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经皮肺动脉瓣置入术(percutaneous pulmonary valve implantation,PPVI)是最早应用于临床的经皮瓣膜置换技术[1],主要用于右心室流出道(right ventricular outflow tract,RVOT)重建术后并发右心室流出道功能不全(right ventricular outflow tract dysfunction,RVOTD)的患者。截至2016年6月,全球已完成约10 000例PPVI,美国多家学会近期联合发布了PPVI的操作者和机构要求的专家建议[2]。  相似文献   

2.
累及右心室流出道的复杂先天性心脏病患者常常由于反复发作的右心室流出道功能障碍,而需要多次外科干预。经皮肺动脉瓣置入术(PPVI)逐渐发展成为肺动脉狭窄和肺动脉反流的非手术替代治疗措施。在治疗右心室流出道功能障碍方面,PPVI过程安全有效,能够改善患者症状、运动耐量以及双心室血流动力学。本综述主要讨论目前PPVI的应用实践、证据和未来前景。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随着医学技术的进步,接受经皮肺动脉瓣植入术的患者数量不断增加,目前经皮肺动脉瓣植入术(PPVI)被认为是一种安全、有效、被国内外广泛接受的治疗患有右室流出道(RVOT)功能障碍的新方法。现临床主要应用Melody瓣膜 、Sapien瓣膜和Venus-P瓣膜,依据RVOT直径大小选用不同的瓣膜。术后并发症主要包括支架断裂、感染性心内膜炎、冠状动脉及主动脉狭窄、瓣膜栓塞、肺动脉阻塞等。现就经皮肺动脉瓣植入术的现状及未来展望做一综述,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超声引导经皮抽液,四环素硬化治疗和引流治疗胰腺假性囊肿国内外尚未见报道。本文报道8例成功治疗的经验,旨在探讨其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1985年Huang等首次报道射频消融动物实验新方法。1987年Borggrefe等首次应用射频消融阻断旁路治疗预激综合征患者一例。此后陆续有应用该技术阻断旁路的报道(但国内尚未应用于临床)。我们于1990年12月应用射频成功治疗预激综合征一例,现简述如下:  相似文献   

6.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中出现无复流(no reflow)现象可明显增加病死率,增加术中处理难度和风险.随着PCI的广泛开展,国内近几年也有很多相关报道.我院2005年6~8月行PCI治疗196例中无复流3例.单独应用腺苷救治成功无复流2例,用其他方法1例.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Venus P自膨胀瓣膜系统经皮肺动脉瓣植入术(PPVI)的围术期观察与处理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2月-2019年12月阜外华中心血管病医院儿童心脏中心共13例法洛四联症矫治术后行PPVI的患者,探讨围术期的具体管理方法,并分析手术前后肺动脉瓣反流程度、三尖瓣反流程度、右心室前后径、右心室流出道直径、左心室射血分数、血脑钠肽(BNP)值、QRS波宽度的变化、术后机械通气时间和重症监护室滞留时间。结果:13例患者均成功植入Venus P瓣膜支架,无严重并发症,术后肺动脉瓣均为无反流或者微量反流,肺动脉瓣反流面积术后为0.30(0.00,0.85) cm~2,与术前8.20(7.75,9.80) cm~2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4.373,P0.01)。其他临床观察指标围术期手术前后变化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国产Venus P自膨胀瓣膜系统可安全有效解决法洛四联症跨瓣环补片矫治术后的肺动脉瓣重度反流、右心室流出道功能不全的问题,临床需要不断积累围术期观察与处理策略的经验,以增加手术的安全性,减少相关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目前在国外较具规模的心脏中心,经皮主动脉瓣球囊成形术已成为新生儿极重型主动脉瓣狭窄的有效治疗方式,在极低体重早产儿中的成功报道也越来越多。但在国内迄今尚未见到类似报道。我们尝试经颈动脉途径运用经皮球囊扩张术成功治疗了一名1900g极低体重早产儿的极重型主动脉瓣狭窄,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9.
经皮球囊瓣膜成形术的并发症及处理经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经皮球囊瓣膜成形术的并发症及处理经验湖北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430060)黄从新自从1984年Inoue首次报道经皮球囊二尖瓣成形术以来,经皮球囊瓣膜成形术业已成为一种有效的方法应用于临床,可减轻或消除二尖瓣狭窄、肺动脉瓣狭窄等狭窄性瓣膜病变,成功...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中心静脉导管对经皮肾镜手术中建立通道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在彩超引导下对26例患者用中心静脉导管行经皮肾穿刺微造瘘术,然后在经皮肾镜手术中经中心静脉导管置入导丝行扩张建立通道。结果26例患者均经皮肾穿刺微造瘘术成功,其中25例在经皮肾镜手术中建立通道成功。结论用中心静脉导管分步建立通道对经皮肾镜手术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
正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活检是一种常用的肺部病变的诊断方法。自1978年Haaga等[1]首次报道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活检术后,现已广泛应用于临床,是临床诊断肺部占位性病变的重要检查方法。本研究通过回顾性分析我科收治的380例进行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活检的肺部占位患者,从而探讨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活检术的临床应用价值及安全性,报道如下。1对象与方法回顾性研究2013年1月至2017年3月于杭州师范大学附属医院呼吸科进行的380例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活检病例,其中男218例,女162例;年龄20~88岁,平均(61.5±14.5)岁。380例患者中118例为无症状体检发现,其余患者均有不同程  相似文献   

12.
目的:计算机断层摄影术(CT)评估肺动脉根部结构在经皮肺动脉瓣植入术(PPVI)的应用。方法:对2014-05至2016-07在我院拟行PPVI的19例肺动脉瓣重度关闭不全患者进行研究。分别行CT、经胸超声心动图检查(TTE)采集肺动脉根部解剖数据,并对比肺动脉瓣环测量差异。通过术后1~26个月随访,评估术前测量准确性。结果:l9例患者术前CT测量肺动脉瓣环平均内径(24.3±3.5)mm,肺动脉瓣窦管结合部内径(25.4±4.0)mm,主肺动脉远端平均内径(27.5±4.8)mm,右心室流出道平均内径(36.8±7.3)mm、主肺动脉长度(45.5±7.0)mm,左肺动脉开口内径(17.9±1.5)mm,右肺动脉开口内径(18.5±3.6)mm;TTE测量肺动脉瓣环内径(22.4±4.4)mm。CT测量肺动脉瓣环平均内径均值大于TTE测量肺动脉瓣环内径均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1~26个月,19例患者均未出现支架断裂或移位、瓣周漏、肺动脉瓣少量以上反流或冠状动脉狭窄,1例右肺动脉开口受支架的裙部阻挡流速增快,2例肺动脉瓣残余轻度狭窄。结论:CT及TTE对于肺动脉瓣环测量结果存在差异,CT可准确有效评估肺动脉根部形态及毗邻,在PPVI术前评估中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价经皮肺动脉瓣植入术(PPVI)后患者左、右心室功能的变化。方法:对2014-05-27至2015-03-25在阜外医院成功行PPVI的8例患者进行研究。所有患者入院后进行临床症状、血浆B型利钠肽水平、心电图表现、X线胸片、超声心动图检查、计算机断层摄影术及心脏磁共振成像等检查,术后6个月复查,以评估PPVI前后心室功能变化。结果:8例患者年龄14~42(25.4±8.1)岁,其中7例法洛四联症矫治术后,1例肺动脉瓣狭窄成形术后24年;超声心动图检查发现,肺动脉瓣中-大量反流3例,肺动脉瓣大量反流5例。与术前相比,8例患者PPVI后6个月右心室舒张末期前后径[(44.0±4.8)mm vs(33.6±7.1)mm]、右心室舒张末期容积指数[(150.1±25.7)ml/m2 vs(111.4±39.1)ml/m2]、右心室收缩末期容积指数([107.8±21.5)ml/m2 vs(80.7±22.2)ml/m2]及右心室心排量([6.8±1.3)L/min vs(4.9±0.8)L/min]均显著减小(P均0.05),而右心室射血分数无明显改变[(40.5±6.2)%vs(39.5±9.9)%,P0.05]。与术前相比,8例患者PPVI后6个月左心室舒张末期前后径明显增大[(42.9±4.4)mm vs(46.1±3.0)mm,P0.05],但手术前后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指数[(61.8±15.0)ml/m2 vs(72.4±17.6)ml/m2]、左心室收缩末期容积指数[(47.8±12.4)ml/m2 vs(41.0±10.4)ml/m2]、左心室射血分数[(50.9±5.5)%vs(52.8±6.7)%]及左心室心排量[(3.7±1.0)L/min vs(4.2±1.0)L/min]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PPVI可减轻患者右心室的容量负荷并促进右心室逆重塑,同时将右心室收缩功能维持在正常水平,其对左心室功能和几何构型的影响尚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4.
盐酸替罗非班治疗亚急性支架内血栓二例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前国际上大量的临床试验证实了替罗非班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中的益处,国内尚缺乏应用经验。我们应用替罗非班(盐酸替罗非班注射液,武汉远大制药集团)成功治疗2例亚急性支架内血栓。  相似文献   

15.
经皮冠脉腔内成形术临床应用的进展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倪廷枢何国祥综述1977年Gruenzig在苏黎世大学首次成功地进行了经皮冠脉腔内成形术(PTCA),80年经改进器械后扩大了使用范围,PTCA的成功率有明显提高,且并发症显著减少。自此,PTCA在...  相似文献   

16.
Nobuyoshi导管是日本国延吉正清研制并于90年代初应用于临床。其主要特点是经皮穿刺肽动脉插入,只用一根导管便可以完成左、右冠状动脉(冠脉)造影和左心室造影。这种方法的冠脉造影目前国内尚未见报道。我院自1996年10月至1997年8月,应用Nobuyoshi导管对24例患者进行了选择  相似文献   

17.
随着影像技术和细胞病理学进展,已能显示很小的胸内病灶并能进行针刺活检,针刺活检获得的小样本足以供给细胞病理学进行正确诊断。B 超引导下经皮肺活检术1976年由 Chanarasekhar 等等报告,此后 Izumi报道20例穿刺活检均获成功。Otto 在1985年的报道本方法对肺癌的检出率为90.2%。国内黄燮民等于1986年报道11例 B 超引导下经皮肺活检。目前,B 超引导下针吸肺活检不但用于胸膜或胸膜下疾病的诊断,还用于肺的深部的结节的诊断。随着内窥镜技术和 B 超探头的进步,经食道内窥镜 B 超  相似文献   

18.
我国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现状及展望   总被引:33,自引:0,他引:33  
自 196 6年Rushkind和Miller提出应用球囊导管行房间隔造口术治疗大动脉转位 ,介入性治疗开始进入小儿先天性心脏病 (先心病 )的规范治疗范畴[1,2 ] 。其后 ,Porstmann于 1971年开发了动脉导管未闭介入治疗 ;1974年King及 1977年Rashkind成功实现了介入治疗房间隔封堵术。 1982年Kan首先报道球囊扩张治疗肺动脉狭窄 ;1984年Lababidi成功实现球囊扩张治疗主动脉瓣狭窄。1985年 ,日本胸外科医生Inoue开发了二尖瓣球囊导管 ,成功开展了经皮二尖瓣球囊扩张术。 1992年 ,Cambier首先报道应用弹簧栓子封堵动脉导管未闭取得成功。 2 0世纪 90年…  相似文献   

19.
暴发性心肌炎是儿童危急重症之一,发展迅猛、病死率高。该文报道1例暴发性心肌炎、心原性休克的患儿,在积极抗休克、纠正心律失常、免疫调节、器官支持等治疗的基础上联合体外膜肺氧合支持、呼吸机辅助通气及经皮球囊房间隔造口术被成功救治。采用经皮房间隔造口术治疗儿童暴发性心肌炎罕见报道,该病例可为临床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经皮内镜下胃造瘘术(percutaneous endoscopic gastrostomy,PEG)是20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应用于临床一种新的内镜介入技术管饲方法,经临床验证取得满意疗效,目前已成为胃造瘘管饲的首选方法。在国内已有多家医院开展该项技术。本人在广州南方医院进修期间,参加12例次及总结自1999年7月该院开展应用至今共25例资料,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