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魏勇  刘少稳 《心脏杂志》2012,24(2):271-274
栓塞和血栓形成是房颤(AF)和冠心病的常见并发症,所以对于AF并发冠心病患者进行抗栓治疗就至关重要。治疗AF需要口服抗凝剂以减少缺血性卒中,而对冠心病患者则需要长期抗血小板治疗以减少冠状动脉事件。对于AF并发冠心病的患者,如何平衡抗凝或(联合)抗血小板的获益与出血风险?已成为临床讨论的焦点。本文结合2010年《ESC心房颤动治疗指南》及当前的询证学依据,详细综述了AF并发冠心病这一类栓塞高危人群的抗栓治疗策略。  相似文献   

2.
正心房颤动(房颤)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其发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增加。全球房颤约为3350万例,预计2060年患病人数将再增加2倍~([1-2])。房颤和冠心病有诸多共同的危险因素,如年龄、高血压病、糖尿病等,临床实践中两种疾病常常易共存,约有1/3房颤患者合并冠心病~([3])。心房血栓和冠状动脉内血栓形成机制不同,两者抗栓治疗策略也不同。抗血小板药物治疗是冠心病二级预防的基础和关  相似文献   

3.
冠状动脉瘤样扩张又称冠状动脉瘤(CAA)。CAA内血栓形成导致急性心肌梗死在临床上比较少见,患者病变瘤体内往往血栓负荷较重。强化抗血小板聚集、支架置入等常规治疗策略可能并不适合这类患者。本文报道1例采用单纯血栓抽吸、术后长期抗凝联合冠心病二级预防治疗CAA内血栓形成导致心肌梗死患者。  相似文献   

4.
<正>冠状动脉慢血流(coronary slow flow phenomenon,CSFP)是指在在冠状动脉造影(coronary angiogram,CAG)时没有发现冠状动脉存在明显病变,同时排除了冠状动脉痉挛、血栓、扩张、结缔组织病变和心脏瓣膜病等继发因素后,冠状动脉远端血流灌注延迟的现象[1]。CSFP可能导致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心肌缺血,甚至心肌梗死,随着临床CAG的普及,CSFP日益受到重视,常规冠心病二级预防药物治疗效果欠佳。近  相似文献   

5.
正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是临床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之一,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是其治疗的主要方法~([1]),支架内血栓形成(ST)则是PCI少见但严重的并发症~([2])。1 支架内血栓定义支架内血栓是指支架植入冠状动脉(冠脉)后,支架植入部位形成血栓,导致冠脉完全或不完全闭塞。根据PCI后发生ST时间不同将其分为急性ST(≤24 h)、亚急性ST(24 h≤30 d)、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冠心病介入治疗后冠状血管内腔的情况及其与介入治疗方法的关系.方法应用冠脉血管内窥镜观察31例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早期和恢复期)患者,经皮冠状动脉腔内再通术(PTCR)组14例,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组10例,支架置入组15例(其中8例行PTCA后置入支架)治疗后即刻及1个月后的冠状动脉内腔血栓的形态、颜色情况.结果在支架置入组中冠状动脉内腔均为附壁内栓,无一例是管腔内血栓;而在PTCR组和PTCA组中管腔内血栓分别占86%和90%,比支架置入组管腔内血栓多(P<0.001).结论通过冠脉血管内窥镜的应用得知,在冠心病介入治疗中,支架置入术在降低急性冠状动脉闭塞及再狭窄等并发症的发生率方面优于PTCA和PTCR.  相似文献   

7.
正老年冠心病合并静脉血栓栓塞症(venous thromboembolism, VTE)的临床发生率逐年增加。虽然,血栓形成导致血管阻塞是其共性病理改变,但是,发生在冠状动脉与静脉部位的不同、血栓机制不同,导致抗栓治疗的药物选择与方法不同,联合抗凝及抗血小板治疗增加出血风险。近年来研究表明,随着新型抗凝药物的广泛应用,冠心病合并VTE患者的综合抗栓治疗研究取得一些临床证据。为此,本研究就不同临床类型冠心病合并VTE患者抗栓治疗研究进展进行  相似文献   

8.
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不能治愈的进行性疾病,常影响冠状动脉灌注。经皮冠状动脉腔内血管成形术(PTCA)自从1977年9月16日首次应用于人体以来,技术上发展迅速,如今已被认为是某些冠心病的选择性治疗方法。技术:在右心室安置临床起搏导管,并给予数种预防血栓的药物(乙酰水杨酸,右旋糖酐和肝素)和血管扩张剂(硝酸酯和钙阻滞剂)以保护病人。经股部或臂部动脉,将一双腔带气囊的导管插到冠状动脉口,置于冠状动脉的狭窄部位,用造影剂充满气  相似文献   

9.
正2019年ESC慢性冠状动脉综合征(CCS)诊疗指南首次提出CCS概念,是指除急性冠状动脉血栓形成主导的临床表现外,冠心病不同发展阶段,提示非急性期冠心病是动态变化的过程,随时有进展为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风险~[1]。在破溃或侵蚀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上叠加血栓形成是心肌梗死、脑卒中和急性肢体缺血等临床事件的主要发生机制。应用预防动脉粥样硬化、稳定斑块或抗栓药物等措施,可减少上述血栓栓塞的发生。虽然动脉粥样硬化患者长期服用阿司匹林可使心血管事件  相似文献   

10.
正心房颤动(AF)以非瓣膜性AF多见。对于CHA2DS2-VASc评分≥2分(女性为3分)的脑卒中高危患者,血栓栓塞事件的防治是AF患者治疗的重点。部分患者存在高龄、抗凝无效、抗凝禁忌,为血栓栓塞事件的防治带来困难。对此类脑卒中高危的老年患者,左心耳封堵术(LAAC)能替代非瓣膜性AF患者的抗凝治疗,有效预防血栓栓塞事件,同时减少抗凝相关出血事件。  相似文献   

11.
<正>心房颤动(房颤)是最常见的心律失常,发病率占总人口的1%~2%,且今后比例将会更高。预计到2050年,全球的房颤病人的总数将增加2.5倍。房颤和冠心病有很多共同危险因素,在临床中两种疾病常常共存。冠心病病人10%~15%伴有房颤,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后病人房颤的发生率为5%~7%。由于房颤血栓和冠状动脉内血栓形成机制不同,需采用不同的抗栓治疗方法。如何选择最佳的抗栓(抗凝、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不停跳冠状动脉移植术(OPCABG)后,心房颤动发生的临床相关因素,为临床预防和治疗术后发生的心房颤动(AF)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收集大兴区人民医院2013年1月至2016年12月期间,128例OPCABG患者,观察围术期的相关临床资料,按术后是否发生AF,分为AF组42例和非AF组86例。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患者年龄、左心房内径(LAD)、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术前动脉氧分压、右冠状动脉主干狭窄(≥70%)等因素与OPCABG术后AF发生的相关性。结果:OPCABG术后AF发生率为32.8%,多发生于术后1~3d。两组间比较显示:AF组年龄、左心室射血分数、左心房内径、动脉氧分压、右冠状动脉主干狭窄(≥70%)与非AF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分析结果提示:年龄、左心房内径、右冠状动脉主干狭窄(≥70%)是OPCABG术后发生AF的危险因素。结论:OPCABG术后AF的发生与年龄、左心房内径、右冠状动脉主干狭窄(≥70%)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3.
正心房颤动(atrial fibrillation,AF)作为临床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其所致的血栓栓塞现象是对AF患者危害最大的并发症,尤其在大于65岁的老年人群中,有15%~20%的缺血性卒中与其相关[1]。口服抗凝药物(oral anticoagulation,OAC)是CHA2DS2-VASc积分≥1分的非瓣膜性AF患者预防缺血性卒中的经典治疗,但在某些特定人  相似文献   

14.
心房颤动(atrial fibrillation,AF)血栓栓塞中高危患者需要长期服用口服抗凝药(oral anticoagulants,OACs)预防卒中及全身性栓塞事件。肝功能不全患者更易出现血栓或出血并发症。业已证明华法林和新型口服抗凝剂(new oral anticoagulants,NOACs)能安全地减少AF患者的血栓事件,但目前对于AF合并肝功能不全患者的最佳抗凝策略仍不清楚。鉴于目前批准上市的OACs都经肝脏代谢,肝功能不全不仅对这些药物的药代动力学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同时对凝血系统影响复杂。本文拟综述国内已批准的OACs在AF合并肝功能不全患者中的药代动力学变化及安全有效性情况,并据此提供该类人群OACs选择方案及剂量推荐,以期为临床上OACs的合理使用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15.
老年与青年冠心病有不同特点,两组冠状动脉病变差别也较大.作者分析了40岁以下青年冠心病患者和60岁以上老年冠心病患者的临床和冠状动脉造影特点,以此为临床治疗和预防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冠心病的临床干预方法主要有药物治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以及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三种,但实际上心脏康复治疗的作用在冠心病患者的管理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目前,临床上对冠心病还是重在疾病的下游治疗,疾病的预防与康复工作还很不完善、很不到位。本文谈冠心病介入术后心脏康复的价值、目前面临的困惑以及如何规范开展心脏康复管理工作。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不同给药途径预防急性心肌梗死(AMI)病人血栓抽吸后慢血流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6年6月—2017年7月我院收治的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病人80例,随机分为A组(血栓抽吸后经冠状动脉导管给药)和B组(血栓抽吸后经抽吸导管给药),各40例。比较两组治疗后血运、临床疗效及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 A组心肌梗死溶栓治疗血流分级(TIMI)Ⅲ级血流、TIMI心肌灌注分级(TMP)Ⅲ级血流、hST段50%恢复均低于B组(P0.05),慢血流发生率高于B组(P0.05)。A组住院期间恶性心律失常、心绞痛发生率均高于B组(P0.05)。结论 PCI术治疗STEMI,血栓抽吸后经抽吸导管给药相较于冠状动脉导管给药,能有效预防慢血流、无复流发生,提高病变冠状动脉血液灌注,提高病人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8.
冠状动脉性心脏病(冠心病)是心房纤颤(房颤,AF)发病重要的危险因素之一.随着冠心病治疗方法的不断发展和成熟,冠心病病人充血性心力衰竭的发病率虽呈下降趋势,但房颤仍然是冠心病,尤其是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的常见并发症[1].  相似文献   

19.
目的:血栓弹力图是临床用于检测患者即时全血出凝血状态的检测工具,通过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进行血栓弹力图出凝血功能检测,了解血栓病变与血栓弹力图参数之间的关系,评估患者血栓风险,指导临床抗栓治疗方案。方法:纳入ACS患者共328例,均给予规范双联抗血小板治疗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前常规肝素,PCI术后12 h内抽取血样,进行相关实验室检测及血栓弹力图检测分析。结果: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分为:血栓组及非血栓组。血栓组共66例,男性58例,女性8例;非血栓组262例,男性212例,女性50例。实验室检查结果显示:血栓组患者白细胞计数(P=0.02)、甘油三酯(P=0.003)及空腹血糖(P=0.024)较高,而非血栓组患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9)。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冠心病、血栓最大幅度(MA值)、血凝块强度(G值)、血浆纤维蛋白原、白细胞、甘油三酯以及空腹血糖都是血栓病变的危险因素(P0.05),且既往冠心病病史(P=0.018,比值比=2.197,95%可信区间:1.146~4.212)以及MA值(P=0.006,比值比=1.138,95%可信区间:1.038~1.248)是ACS发生血栓病变的独立预测因子。结论:血栓弹力图检测中的MA值是预测ACS患者血栓负荷的有效指标,对明确诊断冠心病的患者进行血栓弹力图评估能够在临床对抗血小板治疗效果进行初步评估。  相似文献   

20.
心房颤动(AF)是较为常见的一种房性心律失常,AF的发病率和年龄呈正相关。AF患者好发缺血性脑卒中,极易导致患者残疾或死亡。口服抗凝药物能够很好的预防脑栓塞和系统性栓塞,其中华法林最为经典。由于华法林的治疗范围太过狭窄;需要规律监测国际标准化比值(INR);易受食品药品影响等原因,使抗凝治疗在我国一直受限。新型口服抗凝剂(NOAC)的研发打开了抗凝治疗的新篇章,有望增加抗凝患者的治疗比例。射频消融和经皮左心耳封堵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在临床实践中得到了肯定。NOAC联合射频消融或左心耳封堵能有效降低AF患者的血栓栓塞风险,为AF的临床治疗提供更加全面以及有效的方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