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房室交界区射频消融后安置永久人工心脏起搏器的患者,如果起搏器或其电极导管出现功能障碍时,其危险性取决于患者对起搏器的依赖性,但目前有关此类患者对起搏器的依赖性知之甚少。研究目的:(1)了解房室交界区射频消融后长期安置起搏器患者起搏器依赖性的发生率;(2)探讨预测起搏器依  相似文献   

2.
患者男性,68岁。因阵发性头晕3年发作频繁1月入院。多次心电图呈窦性心动过缓,窦性停搏最长7秒,Ⅱ°窦房传导阻滞及快速心房纤颤。临床诊断:缺血性心脏病,病窦综合征(表现为快慢综合征)。埋植ⅤⅥ型心脏起搏器后曾因起搏器功能障碍更换心内膜导管及起搏器1次。  相似文献   

3.
已安装人工心脏起搏器的病人 ,如VVI和AAI起搏方式的起搏器 ,为了验证病人对起搏器的依赖程度 ,为了了解病人自身心搏情况等 ,在病人体外 (胸壁 )输入电脉冲 ,让体内的起搏器感知 ,使后者发生起搏脉冲抑制 ,从而观察病人自身心搏情况。这种方法称为“胸壁刺激试验”。1 操作方法患者取平卧位 ,连接心电图机或心电示波器的导联电极 ,记录常态下人工心脏起搏器的工作情况。将心电生理刺激仪 (经食管心房调搏仪 )的双极调搏导管放电端用胶布固定在胸壁上 (但应处理好胸壁皮肤 ,使电阻减小 ) ,开启调搏仪 ,用S1 S1 基础脉冲 ,频率高于…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估导管消融对阵发性心房颤动(房颤)相关快-慢综合征的疗效。方法连续入选2010年1月至2012年9月在北京安贞医院房颤中心接受导管消融的50例阵发性房颤合并房颤终止后症状性长间歇的患者作为导管消融组,随访观察导管消融的效果。将同期在北京安贞医院因阵发性房颤相关症状性长间歇植入起搏器的61例患者作为起搏器组。比较随访结束时两组患者的窦性心律维持率、心血管原因再住院率等指标。结果导管消融组50例患者术前均具备起搏器植入的适应证,随访(22.3±10.5)个月后发现其中47例(94.0%)患者不再具备起搏器植入的适应证。随访结束时,起搏器组服用抗心律失常药物的比例多于导管消融组(P0.001),而窦性心律维持率低于导管消融组(起搏器组为21.3%,导管消融组为82.0%,P0.001);两组心血管原因再住院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导管消融组22.0%,起搏器组24.6%,P=0.954),而起搏器组因快速心律失常发作再住院率高于导管消融组(起搏器组为14.8%,导管消融组为2.0%,P=0.02);两组血栓事件发生率、心力衰竭发生率、死亡率等终点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结论对于阵发性房颤相关快-慢综合征的患者,导管消融的总体效果可能优于起搏器植入,这类患者大多数经导管消融手术成功根治房颤后,可以不用再植入起搏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消融导管在起搏器心房电极导线复位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4-01至2014-12在我院或外院行起搏器植入术后发生心房电极导线脱位的患者6例,经股静脉途径,采用消融导管复位心房电极导线。结果:手术过程耗时(15.0±3.7)min,较常规方法手术时间明显缩短。术后检测心房电极导线位置理想,固定良好。结论:使用消融导管复位起搏器心房电极导线切实可行。  相似文献   

6.
218例永久起搏器患者术后起搏功能异常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回顾性分析218例置入永久起搏器患者术后的临床资料,20例发生起搏功能异常。其中起搏电极导管脱位4例(1.8%),电极断裂1例(0.5%),绝缘层破损3例(1.4%),感知功能障碍10例(4.6%),起搏器介导性心动过速(PMT)2例(0.9%)。通过调整有关起搏参数或更换起搏器和/或电极导管后,起搏功能恢复正常。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肺动脉闭锁(PA)患者中动脉导管未闭(PDA)的起源、形态及肺动脉发育情况。方法:回顾41例PA合并PDA患者的影像学资料结合胚胎学理论,分析PDA及肺动脉的形态学特点。结果:动脉导管连接肺动脉融合部35例,其中起源于主动脉弓降部32例,起源于锁骨下动无脉或无名动脉3例;双侧PDA例,导管分别起源于主动脉弓降部及无名动脉或锁骨下动脉根部,连接同侧肺门部肺动脉,无肺动脉融合部;动脉导管连接同侧肺门部肺动脉,另一侧肺由体肺侧枝供应肺血2例。结论:PA合并的PDA起源、形态及供血范围可出现较多变异;连接肺动脉融合部时动脉导管多合并不同程度的狭窄,连接一侧肺动脉时动脉导管多无明显狭窄甚至出现不同程度的脉动脉高压。  相似文献   

8.
射频消融房室交界区和植入起搏器治疗心房颤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对9例阵发性心房颤动(房颤)和8例慢性房颤患者行房室交界区消融和植入起搏器(Abl+Pm)治疗,探讨这一方法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 经右股静脉植入4极电极导管于右心室心尖部和4极大头消融导管至房室交界区,于记录到希氏束电位处放电消融,直至出现三度房室阻滞,然后植入VVI或DDD起搏器。结果 所有患者均成功阻断房室交界区并植入起搏器。8例慢性房颤患者植入VVI起搏器,术后血流动力学稳定、临床症状改善,3个月后心胸比例由原来的0.62±0.04缩小为0.57±0.05,差异有显著性(P<0.05),心功能(NYHA分级)均提高Ⅰ级以上;9例阵发性房颤患者中,8例植入VVI起搏器,1例植入DDD起搏器,房颤发作时,8例无临床症状,1例仅有轻微心悸。随访1~47个月,无1例出现起搏器综合征、栓塞和心功能恶化。结论 房颤患者的Abl+Pm治疗可有效控制临床症状、改善心功能和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9.
对我院 1989年 7月~ 1999年 12月埋置心脏起搏器的10 2例患者进行临床随访。置入起搏器后晕厥 9例 (男 5例、女 4例 ) ,年龄 34~ 79岁。其中病窦综合征 6例、Ⅲ度房室阻滞 3例 ;置入起搏器类型 :非生理性起搏 (VVI) 3例 ,生理性起搏AAI、DDD各 3例。晕厥发生时间 :术后 1个月以内 1例、3~ 6个月 4例、2~ 9年 4例 ;晕厥原因 :起搏系统故障者 2例 ,均对起搏器依赖 ,表现为术前症状的再现。 1例为脉冲发生器线路故障 ,1例为电极尾端与起搏器输出端连接松脱 ;致命性室性心律失常 2例 ,均有心脏扩大 ,实为原有心脏病加剧 ,或有电解…  相似文献   

10.
起搏导管断裂可引起严重后果.因此,及时作出诊断与处理十分必要.近年来,我院采用经皮锁骨下静脉穿刺法安装起搏器83例,术后随访中发生导管断裂3例,现将这3例导管断裂的情况和处理方法介绍如下.1 病例及导管断裂处理情况例1 男,70岁.因病态窦房结综合征3次晕厥而于1991年安装Astra T_6VVI起搏器.术后2年8个月,因突然心悸、头晕、气急、心率减慢而来急诊.ECG示窦性静止、结性逸搏,频率为42次/分,无起搏脉冲信号,而测试起搏器各项参数均正常.Holter24h中未见起搏心悸.胸片示右第1前肋间见导管断裂分离.术中探及断裂导管的残端,测得阈值为:内阴550Ω.起搏阀值电压1.2V.接通导管,起搏器工作良好出院.  相似文献   

11.
<正> 男性,61岁,1987年10月2日因冠心病、阵发性心房颤动、慢—快综合征入院。住院期间心电监护多次出现窦性停搏(长达3秒)。1988年1月8日于右侧头静脉径路安置起搏器。插入起搏导管时,导管在右锁骨外1/3处折向颈部,多次抽插导管,走向均相同。达颈部后因受阻无法继续进入。遂抽出引导钢丝并继续推送导管,见导管头从颈部于锁骨中点处附近折向下达右房,然后再插入引导钢丝,使导管头定位于右室心尖处。术后随访2年,起搏器工作正常。  相似文献   

12.
目的:总结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TAVR)治疗重度主动脉瓣狭窄(AS)的初步临床经验。方法:纳入2018年10月-2019年10月于我院接受TAVR治疗的重度AS患者21例,分析其临床资料、手术效果及并发症情况。结果:患者平均年龄(73.71±8.91)岁,男9例,女12例。手术成功率为100%,术后即刻主动脉瓣跨瓣压差较术前明显下降[(7.71±5.32) mmHg∶(100.19±30.13) mmHg,1 mmHg=0.133 kPa,P0.01]。术中联合ECMO支持1例,联合经导管二尖瓣球囊扩张1例,联合经皮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PCI)1例,瓣中瓣植入2例。术后消化道出血1例,永久性起搏器植入2例,发热2例,急性脑梗死1例,轻度瓣周漏11例,股动脉穿刺点处假性动脉瘤1例,临时起搏器置入处皮下血肿1例,死亡1例。术后30 d患者症状及心脏超声指标均改善。结论:TAVR治疗外科手术禁忌或高危重度主动脉瓣狭窄相对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3.
单导管双腔感知起搏器的心房电极定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 ( AVB)伴晕厥是起搏治疗的绝对适应证 ,而单导管双腔感知 ( VDD)起搏器则是一种较 VVI/VVIR更先进的具有频率应答特点的生理性起搏方式。我院自 1 998年以来对 5例实施了单导管 VDD起搏器植入术 ,以探讨心房电极的定位方法。1   对象与方法5例中 ,男 2例 ,女 3例 ,年龄 55~ 70岁 ,均为AVB伴晕厥者。临床诊断 : 度 型 AVB1例 , 度 AVB4例 ,其窦房结功能正常。 3例选用 Pace-setter 2 0 60 LR 型 VDDR 起搏器 ,1例选用Medtronic Prodigy81 68型 VDD起搏器 ,1例选用Intermedics2 92 - 0 7型 VDD起搏器…  相似文献   

14.
<正> 女性患者,64岁,诊断Ⅲ度房室传导阻滞伴阿—斯综合征发作。在我院安置AXB—3X376型起搏器,术后起搏情况良好。两年后因心率慢至36次/分,自觉头晕、心悸、气促10余天就诊。经检查断定为起搏器故障,给予更换LCP201型起搏器。术中发现原导管头过粗无法与新起搏器连接,遂将钢锉消毒后小心  相似文献   

15.
<正> 患者男性,62岁,因心动过缓7年反复晕厥黑矇6天入院。ECG 示显著窦性心动过缓,42bpm,P—R 0.18s、QRS 0.08s。食管电生理检查:窦房结恢复时间2480ms、校正心率44bpm、A—V 文氏阻滞点130bpm。既往有房性早搏史3年。于1991年3月21日,采用西安航空发动机厂 QB—1型 VVI 起搏器配美国 Cordis(直径1mm)锚形电极导管(327—462P),将起搏电极埋植于冠状静脉窦内约3cm。经咳嗽、翻身电极无移位,测起搏阈值为0.5V,导管插件与脉冲发生器连接后埋藏于左胸大肌外侧缘皮下。心电监护呈 AAI 起搏,功能良好。术后随访11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研究卡托普利对长期快速起搏实验犬心房有效不应期 (AERP)和心房电重构的影响。方法  2 4只犬随机分为 3组 ,起搏组 :实验犬右颈部皮下植入永久起搏器 ,经颈外静脉途径将起搏电极导线置入右心耳 (起搏频率 4 0 0次 /min)。起搏器植入前及起搏 8周后分别行电生理检查 ,将两条4极电极导管经股静脉途径分别送至右心房高侧壁及右心房前壁 ,作为刺激电极和记录电极 ,以 2个基本周长 (S1=30 0、2 0 0ms)分别标测AERP ;起搏加药物组 :起搏器植入及电生理检查同起搏组 ,起搏器植入前 3d至起搏 8周后 ,每日给予卡托普利 5 0mg 2次 /d口服 ;对照组 :实验犬未植入起搏器 ,仅于相应的时间行电生理检查。结果 起搏组 :起搏 8周后较起搏前 ,AERP明显缩短 [S1=30 0ms,(132 5 0±15 81)msvs(115 0 0± 16 0 3)ms,P <0 0 0 1;S1=2 0 0ms,(12 6 2 5± 10 6 1)msvs(110 0 0± 15 11)ms,P <0 0 0 1];起搏加药物组 :起搏 8周后与起搏前比较 ,AERP无明显变化 [S1=30 0ms,(133 75±15 98)msvs(131 2 5± 13 6 7)ms,P >0 0 5 ;S1=2 0 0ms ,(12 8 75± 12 4 6 )msvs(12 7 5 0± 12 82 )ms ,P>0 0 5 ];对照组 :实验 8周前后所测AERP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S1=30 0ms,(131 2 5± 12 4 6 )msvs(135 0 0± 9 2 6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右位心患者经静脉植入永久心脏起搏器的临床经验。方法:回顾分析了2008年3月到2019年2月在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接受永久起搏器植入的13例右位心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患者的基线特征、起搏器植入(包括起搏适应证、起搏模式、起搏参数和导线特征)、并发症以及术中参数和长期随访情况。结果:13例接受永久起搏器治疗的右位心患者平均年龄为(41.0±16.0)岁,其中男性3例(3/13)。6例(6/13)为单发右位心;7例(7/13)为镜面右位心。9例(9/13)患者合并其他先天性心脏病。6例(6/13)患者为房室阻滞;6例(6/13)患者为病态窦房结综合征;1例(1/13)患者为双结病变。所有患者术前均接受详细的超声心动图检查,4例(4/13)患者接受术前心脏增强CT检查。所有患者均成功完成永久起搏器植入,其中11例(11/13)植入双腔全自动型(DDD)起搏器,2例(2/13)植入单腔心室抑制型(VVI)起搏器。术中心房起搏阈值为(0.8±0.4)V/0.4 ms,P波(3.3±1.3)mV;心室起搏阈值为(0.6±0.2)V/0.4 ms,R波(11.0±3.8)mV。1例患者术后第2 d心房电极脱位,行电极调整术。其他患者未出现起搏并发症。平均随访(4.4±2.6)年(范围1~10年),患者起搏器参数良好,其中2例完成起搏器更换。结论:右位心患者解剖结构异常,植入起搏器存在一定的困难。术前详细超声心动图和心脏增强CT检查评价静脉系统解剖和房室连接关系有利于手术成功。右位心患者成功植入永久起搏器后中长期起搏参数稳定,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DDD型起搏器和胺碘酮联合治疗老年人非瓣膜病阵发性心房纤颤并心动过缓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32例老年患者均经左锁骨下静脉穿刺,成功安置DDD型起搏器,并按标准方案给予胺碘酮治疗:负荷量0.2g,3次/d,7d;继以0.2g,2次/d,7d;维持量:0.1~0.2g/d,长期维持。对照组24例,仅按上述方案口服胺碘酮治疗,随访1年。结果:(1)观察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2)未发现起搏器的并发症和胺碘酮的副作用;(3)起搏导管植入时和术后的3、6个月的起搏阈值(固定脉宽0.5ms)无明显变化,分别为:心房电极:(0.54±0.04)V,(0.60±0.02)V,(0.55±0.03V);心室电极:(0.59±0.05)V,(0.68±0.07)V,(0.62±0.06)V;(4)观察组的心功能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0.01)。结论:DDD型起搏器和胺碘酮联合治疗老年人非瓣膜病性心房纤颤并心动过缓的疗效好,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19.
漂浮电极导管法临时心脏起搏器置入术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一种快速、安全、简便的临时起搏器安置方法。方法选取22例严重缓慢型心律失常患者,在床旁通过锁骨下静脉穿刺的方法,将临时起搏漂浮电极导管在观察起搏信号情况下送入右心室,通过测定阈值及QRS波群形态确定电极位置。结果22例患者穿刺均获得成功,从穿刺到右心室起搏平均时间(8±3)min,起搏阈值均<1.0V,起搏电压2.0~5.0V,起搏天数平均5(1~12)d。结论锁骨下静脉穿刺床旁漂浮电极导管法是一种操作方便、快速、安全的临时起搏器安置方法。  相似文献   

20.
<正> 1987年开始作者利用国产塑料自制静脉扩张管的外套管,采用经皮锁骨下静脉穿刺法,为7例患者安装了人工心脏起搏器(临时起搏器1例,永久起搏器6例)。年龄最小14岁,最大者73岁。均获得成功,且未发现任何并发症。现将操作过程及几点体会简述如下。一、自制外套管利用国产塑料管自制静脉扩张管的外套管。取内腔刚好能通过永久起搏电极导管头部及能插入7F静脉扩张管的塑料管(要求壁较薄相对较硬)。其长度以静脉扩张管头部能外露2~3cm为宜,约1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