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报告7例冠心病患者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前、后体表电位标测(BSPM)的变化。结果表明:PTCA后T波等电位异常形态明显改善或恢复正常,ST-T标测计算指标和ST-T极小值位置PTCA前、后有明显改变。提示BSPM可用于PTCA近期疗效的无创伤性评定。  相似文献   

2.
心电图与体表电位标测诊断心肌梗死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比较体表电位标测 (BSPM)各种图形与心电图 (ECG)诊断心肌梗死 (MI)的敏感性 ,方法采用 BSPM- 型体表电位标测微机系统 ,对 42例 MI患者和健康人的体表差电位图、峰电位图、等时间图、等积分图及 ECG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 :前壁和下壁 MI,BSPM各种图形均有典型异常特征 ,QRS差电位图、峰电位图、Q等时图和等积分图检测 MI的敏感性 (阳性率 )分别为 10 0 % ,10 0 % ,10 0 %和 98% ,而 ECG为 81% ,差异显著 (P<0 .0 5 )。结论 :体表差电位图、等时图、峰电位图及等积分图均为诊断 MI的敏感指标  相似文献   

3.
目的 :比较体表电位标测 (BSPM)、心电图 (ECG)和高频心电图 (HFECG)三种心电方法对冠心病 (CHD)的诊断价值。方法 :使用 BSPM- 型体表电位标测微机系统 ,对冠脉造影确诊的 60例 CHD患者和 60例正常人进行BSPM,并分析 T峰值图图形和极小值位置的变化。同时记录 ECG和 HFECG,并由专业人员盲法分析其变化 ,评价三种方法的诊断价值。结果 :ECG,HFECG和 BSPM诊断的敏感度分别为 67% ,87%和 85 % ,特异度分别为63% ,75 %和 90 % ,准确度分别为 65 % ,81%和 88%。诊断的敏感度 HFECG和 BSPM均显著高于 ECG(P<0 .0 5 ) ,特异度 HFECG与 ECG无差别 (P>0 .0 5 ) ,而 BSPM非常显著高于 ECG(P<0 .0 1) ,也显著高于 HFECG(P<0 .0 5 )。结论 :ECG诊断 CHD的敏感度和特异度都较低 ,HFECG能提高敏感度 ,而 BSPM既能提高敏感度 ,又能提高特异度 ,BSPM是一种价值较高的 CHD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 :对比评价核素心肌灌注显像与心电图 (ECG)、高频心电图 (HFECG)及体表电位标测 (BSPM)三种心电方法对局灶性心肌梗死的诊断价值。方法 :采用结扎法 ,建立 10只局灶性心肌梗死犬动物模型。术后 2周 ,依次行核素心肌灌注显像、ECG,HFECG及 BSPM检查 ,术前行 HFECG和 BSPM检查 ,以作对比。结果 :ECG和HFECG检测局灶性心肌梗死的阳性率较低 ,仅为 5 0 % ,BSPM各单项参数检出的阳性率高于 ECG和 HFECG,多项指标平行试验诊断的敏感性与核素心肌显像相当 ,均为 90 %。结论 :BSPM和核素心肌显像对局灶性心肌显像均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且核素心肌显像又能直观地反映梗死部位、范围和程度。  相似文献   

5.
本文报告56例正常人和42例冠心痫患者(冠状动脉狭窄≥50%)的 T 波等电位图(BSPM)变化特点,探讨 T 波 BSPM 对冠脉狭窄的诊断和定位诊断价值。结果表明:正常人 T 波等电位图不受年龄和性别的影响,正区占居前胸和后背大部,形如“伞”状。负区仅位于右前胸和右肩部。左前降支狭窄时,T 波 BSPM 在左前胸锁骨中线附近出现,伸向正区的负区带或岛状负区。右冠脉狭窄的 T 波 BSPM,左前胸和后背部出现异常负区。而冠脒左旋支狭窄时,异常负区占居整个下胸背部,正区仪占居左前胸上部和左肩部,形如“碗”状。T 波 BSPM 异常检测冠心病慢性心肌缺血的灵敏发为81.0%,特异度为90.0%,准确度为83.9%。  相似文献   

6.
体表电位ST标测对冠心病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目的:研究经冠状动脉造影确诊冠心病(CHD)患者体表电位ST标测的特征和变化规律,探讨其对CHD的诊断价值。方法:应用BSPM-Ⅲ型体表电位标测微机系统,对60例CHD患者和60例正常人进行体表电位ST标测,分析ST极大(Vmax)和极小(Vmin)值、ST升高或降低电压的代数和(±∑ST)、升高或降低的导联数(±NST)、STVmin值位置的变化。结果:CHD组Vmax、±∑ST和十NST较对照组显著降低(P<0.01),而Vmin、-∑ST和-NST则较对照组显著增加(P<0.01)。与对照组比较,CHD组STVmin值位置明显异常,其诊断CHD慢性心肌缺血的敏感性为73.3%,特异性为88.3%,准确性为80.8%。结论:体表电位ST标测指标能够敏感地反映心肌缺血所致的心电异常,STVmin值位置改变对CHD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可以作为检测CHD的一项新指标。  相似文献   

7.
为观察我国正常儿童的体表电位标测(BSPM)特点和参数,报告30例正常儿童的BSPM。采用XDW-1型体表电位系统,进行QRS标测。实验结果表明:正常儿童的心室激动QRS可有5个时相的变化特征,心外膜突破的检出率为100%,突破时间为27.2±2.9ms,并报告了不同时相的极大值电压值的均数及标准差。分析了正常儿童BSPM的图形变化规律,并就BSPM的诊断特征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8.
超声心动图评价PTCA手术前后左心功能变化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郑晓明  贾国良 《心脏杂志》2002,14(2):142-144
目的 :评价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 (PTCA)术后的左心功能变化。方法 :用二维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对5 8例行 PTCA的冠心病患者 PTCA手术前后的心功能进行检测。结果 :PTCA92例次 (管腔狭窄由 86 %± 14%降至 13%± 2 1%) ,术前心脏 B超提示 ,冠心病患者存在狭窄或梗塞相关的室壁节段运动异常 ,左室收缩、舒张功能明显下降。PTCA手术后 2~ 4周 ,左室收缩功能明显改善 ,EF值比术前明显增高 (P<0 .0 1) ,节段性室壁运动异常率降低 ,左室舒张功能指标较比术前明显改善。结论 :PTCA术后 2~ 4周 ,左室心脏功能明显改善 ,B超可作为评价手术疗效的指标。  相似文献   

9.
选择符合下壁梗塞者33例(其中合并正后壁梗塞7例),用体表电标位测微机系统Ⅰ型进行体表等电位图(BSPM)和 Q 区标测,并以30例健康人为对照。可见下壁和下壁合并正后壁梗塞病例,在 BSPM 和 Q区图均出现与正常人不同的变化。BSPM 和 Q 区图可对下壁和下壁合并正后壁梗塞做出定位诊断。  相似文献   

10.
本文观察59例经手术和超声方法证实的不同类型右室肥厚的体表等电位图(BSPM)与30例正常人的BSPM相对照,探讨BSPM对右室肥厚的诊断依据。结论为:不同类型的右室肥厚有不同的BSPM图形特征;不同类型右室肥厚组的60ms极大值电位值显著高于正常组(p<0.05~0.01);双室肥厚组的10~60ms极大值显著高于正常组(p<0.01);BSPM对右室肥厚的正确诊断率为82.02%,心电图为61.4%,(p<0.01)。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冠心病者冠脉血流重建前后心电图ST-T改变规律,为心电图诊断提供依据。方法对接受过冠脉旁道移植术(CABG)或冠脉支架植入术(PTCA)者154例手术前、后ST-T变化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手术前静息心电图呈持续性ST-T改变者83例(A组)、易变性ST-T改变者33例(B组)、静息心电图正常但心绞痛或运动试验诱发ST-T改变者35例(C组)、ST-T完全正常者3例(D组)。4组患者手术后观察心电图6月~3年,原有的ST-T情况维持不变者分别为76例(91.6%)、28例(84.8%)、6例(17.1%)、3例(100%)。在异常ST-T维持不变者(110例)中合并陈旧性心肌梗死者17例(15.4%)、高血压者48例(43.6%)、糖尿病17例(15.5%)、风心病2例(1.8%)、其它24例(21.8%)。结论 A组和B组多为高血压、陈旧性心肌梗死、糖尿病和自主神经功能不平衡所致,部分为非特异性ST-T改变,冠脉血流重建对其影响很小;C组多为心肌缺血所致,冠脉血流重建可以使其恢复正常。心电图持续性和易变性ST-T改变不宜诊断为心肌缺血或慢性冠脉供血不足,尤其对冠脉血流重建后的患者。  相似文献   

12.
体表电位标测(body surface potential Mapping,BSPM),是近十余年来在欧美和日本等国家兴起的一种新的无创心电诊断技术。BSPM通过人体躯干表面放置多个电极,同步记录心动周期中各瞬间的体表电位空间分布,经微机处理在体表等电位图上以等电位线的形式将相同电位的各点连接起来,显示出  相似文献   

13.
体表电位标测(BSPM)能记录心脏局部电生理状态,尤其对缺血性心脏病的异常电活动能准确地检测和定位。据作者所知,文献上只有1篇报告将 BSPM 与左室造影相联系,对 BSPM 诊断室壁运动异常的标准有待确立。为扩大BSPM 的临床应用范围,作者试图发现室壁运动异常时BSPM 的特殊图形。资料和方法 98例中,男89例,女9例,年龄30—70岁。均经血管造影证实有冠状动脉疾病(CAD),冠状动脉狭窄程度≥70%。98例中35例为左前降支(LAD)病变,5例为左回旋支(LCX)病变,13例为右冠脉(RCA)病变,15例为 RCA+LAD 病变,11例为 LAD+LCX 病变,19例为三支冠脉病变。左室造影显示49例有室壁运动异常,另49例则无。BSPM 采用 Yamade 等设计的心电标测系统,该系统同  相似文献   

14.
冠心病病人经皮冠状动脉支架植入后的心电图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静息状态下冠心病病人心电图ST-T的水平及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后心电图ST—T、QT间期离散度的变化。评价心电图ST-T、QT间期离散度的变化与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的关系。方法依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将冠心病病人心电图有无持续性ST—T改变分为ST-T正常组与ST-T异常组,观察冠状动脉植入支架术后心电图ST-T的变化及QT间期离散度的变化。结果两组在冠状动脉支架植入后心电图ST-T无变化。QT间期离散度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静息状态下心电图持续性ST—T改变与冠状动脉狭窄无相关性,QT间期离散度与冠状动脉是否狭窄有关。  相似文献   

15.
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射频消融治疗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射频消融31例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IVT),对其定位、标测方法及复发原因进行探讨。采取激动和(或)起搏标测结合的方法进行标测和消融治疗。结果:右室IVT13例。起源于流出道部位12例,其I导联以Q波为主者偏前,r波为主者偏后;V3导联的R/S>1者在上部,R/S<1者在下部。游离壁1例电轴左偏。起搏标测靶点心电图IVT时与12导联心电图一致,局部电位提前42.08±8.91ms。1例术后复发。左室IVT18例。起源间隔者14例,随着起源点从基底部向心尖部移行,电轴更右偏;游离壁4例电轴明显左偏。靶点局部电图均提前32.19±8.36ms。左室间隔部IVT记录到浦肯野纤维电位(PP)7例、异常电位(AP)4例;1例未记录到PP及AP且起搏标测10导联心电图一致,术后复发。2例未诱发IVT,均以起搏标测消融成功。左室游离壁起搏标测12导联心电图一致3例,11导联一致者1例且术后复发。3例4例次复发,1例(左室间隔IVT)未再接受消融治疗,2例最终采用温控导管消融成功。结论:体表心电图对IVT起源点定位有指导意义;激动标测与起搏标测相结合的方法更好。  相似文献   

16.
<正> 1.概述体表电位标测(Body Surface Potential Mapping,BSPM)是在躯干表面放置多个电极(100个左右),同步记录各该部位的心电图,并分析心动周期各瞬间体表电位的空间分布,用以诊断心脏疾患的一项新的心脏电生理学检查技术。自1888年Waller首次提出体表等电位图的概念,至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但真正开展体表等电位图的研究始于60年代初期。意大利学者Taccardi(1962、1963)分别在动物和人的体表等电位图上观察到,心室兴奋的某个时期存在数个最大电位和最小电位(普通心电图或心电向量图不能发现),从而对心电单电偶极理论提出了挑战。进入70年代后,由于  相似文献   

17.
体表电位QRS标测对冠心病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60例经冠脉造影确诊的冠心病患者和60例无心血管疾病(其申24例冠脉造影正常)的对照组进行了体表电位标测(BSPM)研究。结果。心室除极(QRS)电位平均逆转时间,冠心病组为37.97±16.28ms,对照。为44.49±14.41ms。两组比较差异非常显著(P<0.01).电位“早期逆转”的发生率对照组为8.3%冠心病组为63.3%,其中冠脉左前降支(LAD)单支或含LAD的多支血管狭窄组,电位早期逆转的发生率较高,且随冠脉病变评分的升高而升高。其诊断冠心病的敏感度为63.3%,特异度为91.7%。准确度为77.5%以上结果提示;体表电位QRS标测可用于检测冠心病慢性心肌缺血所致的心室除极电位异常,且有较高的特异度,但其检测的敏感度中等.建议临床应用时,最好采用QRS和ST-T联合标测。以提高对冠心病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8.
大部分起源于心室流出道及其邻近结构的特发性室性期前收缩/室性心动过速(PVCs/VT),采用激动标测寻找“最早”心室电位结合起搏标测(至少11/12导联相同)进行射频导管消融(下称消融)往往有效,然而少数起源于心室流出道的PVCs/VT采用上述方法寻找“最早”心室电位结合起搏标测进行消融无效,而在激动相对延迟处,且起搏标测匹配并不理想或起搏标测不能夺获心室的情况下却可消融成功,现将4例消融成功病例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心肌梗死(MI)合并2型糖尿病者(MI+T2DM)和单纯MI者窦性心率震荡(HRT)现象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择32例MI+T2DM(A组)、32例单纯MI(B组)、和33例对照组(C组)作为研究对象。三组人员均行24h动态心电图(DCG)监测,分析单次室性期前收缩(PVS)后HRT的初始值(TO)、斜率(TS)以及TO和TS异常的发生率。结果A、B组TO、TS值明显异常,与C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A组与B组的TO、TS值比较差异亦有显著性(分别为P〈0.05、P〈0.01),三组TO及TS异常发生率分别为A组(65.62%、71.85%)、B组(53.12%、59.37%)、C组(12.12%、12.12%)。A、B组异常率明显升高,与C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MI合并T2DM者HRT现象明显减弱,且HRT异常率增高最明显。HRT可作为MI合并TDM者临床上判断预后的重要心电指标。  相似文献   

20.
应用计算机体表标测(BSPM)对14例WPW综合征的旁路进行定位,经与心电图、电生理和心外膜标测等传统定位方法对照,显示BSPM对旁路定位有较高的准确性,并报告了作者观察到的对旁路定位至关重要的BSPM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