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评价经颅多普勒监测微栓子评估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患者抗栓疗效的价值。方法持续性房颤患者96例,其中40例给予华法林抗凝治疗(华法林组),56例给予阿斯匹林抗血小板治疗(阿斯匹林组),每例患者治疗前后分别行微栓子监测,比较治疗前后两组结果差异,两组治疗前后同时检测血浆D-二聚体水平作为微栓子监测的平行对照观察。结果华法林组治疗前,微栓子阳性14例,阴性26例,治疗后微栓子阳性5例,阴性35例,治疗后微栓子检出率显著降低(35.0%vs 12.5%,P﹤0.05);阿斯匹林组治疗前,微栓子阳性21例,阴性35例,治疗后微栓子阳性17例,阴性39例,治疗前后微栓子检出率降低无显著性差异(37.5%vs 30.4%,P=0.42);华法林组治疗后微栓子检出率显著低于阿司匹林组(P﹤0.05)。治疗前所有微栓子阳性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显著高于阴性患者[(353±71)μg/L vs(261±58)μg/L,P﹤0.05];两组治疗前后血浆D-二聚体水平均有显著降低[分别为(313±81)μg/L vs(170±67)μg/L、(327±73)μg/L vs(235±61)μg/L,P﹤0.05];华法林组治疗后血浆D-二聚体水平降低更明显(P0.05)。结论研究初步表明,微栓子可以作为房颤患者抗栓治疗的一个指标。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清胰汤对急性胆源性胰腺炎(ABP)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的影响,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将80例ABP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对照组各40例。两组入院后给予对症治疗,观察组除对症治疗外给予清胰汤治疗。分别于术前及术后第1、4、7天检测两组血浆D-二聚体水平。结果观察组术前及术后第1、4、7天血浆D-二聚体水平分别为(3.43±1.21)、(2.94±1.07)、(1.15±0.36)、(0.49±0.26)mg/L,对照组分别为(3.26±1.05)、(2.86±0.9)、(1.74±0.58)、(0.89±0.37) mg/L;术前及术后第1天两组血浆D-二聚体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术后第4、7天,两组血浆D-二聚体水平比术前降低(P均<0.05),且观察组降低更明显( P均<0.05)。结论清胰汤可降低ABP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从而改善机体微循环障碍。  相似文献   

3.
低分子肝素对慢性肺心病患者血浆D-二聚体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观察低分子肝素(LMWH)对肺心病患者血浆D-二聚体的影响。方法68例肺心病患者随机分为A.B两组。A组(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LMVVH5000单位每日1次,皮下注射,10次为1个疗程。B组(对照组)给以常规治疗。结果A组血浆D-二聚体明显下降,治疗前后相比有显著差异(P(0、01),而B组血浆D-二聚体治疗前后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A、B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LMVVH可使肺心病患者血浆D-二聚体明显降低,可改善血液高凝状态。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不同抗凝强度华法林对非瓣膜病性房颤患者出血发生率及D-二聚体浓度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2月~2014年3月收治的非瓣膜病性房颤患者150例,将其随机分为三组,即标准抗凝强度A组(2.0INR3.0)、低抗凝强度B组(1.5INR1.9)、阿司匹林C组,各50例,观察三组患者血栓栓塞并发症、出血发生率以及D-二聚体浓度的变化。结果经治疗后,A组患者血栓栓塞发生率明显低于B组与C组,但总体来说不同强度华法林抗凝的三组患者血栓栓塞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三组患者的D-二聚体浓度明显比治疗之前低,治疗前与治疗后的D-二聚体浓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B组患者的D-二聚体浓度明显低于C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的D-二聚体浓度明显要低于其他两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组患者的抗栓疗效比B组与C组患者的疗效要好,且华法林抗凝维持INR值在2.0~3.0时,能够降低非瓣膜病性房颤患者的血栓栓塞出血发生率,具有一定的有效性与安全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COPD患者在急性加重期PaCO2和D-二聚体的相关性,为临床治疗提供科学依据和指导。方法选择2011年1月至2013年1月在鄂州市中心医院住院治疗的46例COPD急性加重期患者作为观察对象,设为观察组,测定治疗前后血浆D-二聚体、PaCO2水平;选择46例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检测其血浆D-二聚体、PaCOz水平,比较两组血浆D-聚体、PaCO。水平。结果观察组治疗前D-二聚体、PaCO2水平分别为(353±220.8)μg/L、(64.7±16.2)mmHg,对照组D-二聚体、PaCO2水平分别为(73.6±21.1)μg/L、(40.3±4.5)mmHg,观察组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值均〈0.05);观察组治疗后D-S聚体、PaCO2水平分别为(96.4±24.8)μg/L(46.3±7.4)mmHg,各项与对照组n二聚体(73.6±21.1)μg/L、PaCO。水平(40.3±4.5)mmHg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COPD急性加重期患者血浆D二聚体、PaCO2水平明显较健康人群高,因此在对COPD患者治疗过程中,要密切监测患者的血浆D-二聚体、PaCO2水平,以了解患者病情进展情况。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血浆D-二聚体在急性主动脉夹层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分析2005年1月至2011年10月在我院确诊的69例急性主动脉夹层患者(简称主动脉夹层组)、同期70例急性肺栓塞患者(肺栓塞组)和70例因胸痛住院的其他患者(胸痛组)的血浆D-二聚体等临床资料,比较D-二聚体在不同类型患者中的水平差异,分析D-二聚体水平与急性主动脉夹层预后的关系。结果所有急性主动脉夹层患者D-二聚体均超过500μg/L,敏感性100%;死亡患者血浆D-二聚体浓度高于存活患者(P〈0.05)。血浆D-二聚体浓度主动脉夹层组、肺栓塞组和胸痛组分别为(3479.2±2200.0)μg/L、(1560.7±940.0)μg/L和(179.8±167.0)txg/L,三组比较P〈0.01,每两组比较P〈0.05。结论急性主动脉夹层患者血浆D-二聚体明显升高,其平均浓度超过急性肺栓塞患者。D-二聚体阴性有助于排除急性主动脉夹层的诊断;D二聚体升高对判断预后有-定的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肝硬化门静脉血栓(PVT)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在77例肝硬化患者中,PVT形成患者31例,无血栓形成患者46例,依据螺旋cT检查诊断PVT,采用乳胶凝集法检测血浆D-二聚体水平。结果血栓组和无血栓组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分别为1.2±0.5mg/l和0.6±0.4mg/l(P〈0.01);血栓组伴中重度食管静脉曲张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1-3±O.5m鲫)显著高于轻度食管静脉曲张患者(0.9±0.5mg/l,P〈0.05);血栓形成伴消化道出血和死亡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显著高于无出血和生存患者(P〈0.01)。结论肝硬化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升高可能与PVT形成有关,并严重影响预后。  相似文献   

8.
尿激酶治疗冠心病血浆D-二聚体的变化研究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应用ELISA双抗体夹心法,检测了31例冠心病患者血浆D-二聚体的含量。冠心病中急性心肌梗死(AMI)9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AP)22例。结果:AMI及UAP患者血浆D-二聚体含量均高于对照组(P<0.01),且AMI组高于UAP组(P<0.05)。应用尿激酶治疗后,AMI组中血浆D-二聚体含量又再度升高(P<0.01),以溶栓后6h升高最为显著。而UAP组1周内均无明显改变(P>0.05)。提示:①AMI及UAP的交联纤维蛋白D-二聚体增多有血栓的形成和溶解;②AMI患者应用尿激酶溶栓治疗后,血浆D-二聚体再度升高,可为溶栓成功的指标之一,而小剂量尿激酶治疗UAP后,D-二聚体无明显变化。  相似文献   

9.
贝为武  农智新 《山东医药》2009,49(31):58-59
目的 观察降纤酶治疗急性脑梗死(ACI)的临床疗效及对血液微循环的影响。方法 将同期收治的68例ACI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37例和对照组31例,两组均予常规对症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予降纤酶溶栓治疗。治疗6d后检测两组血浆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水平变化;治疗12周后根据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判定临床疗效。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血浆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水平显著低于治疗前及对照组(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89.2%、67.7%(P〈0.05)。结论 降纤酶溶栓治疗ACI临床疗效显著,能够明显降低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水平,且简便易行。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尘肺患者血浆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检测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尘肺患者85例(Ⅰ期41例,Ⅱ期18例,Ⅲ期26例;其中合并肺心病17例)和同期门诊无尘肺健康查体者38例。检测其血浆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水平,比较尘肺与健康查体者以及尘肺不同分期血浆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水平的差异。结果尘肺患者血浆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水平明显高于健康查体者(P均〈0.05);69例单纯尘肺患者中,Ⅰ、Ⅱ、Ⅲ期之间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水平无统计学差异(P均〉0.05)。并发肺心病的尘肺患者血浆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水平高于单纯尘肺患者(P均〈0.05)。结论尘肺患者血液存在高凝状态,监测血浆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水平对尘肺抗凝治疗及预防肺微小动脉原位血栓形成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高龄心房颤动患者抗血小板与抗凝策略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高龄心房颤动(房颤)患者抗血小板治疗与抗凝治疗现状及有效性和安全性. 方法 根据高龄房颤患者住院时的治疗情况分为华法林抗凝组(15例)和阿司匹林(或氯吡格雷)抗血小板组(52例)进行分析.每组分别测定用药前后的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凝血时间(ACT)、国际标准化比值(INR)、部分活化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凝血酶时间(TT)、凝血因子(Ⅱ、Ⅴ、Ⅶ、Ⅷ、Ⅸ、Ⅹ)活性、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和D-二聚体. 结果抗血小板组平均治疗时间(44.2±37.5)个月.抗凝组平均治疗时间(39.0±61.5)个月.抗血小板组有6例发生缺血性脑卒中,1例发生急性右下肢动脉栓塞,3例发生消化道出血.抗血小板组用药前后PT、ACT、INR、APTT、FIB、TT、凝血因子(Ⅱ、Ⅴ、Ⅶ、Ⅷ、Ⅸ、Ⅹ)活性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抗凝组共发生2例消化道出血及2例致死性出血性脑卒中.抗凝组华法林用药后PT延长(8.4±7.5)s,ACT下降(0.49±0.22)s.INR升高0.93±0.83,凝血因子Ⅱ、Ⅶ、Ⅸ及Ⅹ活性均较用药前有显著降低(均P<0.05). 结论 抗凝治疗能够有效预防高龄房颤患者的缺血性脑卒中发生,但出血事件发生率可能增多,总体不良事件发生并未显著减少.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空军总医院老年非瓣膜病性心房纤颤(NVAF)患者抗血栓药物治疗现状及未抗凝治疗的原因。方法调查老年NVAF患者109例,对其病因、血栓栓塞危险因素、抗血栓药物应用情况及未应用华法林抗凝治疗原因进行分析。应用CHADS卒中风险评分表对NVAF患者进行血栓栓塞危险评估。结果91.6%患者接受了抗血栓治疗。符合抗凝治疗指征患者68例,仅38.2%接受了华法林治疗,57.4%进行了抗血小板治疗阿司匹林剂量为(87±15)mg/d,4.4%未进行任何抗血栓治疗。而其中NVAF呈阵发性者仅5.0%应用了华法林抗凝治疗。未抗凝治疗者54例,其中存在抗凝禁忌证12例(15.0%);严重出血而停用1例(1.3%),不能凝血监测2例(2.5%);担心出血拒绝8例(10.0%);阵发性心房纤颤未抗凝治疗20例(25.0%);冠脉支架术后双重抗血小板治疗而未抗凝治疗3例(3.75%);原因不明9例(11.3%)。结论老年NVAF患者抗血栓治疗中华法林应用率低,而且阵发性心房纤颤的华法林应用率更低,抗血小板治疗中阿司匹林剂量不足。  相似文献   

13.

Purpose  

Left atrial (LA) thrombus was sometimes found by transesophageal echocardiography (TEE) in non-valvular atrial fibrillation (AF), even in the setting of continuous warfarin therapy. A D-dimer cutoff level of 0.50 μg/mL appears to be a useful marker to rule out venous vein thrombosis. This study analyzed the clinical features of patients with LA thrombi who received anticoagulant therapy and whether the D-dimer test is useful to exclude LA thrombus.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对房颤患者hs-CRP、NO、IL-6、脂联素水平的影响.方法 选取合肥市第三人民医院2012年12月至2014年2月住院的房颤患者80例,随机分为20 mg阿托伐他汀组和40 mg阿托伐他汀组,每组40例,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超敏C-反应蛋白(hs-C RP)、一氧化氮(NO)、白细胞介素-6(IL-6)、脂联素和左房内径的变化.结果 治疗前、后,20 mg阿托伐他汀组hs-CRP水平分别为(6.25±1.75)mg/L和(5.23±1.85)mg/L,IL-6水平分别为(14.53±2.32)ng/L和(13.02±2.12)ng/L;40 mg阿托伐他汀组hs-CRP水平分别为(6.45±1.65)mg/L和(4.25± 1.72)mg/L,IL-6水平分别为(14.65±2.42)ng/L和(11.12±1.25)ng/L.两组治疗后各项水平均明显降低,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40 mg阿托伐他汀组降低更明显,与20 mg阿托伐他汀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0 mg阿托伐他汀组NO水平治疗前后分别为(26.30±1.65)mmol/L和(35.25±1.78)mmol/L,脂联素水平分别为(7.26±3.25)μg/L和(8.56±3.12)μg/L.两组治疗后各项水平均明显升高,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40 mg阿托伐他汀组升高更明显,与20 mg阿托伐他汀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大剂量阿托伐他汀能显著改变房颤患者血清炎症因子水平,且呈剂量依赖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分析比较不同抗凝药物用于非瓣膜性心房颤动(atrial fibrillation,AF)临床治疗的效果以及安全性。 方法 选择2018年4月~2021年4月接受抗凝治疗的136例非瓣膜性AF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76例作为L组应用利伐沙班抗凝治疗,另60例作为D组应用达比加群酯治疗。对三个月后两组患者的凝血、血常规指标改善、出血及不良事件情况进行观察并分析比较。 结果 用药三个月后两组的血小板与用药前相比提升显著(P<0.05);用药后L组的红细胞以及凝血酶原时间明显高于用药前(P<0.05);用药后组间比较,L组与D组各指标检测情况无明显差异。L组用药期间出血总发生率34.21 %,明显高于D组率11.67%(P<0.01);L组不良事件总发生率22.37 %,与D组21.67 %比较无统计差异。 结论 利伐沙班与达比加群酯两种抗凝药物对非瓣膜性AF的疗效理想,但达比加群酯的安全系数更高。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测量血清N末端脑纳肽前体(N-terminalpro-brainnatriureticpeptide,NT-pro-BNP)及高敏C反应蛋白(high-sensitivityc-reactiveprotein,hs-CRP)浓度在阵发性心房纤颤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中山市人民医院2007年1月至2010年1月明确诊断为阵发性心房纤颤的患者60例为研究对象(心房纤颤组)。予以胺碘酮注射液(5ITIg/kg,静脉注射;600mg/24h,静脉注射)治疗后,分为复律组(38例)、未复律组(22例)。另外,选取同期住院非瓣膜性心脏病窦性心律患者60例为窦律组。分别测量各组血清NT-pro-BNP及hs-CRP浓度,并进行比较。结果治疗前心房纤颤组血清NT-pro-BNP及hs-CRP浓度显著高于窦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NT.pro-BNP:(619.3±275.0)ng/LVS.(235.2±80.4)ng/L,P〈0.05;hs-CRP:(4.5±O.7)ng/L、(6.9±1.2)ng/L7)8.(1.1±0.6)ng/L,P〈0.05]。复律组血清Nt-pro-BNP及hs.CRP浓度明显低于复律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60.6±162.7)ng/Lus(699.6±310.0)ng/L,P〈0.05;(1.3±0.6)ng/Lus.(4.5±0.7)ng/L,P〈0.05]。复律组复律后血清NT-pro-BNP及hs-CRP浓度与窦律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复律前复律组血清NT-pro-BNP及hs-CRP浓度与未复律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NT.pro-BNP及hs-CRP可能参与心房纤颤的发生、发展,测量NT.pro-BNP及hs-CRP浓度在心房纤颤的治疗及预后判断方面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有华法林抗栓指征的患者,冠状动脉(简称冠脉)支架植入术后,联合华法林、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三重抗栓治疗的安全性。方法选择23例心房颤动(有1项以上危险因素)、机械瓣置换术后和左室血栓的患者,冠脉植入药物洗脱支架后,联合华法林、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三重抗栓组)治疗,严格控制国际标准化比值(INR)1.6~2.5,观察1年总的和严重出血事件的发生率。分别选择同期86例冠心病患者,植入冠脉支架后应用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双重抗血小板组)治疗,64例有华法林抗凝指征的患者,应用华法林抗凝(抗凝组)治疗(INR2.0~3.0)进行比较。结果三重抗栓组1年总的出血发生率为17.4%,与双重抗血小板组(4.7%)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与抗凝组(10.9%)比较差异无显著性。严重出血事件三重抗栓组显著高于其他两者(13.3%vs 1.2%,4.7%,P<0.01或0.05)。结论三重抗栓治疗明显增加患者出血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8.
高龄非瓣膜性房颤的华法林治疗11例体会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华法林治疗高龄非瓣膜性房颤患者安全有效的抗凝强度。方法:对11例高龄非瓣膜房颤有抗凝适应证者予华法林治疗,将抗凝强度控制在INR为1.5~2.0,观察疗效和出血并发症。结果:观察期间11例患者无致命性出血,仅1例皮肤出血且未停药。7例患者反复发作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和脑梗塞症状得到控制。3例有2种以上危险因素的患者未出现栓塞并发症。结论:低抗凝强度(INR1.5~2.0)抗凝对高龄非瓣膜性房颤患者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索影响心房颤动(房颤)患者在使用华法林抗凝治疗过程中稳定性达标的因素,以期为改善华法林的抗凝质量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19年1月-2019年12月就诊于南昌大学附属九江医院(九江市第一人民医院)的337例使用华法林抗凝治疗的持续性房颤患者,计算分析华法林真实抗凝世界的稳定性达标率等参数,并分析包括年龄、性别、...  相似文献   

20.
目的了解老年心房颤动(房颤)患者抗血栓治疗现状,为老年房颤的治疗提供参考。方法选择资料完整的老年房颤患者875例,将其中济南军区总医院的445例房颤患者按年龄分为60~74岁158例,75~80岁118例,81~84岁11 2例,≥85岁57例。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的一般情况、合并疾病、房颤分类及用药情况。结果所有阵发性房颤治疗以药物复律为主,占61.4%,所有持续性和永久性房颤治疗以控制心室率为主,占80.1%,抗血栓治疗以阿司匹林为主,占77.7%,华法林占1 4.5%。与60~74岁比较,其他年龄段患者建议服用华法林治疗比例明显升高(P<0.05),与≥80岁比较,75~80岁、81~84岁患者实际服用华法林治疗比例明显升高(P<0.05)。结论阵发性房颤使用胺碘酮最多,抗血栓治疗阿司匹林使用普遍,基层医院华法林使用率较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