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孙雪  王虹  梁浩  高海超  肖双  杨拓  柴立杰 《心脏杂志》2021,33(6):590-595
目的 通过测定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前后血浆Alarin和瘦素(Leptin)的水平变化,探究两者的变化规律在ACS患者中的意义。 方法 收集2019年12月~2020年12月期间于承德医学院附属医院行PCI治疗的ACS患者100例,分为急性心肌梗死(AMI)组46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A)组54例,同期选取经冠脉造影检查证实无冠脉病变的患者33例为对照组,再根据Gensini评分体系将ACS患者分为A(Gensini评分>50分)、B(Gensini评分25-50分)、C(Gensini评分<25分)三组。采用酶联免疫测定所有患者术前5 min、术后24 h血浆Alarin及Leptin水平,比较各组患者基本临床资料及各实验室指标的差异,并分析Alarin、Leptin与Gensini评分的相关性。 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UA组性别和吸烟史统计数值均升高,统计学差异均为P<0.05;AMI组性别和吸烟史统计数值均升高,统计学差异分别为P<0.01和P<0.05,其余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MI组与UA组术前与术后血浆Alarin与Leptin水平高于对照组(均P<0.01)。与本组术前比较,AMI组Alarin水平升高(P<0.05),Leptin水平升高(P<0.01),UA组Alarin水平升高(P<0.01),Leptin水平升高(P<0.05)。ACS患者术前、术后血浆Alarin与Leptin水平均呈正相关,且术前Alarin、术前Leptin、术后Leptin水平与Gensini评分呈正相关(均P<0.05)。比较各Gensini评分亚组血浆Alarin与Leptin水平变化。与C组比较,A组术前Alarin,术前术后Leptin升高(P<0.05)。与B组比较,A组术前Alarin,术前术后Leptin升高(P<0.05)。与本组术前比较,A B组Leptin及C组Alarin均升高(P<0.05)。 结论 ACS患者血浆Alarin与Leptin在PCI术后均有升高,两者可以很好地评估ACS患者的炎症严重状态,可用于评估PCI术后支架内再狭窄及冠状动脉新病变发生的可能。  相似文献   

2.
张燕  王永进  王琦  丁钰轩 《心脏杂志》2022,34(2):158-163
目的 探讨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冠脉侧支循环(CCC)形成不良的影响因素及对预后的影响。 方法 选取2016年5月至2020年1月在我院心血管内科住院并接受PCI手术治疗的STEMI患者110例,依据Rentrop分级将患者分为CCC形成良好组和CCC形成不良组,比较两组患者临床资料,采用Logistic回归法分析STEMI患者CCC形成不良的影响因素,并建立CCC形成不良的预测模型。术后对患者随访1年,比较两组患者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及全因死亡率。 结果 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无梗死前心绞痛、无梗死后心肌缺血、Killip心功能分级≥Ⅱ级、病变血管支数及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均为STEMI患者CCC形成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利用以上独立危险因素构建列线图模型,其一致性指数(C-index)为0.756(95%CI:0.711~0.801),ROC曲线AUC为0.766(95%CI:0.709~0.823),具有较好的区分度;Calibration校准曲线评价结果提示模型准确性较好。两组患者术后1年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无显著差异,但CCC形成良好组STEMI患者全因死亡率与CCC形成不良组比较显著降低(P<0.05)。 结论 无梗死前心绞痛、无梗死后心肌缺血、Killip心功能分级≥Ⅱ级、病变血管支数及冠状动脉狭窄程度是STEMI患者CCC形成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CCC形成良好与否对STEMI患者PCI术后1年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无显著影响,但CCC形成良好对降低STEMI患者全因死亡率具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血清分泌型卷曲相关蛋白5(SFRP5)、可溶性微纤维相关蛋白4(sMFAP4)水平与急性心肌梗死(AMI)伴高血压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支架内再狭窄(ISR)的关系。方法 选择AMI伴高血压患者132例,入院后常规接受PCI,术后定期随访至2022年1月,期间发生ISR 21例(ISR组)、未发生ISR 111例(非ISR组)。比较两组术前和出院当日血清SFRP5、sMFAP4水平。收集两组临床资料,包括性别、年龄、基础疾病、吸烟史、饮酒史、梗死相关动脉、置入支架数量、冠状动脉病变长度、冠状动脉病变支数、术前TIMI血流分级、左心室射血分数、左心室质量指数和实验室检查指标(血糖、尿酸、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肌酸激酶同工酶、心肌肌钙蛋白I、血红蛋白以及SFRP5、sMFAP4等),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AMI伴高血压患者PCI后ISR的危险因素。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血清SFRP5、sMFAP4水平对AMI伴高血压患者PCI后ISR的预测价值。结果 两组术前血清SFRP5、sMFAP4水平比...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检测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对冠心病病情评估和预后判断的临床指导意义。方法对经冠脉造影确诊为冠心病的患者检测血浆Hcy水平。根据患者病情及冠状动脉病变支数分组进行统计分析。对照组为排除心血管疾病的同期体检者。结果急性心肌梗死(AMI)组、不稳定型心绞痛(UA)组和稳定型心绞痛(SA)组血浆Hcy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01),血浆Hcy水平依次为AMI组〉UA组〉S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血浆Hcy水平随冠脉病变支数的增加依次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冠心病患者血浆Hcy水平可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程度进行一定的评估,以便及早采取干预措施,降低发生心血管事件的风险。  相似文献   

5.
刘翠翠  薛艳  张雪  徐涵 《心脏杂志》2020,32(3):277-281
目的 探讨超声心室壁应力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 方法 2017年6月~2019年8月北京市丰台中西医结合医院收治的160例AMI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患者入院后均进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PCI术后将对所有患者进行舒张末期心室壁应力、收缩末期心室壁应力、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半乳糖凝集素-3、肌钙蛋白峰值测定。根据患者接受治疗后1年内是否发生心血管不良事件(包括心脏病死亡、复发性心肌梗死、血运重建),将患者分为非事件组(未发生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的患者)和事件组(发生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的患者),并使用ROC曲线探求分析各指标预测AMI患者预后的敏感性及特异性。 结果 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37例(因心脏病死亡13例,复发心肌梗死14例,血运重建10例)。事件组手术后LVEF显著低于非事件组(P<0.01);事件组手术治疗后舒张末期心室壁应力、收缩末期心室壁应力、半乳糖凝集素-3、峰值肌钙蛋白水平分别(16±3)MPa、(67±7)MPa、(18±6)μg/L和(94±11)μg/L,均高于非事件组(均P<0.01)。舒张末期心室壁应力、收缩末期心室壁应力、LVEF、半乳糖凝集素-3和峰值肌钙蛋白预测AMI患者预后情况均有较高效能。其中,舒张末期心室壁应力AUC最大,显著高于其他指标(P<0.05),其截断点(cut-off)为15.17,敏感性为94%,特异性为85%。 结论 舒张末期心室壁应力对AMI患者心血管不良事件结局的预测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其诊断价值值得临床借鉴。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索沙库巴曲缬沙坦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AMI)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后应用的临床有效性及安全性。 方法 选取空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2019年09月~2020年10月)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76例为研究对象,术后采用随机化分组将其分为缬沙坦治疗组(对照组,n = 38)和沙库巴曲缬沙坦治疗组(观察组,n = 38),治疗3 个月后对主要终点(心脏超声指标及MACE事件发生率等)、次要终点和安全性指标进行对比。 结果 与治疗前相比,观察组的左心房内径(LAd)、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LVEDV)、左心室收缩末期容积(LVESV)、血压、NT-proBNP指标降低(P<0.05);观察组LAd、LVEDV、LVESV的降低及抑制心室重构的效果优于对照组(P<0.05);与治疗前相比,两组患者 6 min步行距离均显著性变长(P<0.05),观察组较对照组距离增长更明显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者用药的不良反应和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发生率均无统计学差异。 结论 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术后抑制心室重构及预防心衰方面,沙库巴曲缬沙坦相比于缬沙坦表现更早且更有效,临床应用安全,为沙库巴曲缬沙坦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的应用提供了临床依据。  相似文献   

7.
王昊  石岩  刘凯 《山东医药》2023,(34):73-76
目的 探讨血浆C/EBP同源蛋白(CHOP)、N-乙酰神经氨酸(Neu5Ac)水平与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预后的关系。方法 选取146例AMI患者为AMI组,根据预后情况分为预后不良组和预后良好组,另选取同期50例体检健康者为对照组。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浆CHOP、Neu5Ac。建立AMI患者PCI后预后不良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绘制血浆CHOP、Neu5Ac水平预测AMI患者PCI后预后不良的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AMI组血浆CHOP、Neu5Ac水平升高(P均<0.05)。随访1年,146例AMI患者预后不良发生率为25.34%(37/146)。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AMI患者PCI后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为KILLIP分级≥Ⅲ级和CHOP、Neu5Ac(P均<0.05),独立保护因素为左心室射血分数高(P<0.05)。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血浆CHOP、Neu5Ac和CHOP联合Neu5Ac预测AMI患者PCI后预后不良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77、0.781、0.85...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D-二聚体(D-D)、纤维蛋白原(FIB)联合预测急性肺血栓栓塞(PTE)患者远期预后不良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3月~2019年10月本院收治的142例急性PTE经常规治疗后出院患者的临床资料,随访6个月,统计远期预后不良发生情况;对比预后不良组和预后良好组治疗前后血清Hcy、D-D、FIB水平及变化率;制作受试者工作特征曲(ROC),分析血清Hcy、D-D、FIB变化率及三者联合对急性PTE患者远期预后不良的预测效能。结果本研究中急性PTE患者预后不良的发生率为21.83%(31/142);治疗后2组患者血清Hcy、D-D、FIB水平均降低(P<0.05),且预后良好组较预后不良组均更低(P<0.05),预后不良组血清Hcy、D-D、FIB变化率均明显低于预后良好组(P<0.05);ROC分析显示,血清Hcy、D-D、FIB变化率预测急性PTE患者远期预后不良的最佳截断点分别为18.01%、55.43%、20.64%,血清Hcy、D-D、FIB变化率三者联合的特异度高于血清Hcy、D-D、FIB变化率单独进行预测的特异度(P<0.05),且血清Hcy、D-D、FIB变化率三者联合预测急性PTE患者远期预后不良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932,高于血清Hcy、D-D、FIB变化率单独预测的AUC(P=0.067、P=0.153、P=0.021)。结论血清Hcy、D-D、FIB联合预测急性PTE患者远期预后不良的预测效能较高,三者变化率联合适用于对急性PTE患者远期预后不良进行预测。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65岁以上老年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择期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中比伐芦定减量使用(推荐剂量的80%)且术后不持续静脉滴注的疗效和安全性。 方法 连续性纳入2019年1月至2021年2月行择期PCI且术中使用比伐芦定的65岁以上老年ACS患者854例,推荐剂量组485例,减量组369例。通过倾向性评分匹配(PSM)校正混杂因素。主要研究终点为术后30 d净不良临床事件(NACE),次要终点为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和出血事件的发生率。 结果 减量组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高血压、贫血患者所占比例低于推荐剂量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PSM后,两组间上述各项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SM前或后两组负荷剂量5 min后活化凝血时间(ACT)值和两组患者ACT≥250 s所占比例差异均无显著统计学意义。PSM前或后,两组PCI术后30 d的NACE、MACE和出血发生率,差异均无显著统计学意义。 结论 65岁以上老年ACS患者择期PCI术中可以应用80%推荐剂量的比伐芦定抗凝,未增加血栓和出血风险。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血清尿酸(UA)、同型半胱氨酸(Hcy)含量对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将180例ACS患者,根据空腹血Hcy水平分为A组(5~10umol/L)、B组(10~15/amol/L)、C组(〉15umol/L),测定各组UA水平。结果:A、B、C组的UA水平分别为(350.00&#177;30.53)umol/L、(509.00&#177;20.53)umol/L、(650.00&#177;30.12)umol/L,3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各组间急性心肌梗死、严重心律失常、左室功能不全、心源性猝死等不良事件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ACS患者随着Hcy水平的升高,UA水平逐渐升高,近期不良事件的发生率增加。UA和Hcy水平可作为预测ACS患者不良预后的指标。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血清谷氨酰转移酶(GGT)和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sICAM)-1与急性心肌梗死(AMI)经皮冠状动脉脉介入(PCI)术后心肌无复流发生的相关性。 方法 选取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收治的335例经PCI治疗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纳入研究,采集患者血液标本,测定血清GGT及sICAM-1水平,根据PCI术中心肌梗死溶栓试验(TIMI)血流分级,将患者分为心肌再灌注组(n = 288)与无复流组(n = 47),比较两组患者血清检测指标及心功能指标水平。 结果 两组糖尿病、脑钠尿肽前体(proBNP)及肌钙蛋白(cTn) I 水平比较差异显著(P < 0.05, P < 0.01);无复流组和再灌注组的病变长度及发病至血管再通时间比较差异显著(P < 0.01);无复流组PCI术后即刻及术后48 h的血清GGT及血清sICAM-1水平均显著高于再灌注组(P < 0.05);无复流组PCI术后48h的血清GGT及血清sICAM-1水平均显著高于PCI术后即刻水平(P < 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GGT、sICAM-1及发病至血管再通时间为影响心肌无复流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 < 0.05)。 结论 血清GGT及sICAM-1与AMII PCI术后心肌无复流有关,其水平升高是心肌无复流发生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比较分析不同年龄段的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的临床特点。 方法 选取2015年1月~2020年12月入住湖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的AMI患者812例,根据患者年龄分为非高龄老年组(<75岁)468例和高龄老年组(75~89)岁344例。收集2组患者基线资料、发病时症状和体征、实验室检查、治疗措施等,比较2组所收集的资料及院内全因病死率,并采用多因素 logistic回归分析入院AMI患者院内死亡的影响因素。 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高龄老年组起病表现典型胸痛较少,既往合并高血压病、糖尿病、冠心病等病史较多,而主要为非ST段抬高型心梗,且心功能分级Killip>II级者均较多,两组差异显著(P<0.01);高龄老年组出现症状到确诊时间(26 ±22) h,较对照组(15 ± 15) h,时间明显延长,差异显著(P<0.01);且高龄老年组选择直接和择期PCI患者明显要少,选择非再灌注治疗占86.9 %,较对照组60.9 %,均差异显著(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高龄、非典型胸痛、Killip分级>II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非再灌注治疗是院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P < 0.05)。 结论 高龄老年组AMI患者症状不典型,非 ST 段抬高和Killip分级>II级者更为常见,直接或择期PCI少,而非再灌注治疗多,院内病死率高。  相似文献   

13.
孙冰  王海昌  王海燕 《心脏杂志》2019,31(6):660-666
目的 观察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术中静脉应用盐酸艾司洛尔(Esmolol)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 方法 收集唐都医院心内科收治的STEMI患者117例并将其分为盐酸艾司洛尔(Esmolol)组(试药组,n = 59)和安慰剂对照组(对照组,n = 58)。主要观察终点为PCI术后24 h肌钙蛋白的实验室结果。次要观察终点为术后90 min心电图ST改变,术后3 d、6周、12周和24周复查心脏彩超,24周随访时填写西雅图SAQ量表,统计出院24周期间的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 结果 两组患者一般情况、危险因素、临床用药及其他治疗情况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两组主要终点事件比较,心肌肌钙蛋白(cTn)I(ng/ml)[13.70(7.74,33.80) vs. 26.05 (10.70,57.90), P < 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ng/ml)[8.22(4.07,23.50) vs. 22.95(4.00,57.63),P < 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次要终点事件比较术后24周左室射血分数(LVEF)[57(52,65) vs. 53 (48,57), P < 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后90 min心电图ST段回落比例 > 50%(P < 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 PCI术中静脉应用中、低剂量盐酸艾司洛尔可降低STEMI患者的心肌损伤,改善心肌缺血,提高术后24周LVEF,且具有安全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系统评价不同血运重建策略对存在多支血管病变的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NSTEMI)患者预后的影响,以便为临床诊疗提供指导。 方法 检索Pubmed、Embase、CNKI及万方数据库,收集与NSTEMI并发多支血管病变采用不同血运重建策略治疗的相关临床随机对照研究,评价纳入研究质量,提取有效数据后通过Rev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 结果 最终共纳入7篇文献,共32671名患者,其中15076名患者仅罪犯血管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17595名患者进行多支血管PCI。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仅罪犯血管PCI相比,多支血管PCI显著降低主要心血管事件(MACE)发生率(OR=0.77, 95%CI[0.60,0.99],P=0.04)、心源性病死率(OR=0.74,95%CI[0.61,0.89],P=0.002)、再次血运重建率(OR=0.62,95%CI[0.49,0.79],P<0.0001)及再发心梗的发生率(OR=0.71,95%CI[0.58,0.87],P=0.0008),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同时两组在全因死亡发生率上并无显著差异(OR=0.80,95%CI[0.52,1.21],P=0.29)。 结论 NSTEMI并发多支血管病变的患者冠脉介入治疗时,与仅罪犯血管PCI相比,多支血管PCI是安全有效的,可显著降低MACE事件、心源性死亡、再次血运重建及再发心梗的发生率,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口服大剂量尼可地尔对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术中无复流及慢血流的预防效果及远期心脏保护作用。 方法 收集我院心内科监护室收治的ACS患者120例,随机分为3组,包括对照组(A组),术前静脉注射尼可地尔12 mg(B组)及术前口服尼可地尔20 mg(C组)。3组均给予积极的冠心病综合治疗,B组及C组在综合治疗的基础上于术后第2天加用尼可地尔5 mg,3次/d,口服6个月,平均随访半年。观察3组患者PCI术前及术后的心肌梗死溶栓试验(TIMI)血流分级及校正TIMI血流帧数(cTFC),血清心肌钙蛋白T(cTnT)及血清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峰值水平,以及PCI术后1、3及6个月内心脏事件的发生情况(包括再发心绞痛、再发心肌梗死、恶性心律失常、充血性心力衰竭、心因性死亡、非心因性死亡)。 结果 B组和C组术后慢血流及无复流的发生率均较对照组显著降低(P < 0.05),C组和B组之间TIMI血流分级及cTFC差异无统计学意义;B组和C组CK-MB、cTnT峰值均较对照组显著降低(P < 0.05),C组和B组CK-MB、cTnT峰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3个月B组和C组左室射血分数(LVEF)均较对照组显著增高(P < 0.05),左室舒张末期容积(LVEDV)较对照组显著下降(P < 0.05),而B组和C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半年B组和C组因慢性心力衰竭入院的比例较A组降低(P<0.05),B组和C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 结论 ACS患者PCI术前给予大剂量的尼可地尔及术后持续使用可显著改善术中无复流/慢血流的发生率,减少患者的心肌梗死面积,改善患者心功能。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接受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患者血浆可溶性生长刺激表达基因2(soluble growth stimulation expressed gene 2,sST2)蛋白与左心室结构和功能的关系。 方法 入选2017-06-01 ~ 2018-05-31南京市第一医院首次确诊AMI并行急诊PCI治疗患者92例,术后第5天采集患者血标本,根据血清sST2浓度水平将患者分为sST2升高组(sST2≥ 35 ng/mL)和sST2正常组(sST2 < 35 ng/mL),超声心动图评价患者左心室重构和心功能。 结果 AMI患者PCI术后第5天血清sST2浓度升高患者的左心室舒张末内径(1eft ventricular end diastolic diammeter, LVEDD)、左心室舒张末容积(1eft ventricular end diastolic volume,LVEDV)和左心室质量指数(1eft ventricular mass index, LVMI)明显高于sST2 正常患者 (P < 0.01或P < 0.05),左心室射血分数(1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 LVEF)则明显低于sST2 正常组 (P < 0.05),但两组氨基末端B型脑钠肽前体 (N-terminal pro-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NT-proBNP)浓度并无统计学差异。sST2和高血压是左室重构的独立预测因素。 结论 血浆sST2浓度升高是AMI早期左心室偏心性重构的独立相关因素。  相似文献   

17.
目的 通过经胸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RT3D-TTE)评价急性心肌梗死(AMI)伴中度二尖瓣反流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前后二尖瓣构型变化,预测PCI术后患者二尖瓣返流改善情况。 方法 选取保定市第一中心医院AMI伴中度二尖瓣反流患者行PCI术治疗患者90例,均接受RT3D-TTE检查。根据术后3个月患者的二尖瓣反流改善情况将其分为未改善组(n=37)和改善组(n=53),采集两组的二尖瓣参数变化,比较治疗前后二尖瓣反流的改善效果。采用logistic回归法筛查影响PCI术后反流未改善情况的相关参数,预测改善效能。 结果 未改善组术后的瓣环高度(AH)、幕状区容积(TV)、瓣环三维面积(AA3D)、瓣环联合处直径(CD)、瓣环周长(AC)和瓣环前外侧至后内侧直径(AL-PM)与本组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瓣环前后直径(AP)低于本组术前(P<0.05);改善组术后的AH高于本组术前,TV、AA3D、CD、AC、AL-PM和AP低于本组术前(P<0.05)。术前改善组的AA3D、CD、AC、AL-PM和AP低于未改善组(P<0.05),术后改善组的TV、AA3D、CD、AC、AL-PM和AP低于未改善组,AH高于未改善组(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为:CD、AC、AL-PM、AP与PCI术后反流未改善情况关联密切( P <0.05);二尖瓣参数评价PCI术后反流未改善的灵敏度、特异度和准确性的结果分别如下,CD:76%、64%、69%;AC:78%、64%、70%;AL-PM:78%、74%、76%;AP:84%、83%、83%。 结论 应用RT3D-TTE检查能够掌握AMI伴中度二尖瓣反流患者的二尖瓣构型特征,预测PCI术后患者二尖瓣反流改善情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