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延髓背外侧综合征的临床特点及病因探讨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目的探讨延髓背外侧综合征(Wallenberg syndrome)的病因、临床特点。方法对28例延髓背外侧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主要危险因素是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最主要的临床表现为眩晕(84%),恶心、呕吐、吞咽困难(75%),顽固性呃逆(32%),Homer征(46%),感觉障碍(46%),共济失调(85%),眼震(64%)。病变主要累及延髓背外侧、小脑。结论延髓背外侧综合征的主要病因为动脉硬化,临床特点复杂多变,诊断主要依据临床特征及MRI改变。  相似文献   

2.
<正>延髓背外侧综合征又称Wallenberg综合征,是由于小脑后下动脉或一侧椎动脉闭塞所致延髓背外侧部损害而出现的一组临床综合征,临床表现有突发头晕、交叉性感觉障碍、Horner征、球麻痹及共济失调等一系列症状。我科自2008年1月至2010年12月对确诊的15例延髓背外侧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  相似文献   

3.
<正>延髓外侧梗死的临床表现多样,经典的Wallenbergs综合征表现为眩晕、恶心、呕吐及眼震,吞咽困难、构音障碍、同侧软腭低垂及咽反射消失,病灶侧共济失调,Horner征,交叉性偏身感觉障碍。1临床资料患者男性,67岁。以"头晕伴左侧上下肢无力渐加重1d"于2013年7月4日入院。患者于发病前1d突感头晕、左侧上下肢力弱,伴行走不稳,向左侧偏斜,并出现右侧肢体麻木感,来我院就诊并收住入院。既往有高血压10年,未规律  相似文献   

4.
我院1978~1982年共收治椎-基底动脉系统缺血患者72例,现报道如下。临床资料本组男40例,女32例。年龄48~78岁。主要症状为眩晕、吞咽困难或呛咳、恶心及呕吐、头痛、肢体麻木,其次为一过性意识障碍、抽搐、耳鸣或听力障碍及精神症状等。体征以眼底动脉硬化、舌咽及迷走神经麻痹、共济失调或平衡障碍、感觉障碍、霍纳氏  相似文献   

5.
Wallenberg综合征患者继发意识障碍的原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Wallenberg综合征患者继发意识障碍的原因分析。方法37例Wallenberg综合征意识障碍患者行头颅影像学检查,对部分患者出现的异常呼吸形式进行分析,侧脑室前角穿刺测定侧脑室压力患者20例(侧脑室穿刺组),记录意识障碍持续时间,并与保守治疗的17例患者(保守治疗组)意识障碍持续时间进行比较。结果Wallenberg综合征意识障碍患者第四脑室闭塞,急性幕上积水;颅内压明显升高;部分患者出现大脑半球受损的呼吸类型;侧脑室穿刺组患者意识障碍迅速恢复(12.7±5.3)h,异常呼吸类型迅速消失。保守治疗组患者意识障碍恢复慢(10.1±5.2)天,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幕上积水可能是Wallenberg综合征意识障碍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延髓背外侧综合征的临床诊断分型、治疗及预后判定。方法回顾分析38例延髓背外侧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延髓背外侧综合征临床表现以眩晕、恶心、饮水呛咳、构音障碍、Horner征、共济失调、交叉性感觉障碍为常见表现。头颅磁共振成像(MRI)对延髓梗死分型的诊断有较高价值,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可明确病变部位及程度,为血管介入治疗提供客观依据。延髓背外侧综合征的临床分型中LMI型最常位于延髓中部,而MMI型位于上部者最多;LMI较MMI预后相对良好。结论延髓背外侧综合征临床表现典型,预后良好,头颅MRI和DSA检查对其诊断有较高价值,对其治疗病情评价及预后判断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后循环梗死的临床表现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Shi GW  Xiong XL  Lin Y  Li YS 《中华内科杂志》2008,47(5):393-396
目的 了解后循环梗死常见临床症状、体征及特征性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4-2006年在我院神经内科住院的急性后循环梗死且资料完整的216例资料.所有患者在入院时均接受头颅MRI检查,证实在后循环供血区存在责任病灶.总结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分析后循环临床表现的特征及与病灶部位的关系.结果 患者常见的症状为偏侧肢体无力(81.9%)、口齿含糊(46.3%)、头晕(33.8%)、偏侧麻木(31.0%);最常见的体征足偏侧运动障碍(81.9%)、中枢性面舌瘫(61.1%)、构音障碍(46.3%)、偏侧感觉障碍(31.0%)及共济失调(30.1%);交叉性瘫痪发生率低(2.8%),单独的眩晕极少(1.4%);延髓麻痹、意识障碍、视力障碍及记忆障碍等症状有助于定位;经典的脑干综合征具有定位意义.结论 后循环梗夕匕临床表现复杂多变,特征性临床表现和临床综合征有助于后循环梗死的诊断.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老年脊髓亚急性联合变性(subacute combined degeneration of the spinal cord,SCD)患者的病因、临床特征、治疗及预后。方法选择17例SCD老年患者,对其病因、临床表现、辅助检查、治疗及预后等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老年SCD患者的男女患病率无显著差异;既往甲状腺疾病患者6例(35.3%),胃疾病史5例(29.4%),吸烟史5例(29.4%),长期素食4例(23.5%);感觉异常15(88.2%),共济失调症状12例(70.6%),精神智能症状12例(70.6%);体征以闭目难立征试验阳性16例(94.1%)和位置觉、振动觉减退15例(88.2%);10例提示巨幼细胞性贫血(58.8%),6例促甲状腺激素升高(35.3%);脊髓MRI示7例有脊髓损害表现(41.2%),17例治疗前行神经电生理检测均发现异常(100.0%);所有患者予以甲钴胺和维生素B1治疗后均有不同程度好转。结论老年人SCD发病与甲状腺疾病、胃部疾病等相关;以感觉异常、共济失调多见,易出现精神智能症状;巨幼细胞贫血阳性率高;MRI与神经电生理检查有助于诊断;早诊断、早治疗利于预后。  相似文献   

9.
脑梗死致病基因多态性热点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脑梗死(cerebral infarction,CI)又称缺血性脑卒中,是各种原因引起的脑部血液供应障碍,使局部脑组织发生不可逆损害,导致脑组织缺血、缺氧性坏死,并出现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偏盲、言语障碍、眩晕、吞咽困难、共济失调等一系列的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和体征.临床上包括动脉粥样硬化(AS)性血栓性梗死、脑栓塞、脑分水岭梗死、腔隙性梗死(LACI)、无症状性梗死等.  相似文献   

10.
20053070 慢性吉兰-巴雷综合征32例临床分析/崔芳…//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05,27(8).-799~801 慢性吉兰-巴雷综合征又称慢性炎症性脱鞘性多发性神经根神经病(CIDP)。32例患者中亚急性起病31例,急性起病1例。4例发病前1个月有诱发因素(上呼吸道感染、腹泻、发热及关节痛、接种流感疫苗各1例)。首发症状以肢体麻木或感觉异常15例、肢体力弱10例等为多见,其他有复视、视物模糊、构音障碍、吞咽困难等。临床表现有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胼胝体梗死患者的临床表现、影像学表现以及预后。方法纳入胼胝体梗死患者11例,对其临床特征及头颅CT、MRI表现及预后等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胼胝体梗死的临床特点。结果胼胝体梗死患者中,梗死范围局限于胼胝体的局限病灶患者占27.3%,合并胼胝体外梗死的弥散性病灶患者占72.7%。胼胝体梗死患者临床可表现为失语、肌力减退、智能障碍、小便失禁、感觉障碍、意识障碍、共济失调、情感障碍等症状,病变除累及胼胝体外还多合并基底节区、额叶、顶叶、颞叶等部位梗死。随访1年,患者痊愈或症状改善为10例(90.9%),恶化1例(9.1%)。结论胼胝体梗死患者临床表现复杂多变,头颅MRI对胼胝体梗死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经积极治疗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12.
作者报告56例小脑出血的内、外科治疗观察。急性起病的症状为突然恶心、呕吐、头痛、眩晕,不能站立及/或步行、吞咽困难、共济失调。初次检查神智清醒14例,呆滞14例、嗜睡5例、昏迷15例。38例非昏迷病者的体征以小脑征较突出,周围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合并不宁腿综合征(RLS)的临床表现及预后分析。方法选择我院神经内科住院的160例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中合并新发RLS患者20例,收集所有患者临床资料,治疗前进行国际不宁腿严重程度量表(IRLS-RS)、汉密尔顿焦虑量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及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评定。脑梗死3个月后进行预后分析。结果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中合并RLS的发生率为12.5%,男8例,女12例,脑梗死后出现RLS时间为1~3d。头颅MRI检查急性脑梗死部位:大脑皮质3例(15.0%),基底节区8例(40.0%),脑桥4例(20.0%),丘脑3例(15.0%),内囊2例(10.0%)。一侧脑梗死病灶,表现为双下肢的RLS症状15例(75.0%);表现为对侧下肢的RLS症状5例(25.0%)。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患者IRLS-RS分级明显减轻(P=0.000),情感障碍和睡眠障碍比例明显降低(20.0%vs 85.0%,20.0%vs 85.0%,P0.01)。结论老年脑梗死合并RLS发生率高,女性稍多于男性,而且出现时间早;基底节区、脑桥梗死病灶易出现RLS,也可见于皮质、丘脑、内囊,以双侧下肢症状多见;易并发焦虑、抑郁的情感障碍及睡眠障碍;多巴胺受体激动剂治疗为主,预后好。  相似文献   

14.
<正>中枢性眩晕(CV)是指因脑血管病、肿瘤、神经变性病等中枢前庭通路病变而产生的运动性或位置性错觉,占眩晕患者的10.1%~11.0%[1],常合并共济失调、眼球震颤、吞咽障碍等脑干小脑损伤症状[2]。除上述症状外,不同程度的焦虑、抑郁等精神情绪障碍也比较常见。焦虑抑郁障碍是世界范围内最为常见、发病率最高的情绪障碍,其临床表现复杂,具有反复性,严重影响疾病的治疗及预后,危害患者的生活,甚至使患者产生自我伤害或自杀行为[3]。有研究显示,  相似文献   

15.
<正>延髓背外侧综合征是急性脑梗死中比较常见的临床症状,病变位于延髓上段的背外侧区,由小脑后下动脉或椎动脉血栓形成所致。具体表现:①眩晕、恶心、呕吐及水平眼震;②病灶侧真性球麻痹,吞咽困难、构音障碍、声嘶,病灶侧软腭低垂及咽反射消失;③病灶侧共济失调;④病灶侧Horner综合征;⑤交叉性偏身感觉障碍,病灶侧面部痛温觉缺失,病灶对侧偏身痛温觉减退或丧失。其中真性球麻痹危害最大,可引起反复唾液呛咳及食物反流,导致吸入性肺炎、营养丢失、脱水等并发症  相似文献   

16.
Neuroform支架在治疗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使用Neuroform支架在治疗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的安全性、可行性。方法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患者11例,其中前循环狭窄2例(1例狭窄位于颈内动脉眼段交通段,1例狭窄位于大脑中动脉M1段),后循环狭窄9例(3例狭窄位于基底动脉,6例狭窄位于基底动脉交界处);均进行支架成形术治疗,术后全脑血管造影复查及使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脑卒中量表(NIHSS)进行评定。结果11例患者支架全部置放成功,造影复查显示动脉直径狭窄率从术前(85.6±7.4)%降至术后(35.7±12.1)%。按NIHSS评分评估,11例患者术后症状明显改善,其中1例患者术后15天出现Wallenberg综合征,随访1~12个月,其他患者未出现脑缺血再发作及支架内再狭窄。结论应用Neuroform支架治疗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合并路径血管纡曲不光滑的患者,可以提高手术成功率,减轻临床缺血症状和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7.
多发性硬化的临床表现与诊断标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毕建忠  朱正禹 《山东医药》2002,42(14):56-57
我国的多发性硬化 (MS)多为急性、亚急性起病 ,发病年龄为 10~ 5 9岁。其首发症状多为肢体无力、单眼或双眼的视力减退或失明、感觉异常、肢体疼痛或麻木、复视、共济失调、智能或情绪改变等。据国外统计 ,MS的早期表现依次为走路不稳、脑干症状 (复视、眩晕、呕吐 )和排尿障碍 ,偏瘫、三叉神经痛或其他疼痛综合征、面瘫、耳聋等散发症状仅见于少数患者。1 临床表现1.1 肢体瘫痪 最为多见 ,发生率为 83 %以上。开始为下肢无力、疲劳、沉重感 ,继而变为痉挛性截瘫、四肢瘫 ,亦有偏瘫或单瘫 ,伴有腹壁反射消失、腱反射亢进和病理反射阳…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Wallenberg综合征病变血管与梗死部位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6例Wallenberg综合征患者影像资料。根据影像学方法,将Wallenberg综合征病变血管分为椎动脉病变及小脑后下动脉病变。根据磁共振,将延髓背外侧纵向分为上、中及下三部,横向分为A、B、C、D及E五个部位,分析病变血管与梗死部位的关系。结果 26例患者中,椎动脉病变14例,小脑后下动脉病变12例;椎动脉病变中动脉夹层3例,动脉瘤1例。Wallenberg综合征梗死病灶纵向分布最常见部位是延髓中部(84.62%),其次是延髓下部(34.62%),最后是延髓上部(23.08%);在延髓梗死灶的横向分布方面,Wallenberg综合征梗死灶最常见的部位是延髓背外侧的A部(84.16%),其他依次为B部(80.77%)、C部(46.15%)、E部(34.62%)及D部(26.92%)。椎动脉病变组与小脑后下动脉病变组比较,两组患者在出现延髓中段梗死(P=0.033)及延髓A部(P=0.003)和B部(P=0.012)梗死方面有统计学差异。结论椎动脉病变也是导致Wallenberg综合征的重要原因,动脉夹层是常见的血管病变;椎动脉病变导致的Wallenberg综合征梗死病灶更加容易累及延髓中段,延髓背外侧的A及B部位。  相似文献   

19.
作者对1960~1984年在加拿大 Rochaster地区的1382例脑梗塞患者作腔隙性梗塞(LI)的流行病学分析。1975年前是根据临床诊断,包括纯运动性偏瘫、未累及面部的纯运动性偏瘫、纯感觉性卒中、及未累及面部的纯感觉性卒中、共济失调性轻偏瘫、构音障碍-笨拙手综合征及偏侧颤搐、偏侧徐动和偏侧张力障碍。1975年后尚有 CT 和尸检诊断,但为了比较,发病率仍按临床诊断计算。发病率 1382例中 LI 159例(12%),平  相似文献   

20.
中脑梗死引起Wernekink连合综合征较罕见,主要表现为双侧小脑功能障碍、构音障碍、核间性眼肌麻痹与软腭震颤,软腭震颤一般出现在恢复期。作者报道1例继发于中脑梗死的Wernekink连合综合征合并Holmes震颤患者,神经系统体格检查示构音障碍,左前核间性眼肌麻痹和双侧小脑功能障碍,头部MR显示左侧中脑被盖尾端亚急性腔隙性脑梗死,给予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双重抗血小板聚集治疗及抗高血压病、抗糖尿病和他汀类药物二级预防,治疗15 d后,共济失调症状有所改善,出院当天患者出现较早的头部震颤,即Holmes震颤。作者系统检索相关文献并复习已报道的相关病例,总结临床特征,发现双侧小脑共济失调与构音障碍是Wernekink连合综合征的主要临床特点,核间性眼肌麻痹和软腭阵挛及Holmes震颤较常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