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研究阿托伐他汀在大鼠颈总动脉球囊损伤模型中对核转录因子NF-κB及其相关炎性因子:细胞间细胞黏附分子1(ICAM-1)、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VCAM-1)、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影响。方法健康雄性Wistar大鼠72只,体重300~350 g,随机分为3组,阿托伐他汀干预组为实验组,通过灌胃法给予阿托伐他汀[10 mg/(kg.d)];安慰剂对照组为模型组,给予等量清水;空白对照组为假手术组,只分离出左颈总动脉后缝合,不作球囊损伤处理,给予等量清水。药物干预3天后实验组与模型组行左侧颈总动脉内膜球囊损伤术,术后实验组继续每日给予阿托伐他汀,模型组及假手术组给予等量清水,每组中各有6只于术后1、3、7天和14天分别处死,采集血清及颈总动脉标本。采用组织形态学观察内膜增生,采用免疫组织化学及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NF-κB及ICAM-1、VCAM-1、MCP-1、IL-6、TNF-α等炎性因子的表达。结果阿托伐他汀组球囊损伤后内膜增生面积显著小于模型组(P<0.01);模型组血管壁及血清中NF-κB及炎性因子ICAM-1、VCAM-1、MCP-1、IL-6、TNF-α的表达显著高于假手术组;阿托伐他汀组血管壁及血清中NF-κB及炎性因子ICAM-1、VCAM-1、MCP-1、IL-6、TNF-α的表达显著低于模型组(P<0.01)。结论阿托伐他汀能抑制大鼠颈总动脉损伤后的内膜增生,其可能机制是通过特异性抑制炎症关键调节因子NF-κB,从而减少其下游炎性因子ICAM-1、VCAM-1、MCP-1、IL-6及TNF-α的表达而实现的。  相似文献   

2.
目的 体外研究分泌型磷脂酶A2(sPLA2)对原代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分泌和表达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及细胞间黏附分-1(ICAM-1)的影响.方法 体外培养HUVEC,随机分为6组:空白对照组,5个浓度的sPLA2(终浓度分别为10,1,10-1,10-2和10-3 U/ml),分别与HUVEC共培养24 h后,收集细胞和培养基,采用PCR方法和ELISA方法检测sPLA2作用HUVEC后MCP-1和ICAM-1 的mRNA和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 与空白对照组相比,不同浓度的sPLA2刺激HUVEC分泌的MCP-1和ICAM-1蛋白和mRNA表达水平均有所增加,且随着sPLA2的浓度越高,MCP-1和ICAM-1蛋白和mRNA表达水平越高,具有直线相关性.结论 sPLA2可能通过促进分泌炎性因子参与动脉粥样硬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3.
动脉硬化性脑梗死临床表现为瘫痪、失语等局灶性神经功能缺失,在导致脑梗死的诸多因素中,其中高血脂引起的动脉粥样硬化是发生脑梗死的重要因素[1].多项研究表明动脉粥样硬化并非单纯是一个脂类沉积的过程,系统性炎性反应在动脉粥样硬化的开始和发展各个阶段均扮演着重要的角色[2].本文研究阿托伐他汀对动脉硬化性脑梗死患者血脂和炎性因子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和白介素-6(IL-6)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近年研究显示,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慢性炎症。炎症在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和演变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他汀类药物是治疗高脂血症及预防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的基石。已有大量研究证实,他汀类药物通过降脂作用改善心血管疾病的预后,而且还通过抗炎、改善内皮功能、抗血小板活性、稳定斑块等作用使患者获益,即他汀类药物有多效性。现就具有代表性的阿托伐他汀,对他汀类药物多效性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5.
<正>研究发现高水平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和高同型半胱氨酸(Hcy)均是冠心病的独立危险因素[1]。同时有临床研究发现,他汀类药物在降低hs-CRP和Hcy水平方面有一定的作用[2]。此外,近年来有研究发现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能早期反映冠状动脉病变,对冠心病有一定的预测价值[3]。瑞舒伐他汀与阿托伐他汀均为他汀类药物,本文比较两者对冠心病患者血清hs-CRP、Hcy及颈动脉IMT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高血压患者动脉僵硬度与单核细胞趋化因子1(MCP-1)的相关性.方法 研究对象为2010年5月至2011年5月该院接诊的184例体检者,其中79例高血压患者(观察组),105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观察两组MCP-1表达水平及动脉僵硬度,并分析二者的相关性.结果 RT-PCR数据显示,观察组MCP-1表达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颈动脉超声及24 h动态血压分析结果显示,观察组颈总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及动态动脉硬化指数(AASI)值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且MCP-1与IMT及AASI值的相关性系数分别为0.489、0.474(P <0.05).结论 MCP-1与高血压者动脉僵硬程度密切相关,参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对动脉粥样硬化早期斑块的形成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在充血性心力衰竭(CHF)的进展过程中,左心室重塑、扩张,泵功能失调是影响患者病情及预后的主要因素.研究表明,心肌中的基质金属蛋白酶(MMPs)可特异地降解细胞外基质,影响心室重塑[1].MMP-1、MMP-9是MMPs家族的重要成员,在心室重构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近年来基础及动物实验证实,他汀类药物可抑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MMPs表达,起到稳定斑块的作用[2],然而尚无将他汀类药物特定用于CHF患者的前瞻性研究[3].本研究观察氟伐他汀对CHF患者血清MMP-1、MMP-9的影响,探讨他汀类调脂药物对左室重构及心功能的影响及其可能机制.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对脑梗死病人炎性因子和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方法选取2010年3月—2014年7月我院内科住院的189例脑梗死病人,随机分为3组:A组、B组、C组,各63例,每晚分别口服阿托伐他汀10 mg、15 mg、20 mg。于治疗前及治疗后1个月、6个月内,检测3组炎性因子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α(SDF-1α)、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白细胞介素-1(IL-1)、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及颈动脉粥样硬化指标。结果各组治疗6个月后的炎性因子、内膜-中层厚度(IMT)及斑块面积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P0.05)。与B组、A组比较,C组炎性因子、IMT及斑块面积改善效果更为明显(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可以调节炎性因子,减少颈动脉粥样硬化,且20 mg的剂量比10 mg、15 mg的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9.
炎症细胞介导的斑块破裂是发生不稳定型心绞痛(UAP)的重要机制[1].大量实验研究表明,斑块破裂直接诱因是大量炎细胞的浸润[2].最近研究表明他汀类药物除了有降脂作用外还有抗炎作用,在稳定斑块、降低冠状动脉事件发生中其抗炎作用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3].大量的证据表明了他汀类药物在UAP早期治疗的重要临床价值,在冠心病的二级预防中,长期应用他汀类药物能显著改善冠心病患者的预后[4],可显著降低冠心病患者的临床症状和病死率.本文探讨不同剂量氟伐他汀治疗老年UAP对基质金属蛋白酶(MMP)-3水平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他汀类药物是一种调脂药,除调脂作用外,还具有许多调脂以外的作用,如抗炎、改善内皮功能、抗动脉粥样硬化等.他汀类药物对脂联素(APN)的影响目前报道较少,本研究通过观察氟伐他汀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APN和血脂水平的影响,探讨氟伐他汀抗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动脉内-中膜厚度(IMT)是反映动脉硬化的敏感特异性指标,颈总动脉IMT能够独立预测心脑血管病事件,还可用于评价各种治疗方法对动脉硬化的逆转或消退作用[1].研究表明,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能逆转颈动脉IMI[2],他汀类能显著降低冠心病死亡率,已广泛用于防治动脉粥样硬化疾病.两者合用对颈动脉IMT及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还少见报道.本研究观察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合用阿托伐他汀钙的降压作用及对高血压患者颈动脉IMT及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早期应用瑞舒伐他汀对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同型半胱氨酸(Hey)和细胞间黏附分子-1( ICAM-1)的影响.方法 将78例冠心病患者分为急性心肌梗死组(AMI组)、不稳定型心绞痛组(UAP组)和稳定型心绞痛组(SAP组).瑞舒伐他汀治疗前和治疗后4周采用全自动免疫分析仪检测同型半胱氨酸含量,双抗体夹心ABC-ELISA法检测血清ICAM-1浓度,并将同组治疗前后以及组间同型半胱氨酸、ICAM-1的变化进行比较.结果 (1)治疗后3组患者的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和低密度脂蛋白(LDL)水平均显著下降;UAP组和SAP组的HDL水平显著升高.治疗后UAP组和SAP组的胆固醇、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HDL)和低密度脂蛋白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UAP组比较,急性心肌梗死组患者的胆固醇水平更高,而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和高密度脂蛋白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治疗前UAP组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和ICAM-1水平高于SAP组,而急性心肌梗死组的血清同型半胱氨酸和ICAM-1水平高于UAP组.经瑞舒伐他汀治疗后3组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ICAM-1水平均显著下降.与SAP组比较,UAP组患者治疗后血清同型半胱氨酸、ICAM-1水平均较高,而急性心肌梗死组治疗后ICAM-1水平最高.结论 血清同型半胱氨酸和ICAM-1水平升高与急性冠脉综合征密切相关.瑞舒伐他汀等他汀类药物可降低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的血清同型半胱氨酸和ICAM-1水平,发挥其抗动脉粥样硬化和内皮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他汀类药物对于兔主动脉粥样斑块内的γ-谷氨酰转移酶(GGT)表达的影响,同时探讨其表达活性的降低是否有助于斑块的进一步稳定,并证实斑块内的GGT与其他炎性因子的相关性。方法:选取15只新西兰雄性大耳白兔随机分成对照组、高脂组与他汀组。首先通过高脂饮食喂养高脂组和他汀组10周,建立兔主动脉粥样硬化模型。在模型成功建立后,以阿托伐他汀1.5mg·kg-1·d-1连续喂养他汀组6周进行干预。分别于0周、10周末、16周末对实验动物进行TC、TG、LDL、HDL及CRP检测。以ELISA法在第16周末进行GGT-1、VCAM-1和ICAM-1水平检测。实时定量PCR及Western blot方法检测主动脉GGT-1、VCAM-1和ICAM-1的表达。结果:经高脂喂养10周后,高脂组、他汀组兔LDL及TG水平较对照组明显增高,经阿托伐他汀干预治疗6周后他汀组LDL及TG水平较高脂组明显降低[LDL:(11.53±1.87)mmo/L︰(16.87±1.24)mmo/L;TG:(1.68±0.14)∶(2.74±1.88)mmo/L,均P0.05]。各组血CRP水平也有明显差异。相对于对照组,高脂组血浆GGT-1、VCAM-1和ICAM-1水平均显著增高。使用他汀干预后,他汀组兔血浆GGT-1、VCAM-1和ICAM-1水平,主动脉粥样斑块中GGT-1、VCAM-1和ICAM-1表达水平较高脂组均有显著下降(均P0.05)。结论:动脉粥样硬化模型兔外周循环中GGT水平明显升高。使用阿托伐他汀干预治疗后,GGT在其主动脉粥样斑块局部组织中的表达明显下降。阿托伐他汀可以有效抑制斑块中GGT的表达。这可能是他汀类药物抗粥样硬化作用的一个新机制。  相似文献   

14.
炎疗在动脉粥样硬化(atlaerosclerosis,As)形成中的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循环白细胞的聚集、黏附及跨越血管内皮细胞转移在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1].这些过程主要由一系列黏附分子介导和调控,其中细胞间黏附分子-1(intercellular adhesion molecule-1,ICAM-1)是与动脉粥样硬化相关的重要黏附因子之一.  相似文献   

15.
他汀类药物 (statins)是 3 羟 3 甲基 戊二酸单酰辅酶A(HMG CoA)还原酶的抑制剂 ,具有降脂作用 ,用于高脂血症的治疗 ,是心脑血管疾病最常用的药物之一[1] 。高脂血症也是肾病患者常见的并发症 ,不仅可使患者心血管疾病发生率增高 ,还能加速肾脏病变的进展[2 ] ,因此肾病治疗中常常辅予他汀类药物。以往临床应用他汀类药物主要利用其降脂作用 ,而最近大量研究发现 ,他汀类药物具有降脂以外的多种作用 ,包括抗炎、免疫调理以及抑制系膜细胞增生等作用 (表 1) ,这些作用无疑对慢性肾病治疗有益。本文综述他汀类药物这些新作用的研究现状和…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瑞舒伐他汀治疗对颈动脉斑块以及血清中炎性因子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在我院心内科治疗的ACS患者82例,随机分成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1例,对照组在入院以后予以ACS心内科常规治疗,包括采用阿司匹林、β-受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等药物治疗,不服用任何他汀类药物,观察组在心内科常规治疗基础上予以口服瑞舒伐他汀6个月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前后颈动脉斑块以及血清中炎性因子水平变化。结果观察组治疗6个月后,患者颈动脉斑块的数量、面积、厚度以及IMT值较治疗前均有明显的缩小(P0.05),而对照组治疗前后患者颈动脉斑块的数量、面积、厚度以及IMT值均无明显的变化(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治疗后患者血清中TNF-a、IL-6以及MMP-9水平较治疗前均有明显降低(P0.05),但观察组各炎性因子水平改善较对照组更加显著(P0.05)。结论瑞舒伐他汀治疗ACS,能显著发挥抗炎效应,明显改善患者颈动脉斑块的炎性反应及粥样斑块。  相似文献   

17.
动脉粥样硬化与炎症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动脉粥样硬化可以被看作是发生在动脉壁的一种亚临床的慢性炎症形式。基础研究的进展已经揭示了炎症介导了动脉粥样硬化起始、进展以及最终的血栓并发症的全过程。临床研究显示,增高的炎症标志物水平可以预测冠心病患者的预后;因此,非传统的冠心病危险因子如C反应蛋白(CRP),巨噬细胞炎症蛋白-1(MCP-1)等应该被给予更多的重视。事实上,目前应用的他汀及噻唑烷二酮类药物在改善血脂、血糖代谢紊乱的同时,均显示出不依赖于改善代谢的抗炎症作用。在针对冠心病危险因素治疗的同时,炎症过程可能成为治疗的潜在目标。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普罗布考、氯吡格雷和阿托伐他汀联合用药对兔动脉粥样硬化相关炎性因子的抑制作用。方法新西兰雄性大白兔36只随机分为4组,分别给予正常及高脂饮食,6周后高脂组再分为高脂组、高脂 阿托伐他汀组、高脂 普罗布考、氯吡格雷、阿托伐他汀联合干预组,继续喂养4周后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观察主动脉斑块部位炎性因子的表达。结果高脂组主动脉中血管细胞粘附分子1、白细胞介素6和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的表达明显增加。阿托伐他汀组炎性因子血管细胞粘附分子1、白细胞介素6和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的表达下降,与高脂组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联合干预组血管细胞粘附分子1、白细胞介素6和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的表达下降更为明显(P<0.01),与阿托伐他汀组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抗氧化、抗血小板、他汀联合用药对动脉粥样硬化炎性因子的表达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其作用优于单纯使用阿托伐他汀。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脱氢表雄酮(DHEA)与单核细胞趋化因子蛋白-1(MCP-1)在动脉粥样硬化组织中的表达相关性,及其与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发展的关系,为寻找临床治疗的新靶点提供依据。方法:将纳入本研究的130例尸检患者的冠状动脉,做常规石蜡切片,根据病理镜下诊断分为动脉粥样硬化组80例和正常冠状脉对照组50例,利用免疫组化方法同步检测动脉粥样硬化组和正常对照组中DHEA与MCP-1的表达,分析DHEA、MCP-1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发展的关系以及DHEA与MCP-1的相关性。结果:动脉粥样硬化组较正常对照组DHEA表达水平显著下降(χ~2=52. 82,P0. 05)。动脉粥样硬化组较正常对照组MCP-1表达水平显著升高(χ~2=29. 73,P0. 05)。DHEA与MCP-1在动脉粥样硬化组织中表达呈负相关(r=-0. 311,P0. 05)。结论:DHEA和MCP-1参与了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过程,并发挥着不同的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瑞舒伐他汀与辛伐他汀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存活心肌功能及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方法选择安阳市中医院心血管二科2010年10月—2012年10月收治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住院患者97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瑞舒伐他汀组48例和辛伐他汀组49例。瑞舒伐他汀组给予每晚加服瑞舒伐他汀,辛伐他汀组给予每晚加服辛伐他汀,分别在PCI术前与术后12月末检测患者血脂、血浆炎性因子水平、动脉病变指标、99Tcm-MIBI摄取分数变化和药物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TC、LDL-C、C反应蛋白(CR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及99Tcm-MIBI摄取分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瑞舒伐他汀组TC、LDL-C、CRP、TNF-α低于辛伐他汀组,颈动脉IMT小于辛伐他汀组,99Tcm-MIBI摄取分数高于辛伐他汀组(P0.05)。两组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意义(P0.05)。结论瑞舒伐他汀能够通过改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PCI术后血脂和血浆炎性因子水平、降低颈动脉IMT和增加99Tcm-MIBI摄取分数等机制改善存活心肌功能和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在恢复心肌功能和改善预后方面优于辛伐他汀,值得临床推荐使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