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 探讨老年糖尿病患者白蛋白球蛋白比值(AGR)与下肢动脉疾病(LEAD)的关系.方法 收集2019年1月21日~2021年8月4日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内分泌科行踝肱指数(ABI)检测的老年糖尿病患者266例,根据诊断分为LEAD组81例,非LEAD组185例.又根据ABI水平分为低ABI组81例(ABI≤0.9),...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经皮氧分压和踝肱指数(ABI)在糖尿病足下肢动脉病变诊断中的意义。方法选取2015-01~2016-06在该院内分泌科住院的496例2型糖尿病患者,男295例,女201例,平均年龄(59.84±11.66)岁,糖尿病病程为0.1~35年。分为无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和下肢动脉病变组(CO组,95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而无下肢动脉病变组(DPN组,139例)、下肢动脉病变而无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组(LEAD组,83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和下肢动脉病变组[(N+A)组,179例]。分析各组经皮氧分压与ABI的差异。结果各组之间年龄、血压、BMI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DPN组与LEAD组的病程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两组之间病程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CO组与DPN组、LEAD组与N+A组糖化血红蛋白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两组之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CO组与DPN组相比,经皮氧分压、ABI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两组之间经皮氧分压、ABI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ROC曲线分析提示Tc PO2诊断下肢动脉病变优于ABI。结论 Tc PO2能很好地反映糖尿病患者的下肢微循环状态,其诊断下肢动脉病变优于ABI。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心率变异性(HRV)与下肢动脉病变(LEAD)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择老年糖尿病患者65例。根据下肢病变情况分为糖尿病合并下肢动脉病变组(LEAD组,36例)、糖尿病无下肢动脉病变组(NLEAD组,29例),另设正常对照组(23例),进行24h动态心电图检查,测定心率变异各指标;同时检测各组血压,糖、脂代谢指标,CRP,血浆脂联素等指标,进行相关及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1)糖尿病两组患者的SBP、HbA1c、LDL-C、CRP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与NLEAD组比较,LEAD组病程[(3.00±2.00)年比(7.50±4.00)年]、SBP[(140.24±8.95)mmHg比(147.61±7.58)mmHg]、HbA1c[(6.40±0.70)%比(7.15±2.05)%]、血浆纤维蛋白原(Fg)[(2.57±0.51)g/L比(3.02±0.71)g/L]、LDL-C[(2.27±0.50)mmol/L比(2.81±0.71)mmol/L]、CRP[(2.01±1.79)mg/L比(3.14±2.92)mg/L]水平显著升高(P0.05);(2)LEAD组及NLEAD组的SDNN、SDANN、VLF及血浆脂联素含量均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与NLEAD组比较,LEAD组HRV指标除rMSSD外显著下降(P0.05);(3)糖尿病下肢病变的发生与病程、SBP、2hPG、HbA1c、LDL-C、Fg、CRP呈正相关(r=0.760~0.331,P均0.05),而与脂联素及心率变异指数呈负相关(r=-0.597~-0.317,P均0.05);(4)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糖尿病的病程、SBP、HbA1c、LDL-C、CRP、老年2型糖尿病下肢动脉病变的独立危险因素(OR=2.932~14.404,P0.05)。结论:(1)糖尿病的病程、SBP、HbA1c、LDL-C、CRP、脂联素、HRV与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下肢动脉病变相关;(2)HRV降低是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下肢动脉病变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高血压(HBP)患者趾臂指数(TBI)、肱-踝脉搏波传导速度(ba PWV)、踝臂指数(ABI)在下肢动脉疾病(LEAD)检测中的应用。方法将73例HBP患者根据下肢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分为2组:正常组41例,IMT≤1 mm;病变组32例,IMT1 mm。分别测定2组患者的身高、体质量、血脂、ba PWV、ABI、TBI及下肢动脉超声。结果病变组年龄大于正常组(P0.01)。与正常组比较,病变组ba PWV增快(P0.01),TBI下降(P0.01)。相关分析显示ABI与TBI正相关(P0.01),ba PWV与年龄正相关(P0.01)。ROC曲线显示当HBP患者ba PWV1686.75 cm/s或TBI0.725时,就有可能伴有LEAD。结论 HBP患者ABI正常时仍应进一步行TBI检测进一步明确有无LEAD。ba PWV1686.75 cm/s或TBI0.725的HBP患者可能伴有LEAD。  相似文献   

5.
目的:调查大动脉炎患者同步四肢血压(4LBP)及踝臂脉搏波速度(baPWV)特征。方法:回顾性(注册研究:ClinicalTrials.gov.NCT Number:NCT03521739)连续收集2013年1月至2016年1月阜外医院住院诊治的182例大动脉炎患者(大动脉炎组),并选取182例性别、年龄、体重指数和肱动脉收缩压高侧相匹配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或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分析大动脉炎患者同步4LBP及baPWV测量9个参数:舒张压(DBP)、脉压差、脉动指数、臂间收缩压压差(IASBPD)、踝间收缩压压差(ILSBPD)、踝臂指数(ABI)及ABI差值(ΔABI)、baPWV和baPWV差值(ΔbaPWV)的特征,以及这些特征与大动脉炎病变分型的关系。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大动脉炎组DBP更低[(67.4±23.7)mmHg vs(84.1±15.0)mmHg,1 mmHg=0.133 kPa]、脉压差更大[(69.7±23.6)mmHg vs(53.7±10.6)mmHg]、脉动指数更高(1.3±2.1 vs 0.6±0.1)、IASBPD更大[(18.2±24.1)mmHg vs(4.2±3.3)mmHg]、ILSBPD更大[(10.7±15.0)mmHg vs(5.3±4.1)mmHg]、ΔABI更大(0.1±0.1 vs 0.0±0.0)以及ΔbaPWV更大[(269.3±537.0)cm/s vs(46.7±41.7)cm/s],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1);进一步分析大动脉炎组脉压差>70 mmHg(36.8%vs 4.4%)、脉动指数>0.9(50.0%vs 5.5%)、IASBPD>10 mmHg(43.4%vs 5.5%)、ABI>1.4(17.6%vs 0%)、ILSBPD>15 mmHg(14.8%vs 3.3%)、ABI<0.9(22.5%vs 0%)、双ABI<0.9且ΔABI≤0.1(16.5%vs 0%)和ΔbaPWV>160 cm/s(31.3%vs 2.2%)所占比例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均<0.001)。存在以上8项参数特征的其中1项,大动脉炎组的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84.6%vs 18.1%,P<0.01)。并且这些参数特征与大动脉炎患者的病变分型密切相关。结论:大多数大动脉炎患者同步4LBP及baPWV存在一些显著异常特征,并且与病变分型密切相关,可初步预测和评估病变的位置。建议对大动脉炎及其疑似患者应常规行4LBP及baPWV测量。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踝肱指数(ABI)高值糖尿病患者下肢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超声特点。方法随机选取糖尿病患者92例,根据ABI值分为:ABI高值组(23例,ABI>1.3)、AB1正常组(39例,ABI 0.9~1.3)及ABI低值组(30例,ABI<0.9),根据下肢动脉超声结果,对下肢动脉粥样硬化病变进行分析。结果与ABI低值组比较,ABI高值组患者下肢动脉病变闭塞率明显降低(63.3%vs 4.3%,P<0.05);ABI高值组患者下肢动脉粥样硬化病变主要表现为弥漫性斑点状强回声及小斑块病变(82.6%),并且,病变主要分布于下肢远端(44.4%)。ABI正常组患者下肢动脉粥样硬化病变以近端为主(81.8%)。结论 ABI高值患者下肢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临床特征与动脉内膜中层钙化的病变特征一致,表明ABI高值对糖尿病患者动脉内膜中层钙化具有较高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踝肱动脉血压指数(ABI)在诊断2型糖尿病患者下肢动脉病变中临床意义与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多普勒血流探测仪检测2型糖尿病患者足背动脉、胫后动脉与肱动脉血压的比值,以ABI<0.9为切割点分成低ABI组与对照组,并分析比较两组代谢参数.结果 421例2型糖尿病患者中ABI<0.9的63例,占总例数15%,低ABI组与对照组比较,其年龄、糖尿病病程、高血压病程、TC、LDL-C、uAlb、吸烟率明显增高,血管彩超显示病变率较高(P<0.05),逐步回归分析显示,年龄、糖尿病病程、高血压病程、LDL-C为ABI独立影响因素.结论 ABI在诊断2型糖尿病下肢动脉病变中具有重要意义;年龄、病程、高LDL-C、高血糖、高血压为下肢动脉病变的主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在糖尿病足筛查及护理中简单踝肱指数测量法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2—7月份在该院进行治疗的糖尿病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分别对其进行简单的踝肱指数测量和下肢血管彩超检查,比较两种方法对于糖尿病足筛查的一致性,并对踝肱指数值异常的患者进行糖尿病足护理。结果对60例糖尿病患者进行下肢血管彩超检查的结果显示,有24例(40.0%)患者并发有下肢血管病变,36例(60.0%)不并发有下肢血管病变,病变组的患者比起无病变组患者年龄较大,但是否患病与性别无明显关系(P0.05);如果以踝肱指数(ABI)≤0.9为判断下肢血管病变的标准,那么简单踝肱指数测量结果显示,下肢血管病变(ABI≤0.9)的有26例(43.3%),无病变(ABI0.9)的有34例(56.7%),以彩超检查结果为参考,则简单踝肱指数测量法判断下肢血管病变的灵敏度为87.3%,特异度为77.6%,准确诊断指数为64.5%,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639,表明简单踝肱指数测量法与下肢血管彩超检查结果有较好的一致性。结论简单踝肱指数测量法与下肢血管彩超检查结果有较好的一致性,表明简单踝肱指数测量法对于糖尿病足患者的筛查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应用于糖尿病患者的护理中,可以及早地诊断和发现糖尿病足的发生,从而及时地采用有效的治疗和护理,对于糖尿病足的预防、诊断和治疗都是十分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9.
目的临床探讨无创影像检查方法在糖尿病下肢动脉病变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该院2015年1月—2016年1月收治的61例II型糖尿病患者,作为研究组。同时,选择61同期健康人员,作为对照组。对两组人员的ABI踝臂指数、PWV脉搏波传导速度、脉压指数进行检测,计算研究组患者的下肢动脉斑块状况。结果经过检测分析,研究组ABI值为(1.02±0.09),比对照组(1.11±0.07)明显更低,研究组PWV值为(18.53±5.12)m/s,比对照组的(15.32±3.28)m/s明显更高,研究组脉压指数值为(0.40±0.03),比对照组(0.33±0.04)明显更高,两组患者各项指标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有8例ABI小于0.9,给予下肢动脉彩超检查显示,有6例患者存在动脉斑块。结论针对糖尿病下肢动脉病变患者,采用无创动脉检测技术,具有良好敏感性,可及时检测动脉硬化情况,发现动脉阻塞状况,对临床干预治疗、护理具有良好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0.
初诊中老年2型糖尿病(T2DM)患者踝肱指数(ABI)〈0.9者占10.9%,老年组ABI低于中年组(P〈0.05),年龄、高血糖、高血压为下肢动脉病变的主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老年高血压合并不同程度下肢动脉粥样硬化(LEAD)的危险因素.方法 纳入2010年1月至2012年1月在本院就诊的老年原发性高血压合并LEAD患者129例,依照肱踝血压比(ABI)的检测结果分为轻度组(n=60,0.7<ABI<0.9)、中度组(n=33,0.4<ABI<0.7)、重度组(n=36,ABI<0.4),观察高血压患者发生LEAD的可能危险因素(血压、血糖、血脂).结果 三组在高血压病程、脉压、糖尿病病程、甘油三酯(TG)、血浆纤维蛋白原(FIB)存在统计学差异(P均<0.05).在逐步logistic回归中发现高血压病程(OR=3.455,95%CI:1.024~19.231)、TG(OR=2.489,95%CI:0.845~13.481)及糖尿病病程(OR=2.330,95%CI:0.667~9.340)是导致ABI显著减低的主要危险因素.结论 随着老年高血压患者高血压病程延长、糖尿病时间的延长、高TG血症的严重程度增加及脉压增大,老年高血压患者发生LEAD的危险性显著增加,并且与LEAD病情严重程度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踝肱指数与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之间的关系。方法对427例2型糖尿病患者采用多普勒血流探测仪测定踝肱指数(ABI),并依据ABI分为,周围动脉病变(PAD)组(ABI〈0.9)和非PAD组(ABI≥0.9),同时检测所有患者胫后感觉神经传导速度(NCV)、潜伏期、振幅,进行组间比较,并对上述指标进行线性相关分析及多元线性回归。结果ABI〈0.9者115例,占26.9%,与非PAD组比较,PAD组周围NCV明显下降【左NCV:(30±8)VS(32±7)m/s,右NCV:(29±6)VS(33±7)m/s,P〈0.01],潜伏期延长[左潜伏期:(8.2±2.0)VS(7.4±1.4)ms,右潜伏期:(8.3±1.7)w(7.4±1.3)ms,P〈0.01],振幅下降[左振幅:(10±12)vs(15±16)mV,右振幅:(9±7)vs(14±13)mV,P〈0.011;相关分析显示,踝肱指数与潜伏期呈负相关、与振幅呈正相关;在调整年龄、病程、体质量指数(BMI)、收缩压、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血肌酐、NCV和振幅,多元逐步回归提示,ABI与年龄、LDL.C、NCV、BMI相关。结论2型糖尿病患者中,PAD可能是DPN的重要危险因素或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坎地沙坦酯对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血管内皮功能和踝臂指数(ABI)的影响。方法46例新诊断的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和坎地沙坦酯组,每组23例,测定治疗前及治疗12周后血压、ABI、空腹血糖(FPG)及肱动脉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EDD)。结果常规治疗组治疗前FPG为(8.56±2.96)mmol/L,治疗后为(5.99±0.76)mmol/L(P〈0.05),坎地沙坦酯组治疗前FPG为(8.38±2.06)mmol/L,治疗后为(5.51±0.56)mmol/L(P〈0.05),两组FPG均下降明显。治疗后常规治疗组EDD为(4.78±2.79)%,坎地沙坦酯组为(5.31±3.02)%,两组EDD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常规治疗组ABI为1.17±0.14,坎地沙坦酯组为1.24±0.16,两组ABI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坎地沙坦酯可降低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的血压及空腹血糖,可以提升其踝臂指数,改善血管内皮功能。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单硝酸异山梨酯药物对老年女性冠心病患者动脉弹性的影响。方法:82例老年女性冠心病患者被随机分为硝酸酯组及常规治疗对照组(对照组),研究开始前及研究3个月后采用欧姆龙/科林动脉硬化诊断仪测定两组患者脉压、肱-踝脉搏波传导速度(baPWV),评价患者动脉弹性功能。结果:单硝酸异山梨酯组患者脉压明显低于对照组[(44.32±6.72)mmHg∶(56.21±11.23)mmHg,P0.001],baPWV也明显低于对照组[(1938.67±361.92)m/s∶(2051.32±412.63)m/s,P0.01]。结论:单硝酸异山梨酯有改善老年女性冠心病患者动脉弹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老年高血压病患者动态血压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选择220例年龄大于60岁的老年高血压病患者行动态血压监测,记录24h血压水平、血压变异性、脉压及血压昼夜节律。同时所有患者行颈动脉B超检查,检查颈动脉粥样硬化情况,依据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或是否有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分为颈动脉粥样硬化组(142例,占64.5%)和非颈动脉粥样硬化组(78例,35.5%)。结果:与非颈动脉粥样硬化组比较,颈动脉粥样硬化组24h平均收缩压[(124.52±14.46)mmHg比(133.16±13.62)mmHg]、白昼收缩压[(127.23±16.42)mmHg比(136.25±12.44)mmHg],24h平均脉压[(56.74±8.98)mmHg比(64.66±10.20)mmHg]、白昼平均脉压[(56.97±7.23)mmHg比(66.52±14.62)mmHg]夜间平均脉压[(55.61±6.32)mmHg比(63.92±7.42)mmHg]显著升高,24h、自昼、夜间血压变异性也显著升高(P均〈0.05)。结论:老年高血压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率高,与动态血压、脉压水平升高,血压变异性、昼夜节律改变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检测2型糖尿病(T2DM)下肢缺血患者(LLI)和非下肢缺血患者(NLLI)的血清视黄醇结合蛋白4(RBP4)水平,探讨RBP4与T2DM下肢缺血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11年7月至2012年6月在上海市糖尿病临床医学中心门诊就诊和住院的T2DM患者共755例为研究对象,踝肱指数(ABI) <0.9和下肢血管超声提示动脉狭窄〉50%诊断为LLI,参照此标准将患者分为两组:LLI组(n=105)和NLLI组(n=650).检测所有患者体质指数(BMI)、腰围、血压、RBP4、血糖、血脂、预估肾小球滤过率(eGFR)、下肢动脉内膜厚度(IMT)等,比较两组间临床特征及RBP4水平差异.按照RBP4四分位数分组,比较各组问临床特征的差异及LLI的发生率.两两比较采用t检验,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采用Spearman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LLI组和NLLI组两组间年龄、糖尿病病程、收缩压(SBP)、总胆固醇(TC)、血清RBP4水平以及高血压、冠心病和脑梗死的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分别为(72±9)比(57±12)岁,13(8~20)比8(4~13)年,(140±20)比(130±18) mmHg(1 mmHg=0.133 kPa),(4.7±1.0)比(4.5±1.1) mmol/L,47(37~54)比43(37~51) mg/L,80%比50.7%,24.8%比10.9%,22.9%比6.8%,t=16.48、5.84、3.45、-2.07、2.16,Х^2=31.40、15.40、28.29;均P<0.05].Spearman相关分析表明,校正了年龄、病程、eGFR、高血压后,血清RBP4与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空腹C肽、餐后2 hC肽、IMT呈正相关(r=0.27、0.37、0.12、0.17、0.24、0.10,均P<0.05).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年龄、高血压和RBP4是下肢缺血的独立影响因素(OR=1.166、2.297、1.023,均P<0.05).按照RBP4四分位数分组,结果看到随着RBP4水平升高,BMI、腰围、SBP、IMT、TC、TG和LDL-C增加(F=4.31、7.44、8.01、2.99、15.81、28.27、3.99,均P<0.05).四组间LLI发生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Х^2=11.661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老年高血压合并冠心病患者动态血压特点,探讨动态血压异常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220例年龄大于60岁的老年高血压病患者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分为高血压合并冠心病组(124例)和单纯高血压组(96例),对两组患者行动态血压监测,记录24h血压水平、血压变异性、脉压及血压昼夜节律。结果:与单纯高血压组比较,高血压合并冠心病组患者24h、白昼、夜间平均收缩压,收缩压变异性[白昼(14.01±4.26)比(17.54±5.51),夜间(15.05±4.01)比(19.32±3.71)]及脉压[白昼(56.66±7.43)mmHg比(66.32±13.62)mmHg,夜间(55.71±6.62)mmHg比(63.86±7.52)mmHg]均显著升高(P均<0.05),非杓型节律比例明显增大(60.32%比82.45%,P<0.01)。结论:老年高血压合并冠心病患者收缩压、脉压水平高,血压变异性大,昼夜节律异常者比例大,这些异常可能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有关系。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高血压患者动态脉压指数(pluse pressure index,PPI)与冠状动脉病变的相关性。方法纳入2010年4月~2013年4月实施冠状动脉造影(CAG)的高血压患者355例。根据CAG结果将患者分为冠心病组(n=237)及非冠心病组(n=118)。对所有研究对象均进行24 h动态血压监测,记录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和脉压(PP),计算脉压指数(PPI,PPI=PP/SBP)。分析上述因素与冠状动脉病变的相关性。结果与非冠心病组相比,冠心病组患者PP及PPI水平更高,分别为(77.8±8.7)mmHg vs.(64.7±7.6)mmHg,(0.52±0.08) vs.(0.45±0.1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冠心病患者中,PPI值越高,患者冠脉病变数值越高(P<0.01)。Logistic分析结果显示, PPI(OR=1.39)、PP(OR=1.23)、SBP(OR=1.27)均为冠状动脉病变发生的危险因素(P均<0.01)。结论 PPI值有助于预测高血压患者冠状动脉病变的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对高胆固醇血症患者[血浆胆固醇(TC)≥5.7 mmol/L和(或)低密度脂蛋白(LDL-C)≥3.6 mmol/L]臂踝脉搏波传导速度(baPWV)和踝臂指数(ABI)的短期影响。方法纳入2011年5月~2011年11月昆明医科大学第四附属医院高胆固醇血症患者78例,所有患者签署知情同意书后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仅给予饮食控制(n=39),治疗组加用阿托伐他汀20mg(n=39)。观察两组患者血脂水平的变化,采用无创性动脉硬化检测方法,观察治疗6个月前后两组患者baPWV和ABI的变化及治疗后两组之间差异。结果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两组血脂均下降,处理组下降更为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后baPWV和ABI较治疗前无变化[baPWV:(1539±171.9)m/s vs.(1527±232.2)m/s;ABI:(1.2±0.2)vs.(1.2±0.3)],治疗组baPWV较治疗前下降[(1442±102.1)m/s vs.(1580±205.2)m/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BI较治疗前升高[(1.3±0.3)vs.(1.2±0.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相比亦有改善。结论阿托伐他汀可改善高胆固醇血症患者baPWV、ABI值,对外周动脉硬化有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溶栓与单纯抗凝治疗急性次大面积肺栓塞患者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63例急性次大面积肺血栓栓塞症患者,被随机分为溶栓组(n=32)与单纯抗凝组(n=31)。观察两组治疗前与治疗2周后动脉血气指标及右心功能指标变化,进行疗效分析。统计两组出血、血小板减少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两组动脉血气指标及右心功能指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P<0.05或<0.01);与单纯抗凝组比较,溶栓组动脉血氧分压[PaO2,(77.8±7.3)mmHg比(83.4±8.7)mmHg]、右室前壁活动度[RVAWM,(4.9±1.7)mm比(5.8±2.2)mm]显著上升,肺泡-动脉血氧分压差[P (A-a)O2,(23.1±2.8)mmHg比(16.5±2.4)mmHg]、肺动脉收缩压[PASP,(54.6±7.9)mmHg比(34.2±7.5)mmHg]显著下降(P<0.05或<0.01)。溶栓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单纯抗凝组(100%比80.6%,P=0.002)。两组出血发生率及血小板减少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溶栓治疗可显著降低急性次大面积肺栓塞患者的肺动脉压力,改善氧合及右室功能指标,无禁忌患者可考虑优先推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