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一、肝细胞癌的螺旋CT诊断 (一)CT诊断要点1. 平扫及常规增强扫描的CT特征肝细胞癌在CT平扫和常规增强扫描上,多呈结节状或肿块状的低密度灶。以下的CT特征在肝细胞癌诊断上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胸片结合cT诊断37例下肺结核的价值。方法分析37例下肺结核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行胸部和cT扫描检查,分析临床表现特点和影像学诊断价值。结果胸片诊断准确率70.27%(26例),其中14例密度不均的斑片状或小片状影,7例边缘模糊的大斑片致密影,5例空洞型,四周点片状、条索状影。cT扫描诊断准确率91.89%(34)例,精确显示空洞、卫星病灶、胸膜增厚、胸腔积液等。胸片结合cT诊断准确率97.30%(36例)。结论下肺结核胸片、cT扫描各有其影像学特点,两者结合可提高诊断准确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薄层靶成像技术诊断肺部磨玻璃结节(GGN)的价值。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1年7月于怀来县中医医院行64排螺旋CT检查发现并经病理证实的GGN患者76例。其中良性GGN32例,恶性GGN44例。所有患者均行5 mm层厚常规螺旋CT扫描和1 mm薄层螺旋CT靶成像重建。比较良、恶性GGN影像学特征及形态特征,以及64排螺旋CT不同层厚显示效果。 结果良、恶性GGN的分叶征、空泡征、胸膜凹陷征、毛刺征及边缘欠清晰等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良、恶性GGN的形态不规则、形态规则呈圆或椭圆形、斑片状及多结节融合等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5 mm层厚常规螺旋CT扫描与1 mm薄层螺旋CT靶成像重建对GGN分叶征、空泡征、胸膜凹陷征、边缘欠清晰、毛刺征的检出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1 mm薄层靶成像技术呈现的影像学特征明显优于5 mm层厚常规CT扫描。 结论64排螺旋CT薄层靶成像技术的应用对良、恶性GGN的鉴别诊断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能明显提高早期肺癌的检出率,为临床诊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在门静脉海绵样变性(CTPV)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对CT检查发现的CTPV患者22例,采用MPR、MIP、VR等图像后处理技术显示异常的门静脉及侧支血管情况。结果 22例CTPV在CT平扫上显示门静脉结构不清,肝门区可见多发的结节状、条状软组织影。增强扫描显示6例动脉期肝实质灌注异常;门静脉期11例患者门静脉主干和(或)左右分支增粗,内可见充盈缺损,4例门静脉显示不清;2例门静脉主干和(或)左右分支在正常范围内;4例门静脉主干变细;1例门静脉主干受侵致管腔狭窄。胆管周围静脉丛(86.36%)、胆囊静脉(77.27%)及食管胃底静脉(77.27%)呈点状、细网状、簇状扩张。结论 64层螺旋CT能准确显示CTPV的部位、范围,立体地显示各曲张血管的走行及曲张程度,是检查CTPV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螺旋CT扫描技术在66例肺结节患者临床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09年2月—2011年2月经临床表现发现的疑似肺结节患者78例,通过螺旋CT扫描技术以及病理学诊断进行分析。结果螺旋CT诊断阳性率为87.2%(68/78),与病理诊断的符合度为97.1%(66/68)。螺旋CT与病理学诊断阳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螺旋CT扫描技术在肺结节患者的临床诊断中具有较好的应用价值,与病理学检测结果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6.
党安森 《山东医药》2011,51(38):69-69
目的探讨亚急性甲状腺炎(SAT)的CT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18例SAT患者的螺旋CT平扫和增强扫描结果。结果本组10例患者甲状腺体积增大,可见弥漫于两侧甲状腺的不均匀低密度影,CT值45~60HU,边缘模糊。6例行增强扫描可见低密度区不均匀强化。6例患者可见单发或多发结节状低密度影,直径0.7~2.2 cm,形态不规则,无包膜,边缘亦模糊,无占位效应。行增强扫描4例,2例大结节(直径〉1 cm)轻度强化,余2例患者强化明显。2例表现为一侧局限单发大结节,一侧弥漫低密度影。结论 SAT的特征性CT表现为甲状腺体积增大,腺体与周围软组织分界清,甲状腺内可见弥漫型不均匀低密度影,增强扫描可见不均匀强化。  相似文献   

7.
高分辨螺旋CT对肺孤立性结节的诊断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探讨高分辨螺旋CT扫描对肺孤立性结节(SPN)的诊断价值。方法30例在常规螺旋CT扫描基础上进行高分辨螺旋CT扫描及静脉注药高分辨螺旋CT扫描。结果高分辨螺旋CT扫描能充分显示肺孤立性结节内的细微结构。结论高分辨螺旋CT扫描显示肺孤立性结节内部结构、形态等方面优于常规螺旋CT扫描,是区分良,恶性孤立性肺结节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对早期焊工尘肺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27例我院职业病防治院确诊的Ⅰ期及Ⅱ期电焊工尘肺分析其42次螺旋CT的影像学表现。结果 27例常规CT扫描显示了特征性的表现,其中23例(23/27,85.2%)表现为边缘模糊的小叶中央磨玻璃微结节,其中12例(12/23,52.2%)伴有分支状细线影;1例(1/27,3.7%)表现为弥漫性磨玻璃影;3例(3/27,11.1%)仅为分支状细线影。结论边缘模糊的小叶、中叶磨玻璃密度微结节和分支状细线影是焊工尘肺的常见表现。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CT扫描在叶间胸膜转移瘤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06—2013年丰县人民医院收治的叶间胸膜转移瘤患者12例,均采用螺旋CT扫描,回顾性分析其影像学资料。结果 12例患者CT扫描表现为叶间胸膜不规则增厚及沿叶间胸膜走行、呈串珠样或簇状排列的多发结节。伴胸腔积液10例(占83.3%),其中两侧8例,左、右单侧各1例;除1例以胸膜转移瘤为主外,余均伴肺内多发转移、其他位置胸膜广泛性转移瘤。结节8~26个,平均(17.0±1.7)个;且结节类型以混合型为主。结论 CT扫描能清楚显示叶间胸膜转移瘤形态大小、结节个数、结节类型及有无胸腔积液,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螺旋计算机断层成像(CT)和磁共振成像(MRI)技术对肝内周围型胆管癌(IHPCC)的诊断价值。方法经病理学检查证实的80例IHPCC患者,均行螺旋CT和MRI平扫、增强和延迟扫描检查,比较影像学检查诊断的正确率。结果影像学上病灶为1.3 cm×2.0 cm~7.3 cm×9.0 cm (平均4.6 cm×6.4 cm);位于肝左叶58例,肝右叶22例;呈肿块型46例(57.50%)、浸润狭窄型17例(21.25%)、腔内生长型10例(12.50%)、肿块不明确7例(8.75%);CT平扫病灶呈略低密度,增强扫描时病灶分别呈轻中度的边缘强化50例、中央轻度条状或片状强化12例和无强化18例,延迟扫描时呈不均匀性片状或分隔状强化47例、均匀强化5例和无强化28例;MRI平扫较CT显示病灶更为清晰,延迟后73例病灶逐渐强化;MRI诊断正确率为91.3%,CT诊断正确率为80.0%,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增强延迟扫描可提高螺旋CT和MRI诊断IHPCC的准确性,诊断IHPCC时可优先考虑行MRI检查。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肺隐球菌病(PC)的临床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1996--2006年收治的确诊为PC患者的影像学、实验室检查等资料。结果共有60例PC纳入分析。临床症状中咳嗽最多见,占60%,无症状占35%。影像学特点主要为肺部单发结节或肿块影、多发结节或肿块影、单发斑片或片状影、多发斑片或片状影、空洞影、多种形态混合存在、伴胸腔积液、伴纵隔淋巴结肿大。病理确诊率为81.7%,呼吸道病原学阳性率为0,临床确诊率为18.3%,血乳胶凝集试验检测者均阳性,滴定度平均为1:464.5。结论PC的呼吸道病原学阳性率较低,病理诊断是主要确诊方法。对缺乏病原学及病理学诊断依据但符合临床及影像学特点的可疑者也可获得临床确诊,血乳胶凝集试验具有一定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2.
结核病     
CT在成人活动性肺结核诊断中的应用——范崇明等(山东临沂市中医医院276000);《山东医药》,2006,46(17):37-38[回顾性分析68例活动性肺结核的CT及HRCT影像表现,其中38例痰菌阳性证实,18例纤维支气管镜活检证实,12例经临床随访观察治疗证实。结果:68例共有121个肺段发现病变,其中肺结核常见部位占69.8%,少见部位占30.2%;40例(58.8%)呈多个肺段病变,28例(41.2%)呈单个病变。以上患者均行常规螺旋CT扫描及HRCT感兴趣区域薄层扫描。认为CT及HRCT在成人活动性肺结核诊断中有重要价值,其特征性表现为肺实变影、毛玻璃影、小空洞、树芽征及绒毛结节等。]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儿童肺结核的CT平扫及增强的影像表现特征。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7月至2011年8月在我院住院的69例结核病患儿,临床症状、PPD试验及影像学表现均符合结核病特征,经抗结核治疗后复查,患者临床症状及肺部病灶均有所好转。收集患儿的影像学资料,对其进行分析。 结果 69例患儿的CT不同影像表现为:原发性肺结核(8例)包括原发综合征(5例)和胸内淋巴结结核(3例),原发综合征表现为肺内的原发结核病灶、结核性淋巴管炎及淋巴结炎,此型与胸内淋巴结结核的CT平扫均可见纵隔、肺门及腋窝多发肿大淋巴结,增强扫描不均匀强化或淋巴结中心干酪坏死区无强化,边缘环形强化的特点。原发性血行播散性肺结核(10例)表现为两肺大小、密度、分布均匀一致的粟粒状影合并纵隔淋巴结肿大。原发性肺内浸润性结核病灶和干酪性肺炎(43例)的影像表现为2个肺叶散在分布的结节状、斑片状影,还有甚至双肺多叶多段广泛分布的结核病灶,在结节状、斑片状、大片状结核病灶的基础上形成干酪性肺炎、空洞。结核性胸膜炎(8例)可见不同程度的渗出性胸腔积液及胸膜增厚粘连等表现。 结论 CT平扫及增强对于诊断儿童肺结核,明确肺内各种病灶形态,轻微病灶、隐匿病灶、微结节及干酪性肺炎等具有一定价值,可为临床诊断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黑斑息肉综合征(PJS)的CT影像特点,分析CT检查在PJS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8例经临床病理证实的PJS患者的临床和CT检查资料,探讨其CT影像特点.结果 CT平扫见小肠及结肠腔内多发大小不一的软组织影,小的为粟粒样,大的为肿块影,肿块内密度不均,可见放射状高密度影,增强扫描强化明显.部分肿块内可见树枝状密度增高影,中心可见小片状低密度影,较大肿块近侧可见肠套叠.8例中,胃窦区息肉1例,结一结型肠套叠1例,小肠套叠2例,有肠梗阻表现5例,合并癌变2例.CT检查结果与术中所见相符,术后病理结果示错构瘤性息肉.结论 PJS CT影像特点为小肠及结肠腔内多发软组织影,肿块内密度不均,可见放射状高密度影,增强扫描强化明显.CT表现结合病史及临床表现,有助于PJS的确诊.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结合靶区高分辨率CT (HRCT)及多种重建技术对新发现的孤立性肺结节(SPN)良恶性的诊断价值.方法 直径<3 cm的新发现SPN患者110例,均先行常规胸部CT扫描,然后以结节为中心对靶区行HRCT扫描,再对靶区进行MPR、SSD等技术重建.根据CT所显示的结节大小、内部结构、边缘征、周围征、强化程度及临床资料作出诊断.结果 影像诊断良性结节22例(其中结核球12例、错构瘤6例、肺囊肿3例、硬化性血管瘤1例),倾向良性结节36例,倾向恶性结节26例,恶性结节(周围型肺癌)26例.经病理及临床确诊恶性结节51例,影像诊断为周围型肺癌及倾向恶性结节49例,符合率96.1%;良性结节59例,影像诊断为良性及倾向良性结节56例,符合率94.9%.结论 多层螺旋CT结合靶区HRCT及多种重建技术能够对新发现的SPN良恶性作出客观有效的评价.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多平面重建(MSCT-MPR)对肺部弥漫性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我院2009年1月—2011年10月收治的肺部弥漫性病变患者134例,均行高分辨率CT(HRCT)检查和多层螺旋CT(MSCT)检查,并进行MSCT-MPR。观察HRCT和MSCT-MPR对肺部弥漫性病变的检出率,图像质量及MSCTMPR图像满意度。结果 HRCT对肺部弥漫性病变的检出率为100.0%,MSCT-MPR为94.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41)。HRCT检查、MSCT检查及MSCT-MPR对磨玻璃状阴影、气腔状实变影、小结节或微结节影、细网格状影、蜂窝状影、牵张性细支气管扩张征、肺气肿影及肺大泡影的显示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共10例患者发现呼吸伪影,HRCT检查所得图像12例患者出现噪声,MSCT-MPR所得图像14例患者左下肺处出现阶梯状伪影,无移动伪影。两位影像学专家对MSCT-MPR所得磨玻璃状阴影、气腔状实变影、小结节或微结节影、细网格状影、蜂窝状影、牵张性细支气管扩张征、肺气肿影及肺大泡影的平均满意度分别为89.3%、95.0%、75.0%、20.0%、85.7%、65.2%、69.2%。结论 MSCT-MPR对肺部弥漫性病变的诊断价值与HRCT相似,应用MSCTMPR有助于提高肺部弥漫性病变检出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目的 探讨不同分型脑囊尾蚴病的影像学特征。方法 方法 对166例经临床确诊的脑囊尾蚴病患者的CT及MRI 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 结果 166例脑囊尾蚴病患者中, 脑实质型108例, 脑室型15例, 脑膜型3例, 混合型40例。各型 脑囊尾蚴病CT、 MRI特点: ① 脑实质型脑囊尾蚴病可分为急性期型 (囊泡型、 脑炎型、 多发环形或结节状强化型) 和慢性 钙化型。囊泡型: CT表现为单发或多发囊状影, 边界清楚, 囊内可见高密度头节; MRI表现为类圆形长T1、 长T2信号, 囊 内可见偏心附壁的点状影, 囊壁及头节为等信号, 增强后无明显强化; 脑炎型: CT呈散在低密度灶, MRI表现为斑片状稍 长T1、 长T2信号, 多数无明显强化或不规则强化; 结节状或多发环形强化型: CT平扫为多发结节状低密度灶, 增强扫描 呈多发结节或环形强化; 慢性钙化型: CT表现为单发或多发的圆点状高密度影, MRI上表现为等或长T1、 短T2信号。② 脑室型: 常发生于第三、 四脑室, 可并发阻塞性脑积水。③ 脑膜型: 脑脊液间隙局限性扩大且不对称, 可出现交通性脑积 水, 增强扫描后可出现软脑膜强化。④ 混合型: 表现为上述2种或以上类型并存, 急、 慢性期影像混合存在。结论 结论 不同 分型脑囊尾蚴病影像学表现各不相同, 分析这些独特的影像学特征对脑囊尾蚴病患者的临床诊治及预后评判具有重要 意义。  相似文献   

18.
60例肺隐球菌病的诊断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分析肺隐球菌病(PC)的临床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1996--2006年收治的确诊为PC患者的影像学、实验室检查等资料。结果共有60例PC纳入分析。临床症状中咳嗽最多见,占60%,无症状占35%。影像学特点主要为肺部单发结节或肿块影、多发结节或肿块影、单发斑片或片状影、多发斑片或片状影、空洞影、多种形态混合存在、伴胸腔积液、伴纵隔淋巴结肿大。病理确诊率为81.7%,呼吸道病原学阳性率为0,临床确诊率为18.3%,血乳胶凝集试验检测者均阳性,滴定度平均为1:464.5。结论PC的呼吸道病原学阳性率较低,病理诊断是主要确诊方法。对缺乏病原学及病理学诊断依据但符合临床及影像学特点的可疑者也可获得临床确诊,血乳胶凝集试验具有一定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胸部CT扫描显示簇状微结节样病灶对肺结核的诊断与鉴别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9年8月北京胸科医院行CT扫描表现为簇状微结节样病灶并诊断明确的患者74例。其中70例患者经临床或实验室检查诊断为活动性肺结核,2例诊断为非特异性炎症,2例诊断为结节病。本研究重点分析其中70例诊断为肺结核患者的CT扫描特征,包括簇状微结节样病灶的分布部位、分布方式、形态特征,以及并存的肺内其他形态病变的CT征象。 结果 70例肺结核患者胸部CT扫描显示,簇状微结节样病灶分布于双肺上叶尖后段49例(70.0%),多发者49例(70.0%)。CT表现为均匀样、晕征样、反晕征样、混合存在等4种表现形式,分别占47.1%(33/70)、25.7%(18/70)、18.6%(13/70)及8.6%(6/70)。病灶内结节大小均匀29例(41.4%),大小不等、有融合41例(58.6%)。肺内簇状微结节样病灶之外,伴有其他肺野并存病灶表现为1种形态(实变、空洞、结节样病灶、纤维条索状病灶四种形态之一)者10例(14.3%),2种形态者15例(21.4%),3种形态者16例(22.9%),4种形态者6例(8.6%);纵隔和(或)肺门淋巴结肿大者14例(20.0%),胸腔积液9例(12.9%)。2例结节病和2例非特异性炎症也表现为簇状微结节样病灶,与肺结核的影像特征近似。结论 CT扫描表现为簇状微结节样病灶,无论是单发局限性或是多发性分布,均应首先考虑是继发性肺结核的一种较常见的不典型表现形式,值得重视。  相似文献   

20.
目的对多层螺旋CT动态增强扫描在孤立性肺结节中的应用价值进行探讨。方法选取就诊于我院的单发孤立性肺结节患者60例,均给予多层螺旋CT动态扫描,对动态扫描增强后CT值改变情况、多层螺旋CT动态扫描与病理学诊断孤立性肺结节的结果进行比较。结果恶性结节增强扫描后其CT值增高明显,显著高于良性结节,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选择增强扫描后CT值改变≥20HU诊断为恶性结节,<20HU诊断为良性结节,对CT增强扫描和病理学诊断在孤立性结节的诊断结果进行比较,未见明显统计学差异(χ2=1.40,P>0.05)。结论多层螺旋CT增强扫描对良恶性结节的诊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