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大肠癌的CT诊断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目的探讨CT检查在大肠癌诊断中的作用与限度.方法收集1993-06/2000-06间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28例大肠癌的CT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男17例,女11例,年龄31岁~73岁,平均51岁.CT检查前先进行常规清洁灌肠,2h后用2%碘水或温清水300mL~1000mL灌肠后即刻进行CT扫描.扫描范围自肛门至结肠肝、脾曲上缘.层厚10mm,层距15mm,发现病变后再做局部2mm~5mm薄层扫描.碘水灌肠20例,温清水灌肠8例.单纯CT平扫11例,平扫加增强扫描17例.用设备为GEMAX640全身CT机和岛津SCT-6800TX螺旋CT机.结果直肠癌10例,结肠癌18例(乙状结肠6例,盲肠4例,升、横结肠各3例,降结肠2例)病理分型中分化腺癌11例,高分化腺癌7例,粘液腺癌、低分化腺癌各5例.伴肝脏转移3例,胰腺转移1例,病变邻近器官侵犯(膀胱2例,精囊腺前列腺1例,子宫卵巢1例,肝脏、胆囊、十二指肠同时受侵1例),盆腔淋巴结转移5例,腹腔及肠系膜淋巴结转移4例,腹股沟淋巴结转移1例.CT检出率原发病变为92.8%(碘水17/18,温清水10/10);继发病变脏器转移100%(4/4),邻近侵犯100%(5/5),淋巴结转移70%(7/10).CT诊断正确率原发病变85%;继发病变脏器转移100%,邻近侵犯80%,淋巴结转移60%,病理分期附和率55%.结论CT检查是钡剂灌肠造影、纤维肠镜诊断大肠癌的重要补充手段.在显示病变范围、邻近侵犯、远隔脏器转移、淋巴结转移、术后复查等有其优越性,但在分期上仍有一定限度.采用不同的扫描方法,误差大小不一,温清水灌肠观察肠壁情况好于碘水灌肠.  相似文献   

2.
大肠癌患者血清转化生长因子β1水平与细胞免疫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大肠癌患者血清TGFβ1水平与外周血T细胞亚群、NK细胞活性的相关性及临床意义.方法50例经病理证实的大肠癌,用ELISA法检测血清TGFβ1水平,用SAP法检测T细胞亚群,用LDH释放法检测NK细胞活性;分析TGFβ1与T细胞亚群、NK细胞活性的相关性及其临床意义.结果大肠癌患者血清TGFβ1水平为40.4±17.6(μg.L-1),高于对照组的19.2±7.9(μg.L-1)(P<0.05);CD8+细胞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45.3±9.9(%)va32.2±7.8(%),P<0.05;CD3+和CD4+细胞、CD4+/CD8+比值、NK细胞活性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分别是46.2±8.6(%)vs61.3±9.5(%),36.4±7.6(%)vs47.3±6.9(%),1.2±0.3vs1.7±0.4,24.6±6.6(%)vs31.3±7.1(%),P<0.05.Ⅲ、Ⅳ期大肠癌患者血清TGFβ1水平、CD8+细胞明显高于Ⅰ、Ⅱ期患者,分别是50.5±16.1(μg.L-1)vs34.3±9.8(μg.L-1),49.7±9.1(%)vs38.4±9.8(%)(P<0.05);CD3+和CD4+细胞、CD4+/CD8+比值、NK细胞活性明显低于Ⅰ、Ⅱ期患者,分别是37.2±9.2(%)vs49.6±8.4(%),28.5±8.3(%)vs42.3±6.7(%),0.6±0.4vs1.5±0.2,16.2±5.9(%)vs28.3±7.8(%)(P<0.05);TGFβ1与CD3+细胞、CD4+细胞、CD4+/CD8+比值、NK细胞活性呈负相关,与CD8+细胞呈正相关.结论TGFβ1通过抑制患者的免疫功能而促进肿瘤的发生发展、浸润转移,检测血清TGFβ1的水平可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大肠癌化疗药物敏感性与癌细胞DNA含量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大肠癌常见,不能手术者常做化疗,但其对化疗药物敏感性个体差异大,仅凭经验用药常不能取得满意的效果。体外测定人大肠癌细胞的化疗敏感性是指导肿瘤化疗的基础,近年来,微量细胞培养——四氮法(Tetrazolium salt,简称MTT法)已开始应用于实体癌的药物敏感性检测。我院1997-01/1997-12对162例新鲜人大肠癌组织用MTT法进行化疗药物敏感性测定,以指导临床化疗。 1 材料和方法 1.1 材料全部标本取自我科1997-01/1997-12手术切除的新鲜大肠癌标本,均经病理证实。所有患者术前均未接受抗癌药物。其中男106例,女56例;直肠癌108例,结肠癌54例;年龄21岁~84岁,平均55岁±14岁。在无菌条件下自肿瘤生长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大肠癌组织中HLA-Ⅰ类分子表达及其在大肠癌转移中的意义。方法以化学发光法检测81例大肠癌患者术前血清癌胚抗原(CEA)含量;每例患者术中取癌组织及癌旁组织.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HLA-Ⅰ类分子.结果大肠癌组织中HLA-Ⅰ阳性率为43.2%(35/81),其中A期73.3%、B期55.6%、C期25.9%,D期16.7%.各期间相比P均<0.01。转移组大肠癌患者HLA-Ⅰ类分子阳性率为23.1%,未转移组为61.9%,二者比较,P均<0.01.在转移组大肠癌患者中.癌组织HLA-Ⅰ类分子缺失率(76.9%)高于血清CEA阳性率(51.3%).结论大肠癌组织中HLA-Ⅰ类分子的表达缺失是大肠癌发生及转移的重要因素.检测HLA-Ⅰ类分子表达还有助于大肠癌转移及预后判断。  相似文献   

5.
大肠癌淋巴结转移相关因素研究现况   总被引:14,自引:4,他引:10  
大肠癌有无淋巴结转移是制定手术方案及术后辅助治疗方法的重要依据之一,也是影响患者预后的主要因素.我们概述了近年来大肠癌淋巴结转移相关因素的研究进展,试图找出大肠癌淋巴结转移的某些规律,以供临床参考.1 肿瘤生物学特性1.1 肿瘤浸润深度 Cawthornetal[1]对272例大肠癌进行了分析,认为肿瘤的浸润深度与淋巴结转移无关.Hojoetal[2]观察了389份直肠癌病例后认为肿瘤限于粘膜及粘膜下层者淋巴结转移率为5/28(17-9%),侵犯肌层者为31/82(37-8%),侵犯浆膜下层者3…  相似文献   

6.
采用流式细胞术(FCM)测定了30例大肠癌患者新鲜癌组织标本的DNA指数(DI),S期细胞比率(SPF0及增殖指数(PI),同时对30例大肠癌患者的淋巴结转移状况按转移个数和转移距离进行分站。结果显示,大肠癌异倍体淋巴结转移率较二倍体淋巴结转移率明显升高。大肠癌淋巴结转移阳性较阴性组SPF,PI明显升高,淋巴结多数转移组较少数转移组,少数转移组较无转移组SPF、PI明显升高,N2站转移组较N1UH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羟基喜树碱对晚期消化系肿瘤的治疗效果.方法36例晚期消化道肿瘤患者,应用含羟基喜树碱化疗方案治疗(羟基喜树碱由贵州中联药业有限公司提供),其中,男20例,女16例;食管癌4例,肝癌8例,胃癌10例,大肠癌12例.其中6例大肠癌及5例胃癌为术后复发,淋巴结广泛转移.根据不同部位的肿瘤用不同的化疗联合用药及不同的用药途径.肝癌选用动脉灌注化疗;大肠癌选用动脉灌注化疗加全身静脉化疗,其他选用全身静脉化疗.疗程结束后,对患者的临床症状进行分析.结果36例可评价疗效的患者中,CR6例,PR13例,NC12例,PD5例,总有效率52.7%,其中大肠癌的有效率为66.0%(8/12).有两例大肠癌术后复发,淋巴结广泛转移,皮肤转移和1例广泛淋巴结转移无法手术的患者经治疗达到CR.结论羟基喜树碱对晚期消化系肿瘤有良好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大肠癌组织中HLA- Ⅰ类分子表达及其在大肠癌转移中的意义.方法 以化学发光法检测81例大肠癌患者术前血清癌胚抗原(CEA)含量;每例患者术中取癌组织及癌旁组织,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HLA- Ⅰ类分子.结果 大肠癌组织中HLA- Ⅰ阳性率为43.2%(35/81),其中A期73.3%、B期55.6%、C期25.9%、D期16.7%,各期间相比P均<0.01.转移组大肠癌患者HLA- Ⅰ类分子阳性率为23.1%,未转移组为61.9%,二者比较,P均<0.01.在转移组大肠癌患者中,癌组织HLA- Ⅰ类分子缺失率(76.9%)高于血清CEA阳性率(51.3%).结论 大肠癌组织中HLA- Ⅰ类分子的表达缺失是大肠癌发生及转移的重要因素,检测HLA- Ⅰ类分子表达还有助于大肠癌转移及预后判断.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大肠癌组织中PCNA的表达意义.方法大肠癌组织63例,其中结肠癌23例,直肠癌40例;男33例,女30例;年龄26岁~76岁.用抗人PCNA单克隆抗体和SP免疫组化技术半定量测定了PCNA在大肠癌组织中的表达,并分析了其与肿瘤分化、侵袭和淋巴结转移间的关系.结果高分化组PCNA阳性Ⅰ~Ⅳ级例数分别为12,2,3,3,中分化组为8,7,4,2,低分化组为5,3,6,8.经Radit统计学分析及显著性检验,低分化大肠癌中PCNA的表达显著高于高、中分化大肠癌(P<005,P<005);其表达与肿瘤的侵袭和淋巴结转移无关(P>005,P>005).结论PCNA的表达可反映大肠癌细胞的增殖活性,是大肠癌增殖生物学行为的有用指标.  相似文献   

10.
周珩  吴云飞 《山东医药》2008,48(45):58-59
应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60例大肠癌(其中淋巴结转移33例,肝转移30例)组织中基质金属蛋白酶7(MMP-7)蛋白的表达,分析其在不同临床病理类型患者中表达水平的差异性.发现MMP-7的表达与TNM分期、淋巴结转移和肝转移有关.认为MMP-7的过度表达在大肠癌的发病过程中具有促进效应,MMP-7的检测对评估大肠癌淋巴结转移及肝转移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大肠癌CD15,CD44v6和nm23H1的mRNA表达与转移及预后的相关性   总被引:16,自引:16,他引:0  
目的 探讨CD15,CD44v6和nm23H1的mRNA表达与大肠癌临床病理参数和预后的关系及相关性.方法 应用原位杂交检测90例大肠癌中CD15,CD44v6和nm23H1的mRNA表达及20例原发灶和转移灶大肠癌配对标本中CD15 mRNA表达,并结合53例5 a以上随访资料分析.结果 90例大肠癌中CD15,CD44v6和nm23H1的mRNA阳性表达分别为76例(84.4%),62例(68.9%)和60例(66.7%).CD15和CD44v6的mRNA高表达及nm23H1 mRNA低表达与大肠癌Duke's分期、浆膜浸润、淋巴结转移、肝脏转移均呈正相关.大肠癌中CD15 mRNA表达与CD44v6 mRNA表达呈正相关,与nm23H1 mRNA表达呈负相关.20例原发灶和转移灶大肠癌配对标本中,CD15 mRNA表达水平一致.结论 大肠癌的侵袭转移与相关基因协同作用密切相关.在大肠癌的侵袭转移中cDl5,CD44v6和nm23H1的mRNA表达具有正、负调节的协同作用可能.CD15 mRNA可作为一个新的准确预测大肠癌侵袭转移潜能,并客观评估患者预后的生物学指标.  相似文献   

12.
大肠癌组织端粒酶活性的检测及其意义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探讨端粒酶活化在大肠癌发生及发展中的作用。方法采用PCR为基础的TRAP技术对32例大肠癌的手术切除标本及4例大肠腺瘤组织的端粒酶活性进行检测。结果32例大肠癌患者组织有25例检出端粒酶活性,阳性率为781%。2例绒毛状腺瘤检出端粒酶活性,2例管状腺瘤为阴性。端粒酶活化与肿瘤部位、大小、组织学分级、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及Duke分期无显著相关。结论检测大肠癌组织端粒酶活性对阐明大肠癌的发病机制、癌变危险性的预测及早期诊断均可能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大肠癌患者围手术期免疫治疗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研究大肠癌患者的细胞免疫功能及外科手术对它的影响.方法分别应用APAAP法和乳酸脱氢酶释放法测定了43例大肠癌患者手术前后的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和NK细胞活性(NKCC),结果患者术前CD3,CD4,CD4/CD8比值和NKCC分别为53.8%±5.4%,35.7%±6.1%,1.21±0.14,17.1%±8.9%,较对照明显降低;CD8明显升高,为29.7%±5.3%;接受围手术期免疫治疗的10例患者,术后1wkCD3,CD4,CD4/CD8比值及NKCC较术前明显升高;而对照组术后2wk内各指标除NKCC有升高外,余无明显变化,至4wk~6wk各指标达正常水平.结论术后2wk内患者仍处于免疫抑制期,围手术期免疫治疗可提高患者的围手术期细胞免疫功能,缩短术后的免疫抑制期.  相似文献   

14.
大肠癌组织nm23-HI p53 PCNA的表达   总被引:1,自引:5,他引:1  
目的研究大肠癌组织nm23HI,p53,PCNA的表达意义及其与肿瘤浸润转移的关系.方法1991年3月~1996年5月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74例(男39例,女35例,平均年龄532岁,术前未做化疗及放疗)大肠癌组织(石蜡切片,厚4μm)中nm23H1,p53,PCNA以及Ⅳ型胶原的表达情况.结果大肠癌nm23H1,p53,PCNA的阳性率分别为716%、527%和811%.nm23H1低表达与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在Ⅳ型胶原表达不同的肠癌中nm23-H1的表达无明显差异;p53和PCNA过表达与浸润程度和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结论nm23HI低表达可作为预测大肠癌转移的较好指标.p53过表达在浸润转移过程及细胞增殖中均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内分泌细胞(EC)在大肠癌及癌旁的表达意义.方法应用LSAB免疫组化法,对117例大肠癌及85例癌旁粘膜中嗜铬蛋白A(CGA)及几种激素进行检测,13例大肠癌行电镜观察.结果EC阳性大肠癌46例(393%),检测到一种以上激素692%(27/39),癌旁粘膜EC数高于正常肠粘膜.电镜观察8例有含内分泌颗粒的癌性EC.在中低分化癌中EC(++)的表达(255%)高于高分化癌(69%)(χ2=754,P<005),含有EC的大肠癌淋巴结转移的发生率(680%)高于不含EC者(437%)(χ2=623,P<005),且预后不良;5HT,βHCG,Glu,Gas阳性癌分化及预后较差(P>005).结论含EC的大肠癌具有更恶性的生物学行为,可能与EC中某些激素,通过旁分泌等途径促进肿瘤的生长转移有关,癌旁EC增生与周围肿瘤生长有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常规病理学检查无淋巴结转移的贲门癌淋巴结的微转移情况,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用细胞角蛋白19(CK19)单抗和CD44v6单抗检测48例贲门癌患者常规病理学检查阴性的323枚淋巴结的微转移情况。结果本组9例14枚淋巴结发现微转移。淋巴结微转移与贲门癌患者年龄、性别及肿瘤直径、浸润深度、分化程度无关(P均〉0.05),与贲门癌的Lauren分型有关(P〈0.05)。45例随访患者中,有淋巴结微转移者3、5年生存率明显低于无淋巴结微转移者(P均〈0.01)。结论常规病理学检查无淋巴结转移的贲门癌患者淋巴结常存在微转移;淋巴结微转移的检测有助于贲门癌患者的预后判断。  相似文献   

17.
大肠癌与大肠腺瘤血清CEA水平及CEA免疫组化检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对象和方法1.1对象1996/1997在本院行纤维结肠镜检查发现的大肠腺瘤30例,大肠癌40例.活检标本或高频电摘除及手术切除标本确定病理诊断后做CEA免疫组化检查,同时抽血做血清CEA测定.30例大肠腺瘤患者男18例,女12例,年龄25岁~60岁...  相似文献   

18.
我们采用促胃液素受体拮抗剂丙谷胺对大肠癌根治术后患者进行辅助治疗,并对其术后生存率进行随访,以探讨丙谷胺对大肠癌患者的疗效1材料和方法1.1材料收集我院普外科1994-06/1995-07行大肠癌根治术的患者65例,男40例,女25例,年龄34岁~77岁,平均59.3岁.所有病例均排除消化性溃疡,恶性贫血及内分泌疾病,无长期服用H2受体阻滞剂病史,并经病理学检查确诊,随机选择其中的20例为丙谷胺治疗组,其余45例为对照组,两组在性别、年龄、组织学类型和临床分期方面均无显著性差异1.2方法丙谷胺治…  相似文献   

19.
大肠癌组织体内激光诱发荧光光谱分析   总被引:6,自引:4,他引:2  
目的探讨体内大肠癌与相应正常组织激光诱发荧光(LIF)光谱的规律.方法大肠癌患者21例,癌组织与相应正常组织进行LIF光谱检测,同时对每一检测部位取材进行病理组织学检查.结果有18例患者(857%)癌组织与正常组织的LIF光谱在强度和形状上不同,选择F1(FI400/FI530,FI指荧光强度),F2(主峰强度),F3(主峰波长)3个参数进行比较,癌组织分别为057±023,3192±1526,46541±124;相应非癌组织分别为149±036,8998±4701,46106±092,二者F1,F2和F3差异显著(P<001).诊断大肠癌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857%,762%,783%和842%.结论体内大肠癌与相应正常组织的LIF光谱存在明显差异,为进一步临床应用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癌基因P21ras及抑癌基因P16与大肠癌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法分析、研究了P21ras蛋白、P16蛋白在80例大肠癌、20例大肠腺瘤及20例正常大肠组织中的表达.结果①P21ras在前二者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70.1%(57/80)和65%(13/20),明显高于在正常组织中的30%(6/20),其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χ2=17.66、P<0.005;χ2=5.23、P<0.05);P16在大肠癌中的阳性表达率为36.3%(29/80)低于在腺瘤及正常组织中的65%(13/20)和75%(15/20),其比较亦具有显著性差异.②P21ras、P16的阳性表达率在大肠癌患者的年龄、性别及肿瘤大小方面无显著性差异,而与肿瘤的临床Dukes分期(χ2=6.20、P<0.025;χ2=6.25、P<0.05)、有无淋巴结转移及术后5a生存率密切相关.③P21ras在不同的大肠癌组织病理类型中,其表达率无显著性差异;P16的阳性表达率随着肿瘤浸润深度的增加有下降趋势,但无统计学意义.④在80例大肠癌患者中,P21ras阳性而P16阴性者比率高于其他三者,而且这类大肠癌患者的术后5a生存率下降.结论大肠癌的发生、发展,是由包括癌基因、抑癌基因在内的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在临床工作中联合检测P21ras及P16蛋白在大肠癌中的表达水平,对我们估计患者的病情、推测其预后有指导性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