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寻早产儿鼻胃管稳固的固定法.方法 选108例患儿采用蝶形胶布在鼻头进行胃管固定(实验组),102例患儿采用传统方法上唇部位胶布固定(对照组).结果 将两组不同的固定法从胃管留置时间、胶布被污染及非计划性拔管三方面进行比较,实验组较对照组胃管固定时间延长,受污染比例明显降低,非计划拔管比例减少.结论 在早产儿护理中采用鼻胃管蝶形固定的方法方便、实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两种不同的深静脉导管固定方法对深静脉置管相关性感染的影响。方法观察深静脉置管术200例,其中观察组100例为单纯缝线固定,对照组100例为常规固定,每例分别采集导管前段3cm、穿刺点周围3cm皮肤拭子及对侧静脉血10ml作普通细菌培养,共采集标本600例次。分别记录两组置管后局部皮肤感染例数、导管前端细菌培养阳性例数和外周血细菌培养阳性例数,细菌培养菌株结果作对比分析。结果深静脉导管前段及穿刺点周围皮肤拭子细菌培养阳性率明显高于外周静脉血培养阳性率(x~2=19.205,P0.05),深静脉导管前段及穿刺点周围皮肤拭子细菌培养病原体以G~+球菌为绝对优势株,而且两者细菌培养阳性菌株符合率较高,提示导管相关性感染为外源性。观察组和对照组平均留管时间分别为(29.97±12.81)d和(18.95±10.79)d,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穿刺点周围皮肤细菌培养阳性率、导管前端细菌培养阳性率、外周静脉血培养阳性率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深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病原体主要来源于皮肤正常寄殖菌,单纯缝线固定法固定导管对减少深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发生和延长深静脉置管留置时间有一定作用,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不同带涤纶套中央静脉导管置入方法的安全性及手术成功率.方法 46例患者行带涤纶套中央静脉导管置入术,分为A组(经撕脱鞘方法置管)、B组(经颈外静脉入路置管)和C组(非撕脱鞘方式置管).观察3组患者手术成功率和术中、术后并发症情况,记录透析中血流量、静脉压指标,计算尿素清除指数(Kt/V),B、C两组与经典撕脱鞘方法置管相对比.结果 经典撕脱鞘置管患者均一次性成功,但术中出血量多于另外两组.术后3组均表现为皮下隧道渗血.3组患者透析中静脉压、血流量及Kt/V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非撕脱鞘方式置入导管寿命低于经撕脱鞘置管(P<0.05).B、C两组患者手术总失败率(24.14%)高于经典撕脱鞘方式置管患者(P<0.05).结论 带涤纶套中央静脉导管置入方法推荐首选经典撕脱鞘置管,该方法安全成功率高,术后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对两种胃管固定方法的比较,探讨胃管新三重固定法的临床实际效果,确定此法推广应用实际意义。方法选取2012年6月至2013年6月留置胃管的的患者155例,随机分组,其中对照组使用传统三重胃管固定方法,实验组采用新三重固定法,对比两者有无差异性。结果实验组较对照组脱管率下降,满意度提高,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新三重固定法简单、整洁、固定牢固持久,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持续有创血压监测在老年重症病人中的应用与护理的措施。方法回顾老年重症监护病房中30例持续有创血压监测的应用,总结护理措施,其中桡动脉置管15例,肱动脉置管5例,足背动脉置管10例。结果有2例穿刺口渗血、皮下淤血,2例导管堵塞,无血栓形成,无脱管。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提高肝病患者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置管成功率,以及如何减少局部渗血及机械性静脉炎等并发症的方法.方法 将选择普通PICC置管和B超引导下PICC置管的284例肝病患者分为对照组(146例)和试验组(138例),由固定人员操作,统一评估标准,并对比2组的置管成功率、局部渗血及机械性静脉炎的发生率.结果 对照组和试验组的置管成功率分别为91.2%和100%,置管后Ⅲ度渗血发生率分别为11.6%和4.3%,机械性静脉炎的发生率分别为13.7%和0(P均<0.05).结论 B超引导下PICC置管可有效提高肝病患者PICC置管成功率,明显降低置管后局部渗血和机械性静脉炎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腹腔镜下与常规手术置Tenckhoff管方法的优劣。方法:63例慢性肾脏病需透析患者,采取自愿选择的方式,分为腹腔镜下手术置管组(Ⅰ组)30例,常规手术置管组(Ⅱ组)33例,Ⅰ组采用腹腔镜下腹膜透析置管+腹股沟内环口内固定导管,Ⅱ组采用传统开腹手术或套管针置管,比较2组住院时间、术中及术后早期(1个月内)和晚期(1个月后)并发症如切口感染、手术出血、腹腔出血、管周渗漏、导管出口及隧道感染、腹膜炎、疝、导管移位、引流不畅、堵管等方面的差异。结果:Ⅰ组住院7~22d,平均13 d,Ⅱ组住院11~32 d,平均19 d(P0.05)。Ⅰ组腹腔出血明显少于Ⅱ组(均P0.05);腹膜炎Ⅰ组发生2例(6.7%),Ⅱ组发生4例次(12.1%)(P0.05)。导管出口及隧道感染者Ⅰ组发生2例(6.7%),Ⅱ组发生3例(9.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机械并发症(包括导管移位、导管功能不良、堵管、疝等)Ⅰ组无,Ⅱ组有6例(18.2%)。结论:腹腔镜引导下Tenckhoff管置管+内固定较常规手术置管的早期及晚期并发症发生率低,技术存活率高,同时其定位准确、安全,切口愈合快,住院时间短,是目前临床上较为理想的腹膜透析置管方法。  相似文献   

8.
罗艳姣 《内科》2010,5(1):91-92
目的探讨一种简单、易行的可预防或减少静脉置管后针口周皮肤不良反应发生的方法,以延长置管时间。方法把240例静脉置管患者以随机排列表数字法(不分病种、不分年龄)分为常规组、对照组。常规组用传统的一次性粘贴巾固定,对照组用呋喃西林贴辅以微孔胶布固定,(两组要求每3d更换1次敷贴,平时随脏随挟),观察各组针口周围皮肤情况及置管天数。结果常规组120例中有76例置管后针口周围皮肤出现红润、发白、瘙瘁、粘贴脱落等现象,平均置管天数3.2d。对照组120例中有14例置管后针口周围皮肤出现红润,1例出现换呋喃西林贴过敏,平均置管天数4.3d。结论呋喃西林贴辅以微孔胶布固定留置针,可改善置管针口周围皮肤环境,减少针口周皮肤感染及静脉炎发生,固定后不易发生松弛脱落,延长置管时间,增加病人舒适度,减轻护理工作量及降低病人费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连续骶管麻醉复合浅全麻应用于婴幼儿腹部手术的安全有效性及硬膜外导管置管长度对婴幼儿硬膜外阻滞平面的影响。方法将66例择期腹部手术婴幼儿分为对照组、实验A组和实验B组,3组均采用静吸全麻,两实验组经骶管穿刺并向硬膜外腔置入不同长度的硬膜外导管,记录3组BP、HR、SpO2、全麻药用量、自主呼吸恢复到拔气管导管的时间,两实验组的穿刺深度、硬膜外导管置人长度和麻醉阻滞平面。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SBP、DBP、HR的变化较小,全身麻醉药用量明显减少,自主呼吸恢复时间和拔管时间显著缩短(P〈0.05);实验A组的硬膜外置管长度长于实验B组(P〈0.05),但两组的阻滞平面、全麻药用量及循环系统的变化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连续骶管麻醉复合浅全麻时硬膜外导管头端只需在S1~L5水平即可安全有效地应用于婴幼儿腹部手术。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预见性护理在胃肠道肿瘤合并高血压化疗患者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ICC)后肢体肿胀的干预效果。方法将2016年1月—2018年6月间收治的150例胃肠道肿瘤合并高血压经PICC化疗患者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7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采用预见性护理干预。比较两组置管情况[术中渗血量、置管时间、一次置管成功率、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PICC患者肢体肿胀发生情况、其他并发症发生率、患者PICC管理满意度。结果 (1)观察组较对照组术中渗血量小(P0.05)、置管时间短(P0.05)、一次置管成功率高(P0.05)、VAS得分低(P0.05);(2)观察组无肿胀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肢体肿胀程度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观察组静脉炎、穿刺部位感染、导管相关性血栓、导管移位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4)观察组患者PICC管理总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预见性护理对预防胃肠道肿瘤合并高血压化疗患者PICC置管后肢体肿胀、PICC并发症均有效,且能改善患者PICC置管情况及PICC管理满意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