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F Ⅴ Leiden突变可导致活化蛋白C抵抗现象,是引起白种人静脉血栓栓塞的最常见遗传因素。但对这一突变与缺血性卒中的关系尚存有争议。文章综述了F Ⅴ Leiden突变的分子机制及近年来在缺血性卒中方面的研究情况。  相似文献   

2.
凝血因子 V(FV)的 Leiden突变是指 FV基因1 6 91位的核苷酸由 A替代了 G,从而使 5 0 6位的氨基酸由谷氨酰胺 Gln替代了精氨酸 Arg。 FV Leiden突变是引起高凝状态的最常见的遗传因素 ,对血栓形成有明显的促进作用[1] 。我们应用 PCR技术和分子杂交技术对北京地区 2 94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及2 79例非卒中对照进行了 FV Leiden突变的检测和分析。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 .1 临床资料 缺血性脑卒中患者 2 94例 ,随机的非缺血性脑卒中对照 2 79例 ,两组人群按照年龄 (相差小于 3岁 )、性别及血压进行匹配 ,具有可比性。所有受试者…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凝血因子Ⅴ Leiden突变与具有易栓症的肺栓塞之间的关系.方法经放射性核素肺通气-灌注扫描、螺旋CT和(或)肺动脉造影检查并结合临床资料确诊的肺栓塞患者20例,所有患者均符合易栓症条件,同时选取性别、年龄匹配的健康对照者20例.采用酚-氯仿抽提技术提取基因组DNA,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DNA,用测序技术测定扩增基因序列.结果肺栓塞组及对照组均不存在凝血因子Ⅴ Leiden突变.结论 (1)我国凝血因子Ⅴ Leiden突变频率可能很低.(2)凝血因子Ⅴ Leiden突变可能不是国人肺栓塞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我国东北地区肺血栓栓塞症(PTE)患者中凝血因子ⅤLeiden突变(FVL)的发生频率。方法病例组是81例经螺旋CT肺动脉造影(CTPA)或核素肺灌注显像结合临床症状确诊的PTE患者,对照组是81例年龄、性别相匹配,来自相同地区的健康人群。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对实验组及对照组抽提出的DNA片段进行扩增,对确认扩增成功的PCR产物,用HindⅢ限制酶进行酶切,酶切产物行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FⅤL基因突变情况。结果两组凝血因子Ⅴ基因经HindⅢ酶切后,均仅出现241 bp一条带,FⅤL发生频率为0%,病例组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病例组及对照组均未发现凝血因子V基因杂合子及纯合子突变。结论凝血因子ⅤLeiden突变在我国东北地区发生率低,可能对我国东北地区人群PTE诊断没有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5.
��˨֢�о��ſ�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1865年法国Armand Trousseau教授首次报道静脉血栓与肿瘤之间存在联系,这可能是人们对易栓症(thrombo-phlilia)的最早认识。易栓症不是单一疾病,而是指由于抗凝蛋白、凝血因子、纤溶蛋白等的遗传性或获得性缺陷或存在获得性危险因素而容易发生血栓栓塞的疾病或状态。易栓症的血栓栓塞类型主要为静脉血栓栓塞[1-2]。1易栓症分类易栓症分为遗传性易栓症和获得性易栓症两类[1-2],见表1。常见的遗传性易栓症有蛋白C(PC)缺陷症、蛋白S(PS)缺陷症、抗凝血酶(AT)缺陷症、因子ⅤLeiden(FⅤLeiden)和凝血酶原20210A突变等,是基因缺陷导致相应蛋…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1例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双下肢动脉栓塞的临床特征,并分析其遗传易感性。方法:分析1例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双下肢动脉栓塞患者的临床表现,并采用PCR-直接测序法探究其血栓遗传倾向。结果:该患者为75岁男性,临床表现和影像学诊断均支持急性心肌梗死后并发的双下肢动脉栓塞,经溶栓、抗凝、抗血小板聚集、稳定斑块等治疗后病情好转。遗传易感性分析发现,该患者存在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和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MTHFR)基因C677T杂合性点突变,但未发现活化蛋白C(APC)抵抗、凝血因子Ⅴ(FⅤ)基因Leiden突变及凝血酶原(FⅡ)基因G20210A突变。结论:动脉栓塞性疾病不仅与获得性病因有关,还与遗传因素有关,易感基因筛查有助于判断血栓栓塞遗传倾向。  相似文献   

7.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凝血因子ⅡG20210A基因突变导致凝血酶原水平增高和凝血因子ⅤLeiden基因突变,引起的活化蛋白C抵抗(APC-R)作为白种人静脉血栓形成的遗传危险因素在西方国家的流行病学研究中基本得到肯定,而与冠心病之间的联系尚有争论.目前国内缺乏此方面的研究报告.本组探讨凝血因子ⅡG20210A和凝血因子ⅤLeiden突变在汉族人冠心病患者和正常人中的发生率,并探讨其与冠心病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目的:对1个遗传性凝血因子Ⅴ(FⅤ)缺陷症家系进行表型与基因分析,探讨其分子发病机制。方法:通过检测1例FⅤ缺陷患者及其家系的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血浆FⅤ活性(FⅤ∶C)和血浆FⅤ抗原(FⅤ∶Ag)等凝血指标进行表型诊断,用DNA直接测序法分析患者及其家系成员FⅤ基因的全部外显子及侧翼、5’和3’非翻译区,发现突变位点用反向测序予以证实。结果:患者的PT和APTT均明显延长,分别为18.3s和44.9s,其FⅤ∶C为26.0%,FⅤ∶Ag为20.3%。患者FⅤ基因第22外显子上发现67868C→T的杂合突变,导致2031Glnstop;同时在患者FⅤ基因第10和16外显子上发现2个多态性(SNP)位点,分别为Arg485Lys和Met1736Val;患者的母亲、二弟、三弟、儿子、侄儿同样存在上述的基因杂合突变和SNP,其FⅤ∶C和FⅤ∶Ag也均有不同程度下降;患者的父亲和女儿为正常野生型,其FⅤ∶C和FⅤ∶Ag均在正常水平。结论:FⅤ基因第22外显子上67868C→T杂合突变,导致2031Glnstop与Arg485Lys纯合多态性的协同作用是该遗传性FⅤ缺陷症家系FⅤ水平降低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9.
肺栓塞与凝血因子V Leiden突变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凝血因子V Leiden突变与具有易栓症的肺栓塞之间的关系。方法:经放射性核素肺通气-灌注扫描、螺旋CT和(或)肺动脉造影检查并结合临床资料确诊的肺栓塞患者20例,所有患者均符合易栓症条件,同时选取性别、年龄匹配的健康对照者20例。采用酚-氯仿抽提技术提取基因组DNA,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DNA用测序测定扩增基因序列。结果:肺栓塞组用对照组均不存在凝血因子V Leiden突变。结论:⑴我国凝血因子V Leiden突变频率可能很低。⑵凝血因子V Leiden突变可能不是国人肺栓塞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我国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患者抗心磷脂抗体(ACA)、狼疮抗凝因子(LA)及抗活化蛋白C(APCR)的相关关系。方法:以ELISA法检测ACA(IgG,IgM,IgA);APTT法检测LA;APTT /-APC法检测APCR;PCR-限制性片断长度多态性方法(PCR-RFLP)检测FVLeiden变异。结果:DVT组患者抗磷脂抗体(APA)、APCR的总阳性率分别为34.7%、5.5%,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APA阳性组APCR阳性率(12%)明显高于APA阴性组(2.1%),4例APCR阳性患者中有3例APA阳性,并能被血小板磷脂纠正,未检测到凝血因子Ⅴ(FⅤ)Leiden突变。结论:抗磷脂蛋白抗体及其产生获得性APCR是高凝状态和血栓形成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1.
正我国卒中患病率由1993年的0.40%上升至2013年的1.23%,呈持续增加趋势[1]。缺血性卒中的症状学以及影像学是其诊断的主要依据,常规生化检查对其诊治可作为辅助。随着对缺血性卒中发病机制的深入认识,反映缺血性卒中特定病程变化的生化标志物被发现,其中涉及高危缺血性卒中人群的筛查、缺血性卒中的早期诊断、缺血性卒中预后的评估等,因此,缺血性卒中相关生化标志物具有预防、指导治疗的重要价值。本研究拟对缺血性卒中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亚甲基四氧叶酸还原酶(methylenetetrahydrofolate reductase,MqHFR)基因C677T、β-纤维蛋白原(β-fibrinogen,β-Fg)基因C0448A多态性与缺血性卒中遗传易感性的关系.方法 采用寡核苷酸芯片技术对88例缺血性卒中患者及与其配对的88名对照者进行单核苷酸多态性位点检测和分析.结果 缺血性卒中患者组MqHFR基因T纯合基因型、杂合基因型和T等位基因频率分别为17.0%、50.0%和42.05%.对照组为11.4%、36.4%和29.55%,两组间MTHFR基因C677T基因型频率(P=0.034)和等位基因频率(P=0.014)分布有显著差异,β-Fg基因杂合基因型和A等位基因频率分别为27.3%和15.91%,对照组为25.0%和14.77%.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M31-IFR基因C677T CT基因型与缺血性卒中发病有关(优势比为2.181,95%CI 1.138~4.181;P<0.05);β-Fg基因G448A与缺血性卒中无显著相关性,其与MTHFR基因C677T位点无协同作用.结论 MTHFR基因C677T位点突变可能足缺血性卒中发病的遗传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3.
缺血性卒中是导致成年人残疾和死亡的主要疾病之一.年龄、性别、吸烟、高血压和糖尿病等是缺血性卒中的危险因素,但它们仅能部分解释卒中发病的原因.孪生子、家系以及单基因遗传性卒中研究显示,缺血性卒中具有明显的遗传倾向性.近年来,基因组学在缺血性卒中研究中取得了明显进展,并显示许多新的单核苷酸多态性或基因与缺血性卒中及其危险因素有关.然而,这些遗传基因对缺血性卒中的贡献仍然太小,需要重复性研究进一步证实.  相似文献   

14.
缺血性卒中二级预防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缺血性卒中的二级预防指对已有脑缺血症状如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或缺血性卒中发作史的病人给予干预措施 ,以降低卒中发作和复发的危险。除对发生缺血性卒中的危险因素特别是与卒中复发有关的危险因素进行识别和纠正外 ,外科手术、抗凝药、抗血小板药物已广泛用于卒中的预防。文章就缺血性卒中二级预防的研究进展作了综述  相似文献   

15.
对56例缺血性卒中患者及38例正常对照者检测粒体(mt)的A3243G和G13513A点突变,提取外周血淋巴细胞总DNA。经热启动聚合酶链反应扩增线粒体相关的DNA片段,ApaI酶切后电泳检测长工片段多肽(RFLP),采用敏感性较高的非放射性银梁单链构象多态性(SSCP)技术分析扩增产物。结果显示,7例患者SSCP出现额外条带,具有显著性差异(Fisher确切概率法,P=0.039)。在2例患者中检出mtRNAA3243G突变,未见G1513A点突变ApaI酶切片段的长度片段多态性显示,A3243G突变率较低(3.57%),认为线粒体DNA突变异致的呼吸链功能障碍与缺血性卒中的发生相关。  相似文献   

16.
缺血性卒中是近年来基础和临床研究的热点。随着影像学检查技术与血管内介入治疗的普及和进步,使得早期干预缺血性卒中成为可能。自2007年美国心脏协会/美国卒中协会(ASA/AHA)发表急性缺血性卒中早期管理指南后,近几年发表的大量研究结果,使我们对急性缺血性卒中的病理生理过程  相似文献   

17.
<正>近年来,缺血性卒中的病因成为研究的重点。越来越多研究显示,心脏卵圆孔未闭(patent foramen ovale,PFO)可能是导致缺血性卒中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本文拟就PFO与缺血性卒中相关性研究最新进展做一综述。1 PFO与缺血性卒中的关系我国脑血管病的发病率以每年8.7%的速率迅速上升,其中缺血性卒中占有很大比例[1]。虽然目前关于缺血性卒中的病因研究较为深入,但临床上还是有一些通过各种检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进展性与非进展性缺血性卒中患者血浆渗透压的变化。方法选择进展性与非进展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各50例,对进展性卒中的诊断根据起病到48 h内肌力下降情况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来判断。比较两组患者入院时血浆晶体及胶体渗透压的变化。结果两组血浆晶体渗透压无明显统计学差异,但进展性缺血性卒中组血浆胶体渗透压、血浆球蛋白和白蛋白均较非进展性缺血性卒中组明显增高,有显著性差异。结论进展性缺血性卒中与非进展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在急性期血浆胶体渗透压存在差异,血浆胶体渗透压与进展性缺血性卒中的发生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9.
《国际脑血管病杂志》2005,13(12):950-959
A阿Alzheimer病Alzheimer病和血管性痴呆的病理学关联,524痴呆的血管危险因素,668他汀类药物与痴呆,689血管性痴呆的诊断、危险因素和治疗,646阿司匹林阿司匹林抵抗,136阿司匹林抵抗,580阿司匹林对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血浆溶血磷脂酸含量的影响,102伴有卵圆孔未闭和房间隔瘤的复发性卒中的实践标准——美国神经病学会质量标准分会的报告,561抗血小板药预防缺血性卒中患者缺血事件再发,653脑梗死二级预防中的阿司匹林抵抗,415C超成痴持磁雌C反应蛋白C反应蛋白与缺血性卒中,533CACNA1A基因P/Q型钙通道α1亚基基因CACNA1A突变与偏头痛,4…  相似文献   

20.
正醒后卒中是指患者入睡时无新发卒中症状,但觉醒后患者本人或目击者发现其出现卒中症状的急性缺血性卒中,约占所有新发缺血性卒中的9.7%~27.8%~([1-8])。研究表明,醒后卒中患者早期神经功能转归较差~([1-3])。卒中进展是指缺血性卒中发病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进行性加重或虽经治疗病情仍恶化,其发病率约占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的30%,临床一些醒后卒中患者规范化治疗病程中仍会出现卒中进展。本文回顾性分析了合肥市第二人民医院神经内科2014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