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 比较全肿瘤灌注测量与轴位最大层面测量320排容积CT灌注成像诊断肝细胞癌的优缺点。方法 56例肝细胞癌患者接受320排容积CT灌注成像检查,采用全肿瘤灌注和肿瘤轴位最大层面灌注测量肿瘤、瘤旁肝组织和正常肝组织的肝动脉灌注量(HAP)、门静脉灌注量(PVP)和肝动脉灌注指数(HAPI)。结果 瘤体各灌注参数与瘤周肝组织或正常肝组织比,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全肿瘤灌注测量值与轴位最大层面测量法得到的各参数均无统计学差异 (P>0.05);两名医生应用两种方法测量获得的三种组织测量值无显著性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使用320 排容积CT灌注成像检查肝细胞癌瘤体,应用轴位最大层面法测量可以获得同样的测量值,但减轻了工作量。  相似文献   

2.
目的 应用CT灌注成像前瞻性研究进展期肝细胞癌(HCC)的肿瘤血管,并评估CT灌注参数与肿瘤分级及肿瘤标记物的相关性。方法 手术不能切除的HCC及肝转移患者30例(HCC组25例、肝转移组5例)静脉注射造影剂后,接受动态首次通过CT灌注扫描。收集数据计算CT灌注参数(肿瘤组织和肝组织的血流量、血容量、平均通过时间、表面通透性)。其中有4例患者在30小时内再行1次CT灌注扫描,以检验本研究的可重复性。CT灌注参数在不同级别的肿瘤、有无门静脉癌栓、肝硬化、无肝外转移患者中进行比较,并且评估CT灌注参数与AFP的相关性。应用单向方差分析来统计处理CT灌注参数在各个比较中的差异。结果 本研究的可重复性检验良好(r=0.9,P〈0.01)。在肝细胞肝癌组织与肝实质的CT灌注参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分化的HCC-CT灌注值高于低分化肿瘤(P〈0.05)。有或无门静脉癌栓、有或无肝硬化患者的CT灌注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淋巴结转移的CT灌注值低于其他肝外转移。CT灌注参数与AFP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T灌注成像是一项可行的、可重复性定量分析进展期肝癌肿瘤血供与肿瘤血管生成的检查手段。  相似文献   

3.
《肝脏》2020,(8)
目的研究CT全肿瘤灌注参数值与肝细胞癌(HCC)病理分级、微血管侵犯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3月至2019年3月170例HCC患者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接受CT灌注成像检查,记录平均通过时间(MTT)、肝动脉灌注量(HAP)及肝动脉灌注指数(HAPI),并分析其与HCC病理分级和微血管侵犯的关系。结果不同分化程度HCC患者MTT、HAP及HAPI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微血管侵犯组MTT较无微血管侵犯组显著缩短,HAP和HAPI显著高于无微血管侵犯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ROC分析结果显示MTT、HAP、HAPI判断肿瘤低分化具有较高应用价值(P0.05)。结论 CT全肿瘤灌注MTT、HAP、HAPI参数与微血管侵犯密切相关,有助于评估肿瘤病理分化程度。  相似文献   

4.
黄宇峰  陈建新  张同华  顾佳 《肝脏》2016,(8):626-629
目的对肝细胞癌和肝局灶性结节增生的CT灌注值进行分析,以研究CT灌注成像对二者的鉴别作用,探讨其临床诊断价值。方法将张家港市第一人民医院在2015年3月至2015年11月期间收治的肝细胞癌患者24例作为实验组,肝局灶性结节增生患者17例作为对照组。应用CT扫描仪对所有研究对象进行平扫及全肝灌注扫描,对两组的实性部分的CT灌注值(肝动脉灌注量、门静脉灌注量、总肝灌注量、肝动脉灌注指数)进行分析比较;对肝细胞癌的实性成分、灶周组织及远处肝组织的CT灌注值进行分析比较;对肝局灶性结节增生的实性部分与远处肝组织的CT灌注值进行分析比较。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的实性成分肝动脉灌注量为(43.32±19.56)mL/(min·100 mg)、肝动脉灌注指数为(67.86±11.62)%均较低,但门静脉灌注量较高(22.30±13.44)mL/(min·100 mg),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在实验组中,与灶周、远处肝组织相比,病灶的肝动脉灌注量(43.321±19.66)mL/(min·100 mg)、肝动脉灌注指数(67.86±11.62)%较高,但门静脉灌注量较低(22.30±13.44)mL/(min·100 mg),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在对照组中,与远处肝组织相比,病灶的肝动脉灌注量(67.69±23.54)mL/(min·100 mg)、肝动脉灌注指数(88.46±5.62)%较高,而门静脉灌注量较低(9.30±7.44)mL/(min·100 mg),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但上述情况的总肝灌注量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通过对肝细胞癌和肝局灶性结节增生CT灌注值的分析与比较,可知CT灌注成像对于二者的鉴别诊断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64排螺旋CT灌注成像(CTPI)在原发性肝细胞癌(HCC)肝动脉插管化疗栓塞(TACE)术前、后疗效的评估价值。方法选取30例HCC患者,于TACE术前1~3 d、术后30~40 d应用GE LightSpeed VCT XT(64排128层螺旋CT)分别行全肝常规平扫及灌注扫描,运用灌注软件进行分析,计算肝血流量(BF)、血容量(BV)、平均通过时间(MTT)、肝动脉灌注指数(HAF)、毛细血管通透性(PS)等,统计分析相关参数,以评价HCC介入治疗前后的血流动力学状态。结果 TACE术后HCC患者中12例碘油沉积密实,18例碘油沉积不均匀,灌注彩图显示碘油沉积密实区无血流灌注,碘油稀疏区域及碘油缺损区呈不同程度高灌注,TACE术治疗后BF、BV、HAF和PS值较术前减少,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MTT值在TACE治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64排螺旋CT肝脏灌注成像可以无创、动态、定量的监测非碘油沉积区的血供变化,对判断肿瘤组织活性有重要意义,在HCC介入疗效评估及指导后续治疗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128排容积CT全脑灌注成像在老年急性大脑中动脉栓塞溶栓治疗前后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例行溶栓治疗老年急性大脑中动脉栓塞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给予128排容积CT进行全脑灌注扫描,应用后处理软件重建生成全脑灌注3D图像,分析患侧病灶区与健侧对照区脑血容量(r CBV)、脑血流量(r CBF)、平均通过时间(MTT)差异及治疗后1、7、14 d患侧病灶区r CBV、r CBF、MTT变化。结果两组患侧病灶区r CBV、r CBF、MTT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患侧病灶区治疗后1、7、14 d与治疗前比较,r CBV、r CBF增高,MTT降低(均P0.05),治疗后1、7、14 d各指标呈逐渐改善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128排CT全脑灌注成像准确快速地诊断急性大脑中动脉栓塞,可敏感反映老年急性大脑中动脉栓塞溶栓治疗后的脑血流改善情况,为治疗提供有力的影像学依据。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320排CT中采用高浓度低剂量对比剂对移植肝动脉并发症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 58例肝移植术后患者,分A、B两组,对比剂分别为碘350g/L(27例)和370g/L(31例);均采用320排CT扫描机,对比剂流速均为6 ml/s,总剂量50 ml,采用动态容积扫描模式,扫描参数:X线管转速0.5 s/r,层厚0.5 mm,管电流100~250 mA,管电压100 kV.利用4D DSA成像软件,测量纯肝动脉的达峰时间、达峰CT值;记录肝移植组患者的身高和体质量.选取最佳纯肝动脉期的图像,进行容积(VR),最大密度投影(MIP),多层面图像重建(MPR).应用SPSS10.0统计分析软件,根据不同数据资料进行非参数检验,χ~2检验或t检验.结果 (1)肝移植A组,B组间的年龄、性别、身高、体质量和人体质量指数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A组、B组间肝动脉达峰时间分别为(19.71±3.11)s、(20.06±3.67)s,两者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肝动脉达峰CT值、达峰绝对CT值分别为451.39±113.16、412.06±112.30,与A组的396.26±89.46、357.59±87.54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2.036、-2.038,P值均<0.05);(2)移植肝动脉成像:肝动脉吻合口假性动脉瘤2例,肝动脉吻合口轻度、中度、重度狭窄、闭塞分别为13例、5例、9例、1例;肝动脉吻合口处多发中重度狭窄4例,肝动脉吻合口病变发生率为58.6%(34/58),肝动脉闭塞及重度狭窄者伴有肝门部侧支动脉形成6例,肝动脉-门静脉瘘及肝动脉迂曲各12例,肝内动脉小分支开放8例,其他包括15例伴有肝内动脉小分支稀疏,3例供受体肝动脉管径粗细不一致.结论 320排CT低剂量对比剂的4D DSA成像可获得准确的移植肝动脉纯动脉期图像,对肝移植术后肝动脉病变的诊断具有安全、无创、准确的优点,可作为肝移植术后对肝动脉并发症进行随访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8.
粟周海 《中国老年学杂志》2013,33(17):4166-4167
目的 探讨多排螺旋CT灌注成像对肝炎、肝纤维化和早期肝硬化诊断的应用价值.方法 分别选取乙型肝炎、轻度、重度肝纤维化患者、早期肝硬化患者各40例为研究对象,另选取健康志愿者40例作为对照组,对所有研究对象行16排螺旋CT肝脏灌注扫描,比较不同组别的肝动脉灌注量(HAP)、门静脉灌注量(PVP)、全肝总灌注量(TLP)、肝动脉灌注指数(HPI)以及达峰时间(TTP)等灌注参数,并对灌注参数值与肝纤维化严重程度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随着病变程度增加,HAP水平先降低后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14.67,P<0.05);PVP和TLP水平逐渐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 =243.35,F=65.78,P <0.05);HPI指数和TTP水平逐渐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48.71,F=30.43,P<0.05).经秩相关分析,HAP水平与肝纤维化程度呈正相关(r=0.61,P<0.05);PVP和TLP水平与肝纤维化病变程度呈显著负相关(r=-0.92,r=-0.85,P <0.05);HPI和TTP水平与肝纤维化病变程度呈正相关关(r=0.88,r=0.55,P<0.05).经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PVP的标准化回归系数最大为-9.798,秩相关系数为-0.94,P <0.05.结论 多排CT灌注成像参数可反映肝炎、肝纤维化以及肝硬化不同阶段肝脏的血流灌注变化特点,其中以PVP的变化最为敏感,有助于鉴别肝炎、肝纤维化以及早期肝硬化.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动态增强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CT)的影像特征对肝内胆管细胞癌和低分化肝细胞癌的鉴别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68例行动态增强CT扫描并经病理证实为肝内胆管细胞癌患者28例、低分化肝细胞癌患者40例的临床资料及影像学资料.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分叶征(P=0.010)、肝内胆管扩张(P=0.031)、肿瘤内肝动脉(P=0.020)、环形强化(P=0.002)、延迟强化(P=0.021)、迅速廓清(P0.001)征象在肝内胆管细胞癌组和低分化肝细胞癌组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多因素分析显示肿瘤内肝动脉征象是肝内胆管细胞癌重要的独立预测因素(P=0.026),13例(46.43%)病例显示此征象.迅速廓清征象在低分化肝细胞癌的重要识别征象(P=0.015),25例(62.5%)病例显示此征象.结论:动态增强CT中瘤内动脉征象是肝内胆管细胞癌的重要识别因素,而迅速廓清则支持低分化肝细胞癌的诊断.准确的影像学诊断为及时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提供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全肝CT灌注显像技术对肝隐匿性转移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对12例存在肝隐匿性转移瘤的患者及15例健康志愿者采用全肝CT灌注技术进行扫描,应用最大斜率法数学模型对扫描图像进行后处理,由此获得灌注参数,包括肝动脉灌注指数(HPI)、肝动脉灌注量(HAP)等。对对照组正常肝脏各肝段灌注参数的差异进行分析,并对正常肝段与存在隐匿性转移肝段灌注参数的差异进行分析。[结果]对照组各肝段HPI及HAP值各段参数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照组中肝段HPI均值为(19.62±0.56)%,HAP均值为(15.82±0.48)ml·min~(-1)·100g~(-1)。与对照组比较,OHM组肝段HPI及HAP值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HPI及HAP诊断隐匿性转移肝段最佳阈值分别为29.18%、23.97ml·min~(-1)·100g~(-1),前者灵敏度及特异度分别为68%、88%;后者灵敏度及特异度分别为74%、89%。[结论]正常肝脏组织各肝段灌注情况可以通过全肝CT灌注显像技术进行反映,对于情况相近的肝脏各段血流灌注情况全肝CT灌注也可提示。对于存在隐匿性转移肝段,全肝CT灌注可以通过肝段灌注参数值变化来进行反映,因此在隐匿性转移肝段的早期诊断方面可能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剪切波弹性成像测量肝硬度值对肝癌患者肝切除术后预后的评估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南通大学附属海安医院2013年3月至2015年12月收治的120例肝癌患者临床资料,患者均采用剪切波弹性成像测量肝硬度值,并通过肝切除术治疗,对两组预后情况进行随访,阐述剪切波弹性成像测量肝硬度值对患者预后评估价值。结果肿瘤远处转移、肿瘤分期、肿瘤直径、肝功能Child-Pugh分级、血管癌栓状态患者肝硬度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年随访,35例发生肝衰竭为肝衰竭组,85例未发生肝衰竭为非肝衰竭组。肝衰竭组肝硬度值高于非肝衰竭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硬度值预测肝癌患者肝切除术后肝衰竭发生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AUC)=0.849,敏感度为91.40%,特异度为69.40%;肝硬度值11.0 kPa患者3年无瘤生存率(83.67%)显著高于≥11.0 kPa患者(45.10%,P0.05);肝硬度值11.0 kPa患者3年总生存率(87.76%)显著高于≥11.0 kPa(56.86%,P0.05)。结论剪切波弹性成像测量肝硬度值对于肝癌患者肝切除术后预后状态具有较高的评估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应用多层螺旋CT全肝灌注模式,探讨不同程度脾功能亢进患者脾脏体积、肝总动脉、脾动静脉、门静脉内径差异及肝脏血流状态变化情况。方法收集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脾功能亢进患者42例,无肝脾疾病患者15例作为对照,所有患者均行多层螺旋CT全肝灌注成像:(1)测量比较不同程度脾功能亢进组与对照组脾脏体积、肝总动脉、脾动静脉、门静脉内径之间的差异;(2)分析比较脾脏体积与各相关血管内径之间的相关性;(3)测量比较基于Couinaud分段肝脏五叶相关灌注参数值:肝动脉灌注量(HAP)、门静脉灌注量(PVP)、总肝灌注量(TLP)和肝动脉灌注指数(HPI)。计量资料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对脾脏体积与各血管内径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1)肝硬化脾功能亢进组脾脏体积及脾动脉、脾静脉、门静脉内径均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37.108、17.484、23.124、13.636,P值均<0.05)。(2)中、重度脾功能亢进组脾脏体积及脾动脉、脾静脉、门静脉内径明显大于轻度脾功能亢进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25.418、13.293、15.136、7.093,P值均<0.05),但中、重度脾功能亢进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脾静脉、门静脉、脾动脉内径与脾脏体积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680、0.548、0.726)。(4)脾功能亢进组全肝叶PVP、TLP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程度脾功能亢进组HPI均高于对照组,中、重度脾功能亢进组肝右后叶HPI高于轻度脾功能亢进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值为3.555、4.570,P值均<0.05);各组间全肝叶HAP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重度脾功能亢进组全肝叶HAP均低于对照组、轻及中度脾功能亢进组。结论不同程度脾功能亢进患者脾动静脉内径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宽,与脾脏体积增大一致,且中、重度为著;不同程度脾功能亢进患者门静脉灌注量及总肝灌注量均减少,肝动脉灌注量以重度脾功能亢进患者减少显著。  相似文献   

13.
王宝玲  周连新 《肝脏》2016,(1):21-23
目的探讨MRI、CT单独或联合应用在肝细胞癌中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经手术或肝活组织检查确诊为肝细胞癌患者49例,CT扫描后1周行MRI扫描,分析CT、MRI单独或联合使用的灵敏度、特异性、准确性以及对不同瘤径大小肝细胞癌的诊断效能。结果 49例肝细胞癌患者共有73个病灶;在小于1cm的肝细胞癌中CT、MRI单独或联合应用的灵敏度分别为46%、70%及94%,CT联合MRI扫描,MRI扫描均高于CT单独扫描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00、0.019),CT联合MRI扫描高于MRI扫描(P值为0.023)。在1~3 cm肝细胞癌中,CT扫描灵敏度(87.09%)与CT联合MRI扫描(98.3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T+MRI扫描组在诊断准确率方面高于CT扫描组、MRI扫描组(P值分别为0.015、0.027);CT+MRI扫描组AUC相对于CT扫描组、MRI扫描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19、0.021)。结论 CT联合MRI扫描在诊断肝细胞癌方面其灵敏度、特异性以及准确性均高于CT、MRI单独扫描。  相似文献   

14.
目的 通过Revolution CT全肝灌注分析肝多房棘球蚴病病灶边缘区域血供及代谢情况。方法 利用Revolution CT对青海省人民医院就诊的30例肝多房棘球蚴病患者行全肝灌注CT扫描并分析图像,比较病灶内、病灶边缘浸润带及周围正常肝组织灌注血流量、达峰时间、血容量、平均通过时间、肝动脉分数值的差异。结果 肝多房棘球蚴病病灶内、病灶边缘浸润带及周围正常肝组织灌注血流量、达峰时间、血容量和平均通过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 = 24.579、8.343、20.535、21.843,P均 < 0.05),但病灶内、病灶周围浸润带及周围正常肝组织肝动脉分数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 = 2.621,P > 0.05)。结论 Revolution CT全肝灌注能够对肝多房棘球绦虫,尤其是其浸润带进行更精确的定量分析,对肝多房棘球蚴病诊断及手术方案的制定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应用CT灌注成像联合彩色多普勒超声造影在鉴别肝脏结节性病变性质方面的临床价值。方法 2016年1月~2018年12月我院收治的肝脏结节性病变患者50例,使用CT灌注成像联合彩色多普勒超声造影检查,计算肝动脉灌注量(HAP)、门静脉灌注量(HPP)、总肝灌注量(TLP)和肝动脉灌注指数(HAPI),记录不同病灶超声造影开始增强时间、达峰时间和开始消退时间。结果 肝血管瘤HAP为(0.7±0.2)mL·min-1·mL-1,与肝细胞癌和肝转移瘤比,差异显著【分别为(0.4±0.2)mL·min-1·mL-1和(0.3±0.2)mL·min-1·mL-1,P<0.05】,HPP为(0.6±0.2)mL·min-1·mL-1,与肝细胞癌和肝转移瘤比,差异显著【分别为(0.2±0.1)mL·min-1·mL-1和(0.4±0.1)mL·min-1·mL-1,P<0.05】, TLP为(1.4±0.4)mL·min-1·mL-1,与肝细胞癌和肝转移瘤比,差异显著【(0.7±0.3)mL·min-1·mL-1和(0.8±0.4)mL·min-1·mL-1,P<0.05】,而肝细胞癌HAPI为(0.7±0.2)mL·min-1·mL-1,与肝转移瘤和肝血管瘤比,差异显著【分别为(0.4±0.1)mL·min-1·mL-1和(0.5±0.2)mL·min-1·mL-1,P<0.05】;肝细胞癌动脉期病灶均呈环状高回声增强、延迟期均为低回声、造影模式呈“快进快出”,肝转移瘤动脉期多呈均匀增强、门脉期偶见弥漫增强、延迟期多为低回声,造影模式呈“快进快出”,而肝血管瘤动脉期多呈周边环形缓慢增强、门脉期偶见向心增强、延迟期多呈等回声,造影模式呈“慢进慢退”;超声造影肝细胞癌增强时间为(13.2±4.0)s,与肝转移瘤和肝血管瘤的(15.6±2.4)s和(18.7±3.2)s比,差异显著(P<0.05),肝细胞癌达峰时间为(19.2±3.4)s,与肝转移瘤和肝血管瘤的(28.3±5.9)s和(67.3±24.2)s比,差异显著(P<0.05),而肝血管瘤开始消退时间为(307.4±75.6)s,与肝细胞癌和肝转移瘤的(39.1±4.2)s和(35.4±6.8)s比,差异显著(P<0.05)。结论 CT灌注成像联合彩色多普勒超声造影诊断肝脏结节性病变安全无创、方便快捷、应用价值高,能为肝脏结节性病变的鉴别诊断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6.
目的通过不同测量方法探讨不同分化程度的胃癌的灌注参数特点及差异。 方法搜集2014年9月至2016年2月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胃镜证实为胃癌经同意后均在东芝320排CT行灌注扫描,后经手术治疗和病理证实的80例胃癌患者,对80例病变按照强化程度进行分层,分为两层,将强化明显的一层定义为第一层,其下面一层定为第二层,分别测量两层及全层的最大面积的灌注值AF、BF、BV、CL,统计学方法分别分析不同分化程度第一层、第二层及全层各灌注值得差异及各分化程度第一层与第二层的灌注值的差异。 结果低分化腺癌46例,第一层的动脉血流量(arterial flow,AF)、血流量(blood flow,BF)、清除率(clearance,CL)值均高于第二层,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00、0.024、0.010),血容量(blood volume,BV)值无明显差异(P=0.204);中高分化腺癌34例,AF、BV、BF值均高于第二层,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01、0.001、0.000),两层CL值无差异(P=0.145);中高、低分化腺癌组间的第一层、第二层及病变全层的灌注值均无差异(P均>0.05)。 结论不同分化程度的胃癌组织中血管分布具有一定的差异,即具有不一致的灌注参数。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多排螺旋CT灌注成像在肝纤维化和肝硬化鉴别诊断中的应用。[方法]选择2014年1月~2016年1月在我院接受多排螺旋CT灌注成像检查的114例患者,其中肝纤维化S1~S2期40例,S3~S4期38例,肝硬化36例。选择非肝脏疾病的40例志愿者作为对照组进行多排螺旋CT灌注成像检查,比较HAP、PVP、TLP、HBF、HPI、TTP及BV。[结果]除纤维化组HAP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纤维化组、肝硬化组PVP、TLP、HBF、BV灌注参数均显著低于对照组,HAP、HPI、TTP灌注参数均显著高于对照组,且纤维化组与肝硬化组各项灌注指标参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AP在肝硬化组中显著高于纤维化S1~S2期、S3~S4期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S1~S2期、S3~S4期患者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VP、TLP、HBF、BV灌注参数随着患者病情的加重,各值也随之降低,S1~S2期、S3~S4期患者与肝硬化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HAP、HPI、TTP灌注参数随着患者病情的加重各值随之升高,S1~S2期、S3~S4期患者与肝硬化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S1~S2期患者PVP、TLP、HBF、HPI、TTP、BV与S3~S4期患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多排螺旋CT灌注成像能够获得肝脏形态、功能的信息,准确地反映肝脏双重供血情况,在肝纤维化和肝硬化鉴别诊断中PVP、TLP、HBF、HPI、TTP、BV灌注参数在肝纤维化、肝硬化不同阶段的明显变化,为肝纤维化和肝硬化鉴别诊断提供了依据,具有较大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检测肝细胞癌组织中二价金属离子转运体1(DMT1)的表达,探讨其临床及病理学意义。方法收集1999年7月-2011年7月汕头大学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肝细胞癌患者手术切除标本存档蜡块中的肝癌标本57例,设为肝癌组织组,另有7例尸检的正常肝组织和8例肝内胆管结石肝组织蜡块作为正常对照组。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15例正常肝组织及57例肝细胞癌组织中DMT1的表达。不同分化程度肝细胞癌组织DMT1的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DMT1的表达与肿瘤大小的相关性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正常对照组的肝组织DMT1呈阴性或弱阳性,阳性率20%(3/5),肝癌组织组阳性率78.9%(45/57),其中强阳性率15.8%(9/57);两组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不同癌组织分化程度的患者DMT1的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011,P0.05),DMT1的阳性表达率在不同临床分期及肿瘤是否有血管浸润的患者中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相关分析显示DMT1的表达强度与肿瘤的大小无相关性(r=-0.047,P0.05)。结论肝细胞癌组织DMT1阳性表达率显著升高且与肿瘤分化程度密切相关,有助于肝癌的临床病理分级。  相似文献   

19.
已有研究发现,肝容积的大小与肝细胞数目及肝硬化严重程度有关,但单纯的肝容积测量很难精确反映肝细胞数目的减少程度。本研究试图通过肝硬化计算机断层成像(CT)的形态学变化结合肝脾容积测量,探讨该方法对肝硬化诊断的价值。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联合增强扫描在肝脏良恶性病变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对38例肝细胞癌、26例肝血管瘤、20例肝转移瘤行磁共振DWI联合增强扫描检查,比较各组ADC值和诊断准确率。结果肝细胞癌ADC值[(1.18±0.23)×10-3mm2/s]与肝转移瘤ADC值[(1.24±0.27)×10-3mm2/s]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它们均明显低于肝血管瘤ADC值[(1.65±0.31)×10-3mm2/s,P0.05];DWI联合MR增强扫描诊断肝血管瘤的准确率(100.0%)明显高于肝细胞癌(92.1%)或肝转移瘤(85.0%,P0.05)。结论 MR DWI在肝脏良恶性病变鉴别诊断中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结合MR增强扫描可明显提高诊断的准确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