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异位胰腺胃镜及超声胃镜下的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3月至2015年3月经病理结果证实为异位胰腺的57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其临床症状、内镜及超声内镜下表现。结果 57例异位胰腺患者中,位于胃窦部最多为52例(52/57,91.2%),其余位于胃角4例,十二指肠1例。胃镜下均表现隆起病变,49例可见隆起顶部有脐样开口。超声内镜下,隆起边界不清50例,48例为不均匀混合回声病灶,低回声或等回声6例,3例为高回声病灶。6例病变位于黏膜层,47例病变为黏膜下层,2例病变累及肌层,2例病变突破肌层。结论异位胰腺无明显特异性临床表现,胃镜联合超声内镜对其诊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LST)临床病理特征及内镜下黏膜切除术的有效性、安全性。方法经普通内镜检查发现LST 119例,染色后观察病灶大小及部位并进行形态分型,再结合放大内镜确定腺管开口类型。有治疗适应证者行内镜下黏膜切除术,切除病灶黏膜送病理检查。结果 28个月中共发现119例LST 124个病变。内镜下分型:颗粒均一型44个,结节混合型48个,平坦隆起型23个,假凹陷型9个。病变直径:10~20 mm 65个,21~30 mm 23个,31 mm以上36个,最大病变110 mm×100 mm。病变部位:直肠50个,乙状结肠25个,降结肠11个,横结肠10个,升结肠+盲肠28个。黏膜腺管开口类型:Ⅲ型30个,其中17个为管状绒毛状腺瘤,12个为管状腺瘤;Ⅳ型56个,其中30个为绒毛状腺瘤,4个为黏膜内癌;Ⅴ型5个,其中2个为黏膜内癌,2个累及黏膜下层下1/3以下;Ⅱ型7个,其中5个为炎性增生性息肉,2个为锯齿状腺瘤(腺瘤性增生性息肉):其余为ⅢL+V型,其中23个为管状绒毛状腺瘤。符合适应证95例98个病变择期进行内镜下黏膜切除治疗,发生出血11例,均在操作过程中,无肠穿孔发生。结论大肠LST内镜形态具有一定特殊性,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是治疗在大肠的有效而安全的方法,可达到根治目的 。  相似文献   

3.
黏膜下肿瘤患者通常无明显临床症状,多在常规胃肠镜检查中偶然发现病灶,表现为表面光滑、向腔内突出且被覆正常黏膜的病变。EUS能提供黏膜下肿瘤的起源层次、大小、生长方式、良恶性等信息,对黏膜下肿瘤的诊断具有较高的敏感度和特异度,目前已成为发现和诊断黏膜下肿瘤的重要手段,尤其对于直径小于0.5cm的病变,更能显示出其优势[5];同时,还可引导活检并获取组织病理学证据,为内镜治疗方案的选择进一步提供依据。我们就目前内镜超声辅助黏膜下肿瘤诊疗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消化道黏膜下隆起病变超声内镜的诊断价值及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疗效。[方法]选择普通胃肠镜检查发现的消化道黏膜局限性隆起病变患者113例,并行超声胃镜检查进一步确诊,以术后病理检查结果作为金标准。定期随访追踪术后1、3、6、12个月,复查胃镜观察术后创面愈合及复发情况。[结果]113例消化道黏膜下隆起性病变中年龄主要分布在40~60岁,贲门隆起7例(6.19%),胃窦14例(12.38%),胃底29例(25.66%),胃体28例(24.77%),食管19例(16.81%),直肠及结肠14例(12.38%),胃角1例(0.88%),十二指肠降部1例(0.88%)。病理结果与超声内镜检查结果相比较,超声内镜诊断结果与病理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种方法诊断隆起病变吻合度有统计学意义(吻合系数κ=0.676,P0.01)。[结论]超声内镜对消化道黏膜下隆起病变诊断准确率高,ESD治疗消化道黏膜下隆起病变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5.
本研究对2014年8月—2019年8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55例直径≤12 mm的胃神经内分泌肿瘤(gastric neuroendocrine neoplasms,G-NENs)病例进行了回顾性分析,按内镜切除方式分成内镜下透明帽辅助黏膜切除术组(EMR-C组,35例)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组(ESD组,20例),结果发现:2组手术成功率、整块切除率和完整切除率均为100.0%;与ESD组比较,EMR-C组中位手术时间更短(12.00 min比28.35 min,P<0.001),平均住院费用更少(21 165.19元比28 400.35元,P=0.004),并发症总体发生率相近[2.86%(1/35)比0,P=1.000];截至2020年3月,EMR-C组和ESD组复发率分别为28.6%(10/35)和15.0%(3/20)(P=0.418)。提示,对于直径≤12 mm、未侵犯肌层且无淋巴结转移及远处转移的G-NENs,内镜下透明帽辅助黏膜切除术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均安全有效,但内镜下透明帽辅助黏膜切除术在手术时间和住院花费方面更具优势。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胃异位胰腺胃镜和超声内镜的表现及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对胃异位胰腺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经胃镜及超声内镜诊断为胃异位胰腺患者17例,总结其临床症状、胃镜和超声内镜下表现,将有临床症状的16例患者行ESD治疗,另1例患者随访观察。结果胃镜下多表现为隆起性病变,顶部可见导管开口呈脐样凹陷;14例患者行超声内镜检查,病灶以累及黏膜下层为主,可累及固有肌层,多数为低回声、等回声或混合回声改变;16例患者接受ESD治疗,术中发现2例患者累及固有肌层,术中、术后无出血、穿孔等并发症。术后病检提示累及固有肌层3例,随访发现1例患者病灶存在,1例未行手术患者病灶无明显变化。结论胃镜及超声内镜检查是诊断胃异位胰腺及指导治疗的重要手段。ESD可安全、有效地应用于胃异位胰腺的治疗,并发症发生率低,无症状患者可随访观察。  相似文献   

7.
胃错构瘤性内翻性息肉是一种罕见疾病,内镜下一般难以诊断。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确诊了3例胃错构瘤性内翻性息肉,其中2例患者内镜下表现为黏膜下隆起,超声内镜提示起源于黏膜下层或黏膜肌层,呈混杂回声,内可见无回声区,拟诊平滑肌瘤或间质瘤;1例内镜表现为带蒂息肉。通过分析3例患者内镜、超声内镜及病理特征,并查阅文献进行总结。  相似文献   

8.
患者男,65岁,因上腹不适感1个月余于外院行胃镜检查,检出"胃体隆起性病变",病理检查结果为"黏膜慢性炎",为明确诊断,遂入我院.入院后行血常规、肝肾功能、肿瘤标记物检查均未见异常;腹部增强CT检查未见异常;胃镜检查可见胃体前壁小弯侧一黏膜隆起,表面未见糜烂(图1);内镜超声探查可见一无回声病变起源于黏膜下层,当时考虑为囊肿?间质瘤?(图2).建议患者外院行超声内镜引导细针穿针检查明确病变性质,但家属拒绝.请肿瘤外科会诊,在征得患者同意后于全身麻醉下行胃楔型切除术,术后病理示:胃表浅黏膜胃小凹增生肥大,间质水肿伴充血、较多淋巴细胞及少量浆细胞浸润,腺体间质纤维结缔组织增生,黏膜深层及黏膜下可见多个大小不一的囊腔,囊腔表面衬覆单层黏膜上皮,少数囊腔浸润深达黏膜肌层下,腺体无异型性,提示为深在性囊性胃炎(图3).  相似文献   

9.
异位胰腺伴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形成是一种罕见的疾病,国内鲜见报道,主要位于胃、肝内胆管和小肠。本文报道1例病例,病变位于胃壁,术前超声内镜显示病变位于黏膜下层,内部回声局部呈中高回声,可见囊腔样无回声区,经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完整切除,术后病理为异位胰腺伴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胃型)。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治疗食黏膜管隆起肿瘤的治疗效果及安全性。方法30例胃镜检查发现食管黏膜隆起肿瘤,其中食管黏膜下隆起病变的患者接受超声内镜检查确诊病变源于黏膜肌层,确定无手术禁忌后,进行EMR切除病变,术后病变标本送病理检查。结果30例患者顺利完成EMR切除病变,耗时20—45min,平均为(25±4.7)min。2例患者发生急性出血,予药物喷洒、电凝等治疗后出血停止。所有治疗病例均无急性或延迟性食管穿孔及食管狭窄等并发症出现。结论EMR可有效、安全地切除食管黏膜隆起肿瘤,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