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目的 探讨同时性多发性早期胃癌(synchronous multiple early gastric cancer,SMEGC)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对2017年1月—2019年6月在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消化内镜中心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的390例早期胃癌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单发早期胃癌(solitary early gastric cancer,SEGC)353例(SEGC组)、SMEGC 37例(SMEGC组),采用t检验或Mann-Whitney U检验,以及卡方检验或Fisher精确概率法,比较2组的一般临床资料(性别、年龄、体重指数、吸烟情况、饮酒情况、消化道肿瘤家族史和其他部位肿瘤病史等)和病理资料(病变大小、位置、形态、分化程度、浸润深度,有无幽门螺杆菌感染、肠上皮化生、溃疡和萎缩性胃炎等),并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SMEGC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 SMEGC组与SEGC组在一般临床特征各项目上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病理特征方面,2组垂直方位分布(χ2=8.375,P=0.015)、萎缩性胃炎占比 [48.6%(18/37)比23.8%(84/353), χ2=10.710,P=0.001]和肠上皮化生占比[81.1%(30/37)比43.1%(152/353), χ2=19.452,P<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他病理特征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病变位于胃中1/3(与胃上1/3比较:P=0.036,OR=3.38,95%CI:1.08~10.53)、胃下1/3(与胃上1/3比较:P=0.049,OR=2.59,95%CI:1.00~6.69),以及存在肠上皮化生(P=0.001,OR=4.38,95%CI:1.77~10.86)和萎缩性胃炎(P=0.043,OR=2.24,95%CI:1.04~5.07)均是SMEGC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早期胃癌病灶位于胃中、下1/3,以及病理提示存在肠上皮化生、萎缩性胃炎的患者易发生SMEGC,建议存在上述危险因素的患者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后进行细致的内镜评估和密切的随访。  相似文献   

2.
背景:早期胃癌检出率不断提高,但同时性多发早期胃癌(SMEGC)漏诊率较高,提高SMEGC的内镜诊断和治疗水平具有重要意义。目的:探讨SMEGC的临床病理特征及其主、次病灶间的关联性。方法:回顾性连续收集2013年6月—2018年12月于北京友谊医院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的231例早期胃癌病例,比较单发早期胃癌(SEGC)与SMEGC的临床、内镜病理特征和治疗效果,分析SMEGC主、次病灶内镜病理特征的关联性。结果:231例早期胃癌病例中16例(6. 9%)为SMEGC(34处病灶)。SEGC与SMEGC在性别、年龄、消化道肿瘤家族史,以及病灶大小、垂直方向分布、分化程度、侵犯深度、背景黏膜方面均无明显差异(P 0. 05)。在水平方向分布和大体形态方面,SMEGC出现于胃体后壁(38. 2%)和隆起型(47. 1%)比例更高(P 0. 05),且均为分化型癌。SMEGC主、次病灶的大体形态(r=0. 658)和分化程度(r=0. 489)具有显著相关性(P 0. 05),主、次病灶大体形态、分化程度、侵犯深度相同的SMEGC分别占68. 8%、81. 2%和87. 5%,主、次病灶背景黏膜均一致。SEGC和SMEGC的治愈性切除率无明显差异(86. 0%对85. 3%,P 0. 05)。结论:SMEGC的临床病理特征与SEGC相似,主、次病灶的大体形态、分化程度、侵犯深度和背景黏膜具有一致性,ESD为其有效治疗方式。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漏诊型同时性多发早期胃癌(synchronous multiple early gastric cancer,SMEGC)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方法:回顾性收集并分析2015年1月—2019年12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就诊的10例漏诊型SMEGC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对其临床特点、内镜表现及病理结果进行描述...  相似文献   

4.
随着内镜和术后病理技术的发展,早期胃癌的检出率逐年上升,相应的同时性多发早期胃癌(synchronous multiple early gastric cancer,SMEGC)的发现数量也随之增加。但SMEGC仍因容易漏诊,对患者及其家庭带来严重损失。因此,本文就SMEGC的相关危险因素,结合文献作一综述,以期为临床诊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未分化型早期胃癌的疗效及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9年4月在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行ESD治疗且术后病理证实为早期胃癌的393例患者(400处病灶)的临床病理资料,根据术后病理结果分为未分化癌组(50例,50个病灶)和分化癌组(343例,350个病灶),收集患者年龄、性别,切除病灶大小及部位、大体分型、浸润深度、有无溃疡及术后随访情况等进行分析。结果 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年龄≤60岁(OR=2.02,95%CI:1.04~3.95,P=0.011)、女性(OR=2.83,95%CI:1.41~5.68,P=0.003)、胃窦部病变(OR=3.92,95%CI:1.65~9.30,P=0.002)、凹陷型病变(OR=5.37,95%CI:2.16~13.38,P<0.001)及浸润至黏膜下层(OR=5.09,95%CI:2.40~10.80,P<0.001)为未分化型早期胃癌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393例患者中,非治愈性切除113例,治愈性切除280例。未分化癌组非治愈性切除率高于分化癌组[90.0%(45/50)比19.8%(68/343),χ2=104.902,P<0.001]。非治愈性切除患者死亡率高于治愈性切除[4.4%(5/113)比0.7%(2/280), χ2=5.558,P=0.023]。未分化癌组27例患者追加手术,分化癌组51例追加手术,无一例复发;315例未追加手术患者中,未分化癌组复发率高于分化癌组[26.1%(6/23)比4.1%(12/292),χ2=5.560,P<0.001]。结论 年龄≤60岁、女性、胃窦部病变、凹陷型病变及浸润至黏膜下层为未分化型早期胃癌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未分化型早期胃癌非治愈性切除率高、ESD术后易复发,建议追加外科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早期胃癌的临床生物学特点及蓝激光成像结合放大内镜(BLI-ME)的诊断价值。 方法 2014年1月到2017年1月,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手术病理确诊的255例早期胃癌病例纳入回顾性研究,包括33例手术前行BLI-ME精查者。依据日本胃癌学会2010年指南将胃癌病理组织学分为分化型和未分化型早期胃癌,比较分析其临床特点、内镜下特征、病理分型、淋巴结转移情况及BLI-ME下的病变特点。 结果 255例早期胃癌中,男164例(63.31%),>40岁者242例(94.90%),分化型182例(71.37%),病变位于胃窦93例(36.47%),内镜下0-Ⅱc型92例(36.08%);发生淋巴结转移37例(14.51%),对比分析发现,淋巴结转移率黏膜内癌明显低于黏膜下癌[5.04%(7/139)比25.86%(30/116),χ2=22.109,P=0.000],分化型癌明显低于未分化型癌[9.89%(18/182)比26.03%(19/73),χ2=10.938,P=0.002],病灶最大径≤2.0 cm明显低于>2.0 cm[9.88%(16/162)比22.58%(21/93),χ2=7.687,P=0.009]。33例行BLI-ME精查者中,分化型早期胃癌以FNP(13.64%,3/22)、ILL-1(59.09%,13/22)、ILL-2(22.73%,5/22)为主,未分化型早期胃癌可见ILL-2(45.45%,5/11)、CSP(54.55%,6/11)。 结论 早期胃癌发病率男性多于女性,大多数患者年龄在40岁以上,好发于胃窦部,内镜下形态以0-Ⅱc型居多。癌灶>2.0 cm或侵及黏膜下层,以及未分化型癌易发生淋巴结转移。临床行BLI-ME精查,对黏膜异常微血管形态及异常微腺管结构进行观察,有助于判断早期胃癌的病理分型。  相似文献   

7.
早期胃癌(early gastric cancer,EGC)由于病灶多数较小且常无特异性临床症状,易被遗漏和误诊,使部分患者丧失早期治疗时机。随着特殊光内镜等新内镜成像技术的发展和成熟,结合以往EGC内镜形态诊断学和半定量分析等经验,有望提高EGC的检出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符合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扩大适应证的早期胃癌,内镜与外科手术切除在疗效和并发症发生率方面是否存在显著差异。 方法 2011年1月到2016年12月,行ESD切除(ESD组,77例)或外科手术切除(手术组,88例)的165例患者共167个早期胃癌病灶纳入回顾性研究。纳入研究的早期胃癌满足ESD扩大适应证,最终病理确认为分化型或未分化型腺癌。采用卡方检验、连续性校正卡方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分析病灶残留、局部复发、异时癌、短期并发症和长期并发症发生率。采用Kaplan-Meier法分析两组3年完全生存率和无病生存率。 结果 ESD组和外科手术组在病灶残留发生率(P=0.473)、局部复发率(P=1.000)和异时癌发生率(P=1.000)方面相似。两组间3年完全生存率(100.0%比98.3%,P=0.343)和3年无病生存率(98.1%比96.7%,P=0.655)均无明显差异。两组短期并发症发生率无明显差异[7.8%(6/77)比5.7%(5/88),χ2=0.294,P=0.588],而长期并发症发生率ESD组低于外科手术组[0(0/77)比8.0%(7/88),连续性校正卡方检验χ2=4.588,P=0.032]。 结论 对于符合扩大适应证的早期胃癌,与传统外科手术相比,ESD在疗效上无显著差异,而长期并发症的发生率低于外科手术。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分析混合型早期胃癌的临床病理特征,比较不同优势比例混合型癌的内镜病理表现差异。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20年12月于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消化科接受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治疗且术后病理诊断为混合型早期胃癌的43例患者临床资料,分析患者的内镜特征、术前诊断与术后病理的符合率,并比较分化优势组与未分化优势组的内镜病理表现差异。结果 混合型早期胃癌多见于60岁以上(55.81%,24/43)、男性(65.12%,28/43)、幽门螺杆菌现症感染(69.77%,30/43)患者,萎缩背景(79.07%,34/43)、胃下部(65.12%,28/43)病灶多见,内镜下色泽以发红或者混杂发红色调为主(76.74%,33/43),病灶形态以0‑Ⅱc型为主(58.14%,25/43),放大内镜下可呈现分化型与未分化型癌双重特点,仅16.28%(7/43)患者活检病理提示为混合型癌。术后病理提示分化优势组33例,未分化优势组10例,有15例(34.88%)患者出现黏膜下深层浸润,有3例(6.98%)患者淋巴管阳性。分化优势组在内镜下更具有清晰的分界线[78.79%(26/33)比4/10,χ2=7.753,P=0.012],两组在性别、幽门螺杆菌感染、背景黏膜、病灶位置、内镜下形态、病灶长径、色泽及放大内镜下微结构和微血管表现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分化优势组病理类型以tub2+por组合最常见(78.79%,26/33),未分化优势组以sig+tub2组合占优势(6/10)。内镜诊断分化为主型癌敏感度高(93.94%,31/33),诊断未分化为主型癌特异度高(94.28%,33/35)。结论 混合型早期胃癌可通过内镜下定性诊断,术前准确判断分化优势及浸润深度困难,易出现术后病理升级的情况,故行ESD治疗应更加严格把握适应证。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随着内镜技术的发展,早期胃癌的诊断及微创治疗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早期胃癌黏膜的很多微细特征逐渐被认知。一种特殊类型的早期胃癌,浅表扩散型早期胃癌(superficial spreading type early gastric cancer,SSC)引起了临床医师的注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