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心肌梗塞新的分类—Q波心肌梗塞、非Q波心肌梗塞按传统观点,心电图如有新的Q波出现称为穿壁心肌梗塞,如有ST—T改变则为非穿壁心肌梗塞或心内膜下心肌梗塞,都认为非穿壁心肌梗塞或心内膜下心肌梗塞不出现Q波,而穿壁心肌梗塞一般均应出现Q波。近年来,随着对心肌梗塞研究的不断深入,许多人认为对心肌梗塞应重新分类。因  相似文献   

2.
本文讨论关于心肌梗塞心电图 ST 段和 QRS 波改变在估价心肌梗塞患者左心室功能、心肌梗塞范围、冠状动脉病变程度及其预后的作用。结合作者以往的研究发现,综述心肌梗塞心电图的若干新进展。  相似文献   

3.
下壁心肌梗塞伴右室心肌梗塞时,可根据心电图右侧胸导联特征性改变作出诊断;但右侧胸导联并不常规记录。病理研究证明,大范围右室心肌梗塞通常发生于下壁心肌梗塞时,因为两者都由右冠脉近侧阻塞所致、因而,主要反映下壁电活动的Ⅱ、Ⅲ、αVF导联,在右室心肌梗塞时可能有明  相似文献   

4.
本文重点综合介绍有关心肌梗塞临床、病理联系的一些资料,以期对防治冠心病有所帮助。一、心肌梗塞的病因众所周知,心肌梗塞的病因主要是由于心肌缺血,而引起心肌缺血的常见病因则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据141例心肌梗塞的材  相似文献   

5.
自从四十年代以来,传统上从心电图角度将心肌梗塞分为二种类型:穿壁性心肌梗塞和非穿壁性心肌梗塞。非穿壁性心肌梗塞又称为心内膜下心肌梗塞。这种分类是以心电图上是否存在病理性Q波为依据的:即在穿壁性心肌梗塞,心电图上有病理性Q波;非穿壁性心肌梗塞,心电图上表现为ST段和T波的改变,但是没有Q波的形成。病理学上,透壁性心肌梗塞是指全层的梗塞,非穿壁性心肌梗塞或心内膜下心肌梗塞是指梗塞范围在室壁的2/3以内。  相似文献   

6.
非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肌梗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心肌梗塞绝大多数是由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所引起。近年来发现有些心肌梗塞不是由于动脉粥样硬化,而是由于其他病因所引起。针对不同病因给与洽当的治疗,对这类心肌梗塞的预后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除动脉粥样硬化以外,引起心肌梗塞的原因尚有冠状动脉炎、冠状动脉栓塞、冠状动脉痉挛、冠状动脉夹层动脉瘤、冠状动脉外伤以及先天性冠状动脉异  相似文献   

7.
心肌梗塞病人是抑郁症的高发人群,很多病人在心肌梗塞后会出现抑郁、恐惧、愤怒等不良情绪。在治疗心脏病的同时,心理也需要康复治疗。因为心肌梗塞后的抑郁症预示病人预后不良。如果  相似文献   

8.
本文综述缺镁在冠心病及心肌梗塞中的作用。动物实验、临床及流行病学研究表明,心肌梗塞患者缺镁预后不良。因此应预防性监测冠心病及其他可能发生心肌梗塞患者的血镁浓度,必要时补充氯化镁。最近资料证实,补充氯化镁可降低心肌梗塞后心律失常发生率。  相似文献   

9.
以往研究发现,高血压患者的心肌梗塞和其他心血管病发病率和死亡率有所增加。最近,Framing-ham研究资料提示,无症状心肌梗塞的预后同症状性心肌梗塞同样严重。本文进一步分析了Framingham资料,提示高血压患者的无症状心肌梗塞发生率明显增加。因此,对高血压患者进行定期心电图监测,有利于早期预防心肌梗塞。  相似文献   

10.
心肌梗塞是麻醉和手术的一种危险的并发症,其发生率约为0.1~0.6%。术后心肌梗塞较单纯心肌梗塞更严重且易致死,总死亡率约为20~83%,如原有心肌梗塞,则术后心肌梗塞的发生率及死亡率更高。为了减少这个并发症,应对40岁以上的外科患者仔细询问病史和体检,并作心电图甚或运动试验检查,以减少陈旧性心肌梗塞和其他心脏病的漏诊。在已有心肌梗塞的患者,择期手术应延期到6个月以后进行。对有心绞痛或高血压史者、40岁以上的男性患者、以及历时一小时以上的胸部和上腹部手术,在麻醉和手术时需特别谨慎,避免缺氧、低血压、心动过速、出血和心排出量降低等。  相似文献   

11.
本文对86例心肌梗塞患者VLP检查,进一步探讨和分析心肌梗塞的VLP检测的临床意义。 材料与方法 86例心肌梗塞患者均符合WHO的诊断标准,其中男71例,女15例,年龄44—71岁,平均年龄57.5岁。急性心肌梗塞(AMI)28例.占32.56%,陈旧性心肌梗塞(OMI)58例,占67.44%。86例中前壁心肌梗塞11例,占12.79%,下壁心肌梗塞32例,占37.21%,前间壁心肌梗塞39例,占  相似文献   

12.
为探讨吸烟与心肌梗塞的关系,我们对比就市心血管病监测人群中140例心肌梗塞存活患者与非冠心病者按年龄、性别、职业、血压,血脂、体重指数进行病例对照1:l配对研究。结果表明吸烟与心肌梗塞存有密切关系,相对危险度为3.2(95%可信限:1.74—5.97)。每日吸烟量和心肌梗塞的相对危险度之间存在着明确的剂量一反应关系,吸烟1—9支/日、10—19支/日、≥20支/日的相对危险度分別为1.7、2.6、6.3,这种剂量一反应关系近似于单元二次函数关系y=0.87·X~2-2.83·X+3.55。吸烟年限越长,心肌梗塞的危险性越大。进一步分析表明吸烟指数(吸烟包数/日×吸烟年限)越大,心肌梗塞的危险性越大。戒烟能降低心肌梗塞的危险性。把吸烟对心肌梗塞的相对危险度和人群中吸烟者的比例结合起来分析,表明在北京市心血管病监测人群的心肌梗塞病例中有43.3%归因于吸烟。  相似文献   

13.
心电图诊断急性下壁,前壁心肌梗塞相关动脉的价值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分析急性下壁、前壁心肌梗塞患者心电图表现及梗塞相关动脉的分布特点,评价心电图诊断急性下壁、前壁心肌梗塞相关动脉的价值。方法:对26例急性下壁心肌梗塞、29例急性前壁心肌梗塞患者的心电图和冠状动脉造影资料进行回顾性比较分析。结果:急性下壁心肌梗塞(26例)的梗塞相关动脉为右冠状动脉(RCA)者19例(73%)。回旋支(LCX)6例(23%);急性前壁心肌梗塞(29例)的梗塞相关动脉为前降支(LAD)者26例(90%);下壁心肌梗塞相关动脉为RCA的19例中Ⅱ、Ⅲ,aVF导联ST段上移18例(94%),STⅢ↑/STⅡ↑〉1者16例(84%)。结论:急性下壁、前壁心肌梗塞的心电图表现与梗塞相关动脉有关,有较高的临床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4.
急性心肌梗塞后梗塞范围的大小,不仅直接反映了疾病的严重程度,而且与心肌梗塞后各种并发症发生率的高低关系极为密切。对心肌梗塞后早期变化的了解,有助于理解各种测定心肌梗塞范围的方法。本文从代谢、病理生理、组织病理等方面对心肌梗塞后的早期变化进行讨论,并对目前常用的检测梗塞范围的方法进行评价。  相似文献   

15.
本文旨在通过分析心肌梗塞患者的心电图Q—T间期,探讨心肌梗塞对Q—T间期时限和离散程度的影响。材料和方法一、研究对象: 随机挑选59例确诊为心肌梗塞的患者,  相似文献   

16.
病例选择 第1组选自1995~1997年因急性心肌梗塞住院猝死30例,平均住院时间8±8天。平均年龄61±12岁,广泛前壁心肌梗塞10例,前壁心肌梗塞5例,急性下壁、后壁、右室梗塞10例,心内膜下心肌梗塞3例,心绞痛2例。第2组选自1997年6月~12月因急性心肌梗塞住院好转病例30例。平均住院时间17±13天,平均年龄58±10岁。广泛前壁心肌梗塞5例,前壁心肌梗塞10例,急性下壁、后壁、右室梗塞12例,心内膜下心肌梗塞3例。  方法 第1组选取发病时心电图及距死亡时间最近的心电图。第2组选取…  相似文献   

17.
导致急性心肌梗塞死亡的主要原因是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及心源性休克,而三者的发生、发展又与心肌梗塞范围大小密切相关。心肌梗塞范围愈大,心功能障碍和心脏电活动的紊乱程度愈严重,预后也就愈差。当左  相似文献   

18.
非梗塞性Q波     
心电图在诊断心肌梗塞中的重要作用已为众所周知,异常Q波是心肌梗塞患者典型心电图表现之一。人们经常根据异常Q波的存在以及发生异常Q波的导联,诊断心肌梗塞并进行定位。但是,在心肌梗塞的诊断与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研究证明,病理性Q波并不足以鉴别心内膜下或透壁心肌梗塞。Raunio等在80例尸检资料中发现,半数心内膜下心肌梗塞病例生前心电图上有病理性Q波;而半数透壁性心肌梗塞病例却无Q波。临床和病理相关研究证明,心内膜下与透壁心肌梗塞产生的病理性Q波,在心电图上无法鉴别;因而,目前主张采用“Q波型”和“非Q波型”心肌梗塞的分类法。习称的“心内膜下”或“非透壁性”心肌梗塞一词,应改称为“非Q波型”心肌梗塞。一般来说,非Q波型心肌梗塞患者组,平均血清肌酸  相似文献   

20.
对影响心肌梗塞后预后因素的估价在病人的管理、心肌梗塞后治疗的临床试验设计、阐明心肌梗塞后死亡机理、以及心肌梗塞后同类病人疗效的比较等方面很为有用。然而,过去对这些预后因素的研究缺乏一致性,使其有用性受到限制。产生不一致的最重要原因是不同的见解、较差的统计方法、以及对因素的不同定义和衡量。本文报告1971年 Perth冠心病登记(PCR)中666例急性心肌梗塞后存活病例的9年随诊结果。方法:PCR 是 WHO 在欧洲、以色列和澳大利亚19个中心合作调查心肌梗塞发生率的一个部分。PCR 有239,546名30~69岁人群,其中1,138次最后确诊或为可能心肌梗塞,发生于1,078例病人。此1,078例从最早登记日起随诊至1979年1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