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目的描述性分析老年急性药物性肝损伤临床特征及预后影响因素分析。方法采用回顾性方法收集2016年10月~2018年10月于河北工程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103例急性药物性肝损伤患者病历资料,按年龄分为老年组(≥60岁),非老年组(<60岁)分别记录其临床资料情况进行比较,并对预后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后采用SPSS 25.0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结果急性药物性肝损伤患者103例老年组患者共计43例,占所有患者41.7%,非老年组为60例,占所有患者58.3%;最常见引起急性药物性肝损伤为中药类27例(26.2%),老年组患者心脑血管疾病及其用药比例明显高于非老年组(P<0.05),其他基础疾病及用药两组相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分型无差异(P>0.05);急性药物性肝损伤临床表现主要包括:消化道症状(恶心、呕吐、纳差、厌油等)、皮肤及巩膜黄染、乏力、皮肤瘙痒及皮疹等。老年组黄疸比例明显高于非老年组(P<0.05);两组治疗后肝功能指标均下降,但无明显差异(P>0.05);两组间治愈率、好转率、无效率、病死率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年龄、ALT(P<0.05)可能为影响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临床上应提高对急性药物性肝损伤的认识,特别是老年人,患有慢性心脑血管疾病较多,且长期用药,临床上应注意监测肝功能,指导用药,防止药物性肝损伤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AIDS患者发生药物性肝损伤(DILI)的临床特点及预后。方法收集2014年1月-2015年12月在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感染一科确诊为AIDS并符合DILI诊断的患者119例。分析患者用药情况、CD4~+T淋巴细胞计数、临床表现、肝脏生化指标、治疗方法、肝损伤持续时间及预后,并对患者DILI进行分型及分级,观察不同药物导致的DILI对肝生化指标的影响。计量资料2组间比较采用Wilcoxon秩和检验,多组间比较采用Kruskal-Wallis H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结果 58例已接受高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患者的肝损伤分级(χ~2=15.756,P0.001)、TBil水平(Z=-3.466,P=0.010)及Alb水平(Z=-1.968,P=0.049)明显高于61例未接受高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的患者;已明确导致患者DILI的药物种类中8例为抗真菌药物、41例为抗细菌药物、18例为抗结核药物、24例为抗病毒药物,抗结核药物较其他3种药物所致DILI患者的TBil水平更高(H=12.804,P=0.005),抗细菌药物及抗结核药物所致DILI的Alb水平低于其他2组(H=14.236,P=0.003),抗结核药物及抗病毒药物造成的肝损伤等级明显高于抗细菌药物和抗真菌药物(χ~2=16.373,P=0.008)。肝细胞损伤型患者住院治疗时间较短(χ~2=8.046,P=0.045);高水平ALP、低水平ALT提示需较长时间住院治疗(Z值分别为-2.943、-2.592,P值均0.05)。结论 AIDS患者用药复杂,易并发DILI,高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可在一定程度上加重肝损伤,但对患者预后影响不明显。临床用药过程中应定期检查肝功能,实时了解肝脏炎症活动状态,有助于减少AIDS患者的DILI发生率。  相似文献   

3.
中草药和相关保健食品引起药物性肝病的研究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目的 分析因服用中草药或含草药成分的保健食品引起肝损害的情况。方法收集1982年至2005年诊断为“药物性肝病”患者82例。诊断根据为病史、药物史、临床表现、肝功能及其他实验室检查。最后回顾诊断,按药物性肝损伤评分进行评估。结果24年中诊断的82例“药物性肝病”患者占同期因肝功能异常住院患者的2.2%。其中男性28例,女性54例,年龄16~81岁.平均(50.1±16.9)岁。服用的与肝损伤有关药物中,减肥保健品占30.5%、皮肤科用药占12.2%、抗风湿病用药占8.5%、心血管用药占8.5%、妇科疾病用药占7.3%、肝病药占6.1%、调节血脂药占6.1%、乳房小叶增生药占3.7%、甲状腺肿块用药占3.7%、其他用药占13.4%。用药疗程6d~6个月不等.潜伏期6d~3个月。临床表现中,肝细胞损伤型占36.59%、胆汁淤积型占39.02%,其他为混合型,尚有10%的患者同时伴有变态反应表现。所有患者在停药后一般病情恢复较快,预后良好。结论中药和草药是引起药物性肝病的重要原因,应提高临床医师对药物引起肝损伤的认知及在治疗过程中加强监测。  相似文献   

4.
目的总结分析抗结核药物导致肝损伤的临床特征及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8年12月在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诊断为抗结核药物导致肝损伤的129例住院患者,分为肝功能异常组51例(39.53%),药物性肝损伤组78例(60.47%),其中肝衰竭13例(10.08%)。回顾性分析患者的实验室指标、治疗和预后资料。计数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非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秩和检验。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药物性肝损伤、肝衰竭的风险因素。结果药物性肝损伤组和肝功能指标异常组间合并慢性HBV感染比例(χ~2=5.616,P=0.018)、无症状肝损伤比例(χ~2=9.451,P=0.002)、肝衰竭比例(χ~2=9.453,P=0.002)、需调整抗结核方案比例(χ~2=16.787,P0.001)、首次肝损伤时间(Z=-4.001,P 0.001)、肝功能恢复时间(Z=-1.735,P 0.001)、肝性脑病比例(χ~2=4.114,P=0.043)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首次肝损伤时间 8周(OR=3.94,95%CI:1.02~15.25,P=0.047)、无症状肝损伤(OR=7.64,95%CI:1.63~35.86,P=0.010)是发生药物性肝损伤的独立危险因素。合并慢性HBV感染(OR=14.42,95%CI:2.66~78.09,P=0.002)、首次肝损伤时间8周(OR=11.97,95%CI:2.03~70.50,P=0.006)是发生肝衰竭的独立危险因素,Alb≥35 g/L(OR=0.07,95%CI:0.01~0.51,P=0.010)是其保护因素。结论抗结核药物会导致严重肝损伤,合并HBV感染、无症状肝损伤、发现肝损伤时间晚、低蛋白会增加严重肝损伤发生风险。定期随访、肝功能监测、适当营养支持和HBV筛查对降低抗结核期间的肝损伤风险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急性药物性肝损伤的治疗及预后情况,查找有用的信息及线索,以指导临床实践。方法采用国际共识标准,回顾性分析近5年来本院179例急性药物性肝损伤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并按其不同临床类型分析其治疗方法及临床转归。结果本研究中有肝细胞型137例(76.11%),胆汁淤积型24例(14.33%),混合型18例(10.56%)。多数病例(173例)给予停药或换用其他药物,6例肝损伤较轻且不宜停药者未停药。所有病例均应用一种或多种护肝药;发展至重症肝损伤者给予补充血浆、白蛋白;有并发症(如肝性脑病)者给予相应治疗;有手术指征且经济条件允许、供肝条件允许者行同种异体肝移植术。其中好转154例(86.03%),肝细胞型、胆汁淤积型、混合型分别为121例、20例、13例。未愈25例(13.97%),3种类型分别为16例、4例、5例。在未愈患者中,有4例肝功能于3月内恢复正常;15例患者出院时肝功仍高,且未复查;6例(3.35%)发展为重症肝损伤,包括肝细胞型5例,混合型1例,预后差。3种类型的好转率分别为88.32%、83.33%、72.22%,其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值得注意的是,同时伴有胆红素升高的肝细胞型药物性肝损伤(43例)有5例(11.63%)发展至重症肝损伤,与总体相比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4)。结论急性药物性肝损伤经及时停药及护肝治疗一般预后较好,但发展至重症肝损伤者预后差;急性药物性肝损伤等3种类型预后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可能与本研究病例数尚少有关;同时伴有胆红素升高的肝细胞型药物性肝损伤预后较差。  相似文献   

6.
[摘要] 目的 通过分析药物性肝损伤(DILI)的临床特点,以提高对药物性肝损伤的认识及重视。方法 连续收集98例药物性肝损伤患者,根据服药史、临床表现、肝功能、血清肝炎病毒标志物、B超及停用已知或可疑药物后疾病的转归特点等指标进行分析。结果 药物性肝损伤无明显性别差异,年龄以40岁以上者多见,占75.51%。导致药物性肝损伤前三位药物依次为中草药(41.84%)、解热镇痛消炎药(14.29%)、抗生素(11.22%)。肝功能检测几乎都有转氨酶升高,以谷丙转氨酶(ALT)升高为主(92.86%),ALT≥500 U/L者占59.18%。胆红素升高占85.71%,以直接胆红素升高为主(64.29%)。发生药物性肝损伤的时间因药物种类不同而异,最快发生在用药后5 d,最慢发生在用药后10月余,多发生在3个月内。药物性肝损伤预后良好,无死亡病例,及时停药为治疗的关键。结论 药物性肝损伤的临床表现无特异性,以肝细胞损伤及胆汁淤积为主要表现,详细询问用药史至为重要,单纯药物性肝损伤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药物性肝损伤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1年1月本院收治的394例药物性肝损伤患者的年龄、性别、肝损伤药物种类和名称、发病时间、肝功能、是否肝活组织检查、治疗情况及预后。结果药物性肝损伤病例呈逐年上升趋势。394例患者中男170例(43.15%),女224例(56.85%),男女发病比例为1∶1.3。高发年龄段为41~50岁(25.63%)及51~60岁(25.13%)。能引起药物性肝损伤的药物有很多种,居前3位的依次为:中药(45.43%)、多药联合应用(11.42%)及抗结核药(7.61%)。中药类别以治疗骨关节病中药(11%)和皮肤病中药(11%)为主,中药名称及成分多数不明。43例患者行病理检查确诊,占10.91%。较多见的病理改变为:中性粒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浸润(65.01%),毛细胆管性淤胆(39.93%)等,对临床诊断无特异性,有一定提示意义。394例患者中,治愈102例,占25.89%;好转184例,占46.70%。发生肝衰竭最终死亡的患者7例,占1.78%。总体预后较好,预后影响因素包括:年龄、临床分型、起病时TBil峰值等。结论致药物性肝损伤的药物种类繁多,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诊断无金标准,故易漏诊及误诊,多数预后较好,但少数病例可发生肝衰竭。  相似文献   

8.
目的 了解艾滋病合并结核病(HIV/TB)患者在标准化抗结核治疗中肝损伤的发生情况及对预后的影响.方法 对361例HIV/TB患者在抗结核治疗最初2月内(强化期)肝损伤发生率、程度、预后情况进行总结,并随机抽取382例抗HIV阴性结核病患者做对照.结果 HIV/TB组肝损伤总发生率为40.2%,严重肝损伤发生率为10.8%,因肝损伤更改抗结核方案为14.4%,治疗失败率为7.8%;HIV阴性组肝损伤总发生率为21.7%、严重肝损伤率为4.5%、更改抗结核方案者为5.2%、治疗失败率为0.8%,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AIDS/TB患者抗结核治疗中易发生肝损伤,严重肝损伤患者增多,需更改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药物性肝损伤(drug-induced liver injury,DILI)的临床特征,探讨影响其预后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总结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西京医院西安三所医院近5年的572例药物性肝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性别、年龄、既往史、用药时间、临床表现、临床分型、用药史、生化指标、用药方式、治疗方法等临床特征,及其对预后的影响.结果:(1)纳入本研究的DILI患者共572例,男性280例(48.95%),女性292例(51.05%),平均年龄45.56岁±15.11岁;(2)既往有吸烟史的226例,有饮酒史的205例,有过敏史的115例,有基础肝病史的155例;肝损伤发生时间绝大多数8 wk,为490例;临床表现主要为皮肤巩膜黄染或尿色加深占59.44%,乏力占57.52%,纳差占55.42%;临床分型肝细胞型为402例,胆汁淤积型为62例,混合型为53例;导致DILI的前3类药物依次为中药299例、抗结核药71例、抗微生物用药48例;用药方式为口服用药533例,静脉注射20例,外用给药14例;预后情况治愈194例,好转323例,未愈39例,死亡16例;(3)影响药物性肝损伤预后的因素有用药时间、临床分型、用药种类、用药方式及总胆红素指标.其中总胆红素为DILI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药物性肝损伤的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致病药物种类较多,中药为最常见的原因,影响DILI预后的因素较多,总胆红素为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0.
急性药物性肝损伤179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探讨急性药物性肝损伤临床表现特点、分型、病因、治疗及分析预后,以指导临床诊断和治疗。方法采用急性药物性肝损伤诊断及分类国际共识标准,回顾性调查近5年来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179例急性药物性肝损伤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研究中有48%的患者无明显临床症状体征,其余亦缺乏特异性;有肝细胞型137例(76.11%),胆汁淤积型24例(14.33%),混合型18例(10.56%)。符合重症肝损伤者6例;引起肝功能损伤的药物种类很多,本组最常见的为化疗药、抗结核药、中草药;85.55%患者预后较好,主要肝功能指标于30d内恢复至正常上限两倍以内。6例发展为重型肝损伤,预后较差。结论急性药物性肝损伤症状缺乏特异性,不能单纯根据症状确定诊断;本组患者急性药物性肝损伤的类型以肝细胞型为主;临床上可以引起急性药物性肝损伤的药物种类很多,但以化疗药、抗结核药、中草药发生率最高,临床应用此类药物时,应注意监测肝功能在本组患者中急性药物性肝损伤一般预后较好,但亦可发生严重肝损害,应及时采取措施处理。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并分析静脉应用胺碘酮引起急性肝损害患者的临床特点及其可能的原因。方法 2010年2月~2016年2月期间我院心内科及部分其它科室在静脉注射胺碘酮后出现急性肝功能损伤患者23例,分析患者的基础疾病、用药方法、合并用药情况、发现肝损害的时间、肝功能恢复时间以及转归等特点。结果 在静脉注射胺碘酮后,2例(8.7%)患者在8 h内即表现出肝功能损害,8例(34.8%)患者在9~48 h之间出现,5例(21.7%)患者在49~72 h间出现,7例(30.4%)在73~96 h间出现,1例(4.3%)患者在96 h后出现;谷草转氨酶峰值达17468 U/L,平均值为(3648±3889) U/L,谷丙转氨酶峰值达13437 U/L,平均为(3142±1846) U/L,15例(65.2%)患者出现黄疸;出现肝损害后立即停用胺碘酮并给予积极治疗,19例患者肝功能在2~91 d恢复正常,平均时间为(33.76±19.38) d;1例患者因心源性休克死亡,2例患者因急性肝肾功能不全死亡,1例患者因肝性脑病死亡。结论 胺碘酮致使肝功能损害的具体机制尚未明确,无法完全排除其它药物对肝功能的影响,但胺碘酮是引起肝功能损害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化疗药物所致药物性肝损伤(drug induced liver injury,DILI)的临床特点,为有效降低DILI发病率,减少病死率提供临床依据。方法根据2015年版《药物性肝损伤诊治指南》,收集我院2012年1月—2016年12月128例化疗药物所致DILI住院患者临床资料,分析化疗药物种类,出现DILI的时间、严重程度、治疗方式及临床效果。结果本组患者共128例,男性46例(30.51%),女性82例(69.49%),其中最小年龄24.0岁,最大82.0岁,平均(53.2±5.4)岁。使用化疗药物到发生肝损伤时间从2.0~30.0 d,平均(16.3±2.4)d。引起DILI的化疗药物主要有紫杉醇、铂类、环磷酰胺、阿霉素等,联合使用化疗药物可增加肝损伤的发生率及程度。本组患者中DILI的程度:1级(轻度肝损伤)74例(57.81%),2级(中度肝损伤)44例(34.38%),3级(重度肝损伤)8例(6.25%),4级(肝衰竭)1例(0.78%),5级(死亡)1例(0.78%)。治疗方式根据2007年版《急性药物肝损伤诊治建议》(草案):1级肝损伤患者继续使用化疗药物,同时应用口服多烯磷脂酰胆碱胶囊及甘草酸二铵肠溶胶囊;2级肝损伤给予多烯磷脂酰胆碱注射液、异甘草酸镁注射液静脉滴注;3级肝损伤给予多烯磷脂酰胆碱注射液、异甘草酸镁注射液、丁二磺腺苷蛋酸注射液静脉滴注,必要时使用激素及血浆置换。4级、5级除患者给予上述常规治疗外,适时给予激素及血浆置换。多数患者预后良好,治愈117例(91.40%),死亡1例(0.78%),慢性化发展为肝硬化2例(1.50%),放弃治疗8例(6.25%)。结论化疗药物所致DILI并不少见,接受化疗的患者常规监测肝功能,及时发现DILI并积极有效处理,绝大多数化疗所致DILI可治愈且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13.
107例药物性肝损害的病因和临床特点   总被引:26,自引:2,他引:24  
张涛  贾继东 《肝脏》2005,10(3):174-176
目的对药物性肝病患者进行分析,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及早做出正确诊断和治疗.方法对1992~2004年间我院住院的124例药物性肝病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并根据1997年Maria药物性肝损害评分系统重新评价.结果124例中Maria评分≥14分者107例.涉及药物频率由高到低依次为:抗生素28%(29/107),免疫抑制剂18.4%(19/107),中药及减肥茶13.8%(16/107),解热抗炎药10.3%(11/107),心血管类药9.2%(10/107),性激素类药8.0%(8/107),抗甲状腺亢进及降糖药4.6%(5/107),其他8.0%(9/107).临床分型:肝细胞损伤型58.6%(62/107),胆汁淤积型26.5%(28/107),混合型14.9%(17/107).80%患者1个月内肝功能恢复正常,7%(7/107)患者肝功能异常持续半年以上,仅1例死亡.结论抗生素引起的肝损害最常见,免疫抑制剂和中药引起的肝损害逐渐增多,停用有关药物后大部分患者预后良好,少数可引起肝硬化.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老年非病毒性肝损伤患者的临床特点和病因,指导临床诊断和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62例2006年1月至2009年6月期间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收治的非病毒(已知甲~戊型肝炎病毒、单纯疱疹病毒、巨细胞病毒、EB病毒和柯萨奇病毒)感染所致的60岁及以上肝功能异常患者的临床资料,并与98例同期住院的60岁以下成年人非病毒性肝损伤患者进行比较。结果老年jE病毒性肝损伤患者临床表现无特异性,乏力和纳差的发生率明显高于非老年组(P〈0.05);老年组患者中引起肝功能异常的病因以药物性肝病(DILD)居首位(40.32%),其它依次为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20.97%)、胆源性疾病(17.74%)、心肺功能不全(9.68%);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和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在DILD患者中增高最为明显,老年组DILD患者ALT和AST高于非老年组[ALT:(775.83±478.51)vs(526.44±401.54)U/L,AST:(663.61±464.85)VS(457.45±521.78)U/L;P〈0.01]。引起老年人肝损伤的药物主要是中药(40%)、非甾体类消炎药(12%)和HMG-CoA还原酶抑制剂(12%)。结论老年非病毒性肝损伤患者以DILD最为多见,其次为NAFLD和非肝源性疾病导致肝损伤,临床医师应特别重视老年人药物性肝病的防治。  相似文献   

15.
目的总结5年来国内老年药物性肝损伤病例分析文献报道的总体临床特点。方法以"老年"和"药物性肝损伤"为关键词,检索2006年-2011年万方学术论文数据库,记录文献中患者性别、年龄、用药种类、临床表现、临床分型和预后的相关数据进行总结分析。结果 7篇文献记录了465例患者性别,其中男312例(67.10%),女153例(32.90%)。平均年龄76岁。收集5篇文献记录了328例用药信息,导致肝损伤的药物主要为抗微生物类药70例(21.34%)、心血管类药64例(19.51%)、中药47例(14.33%)、解热镇痛类药45例(13.72%)。7篇文献记录了443例临床表现,较常见的临床症状为:乏力(65.32%)、纳差(64.96%)、腹胀(48.5%)、黄疸(46.75%)等。5篇文献记录240例临床分型,其中肝细胞型136例,胆汁淤积型55例,混合型49例。5篇文献记录了176例预后,其中治愈117例(66.48%),好转例52(29.54%),无效或恶化5例(2.84%),死亡2例(1.14%)。结论国内文献报道老年药物性肝损伤男性多于女性,导致肝损伤药物主要为抗微生物类药、心血管类药、中药、解热镇痛药和抗肿瘤药,临床分型以肝细胞型最为常见,患者大多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急性药物性肝损伤(DILI)的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2年12月本院收治93例急性DILI患者的病因、临床表现及预后。结果多种药物可引起DILI,以中草药(40.86%)、抗结核药物(21.51%)及抗生素(12.90%)最为多见。多种给药途径引起DILI,以口服给药为主(59/93,63.44%)。患者的临床表现多为乏力(52例,55.91%)、纳差(41例,44.09%)、腹胀(21例,22.58%)、恶心及呕吐(20例,21.51%)、皮肤黄染(18例,19.35%)、腹泻(11例,11.83%)、皮肤瘙痒(10例,10.75%)、牙龈出血及鼻衄(4例,4.30%)等非特异性症状,另有部分患者(21例,22.58%)仅以肝功能异常为首发表现。本组病例分型以肝细胞损伤型最多见(61例,65.59%),其次是混合型(22例,23.66%)和胆汁淤积型(10例,10.75%)。经及时停药和保肝治疗,本组病例中治愈78例(治愈率为83.87%)、好转13例、死亡2例(病死率为2.15%)。结论临床医师应严格把握用药指征,严密监测肝功能,积极防治DILI。  相似文献   

17.
药物性肝损害146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药物性肝损害的病因及临床特点.方法:对2008-2013年本院的146例患者药物性肝损害进行回顾性研究,根据Maria药物性肝损害评分标准进行评价,对其所用药物、临床表现和治疗与转归等特点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46例患者中,Maria评分均大于或等于10分.引起肝损害的药物种类繁多,中药占首位(26.7%),其次为抗结核药物(20.5%),抗生素为11.0%,其他药物为41.8%.临床分型,肝细胞损伤型占80.80%,胆汁淤积型占8.90%,混合型占10.30%.引起的肝损害型以轻、中度为主,临床表现主要为乏力、纳差、尿黄、恶心和右上腹不适等.患者使用还原型谷胱甘肽或还原型谷胱甘肽联合复方甘草甜素治疗,2周内可明显改善肝损害表现及恢复肝功能.146例患者中有126例治愈好转,占86.3%,而病死率为5.5% (8/146).结论:Maria药物性肝损害国际共识标准规范了临床诊断,有助于肝损害的鉴别诊断,但其可操作性有待进一步改善.致肝损害的药物种类繁多,临床表现无特异性,但病死率较高,中草药及其制成品引发肝损害占首位,应引起临床医生重视,用药期间应注意监测肝功能.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儿童抗结核药物性肝损伤(drug-induced liver injury during anti-tuberculosis treatment, ATB-DILI)状况及相关影响因素。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收集2018年6月至2022年6月南华大学衡阳医学院附属长沙中心医院确诊为结核病且符合纳入标准的200例住院或门诊儿童患者临床资料。所有患儿均全疗程使用护肝药物,其中,发生肝损伤患儿52例,ATB-DILI发病率为26.0%。分析结核病患儿发生ATB-DILI的临床表现、严重程度、病理损害、发生时间分布及相关影响因素。结果:52例肝损伤患儿中,20例(38.5%)无明显症状仅肝功能指标异常,32例(61.5%)厌食,29例(55.8%)呕吐,3例(5.8%)黄疸,均加用护肝药及对症处理后好转;51例为1级(轻度)ATB-DILI,1例为2级(中度),无3~5级肝损伤患者;均为肝细胞损伤型患者。在开始抗结核治疗2周内有29例(55.8%)发生ATB-DILI,第3~8周有8例(15.4%),第9~12周有5例(9.6%),第13~16周有7例(13.5%),第16~24...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急性四氯化碳中毒性肝病患者临床及胃镜下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43例急性四氯化碳中毒性肝病患者临床表现和肝功能变化情况,其中28例因显著消化道表现而行胃镜检查。结果43例急性四氯化碳中毒性肝病患者临床主要表现为乏力、恶心、呕吐和腹痛等消化道症状,伴黄疸和头晕;血清总胆红素为(16.5±13.4)μmol/L,丙氨酸氨基转移酶为(273±171)U/L,甘油三酯为(1.31±0.74)mmol/L,前白蛋白为(224±64)mg/L;28例患者胃镜下表现为轻度至重度浅表性胃炎,未见溃疡。其中糜烂明显6例,胆汁反流9例,食道霉菌5例(17.9%)。病理学检查示轻度浅表性胃炎14例,中度6例,重度8例;5例患者HP阳性,11例表现为粘膜下出血;患者平均住院时间为36天。结论急性四氯化碳中毒性肝病患者肝脏损害程度似较轻,但恢复较慢,消化道症状重,多伴有浅表性胃炎表现。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回顾抗结核药导致的药物性肝损伤(DILI)患者临床资料,旨在分析其临床特征、生化指标与临床结局。方法 2012年1月~2020年3月我院诊治的接受抗结核治疗期间被诊断为DILI患者142例,进行临床分型和肝损伤分度。结果 在本组DILI患者中,诊断肝细胞型109例,胆汁淤积型17例,混合型16例;肝细胞型、胆汁淤积型和混合型患者血清ALT水平分别为(652.5±350.6)U/L、(172.6±92.8)U/L和(380.6±218.5)U/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AST水平分别为(451.8±418.1)U/L、(185.5±105.2)U/L和(276.0±144.5)U/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ALP水平分别为(94.5±77.5)U/L、(468.8±312.8)U/L和209.1±144.5)U/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总胆红素分别为(42.3±32.3)μmol/L、(126.8±103.5)μmol/L和(57.8±42.8)μmol/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白蛋白分别为(36.8±7.2)g/L、(32.2±6.8)g/L和(33.0±7.0)g/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肝损伤程度分组,本组轻度102例,中度14例,重度26例。轻度肝损伤患者以小于60岁、无基础肝病和以肝细胞型为主,与其他两组比,差异显著(P<0.05);本组临床治愈95例,未愈47例。治愈患者年龄偏轻、血清AST、ALP和总胆红素水平偏低、而血清白蛋白水平偏高,与未愈患者比,差异显著(P<0.05)。结论 因抗结核药物导致的DILI患者以肝细胞损伤型居多,年龄大、存在低蛋白血症和高胆红素血症患者预后差,应予以特别的关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