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缺血性卒中二级预防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缺血性卒中的二级预防指对已有脑缺血症状如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或缺血性卒中发作史的病人给予干预措施 ,以降低卒中发作和复发的危险。除对发生缺血性卒中的危险因素特别是与卒中复发有关的危险因素进行识别和纠正外 ,外科手术、抗凝药、抗血小板药物已广泛用于卒中的预防。文章就缺血性卒中二级预防的研究进展作了综述  相似文献   

2.
急性缺血性卒中作为最主要的卒中亚型,在发病的早期即具有较高的复发率,复发事件对疾病的预后产生显著影响。本文综述了急性缺血性卒中早期复发的定义、危险因素及临床评估等方面的进展,旨在明确缺血性卒中早期复发的危险因素,为进一步优化缺血性卒中早期二级预防治疗提供一定依据。  相似文献   

3.
缺血性卒中二级预防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缺血性卒中的二级预防指对已有脑缺血症状如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或缺血性卒中发作史的病人给予干预措施,以降低卒中发作和复发的危险。除对发生缺血性卒中的危险因素特别是与卒中复发有关的危险因素进行识别和纠正外,外科手术、抗释药、抗血小板药物已广泛用于卒中的预防。文章就缺血性卒中二级预防的研究进展作了综述。  相似文献   

4.
Luo M  Xie RM  Quan HB  Hu Y  Cai YY 《中华内科杂志》2007,46(8):637-640
目的探讨非瓣膜病性心房颤动(房颤)伴缺血性卒中患者的复发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992—2002年住院非瓣膜病性房颤伴缺血性卒中患者386例,随访收集有关临床资料,进行复发分析并研究其复发的相关因素。结果非瓣膜病性房颤伴缺血性卒中患者的10年累计复发率为34%,Cox回归单因素分析发现,高血压、糖尿病、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高脂血症、附壁血栓是非瓣膜病性房颤伴缺血性卒中患者复发的危险因素,Cox回归多因素分析发现高血压病,TIA发作史与附壁血栓为非瓣膜病性房颤合并缺血性卒中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而阿司匹林与华法林治疗对非瓣膜病性房颤合并缺血性卒中复发有保护作用。结论高血压病、TIA发作史与附壁血栓为非瓣膜病性房颤合并缺血性卒中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阿司匹林与华法林治疗对非瓣膜病性房颤合并缺血性卒中复发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5.
复发性缺血性卒中的预防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随着卒中死亡率的下降和人口预期寿命的延长,缺血性卒中复发的危险、复发后残疾和死亡的发生率也随之增加,这种状况已日益引人们的关注。对此,文章就近年来复发性缺血性卒中的流行病学、危险因素、预防及教育等方面的进展做了综述。  相似文献   

6.
C反应蛋白与缺血性卒中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近年研究发现,C反应蛋白除了作为炎性标记物外,其血浆基础水平还可预测缺血性卒中的发生,其浓度升高是缺血性卒中复发或死亡的危险因素。C反应蛋白主要通过凝血纤溶、炎症和补体系统等发挥作用,降低C反应蛋白水平有可能减少缺血性卒中的复发,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血浆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ib)水平对首次缺血性卒中后1年内卒中复发的影响.方法 前瞻性收集首次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至少随访1年.将患者分为复发组与未复发组,采用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探索首次缺血性卒中患者1年内复发的危险因素;根据发病初血浆Fib水平,将患者分为高Fib组和正常Fib组,采用Kaplan-Meier生存分析法比较两组患者复发率.结果 共纳入121例首次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111例完成1年随访,其中30例(27.027%)复发.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浆Fib水平高[优势比(odds ratio,OR) 13.238,95%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1.152~152.077;P=0.038]、初次发病年龄大(OR1.321,95% CI 1.064~1.641;P=0.012)、体质指数高(OR 1.351,95% CI 1.001~1.823;P=0.049)、服用抗血小板药(OR 36.819,95% CI1.890 ~717.143;P =0.017)和降血压药(OR 50.765,95% CI3.198 ~805.878;P=0.005)依从性差是初次缺血性卒中患者短期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Kaplan-Meier生存函数曲线显示,高Fib组卒中复发率显著性高于正常Fib组(Log-Rank检验,P=0.000).结论 血浆Fib水平增高、高龄、肥胖以及服用抗血小板药和降血压药依从性差是初次缺血性卒中患者短期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8.
C反应蛋白与缺血性卒中   总被引:42,自引:0,他引:42  
近年研究发现,C反应蛋白除了作为炎性标记物外,其血浆基础水平还可预测缺血性卒中的发生,其浓度升高是缺血性卒中复发或死亡的危险因素,C反应蛋白主要通过凝血纤溶,炎症和补体系统等发挥作用,降低C反应蛋白水平有可能减少缺血性卒中的复发,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踝肱指数(ABI)联合头颈部CT血管造影(CTA)在缺血性卒中复发的预测价值。方法 选取广东医学院附属深圳福田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于2009年1月至2011年12月缺血性卒中住院患者共465例,测量所有患者的ABI和头颈部血管CTA,观察患者出院2年内缺血性卒中复发的发生情况,对缺血性卒中复发相关危险因子进行 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 随访2年内复发患者为102例,复发次数≥1次。随访结果发现,低ABI、颅内外动脉狭窄是缺血性卒中患者复发的独立预测因子(P值分别为0.015,0.001);复发组ABI<0.9的患者的比率显著高于未复发组(P=0.017);复发组有颅内外动脉狭窄的患者的比率显著高于未复发组(P=0.001);复发组 ABI<0.9且有颅内外动脉狭窄的患者的比率显著高于未复发组(P<0.05)。结论 ABI及头颈部CTA改变对缺血性卒中的复发风险具有预测价值,且二者联合的预测价值更好,ABI<0.9且有颅内外动脉狭窄的缺血性卒中患者更易复发。低ABI、颅内外动脉狭窄是缺血性卒中患者复发的独立预测因子。  相似文献   

10.
由于脑出血患者通常存在缺血性卒中的危险因素,故脑出血后幸存者往往同时面临脑出血复发和缺血性卒中的高危风险。这些患者是否应进行抗血小板治疗始终存在着争论。文章介绍了不同学者的观点。  相似文献   

11.
左心房增大是缺血性卒中及其他心血管不良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可影响卒中严重程度并增高复发风险.左心房增大与缺血性卒中之间的相关机制目前仍未明确,可能与心房血栓形成或其共患病相关,例如心房颤动、高血压等.对于存在左心房增大的卒中患者如何实施一级和二级预防仍需要进一步临床试验来确定.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心房颤动患者复发性缺血性卒中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纳入合并心房颤动的缺血性卒中患者,收集其人口统计学和临床资料,对首发卒中组与复发性卒中组的卒中相关危险因素进行比较,采用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心房颤动患者复发性缺血性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 共纳入504例合并心房颤动的缺血性卒中患者,其中男性245例(48.6%),女性259例(51.4%),平均年龄(76.67±8.26)岁;首发卒中组314例(62.3%),复发性卒中组190例(37.7%).复发卒中组高血压(78.9%对69.4%;χ2=5.446,P=0.020)、糖尿病(38.9%对26.8%;χ2=8.181,P=0.004)和年龄>75岁(68.9%对60.2%;χ2=3.915,P=0.048)的患者比例以及基线收缩压[(153.30±26.02)mmHg对(148.13±26.40)mmHg,1 mmHg=0.133 kPa;t=-2.141,P=0.033]均显著高于首发卒中组.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高血压[优势比(odds ratio, OR)1.734,95%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 CI)1.121~2.682;P=0.013]、糖尿病(OR 1.757,95% CI 1.188~2.597;P=0.005)、年龄>75岁(OR 1.680,95% CI 1.132~2.494;P=0.010)是心房颤动患者复发性缺血性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高血压、糖尿病和年龄>75岁是心房颤动患者复发缺血性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3.
正缺血性脑卒中是全球死亡和长期残疾的主要原因[1]。T2DM是缺血性卒中的主要危险因素。据报道,T2DM病人的缺血性卒中风险比普通人群高2~6倍,卒中复发风险也更高[2]。研究发现,缺血性卒中病人的急性期FPG水平持续高于11. 11 mmol/L与脑梗死面积扩大和临床预后差相关,提示血糖管理是缺血性脑卒中病人急性期治疗的重要内容[3]。关于住  相似文献   

14.
C-反应蛋白与缺血性卒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C-反应蛋白(CliP)是一种炎性标志物,其主要通过凝血纤溶、炎症和补体系统等发挥作用。已有大量研究证实CRP与缺血性卒中的风险性相关,并且在急性缺血性卒中后的循环中有高水平的表达。它的水平增高是不稳定性动脉粥样硬化疾病发生的危险信号,也预示着脑梗死患者的预后不良。降低ClIP水平有望可减少缺血性卒中的复发,改善其预后。  相似文献   

15.
大量研究已证实脂质代谢障碍是缺血性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他汀类药物可以通过调脂及调脂以外的多种机制,显著降低发生缺血性卒中的风险。2006年发表的积极降低胆固醇预防卒中复发研究(SPARCL)是目前惟一一项专门针对卒中患者二级预防的研究,结果表明阿托伐他汀80mg/d能显著降低近期发生过卒中而无冠心病史患者的再发卒中风险。那么,在临床实践中如何对缺血性卒中患者进行降脂治疗呢?借鉴其他国内外指南及循证医学证据,刚刚发表的“他汀类药物预防缺血性卒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专家建议”(简称“建议”)强调应对缺血性卒中患者进行危险分层管理。  相似文献   

16.
缺血性卒中是导致成年人残疾和死亡的主要疾病之一.年龄、性别、吸烟、高血压和糖尿病等是缺血性卒中的危险因素,但它们仅能部分解释卒中发病的原因.孪生子、家系以及单基因遗传性卒中研究显示,缺血性卒中具有明显的遗传倾向性.近年来,基因组学在缺血性卒中研究中取得了明显进展,并显示许多新的单核苷酸多态性或基因与缺血性卒中及其危险因素有关.然而,这些遗传基因对缺血性卒中的贡献仍然太小,需要重复性研究进一步证实.  相似文献   

17.
高龄人群(≥80岁)缺血性卒中的危险因素与其他人群(<80岁)不尽相同.与其他年龄人群相比,高龄人群女性缺血性卒中的发病率更高,传统危险因素以心房颤动和高血压更为多见,而糖尿病、高脂血症、吸烟和饮洒则较为少见,心力衰竭、缺血性心脏病和高肌酐水平是否会增高其缺血性卒中风险尚不确定.总体而言,传统危险因素对高龄人群缺血性卒中的作用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8.
[俄]/Симоненко ВЕ…//КлинМед.-2006,84(11).-4~5高血压病是首发和复发缺血性脑卒中的基本原因和主要危险因素之一。但直至目前对首发缺血性脑卒中后高血压病临床经过问题还研究很少。本文对患过首发缺血性脑卒中后高血压病临床经过的有关问题作一概述。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对比增强经颅多普勒超声(contrast-enhancedtranscranialDoppler,c-TCD)检测的右向左分流(right-to-left shunt, RLS)与原因不明性卒中患者的卒中复发的关系。方法连续纳入缺血性卒中患者,按照TOAST标准筛选原因不明性卒中。按c-TCD检查结果分为RLS阳性组和阴性组,然后进行为期1年的随访,根据是否复发分为复发组和无复发组。结果共纳入118例原因不明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其中RLS 阳性组46例,RLS 阴性组72例;复发组10例,未复发组108例。RLS阴性组与阳性组人口统计学和基线资料均无统计学差异,复发组RLS 阳性率(7/10对39/108;P=0.046)和重度RLS患者比例(2/10对1/108;P=0.019)与未复发组存在显著性统计学差异。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RLS阳性是卒中复发的独立预测因素(优势比4.896,95%可信区间1.135~21.120;P=0.033)。结论 RLS阳性可能是原因不明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与卒中复发风险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广东省中医院48例由颅内动脉粥样硬化引起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采用Essen卒中风险评分量表(ESRS)将患者进行危险因素评估后,分为ESRS≥3分组(高危复发风险组21例)和ESRS3分组(低危复发风险组27例)。两组患者均接受颅内责任血管(基底动脉或单侧大脑中动脉)的高分辨率核磁共振(HR-MRI)检查,依据HR-MRI在T1加权成像、T2加权成像及T1压脂序列等的信号强弱,区分颅内动脉粥样硬化稳定性斑块与不稳定性斑块。比较两组患者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情况。结果两组患者的年龄、高血压病、糖尿病及不稳定性斑块的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将这四个因素进一步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高血压病、糖尿病及颅内动脉粥样硬化不稳定性斑块是缺血性卒中复发的高危因素。其OR值分别为87.114、159.423、8.942、11.551,95%CI分别为4.218~1 799.078、3.235~7 855.957、1.054~75.857、1.011~132.043(均P0.05)。结论除年龄、高血压病、糖尿病传统危险因素外,颅内动脉粥样硬化不稳定性斑块是缺血性卒中高危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