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44 毫秒
1.
目的探讨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无症状性脑梗死与颈动脉颅外段狭窄的关系.方法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仪检测老年原发性高血压合并无症状性脑梗死组(n=50)和无无症状性脑梗死组(n=114)患者的颈动脉颅外段血管管腔直径、内膜-中层厚度、斑块及狭窄程度.结果老年高血压合并无症状性脑梗死组患者颈动脉颅外段狭窄的发生率及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率分别为92.0%和82.0%,显著高于没有无症状性脑梗死组(64.9%和58.8%;P=0.000和P=0.004);不稳定斑块发生率为38.0%,亦显著高于无无症状性脑梗死组(7.0%,P=0.000).与脑梗死病灶同侧的颈动脉颅外段狭窄发生率为69.8%,显著高于非梗死侧(35.1%,P=0.001).结论老年原发性高血压病合并无症状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颅外段狭窄和粥样硬化斑块,尤其是不稳定斑块有较高的发生率;颈动脉颅外段狭窄与颅内梗死病灶有同侧相关性.对老年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定期进行颈动脉彩色多谱勒超声检查,及早期发现颈动脉颅外段狭窄并采取相应措施,对预防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发生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老年高血压患者颈动脉颅外段硬化与无症状性脑梗死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林航  林敏 《高血压杂志》2006,14(6):439-441
目的探讨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无症状性脑梗死与颈动脉颅外段狭窄的关系。方法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仪检测老年原发性高血压合并无症状性脑梗死组(n=50)和无无症状性脑梗死组(n=114)患者的颈动脉颅外段血管管腔直径、内膜中层厚度、斑块及狭窄程度。结果老年高血压合并无症状性脑梗死组患者颈动脉颅外段狭窄的发生率及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率分别为92.0%和82.0%,显著高于没有无症状性脑梗死组(64.9%和58.8%;P=0.000和P=0.004);不稳定斑块发生率为38.0%,亦显著高于无无症状性脑梗死组(7.0%,P=0.000)。与脑梗死病灶同侧的颈动脉颅外段狭窄发生率为69.8%,显著高于非梗死侧(35.1%,P=0.001)。结论老年原发性高血压病合并无症状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颅外段狭窄和粥样硬化斑块,尤其是不稳定斑块有较高的发生率;颈动脉颅外段狭窄与颅内梗死病灶有同侧相关性。对老年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定期进行颈动脉彩色多谱勒超声检查,及早期发现颈动脉颅外段狭窄并采取相应措施,对预防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发生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正>颈动脉粥样硬化是缺血性脑卒中的危险因素之一,主要发生机制是管腔狭窄引起血流动力学改变及易损斑块脱落形成栓子,临床上很多患者存在严重的动脉狭窄而没有发生脑卒中,而发生脑卒中的患者相当比例并未发现严重的动脉狭窄。研究表明,易损斑块即使不引起严重的动脉狭窄,也会造成不同程度的缺血性脑卒中。与动脉狭窄比较,斑块本身成分及稳定性与缺血性脑血管事件密切相关,因此,易损性斑块检测、影响因素及治疗方法的选择具有重要意义,现就有关颈动脉易损斑块的检测及其对颈动脉斑块易损性的影响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症状相关侧颅内外血管狭窄程度、斑块性质与进展性脑卒中的相关性。方法将496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分为进展性脑卒中组(进展组,120例)和非进展性脑卒中组(非进展组,376例)。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仪和经颅彩色多普勒超声进行检查,比较2组患者症状相关侧血管狭窄程度、斑块性质的差异。结果24.2%的患者为进展性脑卒中。症状相关侧颅内外血管中、重度狭窄,进展组为79.2%,非进展组为55.1%,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4.97,P0.01)。症状相关侧颈动脉斑块性质与脑卒中进展无相关性(x~2=2.97,P0.05)。结论进展性脑卒中的发生与症状相关侧颅内外血管狭窄程度(≥50%)密切相关,其发病机制可能与狭窄所致的低灌注有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前循环颅内、外段血管斑块和狭窄分布特点及其与前循环缺血性脑卒中的关系。方法选择80例前循环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为实验组,另选同期60例非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为对照组,入院1周内检测血脂、血尿酸及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检测双侧前循环颅内、外段斑块性质及血管狭窄程度。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血管狭窄检出率明显升高(73.3%vs 91.3%,P<0.01),斑块发生率明显升高(55.0%vs 90.0%,P<0.01)。与颅外段血管中重度狭窄比较,颈动脉颅内段中重度狭窄明显增高(40.0%vs 60.0%,P<0.05)。结论颈动脉内的斑块形成及血管狭窄是前循环缺血性脑卒中发生的主要病因;颈动脉颅内段血管狭窄较颅外段常见,但颈动脉颅外段血管的不稳定斑块居多。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年龄与颈动脉管腔狭窄及斑块性质的关系。方法随机对照研究,选择2012年1月~2014年1月在青岛市市立医院行颈动脉超声检查的患者165例,根据临床及影像学表现分为缺血性脑卒中组100例和非脑卒中组65例,分析缺血性脑卒中发病的危险因素。其次,根据年龄分为中青年组(年龄≤59岁)36例,老年组(60~79岁)98例,高龄组(年龄≥80岁)31例,对3组患者的颈动脉狭窄程度、斑块性质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缺血性脑卒中组年龄、高血压、易损斑块及管腔重度狭窄比例明显高于非脑卒中组[(70.6±11.2)岁vs(65.1±12.8)岁,P=0.004;79.0%vs 60.0%,P=0.008;40.0%vs 24.6%,P=0.041;20.0%vs 6.2%,P=0.014]。高龄组管腔重度狭窄比例明显高于中青年组及老年组(54.8%vs 2.8%和6.1%,P0.01)。与中青年组比较,老年组和高龄组稳定斑块及易损斑块检出率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是缺血性脑卒中的危险因素(OR=1.039,95%CI:1.011~1.068,P=0.005)。年龄是颈动脉重度狭窄及易损斑块的危险因素(OR=1.225,95%CI:1.125~1.335,P=0.000;OR=1.035,95%CI:1.005~1.065,P=0.023)。结论年龄增长是缺血性脑卒中的危险因素,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比非脑卒中患者易损斑块多且管腔重度狭窄比例大。年龄≥60岁患者颈动脉易损斑块多于年龄≤59岁患者,年龄≥80岁患者管腔重度狭窄比例最高,发生缺血性脑卒中危险性可能更大。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的相关性。方法选取来宾市人民医院2012年12月—2015年12月收治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60例作为观察组,根据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分为无斑块组15例、稳定性斑块组20例、不稳定性斑块组25例,根据颈动脉狭窄程度分为正常组11例、轻度狭窄组23例和中重度狭窄组26例,根据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分为低分组12例、中分组21例、高分组27例;另选取同期体检健康者60例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受试者血清Hcy水平,比较不同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颈动脉狭窄程度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清Hcy水平。结果观察组患者血清Hcy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轻度狭窄组和中重度狭窄组患者血清Hcy水平高于正常组,中重度狭窄组患者血清Hcy水平高于轻度狭窄组(P0.05)。稳定斑块组和不稳定斑块组患者血清Hcy水平高于无斑块组,稳定斑块组患者血清Hcy水平高于不稳定斑块组(P0.05)。中分组和高分组患者血清Hcy水平高于低分组,高分组患者血清Hcy水平高于中分组(P0.05)。结论血清Hcy水平与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有关。  相似文献   

8.
颈动脉易损斑块与缺血性脑卒中复发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颈动脉斑块进行评价,分析斑块性质、形态及其危险因素与缺血性脑卒中复发的相关性。方法选择经头颅CT和(或)MRI确诊为缺血性脑卒中复发患者209例,应用CT血管造影联合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证实122例有颈动脉斑块,根据斑块性质分为易损斑块组86例,稳定斑块组36例,分析斑块性质、形态,观察发生缺血性脑血管事件相关因素,比较2组缺血性脑卒中复发的时间、分布及狭窄的关系,Cox风险比例模型分析缺血性脑卒中复发与颈动脉斑块等危险因素间的相关性。结果 209例患者中,颈动脉斑块122例,占58.4%。与稳定斑块组比较,易损斑块组年龄更高,高血压和冠心病的比例更多(P<0.05)。Cox回归分析显示,易损斑块与冠心病是缺血性脑卒中复发的危险因素。结论颈动脉斑块性质、形态和冠心病是缺血性脑卒中复发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9.
黄红  周燕  李惠仙  李燕  张静  马波 《中国老年学杂志》2012,32(22):4885-4887
目的 探讨血压晨峰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及缺血性脑卒中发病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260例老年高血压患者行24 h动态血压监测,分为血压晨峰组(136例),非血压晨峰组(124例),并对患者进行2年随访.缺血性脑卒中均经头颅CT或MRI确诊,比较两组颈动脉粥样硬化、缺血性脑卒中发生率.结果 晨峰组与非晨峰组比较,晨峰组颈动脉内-中膜厚度、斑块检出率、颈动脉狭窄、缺血性脑卒中发生率均明显升高(P<0.05).结论 血压晨峰是缺血性脑卒中的重要危险因素,通过影响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及斑块稳定性增加脑卒中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卒中和非脑卒中病人颈动脉内中膜厚度与狭窄程度的关系。方法选取应急总医院收治的缺血性脑卒中病人300例作为缺血性卒中组,选取同期非脑卒中病人245例作为对照组,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评估内中膜厚度定量测量(QIMT)、血管硬度指数β值、血管扩张性系数(DC)、血管顺应性系数(CC)、附壁斑块及颈动脉狭窄程度。结果缺血性卒中组QIMT和血管硬度指数β值高于对照组,DC、CC值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缺血性卒中组的附壁斑块及颈动脉狭窄率均高于对照组,且对照组大多数为轻度狭窄,而缺血性卒中组狭窄程度覆盖所有狭窄分级,且中重度狭窄比例更高。结论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及狭窄程度与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发展有密切关系,早期进行彩色多普勒检测对提高脑卒中病人的诊治水平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1.
重度颈动脉狭窄患者颅内脑血流改变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引起颈动脉狭窄是缺血性脑血管病的高危因素,重度颈动脉狭窄可引起颅内脑血流动力学改变,导致缺血性脑血管病。2002~2004年,我们应用经颅多普勒超声(TCD)技术检测重度颈动脉狭窄患者的颅内脑血流动力学改变,旨在探讨颈动脉狭窄引起缺血性卒中的发病机制。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研究缺血性脑血管病发病与颈部动脉粥样硬化狭窄程度和斑块性质的关系.方法 采用彩色多普勒和经颅多普勒技术对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100例及健康者40例(对照组)进行检测,观察颈动脉解剖形态、内膜情况,有无斑块形成及斑块大小、形态、回声特征,颅内外动脉管腔是否狭窄和狭窄程度.结果 缺血性脑血管病组颈动脉不均质、不规则斑块的检出率及其颅内外动脉狭窄的比例均明显高于对照组,且颅内动脉狭窄的比例高于颅外动脉.结论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性质及颅内外动脉狭窄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发生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彩色多普勒超声对颈动脉非稳定性斑块进行临床诊断的意义。方法随机选取我院2010年~2016年的60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60例患者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进行诊断,53例患者发现颈动脉斑块,7例患者未发现颈动脉斑块。按斑块稳定性分析,53例患者其中11例考虑稳定性斑块,42例考虑非稳定性斑块;按血管狭窄率分析,53例患者狭窄率70%的合计9例,狭窄率低于70%的患者合计44例。结论颈动脉非稳定性斑块引发的脑卒中,较斑块管腔狭窄引发的脑卒中更多。彩色多普勒超声发现非稳定性斑块并作出评估,对于干预患者的发病以及预后具有更大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intime-media thickness,IMT)、颈动脉粥样斑块性质、部位以及颈动脉狭窄程度与缺血性卒中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收集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的首发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缺血性卒中组)和同期门诊和住院的非缺血性卒中患者(对照组),对两组人口统计学资料、血管危险因素和颈动脉粥样硬...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患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淋巴细胞(LDL-C/LYM)与颈动脉斑块稳定性及狭窄程度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21年4月至2022年4月就诊于青海省人民医院神经内科的336例AIS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超声结果将患者分为无斑块组(42例)、稳定斑块组(63例)和易损斑块组(231例);根据狭窄度将患者分为无狭窄组(42例)、轻度狭窄组(177例)、中度狭窄组(67例)和重度狭窄组(50例),比较各组之间一般资料、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淋巴细胞计数、LDL-C/LYM等差异。采用SPSS 23.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根据数据类型,分别采用t检验、Kruskal-Wallis H检验或χ2检验进行组间比较。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LDL-C/LYM值与颈动脉狭窄程度的相关性。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颈动脉斑块易损性的危险因素。结果 稳定斑块组和易损斑块组年龄、高血压病与糖尿病史、D-二聚体和LDL-C/LYM值均高于无斑块组(均P<0.05)。易损斑块组糖尿病史、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LDL-C/LYM值的水平高于稳定斑块组,而淋巴细胞水平降低 (均P<0.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糖尿病史与LDL-C/LYM值是颈动脉斑块易损性的独立危险因素(OR=1.948,95%CI 1.01~3.77,P=0.048;OR=4.543,95%CI 1.10~18.69,P=0.036)。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显示,LDL-C/LYM值对诊断斑块稳定性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676(95%CI 0.605~0.748;P<0.001),最佳临界值为1.54,灵敏度为61.5%,特异度为69.8%。Spearman相关性分析显示,LDL-C/LYM值与斑块的狭窄程度呈正相关(r=0.654;P<0.001)。结论 LDL-C/LYM值增高是AIS患者颈动脉斑块易损性的独立危险因素,与颈动脉斑块狭窄程度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颈动脉粥样斑块与缺血性脑卒中的关系。方法将患者分为缺血性脑卒中组和对照组,行颈动脉超声检查,观察颈动脉斑块的发生率,硬斑和软斑的构成比及颈动脉的狭窄率。结果缺血性脑卒中组病灶侧颈动脉斑块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软斑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狭窄程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动脉粥样斑块程度越重,发生缺血性脑卒中的风险越高。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老年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颈动脉狭窄及斑块性质与脑卒中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1年1月至2013年1月在该院就诊的老年TIA患者130例,行颈动脉血管成像检查颈动脉狭窄程度及斑块性质,利用等级相关分析老年TIA患者颈动脉狭窄及斑块性质与脑卒中的相关关系。结果老年TIA患者脑卒中的发生率随颈动脉狭窄程度的加重及斑块脂质含量的下降而升高,分别呈正相关和负相关(P<0.05)。结论老年TIA患者颈动脉狭窄及斑块软化与脑卒中的发生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8.
颈动脉狭窄是缺血性脑血管病的重要致病因素,它通过3种途径引起缺血性事件的发生:(1)低血压诱导狭窄远段低灌注;(2)斑块局部出血或斑块表面血栓形成导致管腔闭塞;(3)斑块破裂,栓子脱落阻塞远段的血管,导致急性闭塞。经颅多普勒超声(TCD)检测颈动脉粥样硬化所致颈动脉狭窄已普遍应用,现将我科2004年8月-2005年8月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112例的临床资料分析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颈动脉斑块和狭窄与脑梗死的关系。方法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US)对32例脑梗死患者(梗死组)和32例无脑卒中病史(对照组)患者颈动脉进行检测,比较脑梗死组与对照组颈动脉形态的差异。结果脑梗死组患者中有30例(93.75%)患者检出动脉硬化斑块67处,颈动脉狭窄23例(71.88%),其中轻度狭窄3例(9.38%),中度狭窄12例(37.50%),重度狭窄及闭塞各4例(12.50%);对照组有12例(37.50%)患者检出动脉硬化斑块22处,颈动脉狭窄程度轻度2例(6.25%)。颈动脉狭窄和动脉硬化斑块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颈动脉狭窄可致缺血性卒中的危险性升高, US显示不规则、低回声斑块与脑梗死的发生有关,US对早期干预和脑梗死的预防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老年高血压患者颈动脉斑块检出率,评价颈动脉斑块与缺血性脑卒中患病率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16年6月~2017年6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心内科门诊就诊的老年高血压患者1690例,根据颈动脉超声结果分为颈动脉斑块组1143例,无颈动脉斑块组547例。收集研究对象性别、年龄、高血压病程、糖尿病、吸烟、饮酒、缺乏休闲活动等基本信息,测量血压和腰围,检测TC、LDL-C和空腹血糖,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结果老年高血压患者颈动脉斑块检出率为67.6%。男性检出率明显高于女性(77.2%vs 62.7%,P0.01);60~64岁、65~69岁以及≥70岁患者颈动脉斑块检出率分别为61.9%、71.3%和73.4%,随着年龄增长颈动脉斑块检出率增加(χ~2=18.455,P_(趋势)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除性别和年龄外,高血压病程[OR=1.19,95%CI:1.05~1.35,P=0.006]、高TC血症(OR=1.43,95%CI:1.14~1.79,P=0.002)和饮酒(OR=1.62,95%CI:1.17~2.23,P=0.003)与颈动脉斑块发生显著相关。颈动脉斑块组与无颈动脉斑块组缺血性脑卒中患病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4.3%vs 12.2%,P=0.240)。调整相关因素的影响后,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颈动脉斑块与高血压患者缺血性脑卒中无显著相关性(OR=1.09,95%CI:0.80~1.50,P=0.587)。结论老年高血压患者颈动脉斑块检出率高;颈动脉斑块检出率与老年高血压患者缺血性脑卒中患病率无明显相关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