报告单位报告,另外25例为外地报告本地病例,监测点洮南市在春季、秋季监测鼠密度各1次,秋季居民区的鼠密度有所上升;而野外鼠密度呈下降。结论白城市2011年流行性出血热发病较2010年呈显著上升趋势,主要集中在洮南市、洮北区,褐家鼠、长爪沙鼠是出血热的宿主和主要的传染源。  相似文献   

2.
为进一步完善全国流感监测网络,全面提高流感监测网络的监测质量和工作水平,为流感防控工作提供科学依据,特制定本方案。  相似文献   

3.
三门峡市从1994年底实行全民食用碘盐,由河南省平顶山盐厂供应(盐厂统一加碘。)1995年对全市碘盐监测人员进行了技术培训,对实验室人员进行了质控测试。监测工作按照《河南省碘盐监测方案》的要求,走上了正规化、科学化的轨道。现将4年监测结果报告如下。1抽样和监测方法 三门峡市所辖6个县(市)区,每个县(市)区,每月对本辖区盐业,批发部随机抽样一次,每季度对碘盐零售点和居民用户随机抽样1次,每次分别抽25个样品。把所抽出的样品用滴定法做定量分析。2结果与分析2.1从表中可以看出,4年来盐业批发部碘盐…  相似文献   

4.
第二代HIV/艾滋病监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介绍了有关HIV/AIDS第二代监测的最新思想。第一代监测是指对HIV的血清学监测和对AIDS病例的临床报告,第二代监测是在此基础上增加行为学监测。本文重点阐述了开展第二代监测的必要性、概念框架和指导方针,指出在不同类型的流行区,可赋于第二代监测不同的地域性色彩  相似文献   

5.
为了准确掌握辽宁省克山病病情的消长趋势并探索其发生、发展规律,以巩固我省克山病达标成果。今年由省所直接指导,组成省、市、县三级联合监测小组,对全省克山病病区3市、4县进行了病情监测,现将监测结果报道如下。1 监测内容与方法1.1 监测内容1.1.1 监测点的选择 我省克山病主要分布于东部山区的清原、新宾、西丰和桓仁4县。按照《辽宁省克山病监测方案》要求,在清原、新宾、西丰3县各选择一个固定监测点和1~2个流动监测点,同时在非病区县铁岭县选择一个村屯(小白杨树村)作为外对照点,而在病区桓仁县选择2个非…  相似文献   

6.
通过碘缺乏病监测的总结与回顾,全面评估分析陕西省宝鸡市碘缺乏病防治效果,综合统计了1991—2001年防治监测和碘盐供应资料并进行分析评价,结果表明碘盐合格率、甲肿患病率、人体碘营养水平均达到国家消除IDD阶段目标,说明建立行之有效的防治监测体系和工作运行机制是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7.
第二代HIV/艾滋病监测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0  
本文介绍了有关HIV/AIDS第二代监测的最新思想,第一代监测是指对HIV的血清学监测和对AIDS病例的临床报告,第二代监测是在此基础上增加行为学监测,本文重点阐述了开展第二代监测的必要性、概念框架和指导方针,指出在不同类型的流行区,可赋于第二代监测不同的地域性色彩。  相似文献   

8.
为了规范湖北省丝虫病监测资料的管理和及时,准确地掌握各县(市)丝虫病监测情况,为合理安排丝虫病监测任务和进行消灭丝虫病审评提供依据,采用EXCEL软件建立了湖北省丝虫病监测资料管理数据库,试用结果表明,用该数据库对丝虫病监测资料进行管理,具有经济、简便、快速等优点。  相似文献   

9.
结核病监测是结核病控制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汝南县自1989年被列为全国20个结核病监测协作组以来,持续系统的开展了结核病监测工作,现将1999-2005年结核病监测结果分析如下。[第一段]  相似文献   

10.
2000年吉林省克山病病情监测报告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2000年是全国克山病重点监测第三个阶段的起始年。在前10年监测的基础上,6月份继续在桦甸市和蛟河市选点进行病情监测,现将2000年监测结果报告如下。1材料与方法1.1监测点的选择 桦甸市监测点选在八道河子镇新胜村,蛟河市监测点选在前进乡城阳村。1.2监测对象 监测点全部人口均为监测对象,克山病病人及其疑似病人,3~14岁儿童,20~45岁妇女列为重点监测对象。1.3监测方法 建立监测人群户籍和体检卡片,对受检的成年人逐一问诊,理学检查,描记12导联心电图;对克山病病人及其疑似病人拍摄后前位2米距…  相似文献   

11.
目的汇总分析全国大骨节病重点监测结果,为国家和政府制定防治大骨节病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数据来源于1990~2007年全国大骨节病病情监测结果,将相应的数据合计,计算算术均数,然后进行省区之间的横向比较,说明全国最重病区的分布和严重程度,绘制流行严重程度和活跃程度曲线,进行长期趋势的判定和描述,分析全国宏观病情,预测未来流行趋势。结果中国大骨节病病情监测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定点监测,监测结果可概括为4种情况:(1)开始时检出率在10%以下,观测期间基本未见波动,稳定在2%~3%;(2)开始时检出率在10%~30%的病区,在稍有波动中一路下降,到1996年即稳定在10%以下,达到基本控制的水平;(3)开始时检出率〉30%的病区监测之初相当严重;这一类的病情在监测中陡然下降,直到1997年达到20%以下或更低;(4)青海省病区是中国大骨节病病区中的一个特例,X线检出率与干骺端检出率都在一个水平上,没有明显变化。第二阶段为动点监测,监测结果仍可概括为4种情况:(1)监测开始时检出率在10%以下的病区没有变化,仍然保持在控制水平。(2)监测开始时的中、重病区,如甘肃、陕西、内蒙、黑龙江在一路下迭中达到了控制水平。(3)90年代末的中国重病区青海和2000年新增加的西藏病区,也在2005年由重病区变为中等病区。(4)全国大骨节病X线检出率区间分布,控制病区由31.25%增加到82.61%、轻病区由18.75%下降到8.70%、中等病区由6.25%下降到4.35%、重病区由43.75%下降到4.35%,这说明中国的大骨节病的流行状况已经被遏制。结论中国的大骨节病在一段时间内应是以散发为主,2020年以后中国应该能够全面控制乃至消除大骨节病。  相似文献   

12.
青海省班玛县大骨节病病区居民饮食结构与病情关系调查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青海省班玛县大骨节病病区居民饮食结构与病情的关系。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方法调查居民20年饮食结构,结合1984-2004年班玛县大骨节病病情监测资料进行二者间的关系分析。结果从20世纪80年代至2004年,居民饮食构成中主食越来越少,副食逐渐增多;自产粮越来越少,外购粮逐渐增多;1984年大骨节病X线检出率(成人和儿童)为42.01%,1990年儿童大骨节病X线检出率7.50%,1998、 2004年分别降为0。结论班玛县大骨节病病情自然消退,居民病情下降可能与饮食结构改变有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过对1990~2012年大骨节病监测结果进行分析,掌握山西省大骨节病病情动态及消长趋势,为实现基本消除大骨节病防治目标提供依据。方法按照全国大骨节病监测方案要求,统一标准和方法。对监测点7~12岁儿童进行临床检查及右手正位x线检查,个别年份进行全体居民或16岁以上成人临床检查。结果1990、1999年2个定点监测点大骨节病Ⅰ度以上临床患病率分别为24.93%、11.70%和10.60%、8.20%;2008年成人大骨节病共计调查了13871人,临床检出人数801人,检出率为5.77%。7~12岁儿童临床及x线检查结果显示,1994~2012年所有监测点临床未检出阳性病例;1992—2012年x线阳性率全部〈5%,骨端阳性率〈3%。结论山西省大骨节病从20世纪90年代起病情持续下降,现已处于稳定控制态势,“十二五”末能够达到基本消除大骨节病的阶段目标。  相似文献   

14.
陕西省麟游县大骨节病病情下降特点的流行病学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麟游县大骨节病历史重病区病情下降的特点,回顾可能促使病情下降的因素。方法将1978年全民普查临床患病率分为轻、中、重病情三层,每层随机抽取1/3的行政村,进行全民大骨节病临床检查和流行病学调查。结果临床检查25656人,检出大骨节病患者3489例,患病率13.6%。患者主要分布在30—60岁年龄组,以50~59岁为最高(3239%)。0—20岁年龄组患病率显著低于其他年龄组(1.43%)。结论麟游县大骨节病病情明显下降,尤以青少年儿童下降为著,可能是综合因素的作用结果。  相似文献   

15.
目的 了解西藏藏族自治区(简称西藏)大骨节病病区分布,评估西藏大骨节病病情现状。方法 于2007、2008年,在西藏那曲、山南、林芝、日喀则地区中的26县,按东、南、西、北、中的方法选取乡(镇)、村作为基线调查点进行大骨节病流行病学调查。根据大骨节病调查方案,对成人进行大骨节病临床检查,对4~ 13岁儿童进行临床和右手正位X线检查。病区划分按照大骨节病病区判定和划分标准《GB 16395-1996》执行,轻病区:病区大骨节病临床Ⅰ度及其以上患病率<10%或7~ 14岁儿童X线检出率<10%;中病区:病区大骨节病临床Ⅰ度及其以上患病率在10%~20%或7~ 14岁儿童X线检出率在10% ~ 30%;重病区:病区大骨节病临床Ⅰ度及其以上患病率>20%或7~ 14岁儿童X线检出率>30%。结果 在26个县共调查了108乡,临床检查成人14 686人,检出Ⅰ度以上(含Ⅰ度)病例663人,患病率为4.51%,无Ⅲ度病例检出。儿童拍右手正位X线片5769张,检出大骨节病阳性片102张,检出率为1.77%;儿童发病主要在干骺端,占89.2%(91/102)。有10个县成人大骨节病临床检出率为0,儿童大骨节病X线检出率也为0;有1个县成人大骨节病临床检出率为0,儿童大骨节病X线检出率为3.66(7/191);有12县成人大骨节病临床检出率为1.03% ~ 7.54%,儿童大骨节病X线检出率为0 ~ 7.76%,其中有5个县检出率为0;有3个县成人大骨节病临床检出率为10.69%~13.88%,儿童大骨节病X线检出率在5.31%~7.76%。结论 根据大骨节病病区判定和划分标准,在调查的26县中有10县为大骨节病非病区、13县为轻病区、3县为中病区。至此,西藏大骨节病分布于全区7地(市)52县,病情流行分布较广,形势仍然严峻,需继续加强病情监测。  相似文献   

16.
During 2001 through 2002, 1,176 cases of the tick-borne diseases human monocytic ehrlichiosis (HME) and human granulocytic anaplasmosis (HGA) were reported to the 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CDC) by 32 states through the National Electronic Telecommunications System for Surveillance. The average reported annual incidences for HME and HGA during 2001-2002 were 0.6 and 1.4 cases per million population, respectively; incidence was highest among men > 60 years of age. During this same interval, a total of 883 cases of HME and HGA were reported to CDC through a passive surveillance system of tick-borne disease case report forms (CRFs). The surveillance information retrieved from CRFs has allowed for qualitative evaluation of ehrlichiosis and anaplasmosis risk factors, severity, and diagnostic accuracy. Although these surveillance systems likely substantially under-represent the true burden of ehrlichiosis and anaplasmosis in the United States due to poor recognition and reporting, they represent the first compilation of national data since these diseases were made nationally notifiable. Continued and improved surveillance activities will progressively reinforce our understanding and awareness of these newly recognized zoonotic infections.  相似文献   

17.
39例干骺-骨骺型大骨节病X线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 探讨骨骺-干骺型大骨节病的X线诊断。方法 X线拍摄39例干骺-骨骺型大骨节病患者右侧肢体、骨盆、脊柱和头颅。结果 39例病人中,病变均累及第2—4近节指骨和3—4中节指骨,锥形骨骺和与此相连接干骺部深层锯齿状边缘或凹陷,或在干骺部和骨骺之间致密骨块影是该病典型的X线征象。结论 锥型骨骺可以影响到除小指中节指骨以外的所有指骨.伴随多发性和可变性X线征象可以肯定做曲干骺-骨骼型大骨节病的诊断。  相似文献   

18.
大骨节病区与非病区儿童发中39种元素含量及Logistic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测定大骨节病(Kashin-Beck Disease,KBD)区与非病区儿童发中39 种元素的含量,用Logistic 统计分析,以探讨硒等化学元素与KBD 的关系。方法 采用病例对照研究,用ICP-MS法检测KBD 病区与非病区6~14 岁5 个组150 名男童发中39 种元素含量。结果 KBD区儿童发硒、硼、碘显著低于非病区,而镁、铁、锰、钴、钒、锂含量依KBD 患儿、病区健康儿童、非病区健康儿童递减。病区铝、镍、钍显著高于非病区;Logistic 回归筛选出钙、钠、锗、铜、铁、硼、锂、铬、硒、锑、铅、锡12 种与KBD 患病可能有关的元素。结论 除发硒含量低之外,KBD有多种营养元素和毒性元素的失衡。  相似文献   

19.
对比分析大骨节病消退病区与非病区小麦,玉米中元素和氨基酸的含量及其相关性,探讨与大骨同病情消退的关系。用Beckman 121MB型氨基酸分析仪和ICP测定陕西省两个大骨节病消退病区54户大骨节病患家庭和33户非病区正常对照户小麦和玉米中17种氨基酸和12种元素含量。  相似文献   

20.
西藏大骨节病流行的动态变化与土地利用方式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探讨西藏大骨节病分布范围变化与耕地变化的关系。方法:运用地理信息系统显示方法和统计技术,将西藏20世纪80年代和1999年大骨节病县分布范围变化分为非病县、老病县和新病县,分别统计各县10年间耕地变化情况。结果:西藏大骨节病主要分布在农业县和半农半牧县,牧业县很少有大骨节病分布;新增加的病县主要集中在耕地明显增加的地区。结论:西藏大骨节病分布的明显增加与农业、农村居民由牧业人口向农业人口转化有关,退耕还牧应成为控制西藏大骨节病的重要措施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