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张延杰  郝军  高文香 《山东医药》2013,53(19):53-55
目的 探讨不同剂量氨甲环酸对全膝关节置换术(TKA)围手术期失血量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0年4月~2012年4月行单侧TKA的90例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和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随机分为氨甲环酸10 mg/kg组、氨甲环酸15 mg/kg组、对照组三组各30例,分别将氨甲环酸分别按10、15 mg/kg的剂量(稀释于250 mL生理盐水后)静滴,3h后,以相同剂量再次给药;对照组予生理盐水250 mL静滴,3h后重复静滴1次.记录各组术后引流量、引流血液回输量、异体输血量、输血人数、输红细胞数,检测术前、术后6h、术后24 h、术后72 h血红蛋白量.结果 氨甲环酸10 mg/kg组、氨甲环酸15 mg/kg组术后引流血量均较对照组明显减少(P<0.05、P<0.01),术后6h的回输血量亦明显低于对照组(P <0.05、P<0.01);氨甲环酸10 mg/kg组的术后异体输血量、输血人数较对照组和氨甲环酸15 mg/kg组明显减少(P均<0.05);氨甲环酸15 mg/kg组有1例术后发生胸部疼痛,经螺旋CT检查发现有肺栓塞,但未危及生命,经抗血栓治疗后症状消失.结论 在TKA后早期使用氨甲环酸能明显降低患者术后失血量和异体输血量,剂量为10 mg/kg更为有效.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氨甲环酸对单侧全膝关节置换术(TKA)患者围手术期失血的预防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将97例同期行TKA的患者随机分为A组35例、B组30例及C组32例,三组手术方法相同,其中A、B组分别于手术开始时及术前1h静滴氨甲环酸20mg/kg,观察三组并发症及围术期失血量。结果①全部手术均成功完成,手术切口I期愈合,术后14d未见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②A、B两组术中、术后失血量及输血例数均明显少于c组(P〈0.05或0.01)。③A、B两组总红细胞丢失量及显性/隐性红细胞丢失量均显著少于c组(P〈0.01),术后红细胞比容高于C组(P〈0.05);B组总红细胞丢失量、隐性红细胞丢失量明显少于A组(P〈0.05)。④三组术中松止血带时和术后3h凝血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术前1h和手术开始时静脉应用氨甲环酸均可安全、有效地减少单侧TKA患者的围手术期失血量,尤以前种方法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究老年人全膝关节置换(TKA)围术期使用氨甲环酸对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DVT)发生率的影响。方法行TKA术的老年患者135例,根据给药方式不同将其分为静脉联合关节腔内注射氨甲环酸的患者34例(A组),静脉注射氨甲环酸的患者34例(B组),关节腔内注射氨甲环酸的患者34例(C组),未使用氨甲环酸的患者33例(D组)。比较4组手术前后血小板参数、凝血功能指标的差异,并记录术后2个月内DVT发生率。结果相较于术前,A、B、C、D组术后6 h的D-二聚体(D-D)、凝血酶原时间(PT)、纤维蛋白原(FIB)、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均出现显著降低,凝血酶原时间显著升高且PT、APTT水平依次减少,D-D、FIB水平依次增加,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B、C、D组血小板分布宽度(PDW)、血小板压积(PCT)、血小板平均体积(MPV)水平均较术前显著升高,血小板计数(PLT)显著降低,PDW、PCT、MPV依次增加,PLT依次减少,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4组患者术后7 d行下肢血管多普勒超声检查均未发现DVT形成,术后2个月内4组均未发现症状性DVT病例。结论于TKA围术期,采用静脉联合关节腔内注射氨甲环酸可有效避免老年患者出现高凝状态及血小板活化现象,并且不增加DVT形成发生的风险,较单独使用氨甲环酸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氨甲环酸对减少老年陈旧性股骨颈骨折伴骨质疏松患者行髋关节置换术失血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56例老年陈旧性股骨颈骨折伴骨质疏松拟行单侧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28例。手术切开皮肤前10 min开始按15 mg/kg氨甲环酸加入100 ml生理盐水中静脉滴注,对照组则输入100 ml生理盐水。比较两组患者围术期总失血量、术中出血量、隐性失血量、术后引流血量、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结果两组患者围术期总失血量、隐性失血量、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血量有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术后PT、APTT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结论静脉使用氨甲环酸能显著性减少老年陈旧性股骨颈骨折伴骨质疏松患者行全髋关节置换术的围术期总失血量、术中失血量及隐性失血量,且不增加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风险。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颈椎单开门成形手术中应用氨甲环酸不同给药方式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行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成形术患者90例随机分为联合应用组(A组)、静脉应用组(B组)和局部应用组(C组)各30例。A组手术开始时给予10 mg/kg氨甲环酸溶液静点,待手术结束,彻底止血后给予切口局部留置1 g的氨甲环酸溶液10 ml;B组手术开始时给予10 mg/kg氨甲环酸溶液静点;C组手术结束,彻底止血后给予切口局部留置1 g的氨甲环酸溶液10 ml;记录比较3组血液学指标、失血量、血凝常规指标、输血量、下肢深静脉血栓等发生情况。结果 A组术后72 h血红蛋白水平显著高于B组和C组,隐性失血量、引流量、总失血量及输血量和输血率均显著低于B组和C组(均P<0.05);3组术前和术后纤维蛋白原(Fib)、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D二聚体水平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3组均未发现深静脉血栓和肺栓塞病例。结论脊髓型颈椎病患者进行颈椎后路单开门扩大形成术时术前静脉输注氨甲环酸联合术后局部用药可以有效减少围术期出血,且安全、经济。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氨甲环酸(TXA)应用剂量对初次单侧全膝关节置换(TKA)患者围手术期失血量及输血量的影响。方法:选择2015-03-2016-03霸州市第二医院行初次单侧TKA的骨关节炎患者123例,随机分为对照组、低剂量组及高剂量组,每组41例。对照组关闭切口前静脉滴注生理盐水;低剂量组关闭切口前静脉滴注TXA 10mg/kg;高剂量组关闭切口前静脉滴注TXA 15mg/kg。观察和比较3组患者术后血红蛋白(Hb)水平、围手术期总失血量、显性失血量、隐性失血量、异体输血量以及术后深静脉血栓和肺栓塞发生率。结果:13组患者术后Hb水平与术前比较均有明显下降(P0.05),但低剂量组和高剂量组术后第1、3、5天的Hb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低剂量组和高剂量组的总失血量、显性失血量、隐性失血量、异体输血量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剂量组总失血量、隐性失血量、异体输血量明显少于低剂量组,差异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33组患者术后均无深静脉血栓及肺栓塞发生。结论:在TKA手术中静脉使用TXA能够有效减少围手术期失血量和输血量,提高术后Hb水平,按15mg/kg剂量输注能进一步减少隐性失血,且不增加深静脉血栓和肺栓塞的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单次及两次静脉滴注氨甲环酸对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围术期隐性失血和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100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两组在术前静脉滴注氨甲环酸;研究组术后7 h再次给药。比较两组手术时间、切口长度、住院时间、失血情况、凝血功能及双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结果两组手术时间、切口长度、住院时间无明显差异(P>0.05),研究组总失血量、隐性出血量及输血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术前、术后3 d,两组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水平无明显差异(P>0.05),两组双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术前及术后7 h两次静脉滴注氨甲环酸可更有效减少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隐性失血量,且不会对患者的凝血功能造成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8.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手术量逐年增加。TKA术中的松质骨截骨和软组织松解会导致患者血液丢失,甚至造成术后贫血,给患者造成头晕等不适症状,且影响患者及患肢功能的快速康复,常需行同种异体输血治疗。而输血又存在传播疾病等风险,因此,减少TKA围手术期的失血就显得至关重要。目前,减少TKA围手术期失血的常用措施包括术前贫血的治疗、术中氨甲环酸的使用、术后引流管的使用等。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单侧全膝关节表面置换术( TKA)中局部应用氨甲环酸的效果。方法将68例初次行单侧全膝关节置换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35例和对照组33例,观察组在松止血带时将100 mL氨甲环酸(1 g)局部浸泡于膝关节创面1 min,充分止血,并在关闭关节腔后,从引流管中将30 mL氨甲环酸(0.5 g)注入关节腔,关闭引流管4h后开放;对照组步骤同前,用等体积生理盐水代替氨甲环酸。观察两组术后伤口愈合及下肢深静脉栓塞情况,记录两组术中失血量及术后显性失血量、隐性失血量、血红蛋白( Hb)、红细胞比容( Hct)。结果两组患者伤口均一期愈合;患肢无明显下肢深静脉栓塞的临床症状,术后2周下肢静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未见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观察组及对照组术中失血量分别为(122±51)、(119±56)mL,两组比较,P>0.05;观察组术后显性失血量、隐性失血量、Hb、Hct分别为(356±105)mL、(431±119)mL、(94±13)g/L、0.34±0.04,对照组分别为(461±97)mL、(622±112)mL、(83±11)g/L、0.29±0.03,两组比较,P均<0.05。结论单侧TKA中局部使用氨甲环酸能明显降低患者引流量及隐性失血量,降低患者术后贫血及相关并发症的风险。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氨甲环酸治疗老年转子间骨折髓内固定术后隐性失血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09年6月至2014年6月该院收治的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髓内固定的患者7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35例,研究组术中给予氨甲环酸,对照组给予生理盐水,术后10 d左右检查患者是否存在下肢静脉血栓,并比较两组总失血量、输血量、显性失血量和隐性失血量。结果研究组总失血量、输血量和隐性失血量显著少于对照组(P0.05);两组显性失血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超声检查证实两组患者均无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结论氨甲环酸治疗老年转子间骨折髓内固定术能显著降低总失血量和隐性失血量,且术后无血栓形成。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氨甲环酸(TXA)对髋翻修患者围术期输血和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 6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30例术中给予TXA的同时进行自体血回收,另外30例术中只进行自体血回收。记录患者的基本资料、手术时间、自体血回输量、失血量、异体输血量、术后24 h伤口引流量,术前、术中、术后采集病人血样检查主要血液指标以及血栓弹力曲线。采血时间点分别有术前(T0)、术中1 h(T1)、术后完成即刻(T2)、术后6 h(T3)、术后24 h(T4)。将记录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两组基本资料、手术时间、自体血回输量无统计学差异(P>0.05),TXA组失血量、异体输血量及术后引流量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TXA组术中及术后血红蛋白(Hb)、血小板(PLT)计数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血栓弹力曲线(TEG)参数中,TXA组T2、T3时刻的活化凝血时间(ACT)显著低于对照组,切角(Angle)、血栓最大弹力度(MA)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TXA用于髋关节翻修术,可以改善患者凝血功能,减少围术期失血及异体输血量。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关节腔内使用氨甲环酸(tranexamic acid,TXA)对高龄双极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后失血量的影响及安全性。方法将60例拟行人工股骨头置换术的高龄股骨颈骨折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每组30例。实验组在关闭切口后关节腔内注入3 g TXA,加生理盐水稀释至50 ml;对照组给予关节腔内注入50 ml生理盐水,术后闭合引流2 h。比较两组患者总失血量及输血率、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in thrombosis,DVT)和肺栓塞(pulmonary embolism,PE)发生率,以及比较两组术中显性失血量、术后引流量、隐性失血量及切口并发症。结果实验组术中出血量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术后引流、隐形失血量、输血率及总失血量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无PE及DVT,对照组有3例、实验组有4例术后发生肌间静脉血栓,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高龄股骨头置换术中关节腔内使用TXA能显著减少患者术后失血量及输血率,且不会增加术后DVT及PE的发生率,是高龄人工股骨头置换围手术期控制失血量的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体外循环心脏瓣膜置换术围手术期根据凝血筛选试验联合血红蛋白(Hb)、血小板计数(PLT)常规检测评估给予输血治疗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接受体外循环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64例,按照抽签法分组,各32例。对照组根据临床经验、出血情况给予输血治疗,观察组根据凝血筛选试验[凝血酶时间(TT)、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指标及Hb、PLT评估结果给予输血治疗。比较两组关胸期间、术后24h累计出血量、不同时相成分用血情况及输血后、术后24h凝血功能指标、Hb、PLT水平变化情况。结果观察组关胸期间、术后24h累计出血量及出血总量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血小板、血浆、冷沉淀、红细胞用量较对照组低(P0.05);两组输血后、术后24h APTT、PT、TT、FIB、Hb、PLT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体外循环心脏瓣膜置换术围手术期根据凝血筛选试验联合Hb、PLT常规检测评估结果给予输血治疗,可有效纠正凝血功能,避免滥用血现象,有助于降低输血风险,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控制老年患者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TKA)手术出血量、减少术后同种输血需要量,降低患者输血率的方法。方法选取60例拟行TKA的老年病人,随机分成3组:试验组20例,术后不引流,采用围手术期静注重组人促红素;对照组20例,术后不予引流;常规手术组20例,术后常规留置引流管。比较3组术前、术后1 d、7 d、2周时血红蛋白(Hb)、红细胞比积(Hct),以及术后并发症和膝关节功能康复情况。实际失血量等于通过手术前后Hct变化计算的理论值加上额外的输血量和自体回输血量。通过观察输血量、用差值来比较术前和术后各观察时间点的Hb动态变化,来评估患者术后同种输血需要量是否减少。结果术后3组切口均Ⅰ期愈合。随访时间12~22月。常规引流组较试验组和对照组术后出血量明显增加;试验组术后Hb减少最少;3组术后膝关节功能无明显差异。结论术后不引流加静注重组人促红素是控制TKA手术出血量、减少术后同种输血需要量的有效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八珍汤对膝关节置换术后患者中医体质和血液相关指标的影响。方法选择60例行全膝关节置换术(TKA)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30例。两组患者术后接受常规检查后,治疗组开始服用八珍汤,连续服用6 w。对照组不服用中药。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术后第1、2、4、6周中医全身症候评分。比较两组患者术后3 h的凝血功能情况,包括纤维蛋白原(Fg)、凝血酶原时间(PT)和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检测并比较两组患者术后第3、7天的红细胞计数(RBC)和血红蛋白(HB),同时记录两组患者引流量和隐形失血量。结果试验组患者术后第1、2、4周的中医全身症候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术后3 h的Fg、PT及APTT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试验组患者术后第3、7天的RBC、HB、引流量及隐形失血量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八珍汤能够有效改善TKA患者术后中医全身症候,明显降低术后失血量,并且不增加术后手术切口出血量等风险,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估氨甲环酸和半量抑肽酶在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OPCAB)的止血作用.方法112例OPCAB患者随机分为3组,分别接受半量抑肽酶(抑肽酶组,n=36)、氨甲环酸(氨甲环酸组,n=36)或等量生理盐水(对照组,n=40).记录术后出血量、输血情况以及其他相关临床指标.结果抑肽酶组及氨甲环酸组术后出血量较对照组明显减少(P<0.05).抑肽酶组和氨甲环酸组术后D-二聚体水平的升高受到明显抑制(P<0.05).各组围术期血小板计数和黏附率未见显著变化.结论在OPCAB中应用半量抑肽酶和氨甲环酸是安全的,二者有相近的抗纤溶作用,均能明显减少术后出血、抑制纤溶亢进,但不影响术后血小板功能.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THA)、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TKA)后老年患者隐性失血的相关机制及输血策略。方法首诊、单侧髋(膝)关节置换老年患者182例,术后1 d内补液量低于2 000 ml;86例实施THA,96例实施TKA,依据术前体质量进行Gross方程计算围术期失血量,重点观察显性与隐性失血情况,探讨隐性失血机制,制定相应的输血策略。结果 (1)围术期实际失血总量,THA组(1 462.5±215.6)ml,TKA组(1 455.8±241.8)ml;(2)隐性失血量,THA组(482.3±42.7)ml,TKA组(732.5±152.3)ml;(3)隐性失血占实际失血总比,THA组占31.5%,THA组占51.2%,两组隐性失血情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TKA组采取引流血液回输处理患者25例隐性失血占实际失血总比47.6%,TKA组内未采取引流血液回输处理的71例隐性失血占实际失血总比58.3%,引流血液回输处理患者与未采取引流血液回输处理患者在实际的红细胞丢失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二者间隐性失血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证实引流血液回输处理对隐性失血影响较低;组间不同情况下血红蛋白(Hb)指标波动无统计学差异(P>0.05);(5)同组内肥胖病患与非肥胖病患隐性失血量并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TKA患者在围术期隐性失血率较高于THA,因此在TKA或THA术中需及时对骨质残留物进行全面细致清除,密切监测患者Hb变化;制定相应的输血策略,保证充足的血液预存准备,确保患者血循环恢复,减少贫血风险。  相似文献   

18.
目的:调研二尖瓣手术围术期输血现状,探讨影响输血的相关因素,从而加强临床血液管理。方法:收集大连地区3家三甲级医院接受二尖瓣手术患者189例,根据是否输注异体血分为异体输血组(109例)和未输异体血组(80例);根据输血方式分为输异体血组(109例),自体输血组(39例)和(自体+异体)输血组(26例),未输血组(41例)。收集189例进行二尖瓣手术患者的基本信息(性别、年龄、临床诊断)、手术相关信息(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术前血常规、凝血功能指标、患者转归情况(抗生素使用情况、住院天数)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二尖瓣手术患者围术期输异体血比例57.7%(109/189),患者总平均用血量(4.1±6.0)U。输异体血组和未输异体血组在年龄、手术时间、术前Hb、术前APTT、抗生素使用情况、住院天数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围术期输血量与术前PLT、APTT有相关性(P0.05),相关系数分别为-0.02、0.16。未输血组、自体输血组和(自体+异体)输血组在抗生素使用天数、住院天数方面优于异体输血组(P0.05),未输血组、自体输血组在抗生素使用种类方面优于(自体+异体)输血组、异体输血组(P0.05)。结论:对二尖瓣手术围术期是否输血的影响因素有年龄、手术时间、术前Hb、术前APTT。而输血量与术前PLT、术前APTT相关。异体输血组、(自体+异体)输血组、自体输血组、未输血组在对患者术后转归方面有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的:调研二尖瓣手术围术期输血现状,探讨影响输血的相关因素,从而加强临床血液管理。方法:收集大连地区3家三甲级医院接受二尖瓣手术患者189例,根据是否输注异体血分为异体输血组(109例)和未输异体血组(80例);根据输血方式分为输异体血组(109例),自体输血组(39例)和(自体+异体)输血组(26例),未输血组(41例)。收集189例进行二尖瓣手术患者的基本信息(性别、年龄、临床诊断)、手术相关信息(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术前血常规、凝血功能指标、患者转归情况(抗生素使用情况、住院天数)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二尖瓣手术患者围术期输异体血比例57.7%(109/189),患者总平均用血量(4.1±6.0)U。输异体血组和未输异体血组在年龄、手术时间、术前Hb、术前APTT、抗生素使用情况、住院天数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围术期输血量与术前PLT、APTT有相关性(P0.05),相关系数分别为-0.02、0.16。未输血组、自体输血组和(自体+异体)输血组在抗生素使用天数、住院天数方面优于异体输血组(P0.05),未输血组、自体输血组在抗生素使用种类方面优于(自体+异体)输血组、异体输血组(P0.05)。结论:对二尖瓣手术围术期是否输血的影响因素有年龄、手术时间、术前Hb、术前APTT。而输血量与术前PLT、术前APTT相关。异体输血组、(自体+异体)输血组、自体输血组、未输血组在对患者术后转归方面有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观察在婴儿先心病体外循环(CPB)手术中氨甲环酸(TA)的应用及对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4-10月682例心内直视CPB手术低龄患儿抗纤溶药物TA的应用情况与术后出血情况,其中采用TA治疗的TA组353例和不采用TA治疗的空白对照组329例.评价指标包括:手术时CPB升主动脉阻断时间,转流时间,术后气管插管机械通气时间,CICU停留时间,术后24h胸腔(或心包纵隔)引流量,术后输血量和输血率,二次开胸止血例数及术后近期死亡例数.结果 两组患儿围术期一般情况及构成比例、手术并发症和早期死亡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中引流量及输血量较对照组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小婴儿心脏CPB手术中应用TA,可以明显减少术后出血量及输血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