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6 毫秒
1.
目的 分析3种比较常见腹膜弥漫性病变的CT扫描特征,探讨CT扫描对3种腹膜弥漫性病变的诊断与鉴别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影像资料库中72例腹膜弥漫性病变患者资料,其中结核性腹膜炎16例(结核组),腹膜转移癌34例(转移癌组),腹膜间皮瘤22例(间皮瘤组)。比较3组患者的CT表现特征,以评价CT扫描对腹膜弥漫性病变的诊断与鉴别诊断价值。结果 (1)结核组、转移癌组与间皮瘤组壁腹膜均匀增厚的发生率分别为62.5%(10/16)、23.5%(8/34)和 27.3%(6/22),结核组与转移癌组、结核组与间皮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 2=5.221,P=0.022; χ 2=10.795,P=0.010);以上3组病变出现大网膜污垢样增厚的发生率分别为43.8%(7/16)、2.9%(1/34)和13.6%(3/22),结核组与转移癌组、结核组与间皮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 2=14.567,P=0.000; χ 2=4.332,P=0.037)。以上3组 “网膜饼征”的发生率分别为6.2%(1/16)、50.0%(17/34)和27.3%(6/22),结核组和转移癌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2=9.039,P=0.003);结核组与间皮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 2=1.216,P=0.270)。以上3组大网膜结节或肿块状增厚的发生率分别为12.5%(2/16)、14.7%(5/34)和50.0%(11/22),结核组与间皮瘤组、转移癌组与间皮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 2=5.788,P=0.016;χ 2=8.153,P=0.004)。(2)以上3组中少量腹腔积液的发生率分别为75.0%(12/16)、32.4%(11/34)和40.9%(9/22),出现大量腹腔积液的发生率分别为25.0%(4/16)、67.6%(23/34)和59.1%(13/22)。结核组与转移癌组、结核组与间皮瘤组出现中少量腹腔积液的发生率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 2=7.966,P=0.005;χ 2=4.354,P=0.037);结核组与转移癌组、结核组与间皮瘤组出现大量腹腔积液的发生率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 2=7.966,P=0.005;χ 2=4.354,P=0.037)。(3)以上3组出现心膈角淋巴结肿大的发生率分别为6.2%(1/16)、5.9%(2/34)和40.9%(9/22),间皮瘤组与结核组、间皮瘤组与转移癌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 2=5.739,P=0.017;χ 2=10.382,P=0.001)。结论 3组患者在腹膜病变发生部位、形态、腹腔积液、淋巴结肿大等方面各体现了不同的CT特征, CT扫描对腹膜弥漫性病变进行鉴别诊断时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非结核分枝杆菌肺病和活动性继发性肺结核的高分辨率CT(HRCT)表现异同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7年1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胸科医院住院并经临床及实验室检查确诊为非结核分枝杆菌肺病患者74例(NTM肺病组)和初治活动性继发性肺结核患者100例(肺结核组)的HRCT表现,比较两组病变分布及HRCT表现。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 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两组患者CT分型比较,NTM肺病组结节-支气管扩张型(51.4%,38/74)多于肺结核组(14.0%,14/10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2=28.316, P=0.000);肺结核组结节-肿块型(21.0%,21/100)多于NTM肺病组(8.1%,6/7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2=5.392,P=0.020)。肺结核组病变分布优势部位位于上叶者(82.0%,82/100)明显多于NTM肺病组(59.5%,44/7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2=10.817,P=0.001); NTM肺病组优势部位位于中叶和(或)舌叶者(16.2%,12/74)较肺结核组(5.0%,5/100)患者多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2=6.069,P=0.014)。比较HRCT表现,肺结核组支气管扩张的发生率(61.0%,61/100)较NTM肺病组(93.2%,69/74)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2=23.403,P=0.000);且NTM肺病组支气管扩张分布优势部位位于中叶和(或)舌叶者(39.1%,27/69)多于肺结核组(13.1%,8/6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2=11.138,P=0.001);而肺结核组分布优势部位位于上叶者(70.5%,43/61)多于NTM肺病组(39.1%,27/6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2=12.813,P=0.000);肺结核组实变影(86.0%,86/100)较NTM肺病组(67.6%,50/74)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2=8.465,P=0.004)。NTM肺病组空洞位于肺周边邻近胸膜增厚者(95.1%,39/41)较肺结核组(61.8%,42/68)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2=14.909,P=0.000)。NTM肺病组中结节<1cm者(88.5%,54/61)较肺结核组(54.9%,50/91)多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2=19.059,P=0.000);肺结核组中多种大小不等的结节混合存在者(31.9%,29/91)较NTM肺病组(8.2%,5/61)多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2=11.784,P=0.001)。肺结核组并发胸腔积液(34.0%,34/100)较NTM肺病组(20.3%,15/74)多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2=3.963, P=0.047)。 结论 NTM肺病和肺结核HRCT表现有一定的相似性及相异性。CT分型、支气管扩张的分布及优势部位、实变的发生率、结节的大小对鉴别诊断有意义,紧密结合临床有助于诊断。  相似文献   

3.
目的 评价参芪十一味颗粒治疗抗结核药物引起白细胞减少症的临床效果。方法 收集2015年9月至2017年2月河南省许昌市结核病防治所结核内科收治的规范抗结核药物治疗后引起白细胞减少症的初治肺结核患者158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单一服用参芪十一味颗粒治疗白细胞减少症组(简称“A组”,79例)和单一服用利可君片治疗组(简称“B组”,79例),疗程均为1个月。观察治疗1个月后两组患者白细胞减少症的改善有效率,以及治疗前后患者外周血白细胞计数(WBC)和白细胞减少症相关主要症状的改善情况,并记录两组患者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 A组白细胞减少症改善总有效率[94.44%(68/72)]、外周血WBC值[(5.12±0.76)×10 9/L]均明显高于B组[72.97%(54/74)和(4.09±1.02)×10 9/L](χ 2=10.14,P=0.021;t=4.38,P=0.017);治疗后A组和B组外周血WBC值均明显高于治疗前 [(3.26±1.02)×10 9/L和(3.18±0.82)×10 9/L] (t=5.79,P=0.010;t=4.15,P=0.018)。治疗后A组和B组患者的头晕[8.33%(6/72),9.46%(7/74)]、低热[2.78%(2/72),2.70%(2/74)]、乏力[5.56%(4/72),4.05%(3/74)]等主要症状较治疗前[27.78%(20/72),28.38%(21/74); 15.28%(11/72),16.22%(12/74);40.28%(29/72),41.89%(31/74)]均有明显改善 (χ 2=12.34,P=0.008;χ 2=12.09,P=0.008; χ 2=8.83,P=0.011;χ 2=8.16,P=0.010; χ 2=17.26,P=0.020;χ 2=18.09,P=0.020);但两组患者间治疗后的头晕、低热、乏力等主要症状的改善情况,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 2=1.43,P=0.437;χ 2=2.62,P=0.406; χ 2=1.95,P=0.410)。A组患者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率[83.33%(60/72)]与B组患者[86.49%(64/74)]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 2=3.03, P=0.382)。 结论 参芪十一味颗粒可有效改善抗结核药物所致的白细胞减少症,减少白细胞减少引起的症状,安全性较高,有较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手术治疗稳定期肺结核并发食管下段癌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 收集2009年3月至2014年3月泰安市肿瘤(结核病)防治院收治的34例稳定期肺结核并发食管下段癌患者(A组),以及同期310例单纯食管下段癌患者(B组),均行常规食管下段癌手术治疗。回顾性分析在手术时间、出血量、切除率、术后低氧血症、延迟发热、心律失常、肺部并发症、切口不愈、吻合口瘘、手术死亡率、生存率等在2组患者间的差异。采用DPS 10.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 x ˉ ±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为小样本数据,采用校正χ 2检验。均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A组患者的手术时间[(3.4±0.4)h]、出血量[(181.0±71.4)ml]、手术根治性切除率(94.1%,32/34)与B组[分别为(3.1±0.4)h、(165.0±80.5)ml、93.5%(290/31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77,P=0.055;t=0.73, P=0.241;χ 2=0.06, P=0.810)。A组患者术后低氧血症(17.6%,6/34)、手术延迟发热(32.4%,11/34)、肺部并发症(23.5%,8/34)的发生率明显高于B组(分别为6.5%,20/310;16.1%,50/310;10.3%,32/310)(χ 2=4.01,P=0.045;χ 2=4.47,P=0.034;χ 2=3.99,P=0.045);但心律失常(8.8%,3/34)、切口不愈(2.9%,1/34)、吻合口瘘(5.9%,2/34)、手术死亡率(2.9%,1/34)的发生率与B组(分别为6.1%,19/310;2.9%,9/310;3.9%,12/310;1.0%,3/31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 2=0.06,P=0.810;χ 2=0.28,P=0.599;χ 2=0.01,P=0.915;χ 2=0.03,P=0.860)。A组1年生存率(94.1%,32/34)、2年生存率(67.6%,23/34)与B组(分别为93.9%,291/310;74.8%,232/31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 2=0.10,P=0.748;χ 2=0.49,P=0.482),但3年生存率A组(20.6%,7/34)明显低于B组(42.9%,133/310)(χ 2=5.43,P=0.019)。A组患者术后均未发生肺结核病情进展及播散情况。 结论 手术治疗稳定期肺结核并发食管下段癌的可行性、安全性较好,未出现肺结核病情进展及播散情况,可作为首选且有效的治疗方式。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分析结核性脑膜炎(TBM)的临床特征及预后影响因素。方法 收集2014—2017年在复旦大学附属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住院治疗的符合入组标准的164例临床确诊为初治TBM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性别、年龄、卡介苗接种史、体温、脑膜刺激征、TBM严重程度[采用英国医学研究理事会(MRC)评价表评分分级]、脑脊液参数、头颅MR或CT表现(脑积液、脑梗死、脑脓肿或结核瘤、脑膜强化)、胸部CT表现、机械通气、结核感染T细胞斑点试验(T-SPOT.TB)、脑脊液病原学结果、起病2周内应用利奈唑胺的患者例数、预后结局(治疗后9个月内);并根据预后结局将患者分为预后良好组(95例)和预后不良组(69例)。采用条件logistic逐步回归的方法对影响两组患者预后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预后不良组在0~15岁(36.2%,25/69)、MRC Ⅲ级(58.0%,40/69)、脑梗死(45.2%,28/62)、脑积液(54.8%,34/62)、机械通气(19.4%,13/67)患者中的发生率均高于预后良好组[分别为17.9%(17/95)、20.0%(19/95)、4.3%(4/93)、11.8%(11/93)、5.4%(5/92)](χ 2=7.06,P=0.008;χ 2=25.02,P=0.000;χ 2=37.91,P=0.000;χ 2=33.40,P=0.000;χ 2=7.53,P=0.006),而2周内使用利奈唑胺的比率(8.7%,6/69)低于预后良好组(21.1%,20/95)(χ 2=4.58,P=0.032)。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0~15岁[Wald χ 2=4.46,P=0.035,OR(95%CI)=3.51(1.09~11.22)]、MRC Ⅲ级[Wald χ 2=5.82,P=0.016,OR(95%CI)=3.95(1.29~12.09)]、脑梗死[Wald χ 2=22.82,P=0.000,OR(95%CI)=25.90(6.81~98.40)]、脑积液[Wald χ 2=19.13,P=0.000,OR(95%CI)=10.00(3.56~28.07)]是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而早期加用利奈唑胺是保护因素[Wald χ 2=6.48,P=0.011,OR(95%CI)=0.14(0.03~0.64)]。结论 0~15岁、MRC Ⅲ级、脑梗塞、脑积液是TBM预后不良的主要危险因素,早期加用利奈唑胺可以改善其预后。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艾滋病(AIDS)并发颈部淋巴结结核的临床特征及CT表现。方法 收集2015年1月至2019年7月南宁市第四人民医院经颈部淋巴结穿刺活检或手术后组织病理检查确诊为颈部淋巴结结核的142例临床资料完整的初治住院患者,按照是否并发AIDS分为并发组(AIDS并发颈部淋巴结结核,42例)和未并发组(未并发AIDS的颈部淋巴结结核,100例),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特征及CT表现。结果 并发组患者在男性[66.7%(28/42]、年龄[41.69(34.75,47.00)岁]、咳嗽[26.2%(11/42)]、乏力[16.7%(7/42)]、发热[38.1%(16/42)]等方面均明显高于未并发组[分别为44.0%(44/100)、30.64(22.00,32.75)岁、9.0%(9/100)、1.0%(1/100)、8.0%(8/100)](χ 2=6.867,P=0.009;Z=-5.300,P=0.000;χ 2=7.223,P=0.007;χ 2=10.867,P=0.001;χ 2=13.339,P=0.000),而CD4 + T淋巴细胞计数[152.50(69.25,241.75)个/μl]明显低于未并发组[598.00(452.00,748.00)个/μl](Z=-8.081,P=0.001)。在CT扫描表现上,并发组在淋巴结短径>2cm[47.6%(20/42)]、淋巴结融合[71.4%(30/42)]、淋巴结完全性与不完全性坏死并存型[45.2%(19/42)]、累及≥3个区[59.5%(25/42)]、累及≥4个区[33.3%(14/42)]等方面均明显高于未并发组[27.0%(27/100)、53.0%(53/100)、4.0%(4/100)、31.0%(31/100)、11.0%11/100)](χ 2值分别为5.679、4.136、37.056、10.075、10.170,P值均<0.05);在形态规则[16.7%(7/42)]、边界清楚[16.7%(7/42)]、不全性坏死[33.3%(14/42)]方面均明显低于未并发组[50.0%(50/100)、52.0%(52/100)、90.0%(90/100)](χ 2值分别为13.677、15.205、48.459,P值均=0.000)。结论 AIDS并发颈部淋巴结结核以男性、40岁以上患者多见;临床表现不典型,CD4 + T淋巴细胞计数明显降低。CT表现多见淋巴结短径>2cm、融合、边界不清、形态不规则,病变常累及≥3个分区的淋巴结,且多为并存型坏死。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分析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活检术诊断菌阴肺结核时取材部位的病灶形态、密度与诊断阳性率的关系,以提高菌阴肺结核的诊断准确率。方法 搜集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胸科医院2017年1—12月收治的103例经穿刺活检病理证实或临床试验性治疗确诊的菌阴肺结核患者,回顾性分析经CT引导下穿刺活检时各类病灶CT征象与诊断阳性率之间的关系。统计学处理采用IBM SPSS 24.0 软件,计数资料的比较采用χ 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1)病变形态:磨玻璃样影穿刺活检阳性率33.33%(1/3)。结节、实变、空洞、团块病灶穿刺活检阳性率分别为91.67%(33/36)、94.74%(18/19)、100.00%(21/21)、75.00%(18/24),该4种形态病灶穿刺活检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2=8.918,P=0.030);两两比较,结节组与实变组、空洞组、团块组比较(χ 2=0.174,P=0.677;χ 2=1.847,P=0.174;χ 2=3.137,P=0.077),实变组与空洞组、团块组比较(χ 2=1.134,P=0.287;χ 2=3.031,P=0.082),空洞组与团块组比较(χ 2=8.058,P=0.01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病变密度:纵隔窗不可测量组3例,病灶穿刺活检阳性率33.33%(1/3)。0~20HU无强化组、>20HU无强化或强化不明显组、>20HU且强化明显组的穿刺活检阳性率分别为96.88%(31/32)、94.34%(50/53)、60.00%(9/1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2=17.790,P=0.000)。该3种密度病灶穿刺阳性率两两比较, 0~20HU无强化与>20HU且强化明显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2=10.956,P=0.001)。>20HU无强化或强化不明显组与>20HU且强化明显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2=12.005,P=0.001)。0~20HU无强化与>20HU无强化或强化不明显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 2=0.286,P=0.593)。(3)病理检测:HE染色阳性33例、抗酸染色阳性87例、TB-DNA检测阳性91例, HE染色阳性率32.04%(33/103)、抗酸染色阳性率84.47%(87/103)、TB-DNA检测阳性率88.35%(91/103)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2=94.084,P=0.001)。 结论 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活检术对菌阴肺结核诊断具有重要价值,正确选择取材病灶的形态、密度进行穿刺能够提高穿刺活检的阳性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分析儿童气管支气管结核(tracheobronchial tuberculosis,TBTB)的临床相关因素及支气管镜下特点,为TBTB的早期诊断提供线索。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6年7月至2014年1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收住入院并进行了支气管镜检查的肺结核患儿240例,最终根据支气管镜检查结果确诊TBTB 130例(简称“TBTB组”),非TBTB的肺结核 110例(简称“非TBTB组”)。对两组患儿的基本资料、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支气管镜下特点等进行分析比较。使用SPSS 22.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秩和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 2检验,病灶位置的数目和年龄的相关性采用Spearman等级相关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TBTB组患儿的中位年龄[(1.6岁(四分位数:0.8岁,5.5岁)]显著低于非TBTB组[4.5岁(四分位数:1.1岁,10.1岁)](U=5309.500,P=0.001)。TBTB组年龄<2岁的患儿占57.7%(75/130),高于非TBTB组的34.5%(38/110)(χ 2=12.813,P=0.000)。喘息与气促症状的发生率在TBTB组(23.1%,30/130)显著高于非TBTB组(5.5%,6/110)(χ 2=14.513,P=0.000)。TBTB组结核分枝杆菌培养阳性率(21.5%,28/130)显著高于非TBTB组(7.3%,8/110)(χ 2=9.510,P=0.002)。TBTB组患儿胸部CT有22.3%(29/130)存在气道阻塞征象,显著高于非TBTB组(4.5%,5/110)(χ 2=15.460,P=0.000)。通过支气管镜检查,TBTB组患儿淋巴结瘘型(lymph node erosion,LNE)占95.4%(124/130),干酪样肺炎侵蚀破坏临近支气管(caseous pneumonia erosion, CPE)者占6.2%(8/130)。初次镜检时,77.7%(101/130)的TBTB患儿为淋巴结瘘型破溃期,17.7%(23/130)为淋巴结瘘型破溃前期。TBTB最常见累及右主支气管(33例)、右支气管中间段(32例)和右上叶支气管(30例)。单个肺叶支气管受累的TBTB患儿的中位数年龄[2.2岁(四分位数:1.0岁,6.1岁)]显著高于多个肺叶支气管受累患儿[1.0岁(四分位数:0.5岁,1.8岁)](U=1176.500,P=0.002),且受累肺叶支气管的数目与患儿年龄呈负相关(Pearson相关系数=-0.222,P=0.011)。 结论 对于有喘息和气促表现、胸部影像提示气道阻塞的肺结核患儿,需高度怀疑TBTB,及早行支气管镜检查以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结核性脑膜炎(tuberculous meningitis,TBM)并发颅神经损伤的临床特征。方法 收集2014年6月至2017年1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胸科医院收治的486例经临床诊断性治疗确诊为TBM的患者资料,其中414例(85.2%)未出现颅神经损伤(无颅神经损伤组),72例(14.8%)并发颅神经损伤(有颅神经损伤组)。分析两组患者临床特征和转归情况,以及并发颅神经损伤的危险因素。结果 72例有颅神经损伤组患者在发热(90.3%,65/72)、头痛(90.3%,65/72)、恶心呕吐(56.9%,41/72)、意识障碍(54.2%,39/72)、误诊率(38.9%,28/72)方面均高于无颅神经损伤组[分别为77.3%(320/414)、66.7%(276/414)、22.7%(94/414)、31.4%(130/414)、26.6%(110/414)](χ 2=6.280,P=0.012;χ 2=16.334,P=0.000;χ 2=35.840,P=0.000;χ 2=14.015,P=0.000;χ 2=5.201,P=0.023);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TBM患者并发颅神经损伤的危险因素为有头痛的症状[OR(95%CI)=4.109(1.806~9.349),Wald χ 2=11.353,P=0.001]、有意识障碍[OR(95%CI)=2.531(1.493~4.290),Wald χ 2=11.901,P=0.001]。72例并发颅神经损伤的患者多见视神经(52.8%,38/72)、动眼神经(56.9%,41/72)损伤,两组颅神经同时受累16例(22.2%),三组颅神经同时受累3例(4.2%)。抗结核药物治疗2个月后随访,69例(95.8%)患者颅神经损伤完全恢复,1例(1.4%)患者因病情严重死亡,仅2例(2.8%)患者遗留有动眼神经和视神经损伤后遗症。 结论 TBM患者并发颅神经损伤并不少见,误诊率较高,发热、头痛、恶心呕吐、意识障碍等症状较明显,且头痛、意识障碍与出现颅神经损伤密切相关,经有效抗结核治疗转归良好。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血清结核抗体[相对分子质量为38000(38kD)的免疫球蛋白(IgG)]对活动性结核病的诊断价值,并与同期采用外周血行结核感染T淋巴细胞斑点试验(T-SPOT.TB)的检测结果进行比较。方法 回顾性研究2012年1月1日至2014年12月31日期间上海市肺科医院收治入院的活动性结核病患者2146例及非结核病患者1671例。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ROC)曲线计算并比较血清结核抗体对培养阳性肺结核、临床诊断肺结核和肺外结核的诊断价值;并比较血清结核抗体及T-SPOT.TB检测诊断活动性结核病的敏感度、特异度和ROC曲线下面积(AUC面积),总体评估血清结核抗体对活动性结核病的辅助诊断价值。结果 血清结核抗体对于培养阳性肺结核诊断的敏感度(47.1%,246/522)明显高于临床诊断肺结核(25.9%,388/1499)和肺外结核(24.8%,31/1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2值分别为81.15和20.53,P值均<0.001);血清结核抗体对临床诊断肺结核和肺外结核两组之间的敏感度进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 2=0.07,P=0.790);与外周血T-SPOT.TB检测结果比较,血清结核抗体检测诊断活动性结核病的敏感度(30.6%,657/2146)明显低于T-SPOT.TB检测(76.2%,1635/2146)(χ 2=799.00,P=0.000);对于活动性结核病的诊断,血清结核抗体检测的AUC面积(0.619;95%CI:0.604~0.635)小于T-SPOT.TB(0.781; 95%CI:0.768~0.794)(χ 2=14.00,P=0.000)。血清结核抗体的诊断特异度(93.2%,1557/1671)高于T-SPOT.TB检测(70.1%,1171/1671)(χ 2=316.00,P=0.000)。 结论 目前临床使用的血清结核抗体辅助诊断活动性结核病的敏感度尚需提高,应该研发敏感度更高的结核抗体试剂盒,以便能为临床提供更有价值的诊断工具。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肺结核患者肺部局灶性磨玻璃样(focal ground-glass opacity,fGGO)病灶的CT特征,以提高对肺结核少见征象的认识。方法 收集2009—2019年北京胸科医院确诊的11例具有fGGO病灶的肺结核患者(肺结核组,11个fGGO病灶),其中7例经临床综合诊断、3例经手术组织标本病理检查证实、1例经皮肺穿刺活检病理证实。同期按照1∶4比例选取经我院手术病理证实的44例具有fGGO病灶的肺癌患者(肺癌组,44个fGGO病灶)。分析两组患者fGGO病灶的CT扫描特征。结果 肺结核组和肺癌组患者fGGO病灶分布在上叶[分别为63.6%(7/11)和65.9% (29/44)]、中叶[分别为9.1% (1/11)和11.4%(5/44)]、下叶[分别为27.3%(3/11)和22.7%(10/44)]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 2=2.608,P=0.106)。肺结核组fGGO病灶呈圆或椭圆形[36.4%(4/11)]、边缘与肺交界面清晰[9.1%(1/11)]、有分叶[0.0%(0/11)]的比例均明显低于肺癌组[77.3%(34/44)、93.2%(41/44)、43.2%(19/44)](χ 2=5.114,P=0.024;χ 2=29.974,P=0.000;χ 2=5.473,P=0.019)。肺结核组fGGO病灶内部密度均匀[9.1%(1/11)]、有支气管影或空泡[0.0% (0/11)]、出现增粗或扭曲血管影[0.0%(0/11)]的比率均明显低于肺癌组[分别为54.5%(24/44)、38.6%(17/44)、77.3%(34/44)](χ 2=7.333,P=0.007;χ 2=4.475,P=0.034;χ 2=19.108,P=0.000),而多发结节样病灶[90.9%(10/11)]的比率高于肺癌组[0.0%(0/44)] (χ 2=42.969,P=0.000)。结论 肺结核fGGO病灶分布与肺癌无特异性差别;依据fGGO边缘模糊、无分叶、无胸膜凹陷征、病灶内部密度不均匀、无支气管影或空泡、无增粗或扭曲血管影、多发簇状分布结节样病灶的CT表现,在与肺癌鉴别诊断时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对比分析表现为磨玻璃样影(ground-glass opacity,GGO)型肺癌(简称“GGO型肺癌”)并发陈旧性肺结核与实性结节(subsolid-nodule,SN)型肺癌(简称“SN型肺癌”)并发陈旧性肺结核的不同临床特点,以达到早期识别及治疗磨玻璃样影肺癌并发陈旧性肺结核的目的。方法 收集我院自2008年1月 至 2018年2月确诊并符合入组标准的 45 例肺癌并发陈旧性肺结核的患者,将GGO型肺癌并发陈旧性肺结核的患者设为研究组(简称“GGO组”,共16例),SN型肺癌并发陈旧性肺结核患者设为对照组(简称“SN组”,共29例),回顾性分析两组患者临床表现、CT扫描表现、手术方式、病理类型等。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 2检验,均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1)年龄:GGO组平均年龄(51.0±6.1)岁,SN组(59.6±8.4)岁,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58, P<0.001)。(2)结核病史:GGO组平均(19.5±2.6)年, SN组平均(23.3±3.1)年,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16, P<0.001)。(3)确诊时间:GGO组平均(382.0±27.0)d,SN组平均(9.5±5.1)d,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7.69, P=0.000)。(4)区域淋巴结是否转移:GGO组16例(100.0%)均未见局部淋巴结转移(N0);同侧支气管周围和(或)同侧肺门淋巴结及肺内淋巴结有转移(N1) 0例(0.0%);同侧纵隔内和(或)隆突下淋巴结转移(N2) 0例(0.0%)。SN组16例(55.2%)未见N0;N1 9例(31.0%);N2 4例(13.8%);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2=9.99, P=0.003)。(5)肿瘤与结核病灶的位置关系:GGO组同叶4例(25.0%),异叶12例(75.0%);SN组同叶18例(62.1%),异叶11例(37.9%);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2=4.28,P=0.038)。(6)病理类型:GGO组 鳞癌1例(6.3%),腺癌14例(87.5%),大细胞癌 1例(6.3%);SN组鳞癌12例(41.4%),腺癌15例(51.7%),腺鳞癌2例(6.9%);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2=6.78,P=0.029)。(7)手术方式:GGO组行肺叶切除11例(68.8%,11/16),肺段切除1例(6.2%,1/16),肺楔形切除2例(12.5%,2/16),肺叶加楔形切除2例(12.5%,2/16);SN组全部行肺叶切除(100.0%,29/29);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2=15.66,P=0.000)。结论 GGO型肺癌与SN型肺癌并发陈旧性肺结核相比较,具有临床表现无特异性,发病年龄低,确诊周期长,肿瘤分布与结核病灶无明显相关,纵隔淋巴结肿大与淋巴结转移无相关性,手术方式多样及病理类型以腺癌为主等特点,为肺癌并发肺结核的一种特殊类型。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初治继发性肺结核患者治疗过程中并发颈部淋巴结结核的危险因素。方法 收集2018年12月至2020年7月于西安市胸科医院住院确诊的符合纳入标准的357例初治继发性肺结核,其中57例并发颈部淋巴结结核(简称“并发组”); 300例未并发颈部淋巴结结核(简称“未并发组”)。并发组中,年龄中位数(四分位数)[M(Q1,Q3)]为30(26,38)岁,其中14~<44岁年龄组有40例,≥44岁年龄组有17例。未并发组中,年龄M(Q1,Q3)为39(32,48)岁,其中14~<44岁年龄组有198例,≥44岁年龄组有102例。对患者年龄、性别、口腔黏膜炎、上呼吸道感染、是否使用免疫抑制剂、肺结核患者病程及痰菌检测情况等7项与颈部淋巴结结核发生情况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分别采用单因素分析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357例初治继发性肺结核患者发生颈部淋巴结结核的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未并发组和并发组在上述各因素中,年龄≥44岁者占比分别为34.0%(102/300)、29.8%(17/57);男性占比分别为45.7%(137/300)、40.4%(23/57);发生口腔黏膜炎者占比分别为11.7%(35/300)、45.6%(26/57);发生上呼吸道感染者占比分别为16.3%(49/300)、36.8%(21/57);使用免疫抑制剂者占比分别为8.0%(24/300)、10.5%(6/57);肺结核患病时间>3个月者占比分别为41.0%(123/300)、38.6%(22/57);痰菌阳性者占比分别为19.3%(58/300)、68.4%(39/57)。两组比较,χ2值分别为0.376、0.547、38.963、12.781、0.397、0.115、58.326,P值分别为0.540、0.459、0.000、0.000、0.529、0.735、0.000。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发生口腔黏膜炎(Wald χ2=12.279,OR=3.564,95%CI=1.751~7.255,P=0.004)、发生上呼吸道感染(Wald χ2=9.987,OR=3.092,95%CI=1.535~6.227,P=0.002)及痰菌阳性(Wald χ2=26.320,OR=5.880,95%CI=2.989~11.568,P=0.000)是初治继发性肺结核治疗过程中发生颈部淋巴结结核的危险因素。结论 初治继发性肺结核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发生口腔黏膜炎、上呼吸道感染及痰菌阳性的患者易并发颈部淋巴结结核,可作为临床预防的关注因素。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初治继发性肺结核患者治疗过程中并发颈部淋巴结结核的危险因素。方法 收集2018年12月至2020年7月于西安市胸科医院住院确诊的符合纳入标准的357例初治继发性肺结核,其中57例并发颈部淋巴结结核(简称“并发组”); 300例未并发颈部淋巴结结核(简称“未并发组”)。并发组中,年龄中位数(四分位数)[M(Q1,Q3)]为30(26,38)岁,其中14~<44岁年龄组有40例,≥44岁年龄组有17例。未并发组中,年龄M(Q1,Q3)为39(32,48)岁,其中14~<44岁年龄组有198例,≥44岁年龄组有102例。对患者年龄、性别、口腔黏膜炎、上呼吸道感染、是否使用免疫抑制剂、肺结核患者病程及痰菌检测情况等7项与颈部淋巴结结核发生情况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分别采用单因素分析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357例初治继发性肺结核患者发生颈部淋巴结结核的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未并发组和并发组在上述各因素中,年龄≥44岁者占比分别为34.0%(102/300)、29.8%(17/57);男性占比分别为45.7%(137/300)、40.4%(23/57);发生口腔黏膜炎者占比分别为11.7%(35/300)、45.6%(26/57);发生上呼吸道感染者占比分别为16.3%(49/300)、36.8%(21/57);使用免疫抑制剂者占比分别为8.0%(24/300)、10.5%(6/57);肺结核患病时间>3个月者占比分别为41.0%(123/300)、38.6%(22/57);痰菌阳性者占比分别为19.3%(58/300)、68.4%(39/57)。两组比较,χ2值分别为0.376、0.547、38.963、12.781、0.397、0.115、58.326,P值分别为0.540、0.459、0.000、0.000、0.529、0.735、0.000。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发生口腔黏膜炎(Wald χ2=12.279,OR=3.564,95%CI=1.751~7.255,P=0.004)、发生上呼吸道感染(Wald χ2=9.987,OR=3.092,95%CI=1.535~6.227,P=0.002)及痰菌阳性(Wald χ2=26.320,OR=5.880,95%CI=2.989~11.568,P=0.000)是初治继发性肺结核治疗过程中发生颈部淋巴结结核的危险因素。结论 初治继发性肺结核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发生口腔黏膜炎、上呼吸道感染及痰菌阳性的患者易并发颈部淋巴结结核,可作为临床预防的关注因素。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风湿性疾病并发肺结核患者的免疫学指标特点。方法 搜集2017年7月至2019年7月解放军总医院第八医学中心全军结核病研究所明确诊断为风湿性疾病并发肺结核患者117例(观察组),采用系统抽样方法随机选取同时期诊断为单纯肺结核患者117例(对照组)进行研究。比较两组患者结核抗体检测阳性率、γ-干扰素释放试验阳性率和T淋巴细胞亚群计数的差异。结果 结核抗体38kD+16kD(1kD=相对分子质量1000)和结核抗体38kD的检测中观察组患者阳性率[分别为6.84%(8/117)、21.37%(25/117)]均低于对照组患者的阳性率[分别为33.33%(39/117)、71.79%(84/11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25.59、59.78,P值均为0.000)。观察组患者γ-干扰素释放试验阳性率为57.26%(67/117)与对照组患者阳性率[55.56%(65/117)]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70,P=0.792)。淋巴细胞亚群检测中观察组患者外周血CD4+细胞计数的中位数(四分位数)[M(Q1,Q3)]为513.00(339.75,844.50)个/μl,CD4+/CD8+值的M(Q1,Q3)为0.96(0.74,1.53),均高于对照组患者外周血CD4+细胞绝对计数[M(Q1,Q3)为380.00(320.00,503.00)个/μl]和CD4+/CD8+值[M(Q1,Q3)为0.91(0.74,0.96)],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2.11,P=0.035;Z=4.90,P=0.000)。而观察组外周血CD8+细胞计数[M(Q1,Q3)为377.50(193.00,528.50)个/μl]低于对照组[M(Q1,Q3)为475.00(410.00,524.00)个/μl],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27,P=0.023)。结论 风湿性疾病并发肺结核患者结核抗体检测阳性率及外周血CD8+细胞计数低于单纯肺结核患者,外周血CD4+细胞计数高于单纯肺结核患者,γ-干扰素释放试验阳性率与单纯肺结核患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16.
石倩  陈志 《中国防痨杂志》2020,42(10):1087-1091
目的 探讨风湿性疾病并发肺结核患者的免疫学指标特点。方法 搜集2017年7月至2019年7月解放军总医院第八医学中心全军结核病研究所明确诊断为风湿性疾病并发肺结核患者117例(观察组),采用系统抽样方法随机选取同时期诊断为单纯肺结核患者117例(对照组)进行研究。比较两组患者结核抗体检测阳性率、γ-干扰素释放试验阳性率和T淋巴细胞亚群计数的差异。结果 结核抗体38kD+16kD(1kD=相对分子质量1000)和结核抗体38kD的检测中观察组患者阳性率[分别为6.84%(8/117)、21.37%(25/117)]均低于对照组患者的阳性率[分别为33.33%(39/117)、71.79%(84/11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25.59、59.78,P值均为0.000)。观察组患者γ-干扰素释放试验阳性率为57.26%(67/117)与对照组患者阳性率[55.56%(65/117)]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70,P=0.792)。淋巴细胞亚群检测中观察组患者外周血CD4+细胞计数的中位数(四分位数)[M(Q1,Q3)]为513.00(339.75,844.50)个/μl,CD4+/CD8+值的M(Q1,Q3)为0.96(0.74,1.53),均高于对照组患者外周血CD4+细胞绝对计数[M(Q1,Q3)为380.00(320.00,503.00)个/μl]和CD4+/CD8+值[M(Q1,Q3)为0.91(0.74,0.96)],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2.11,P=0.035;Z=4.90,P=0.000)。而观察组外周血CD8+细胞计数[M(Q1,Q3)为377.50(193.00,528.50)个/μl]低于对照组[M(Q1,Q3)为475.00(410.00,524.00)个/μl],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27,P=0.023)。结论 风湿性疾病并发肺结核患者结核抗体检测阳性率及外周血CD8+细胞计数低于单纯肺结核患者,外周血CD4+细胞计数高于单纯肺结核患者,γ-干扰素释放试验阳性率与单纯肺结核患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分析HIV检测阳性脊柱结核患者的疾病特征,以及强化围手术期管理的效果。方法 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将2014年1月至2018年1月成都市公共卫生临床医疗中心收治的HIV检测阳性脊柱结核患者23例作为HIV阳性组,将同期收治的单纯脊柱结核患者316例作为对照组。计量资料采用“ x ˉ ±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率或构成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 2检验,均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HIV阳性组PPD试验阳性率[21.7%(5/23)]、结核感染T细胞斑点试验阳性率[47.8%(11/23)]、结核抗体检测阳性率[13.0%(3/23)]、痰涂片抗酸杆菌检查阳性率[4.3%(1/23)]、并发肺结核发生率[21.7%(5/23)]、典型脊柱结核影像学特征发现率[43.5%(10/23)]、结核中毒症状发生率[13.0%(3/23)]均低于对照组[81.0%(256/316)、84.8%(268/316)、28.2%(89/316)、21.2%(67/316)、60.8%(192/316)、82.0%(259/316)、58.9%(186/316)]。除结核抗体阳性率、痰涂片查抗酸杆菌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 2值分别为42.42、21.75,P值分别为0.115、0.051)外,其余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 2值分别为204.99、232.23、142.52、220.68、132.16,P值均为0.000)。HIV阳性组CD4 +T淋巴细胞计数<350个/μl者的检出率为82.6%(19/23),高于对照组[20.6%(65/31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2=52.17,P=0.000)。HIV阳性组通过强化围手术期管理后,CD4 +T淋巴细胞计数、血清白蛋白定量,血红蛋白量分别为(285.17±23.04)个/μl、(40.44±0.37)g/L、(129.30±1.72)g/L,较强化围手术期管理前[(219.83±26.56)个/μl、(29.51±0.94)g/L、(97.48±3.16)g/L]有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6.804、-10.977、-8.318,P值均为0.000);体质量指数强化围手术期管理前、后分别为20.84±0.29、20.85±0.2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541,P=0.594)。HIV阳性组术后标本培养耐药率、肝功能损伤率、结核未愈率、远期死亡率分别为30.4%(7/23)、65.2%(15/23)、8.7%(2/23)、8.7%(2/23),均高于对照组[13.0%(41/316)、34.5%(109/316)、0.9%(3/316)、0.6%(2/31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 2值分别为10.11、37.71、15.04、17.39,P值分别为0.020、0.006、0.003、0.001)。结论 HIV检测阳性脊柱结核患者与单纯脊柱结核患者比较,临床各项指标检测结果大多降低;通过强化围手术期管理,患者免疫学与营养学指标有所改善。  相似文献   

18.
目的 通过分析上海市静安区老年(≥60岁)与非老年(<60岁)肺结核患者的流行特征,为老年结核病的防治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的子系统《结核病管理信息系统》导出静安区2014年4月1日至2019年3月31日登记为首次管理、病种为“肺结核”的患者病案信息、诊疗情况、0月序时的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治疗效果及转归等。再将患者病案信息按照年龄≥60岁(≥60岁组)和<60岁(<60岁组)分别整理统计,对比分析两组肺结核患者的特征。结果 2014年4月1日至2019年3月31日,全人群共登记肺结核患者1563例,其中≥60岁组患者555例(35.51%),5年来构成比由27.62%(95/344)上升至41.30%(114/276),呈上升趋势(χ2=7.501,P=0.006)。≥60岁组患者中,本市户籍[95.86%(532/555)]、男性[74.59%(414/555)]明显高于<60岁组患者[分别为61.71%(622/1008)、68.35%(689/1008)](χ2=2.160、6.713;P=0.000、0.010)。静安区≥60岁组与<60岁组肺结核患者的主要来源均以因症就诊[分别为67.21%(373/555)和69.35%(699/1008)]及转诊[30.27%(168/555)和28.37%(286/1008)]等被动发现方式为主。≥60岁组患者在并发其他疾病[26.13%(145/555)]、病原学检测阳性[46.67%(259/555)]、复治[14.59%(81/555)]、0月序痰涂片阳性[41.62%(231/555)]和胸部X线摄影(简称“胸片”)检查异常[99.10%(550/555)]等方面均高于<60岁组[分别为14.19%(143/1008)、35.32%(356/1008)、9.23%(93/1008)、25.69%(259/1008)、96.73%(975/1008)](χ2值分别为33.946、19.318、10.427、42.189、8.496;P值分别为0.000、0.000、0.001、0.000、0.004)。≥60岁组患者在2个月末痰涂片阴转率[73.59%(170/231)]、治愈或完成疗程率[80.18%(445/555)]等方面均低于<60岁组[分别为85.33%(221/259)、92.86%(936/1008)](χ2值分别为10.430、57.199;P值分别为0.001、0.000)。结论 静安区全人群登记肺结核患者逐年下降,而老年登记肺结核患者占比高且逐年上升,应重点关注本市户籍、男性、并发基础疾病的老年人群,并结合该类人群的痰菌检测及胸片检查阳性率高、治疗效果差等特点积极开展主动筛查和规范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