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探讨上颌骨内埋伏多生牙的定位与手术治疗方法。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1月~2015年2月收治的上颌骨内埋伏多生牙患儿40例,多生牙发生的错位方向:正位4例,水平位或斜位10例,倒置26。多生牙数目:本组多生牙49颗,其中只有1颗32例,2颗7例,3颗1例。对40例患儿进行定位,定位方法有四种,第一种为临床检查直观定位法,第二种为根尖片水平定位法,第三种为颅定位侧位片法,第四种为曲面断层全景片与上颌咬合片对比法。腭侧多生牙一般采用保留切牙乳头的"m"形切口,唇侧多生牙一般作弧形切口,翻瓣、去骨,然后拔除。结果本组40例患者49颗多生牙,位于牙列之间并横跨牙列者3颗,占6.1%;埋伏于牙槽突中者7颗,占14.3%;位于腭侧者36颗,占73.5%;唇侧者3颗,占6.1%。结论临床检查直观定位法、根尖片水平定位法、颅定位侧位片法、曲面断层全景片与上颌咬合片对比法是上颌前部骨内埋伏多生牙的主要定位方法,手术治疗是上颌前部骨内埋伏多生牙的主要治疗方法,疗效显著,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上颌埋伏阻生前牙应用固定正畸方法进行矫治的临床疗效,探讨埋伏阻生前牙有效的治疗方法。方法对20例23颗上颌前牙埋伏阻生病例,应用固定正畸进行矫治,结合牙槽外科开窗术,对埋伏牙进行牵引。其中16颗进行开拓间隙使之自然萌出,7颗进行开窗导萌联合固定正畸牵引治疗。结果 22颗阻生牙矫治后牙髓活力正常、未见埋伏牙及邻牙牙根吸收、牙周组织正常。成功率达96%。结论应用固定正畸技术开拓间隙或结合牙槽外科开窗术导萌埋伏阻生牙,可有效保存上颌埋伏阻生前牙。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使用高速涡轮磨切微创拔除上颌埋伏阻生尖牙的可行性及临床疗效。方法患者女,25岁,因上前牙不齐影响美观就诊。口内检查未见上颌尖牙,双侧上颌第一前磨牙扭转,双侧上颌侧切牙与第一前磨牙存在明显间隙,影响美观,锥体束CT(CBCT)示双侧上颌腭侧埋伏尖牙均近中倾斜,距双侧上颌中切牙根尖较近。医患沟通后患者要求拔除上颌埋伏阻生尖牙。术前取研究模制作腭护板,结合CBCT设计手术入路,局麻下翻瓣,使用高速涡轮机微创拔除双侧上颌埋伏阻生尖牙,清理拔牙创,填放明胶海绵,对位缝合组织瓣,碘仿保配合腭护板加压包扎。结果创面恢复良好,双侧上颌中切牙牙髓活力正常。结论应用高速涡轮机行微创拔除上颌埋伏阻生尖牙可有效缩减少手术创伤,减小术后反应。  相似文献   

4.
正多生牙又称额外牙,指正常牙数之外多生的牙,临床上最常见的是"正中牙",位于上颌两中切牙之间,可为单个,也可成对出现。因多生牙多见于替牙期儿童,对于已萌出于口腔内或已部分萌出的额外牙,临床多局麻拔除,但对于颌骨内埋伏多生牙,因替牙期儿童合作程度低,多采用全身麻醉。作者总结了自2006年以来本科的146例多生牙患者,对其术前定位、术中麻醉、手术入路进行以下临床探讨。1临床资料146例患儿均为上颌中切牙间埋伏多生牙,男94例,女  相似文献   

5.
目的将64排螺旋CT容积再现(VR)及多平面重建(MPR)应用于骨巨细胞瘤的临床诊断中,探讨其临床使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2例经病理证实的骨巨细胞瘤64排CT图像,并在GE ADW4.4工作站进行VR、MPR后处理重建,任意角度旋转病灶三维图像,以及重建病灶任意平面图像,详细观察肿瘤的细节。结果本次研究共有4例病理性骨折。VR、MPR重建成像均能直观、全面、准确而清晰的显示骨巨细胞瘤的肿瘤范围、肿瘤中心、破坏程度、立体形态、解剖结构的空间关系、病理性骨折移位方向以及邻近软组织的改变。结论多排螺旋CT(MSCT)扫描的轴位图像、VR及MPR后处理图像联合应用于骨巨细胞瘤的临床诊断,无创且可靠,诊断价值极高,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研究生理性支抗技术(PASS)与MBT直丝弓技术在需中度以上支抗拔牙病例中前牙排齐阶段对前牙控制临床效果是否有差异。方法选择40例正畸拔牙矫正病例,安氏I类18例,安氏II类22例,由于矫正需要均拔除上颌两颗第一前磨牙。随机分2组,一组使用PASS技术,一组使用传统MBT直丝弓技术。在矫正前(T1)及矫正中上颌前牙排齐时(T2)拍头颅侧位片。通过X线头影测量比较分析上中切牙位置及软组织的变化。结果 PASS组病例X线头影测量结果在T1、T2上前牙唇倾度变化不大,测量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传统MBT组病例在T1、T2出现上前牙明显唇倾,测量指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比较,U1-SN和U1-L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测量指标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正畸拔牙病例排齐阶段,使用PASS矫治技术更有利于利用拔牙间隙排齐上前牙。  相似文献   

7.
目的对多层螺旋CT在结肠癌诊断中的应用进行研究,对其诊断价值做出分析。方法选择在我院通过手术病理确诊为结肠癌的42例患者,对这些患者在术前多层螺旋CT图像进行回顾性分析,依据术后病理结果评价利用多层螺旋CT进行诊断的准确性。结果经术前多层螺旋CT和术后病理结果比较,多层螺旋CT在结肠癌的诊断中准确率为93.6%。能够起到准确观察病变大小、形态、部位等情况的作用。结论多层螺旋CT可以用于对结肠癌患者进行准确的诊断,在结肠癌的诊断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全程导板辅助无牙颌种植的精度.方法 选取无牙颌的病人14例,在Straumann全程导板引导下拟植入78枚种植体,其中上颌36枚种植体,下颌42枚种植体.术前制作放射性义齿并进行颌面部锥形束计算机断层扫描(CBCT),将影像信息导入coDiagnostiX软件,利用计算机辅助设计/计算机辅助制造(CAD/CAM)技术进行全程导板的设计和3D打印.术后行CBCT并将图像导入到coDiagnostiX软件,与术前影像信息进行配准重叠,测量术前种植体虚拟植入位置与术后植入位置之间的偏差.结果 种植体中心轴线角度偏差为3.56°±1.76°,种植体顶部中心偏差为(1.23±0.60)mm,种植体根尖部中心偏差为(1.51±0.59)mm,种植体植入深度偏差为(0.37±0.94)mm.上颌种植体比下颌种植体的顶部中心偏差大(t=2.18,P<0.05).结论 本研究发现的偏差范围可以为种植体术前植入位置的设计提供参考,从而避开重要的解剖结构以减少手术风险.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多排螺旋CT在泌尿系疾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45例泌尿系疾病患者的CT影像表现,所有患者均进行多排螺旋CT容积扫描,21例进行4期增强扫描,将原始数据传至工作站,应用三维重建技术进行图像后处理。结果螺旋CT通过三维重建技术处理的图像,能够清晰、立体、直观的显示病变的位置、形态、性质、与周围结构的关系。结论多排螺旋CT在泌尿系疾病的诊断方面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CT脑灌注与血管造影在急性脑梗死中的临床应用。方法:选取2010年7月-2013年7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6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别给予CT脑灌注与血管造影检查,分析平扫和灌注成像表现,将缺血区脑血流参数和对侧相应区灌注参数比较,重建脑内动脉和颈段的血管造影图像。患者发病14 d内复查CT平扫。结果:66例患者中,40例患者头颅平扫有早期脑梗死征象,26例无异常现象,均未发现灌注异常区。CT脑灌注成像显示:脑血容量和血流量降低,梗死区对比峰值时间、对比剂平均通过时间分别为(45.3±11.2)s、(26.7±2.3)s,对侧镜像区对比峰值时间(22.7±9.1)s,(3.7±1.3)s。对比剂峰值时间和对比剂平均通过时间延迟,患侧血流量图、对比剂峰值时间和对比剂平均通过时间与对侧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脑血容量图与对侧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重建血管造影图像可得,35例单侧颈内动脉狭窄,15例单侧大脑动脉狭窄,10例左侧大脑动脉闭塞,6例左侧颈内动脉闭塞。结论:CT脑灌注能及时准确反映脑部缺血位置和程度,并预测半暗带,而血脑造影能反映出病变血管程度及位置,两者联合使用有助于临床早期诊断急性脑梗死,临床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究PBL教学法联合CT三维重建技术在疼痛科临床实践教学中的应用价值和可行性。方法选取中国医科大学101期医学生45名,采用随机抽签的方法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23名)采用传统教学方法,实验组(22名)采用PBL联合CT三维重建技术进行教学,比较两组医学生的考核成绩和自制的教学效果评价表评价教学效果。结果实验组在病例分析、脉冲射频治疗、操作神经的解剖部位及毗邻、并发症的处理方案及测试总成绩上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教学效果评价表的结果显示,实验组在对学习效果、临床思维的扩展、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知识的掌握情况及对于操作中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方面均优于对照组(P <0.05)。结论 PBL教学法联合CT三维重建技术可有效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显著增强医学生疼痛医学实践课程的教学效果,临床应用价值极高。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后牙隐裂行全冠修复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医院2018年1—12月收治的后牙隐裂患者80例为对象,根据入院顺序将患者分成对照组(n=40)和观察组(n=40),对照组用金属烤瓷全冠修复,观察组用二氧化锆全冠修复。比较两组患者的患牙修复成功率和口腔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的患牙修复成功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口腔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全冠修复治疗后牙隐裂的效果明显,二氧化锆全冠修复的成功率比金属烤瓷高,且患者发生口腔相关并发症的几率小,可获得良好的预后。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微型种植体支抗治疗青少年口腔正畸的临床效果。方法纳入襄阳市中医医院口腔科100例青少年口腔正畸治疗患者。随机数字表分组,传统正畸疗法组对就诊青少年口腔正畸患者根据以往的常规治疗方法进行正畸治疗,微型种植体支抗治疗组则采用的是微型种植体支抗进行口腔的正畸干预。比对两组疗效;患者对牙齿矫正后外观的满意度评分;施治前后患者磨牙出现移位的距离、上中切牙倾角以及凸距的差值;牙齿松动发生比例。结果微型种植体支抗治疗组疗效、患者对牙齿矫正后外观的满意度评分、磨牙出现移位的距离、上中切牙倾角以及凸距的差值相比传统正畸疗法组有优势,P<0.05。微型种植体支抗治疗组牙齿松动发生比例低于传统正畸疗法组,P<0.05。结论对于需要进行正畸治疗的患者而言,在治疗过程,选择微型种植体支抗治疗可获得良好的效果,其进行正畸治疗的效果更为满意且不良情况出现率更少。  相似文献   

14.
颅颈畸形手术涉及复杂的解剖变异,手术风险高,操作难度大,传统的教学方式受制于抽象的讲解,学习者很难对颅颈畸形解剖,手术方案及过程有直观的认识。本研究将CTA三维重建导航和术中外视镜操作技术引入颅颈畸形手术教学实践中,术前通过CTA三维重建在导航仪软件上了解颅颈畸形变异情况,规划手术方案。术中采用外视镜操作,所有学生戴上3D眼镜观看手术。将无法直观显示的、抽象的解剖结构以三维立体图像对学生进行展示。使传统被动抽象的教学方式变成直观形象生动的学习方式。增强了神经外科临床专业研究生对颅颈畸形手术解剖认识,提高了手术操作的积极性,缩短了培养时间。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索基于薄层CT的三维重建技术在胸外科教学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6月—2020年6月哈尔滨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临床本科专业实习生60名,在征得学生知情同意的情况下,将其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名。对照组实施常规带教方法,实验组增加三维重建技术辅助教学方法。采用教学效果问卷调查与教学内容测试考核对比两种教学模式的应用效果。结果试验组学生在对教学方式的认可度,提高学习兴趣的满意度,对疾病及相关解剖知识的理解程度,临床思维及操作技能理解程度,临床沟通能力评分方面均高于对照组(P<0.0001),同时,试验组的临床理论考核成绩,临床实践考核成绩及总成绩均高于对照组(P<0.0001)。结论对胸外科教学实施三维重建辅助教学模式的教学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多平面重组及三维重建容积再现图像标记图像教学在影像医学专业头颈五官系统中咽喉部教学中的效果。方法在本校影像医学专业本科2014级学生中,挑选两个教学班,一个班在实习教学中采用自主研发的多平面重组及容积再现三维重建标注影像图像进行教学,并将多平面重组及容积再现三维重建标注影像图像制成讲义形式文本发给学生课后学习及复习(观察组60人),另一个班为传统教学班(对照组60人)。结束教学后,下发自制的教学效果评价表让学生对教学效果进行评测。结果观察组学生对课程教学总体评分比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对课程感兴趣人数明显多于对照组,对知识点掌握程度较对照组要高。结论多平面重组及三维重建容积再现图像标记图像引入影像学专业五官头颈系统中咽喉部教学中,使得教学的总体效果提升,推荐进行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17.
牙体预备是口腔医学专业口腔修复学课程本科生教学中的重要内容。随着数字化技术的广泛应用,对传统的口腔教学模式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引入数字化技术,使牙体预备变得更加规范化与标准化。本文简要介绍数字化引导的精准牙体预备的教学方案,并讨论数字化技术对口腔教学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估帐篷螺丝技术与常规GBR技术在水平骨增量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6年7月来自东莞健力口腔医院种植科的骨增量后延期种植患者43例,分为两组。A组采用帐篷螺丝技术,B组采用常规引导骨组织再生术(GBR)。采用锥形束CT对术区牙槽骨进行扫描测量与分析,评估植骨术前牙槽嵴顶骨宽度(T1)植骨术后即刻牙槽嵴骨宽度(T2)、种植一期手术前牙槽嵴骨宽度(T3)和种植术后1年的牙槽嵴骨宽度(T4)。结果CBCT评估显示植骨术前骨宽度T1:A组低于B组,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植骨术后即刻牙槽嵴骨宽度(T2):A组低于B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种植一期手术前牙槽嵴骨宽度(T3):A组数值大于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和种植术后1年的牙槽嵴骨宽度(T4):A组数值大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植骨术前后平均水平向骨增量L1:A组低于B组,两组数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植骨术后6个月行种植体植入术时水平骨吸收量L2:A组的骨吸收量少于B两组,两组数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种植术后1年骨吸收量为L3:A组的骨吸收量少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一年内骨吸收(L2/L1)的百分比显示,A组少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采用帐篷螺丝技术可获得令人满意的水平骨增量效果。相比于常规GBR可以增加更多的骨量,且骨质在抵抗吸收方面优于传统的GBR。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不同牙龈生物型对上前牙全瓷冠美学修复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4月-2018年10月至我院进行上前牙全瓷冠修复的68例患者进行研究,根据牙龈生物型分组,对照组34例为薄龈生物型,观察组34例为厚龈生物型,治疗1年后评价美学效果,评价牙龈指数,检查牙龈边缘退缩情况。结果两组软组织形态评分无显著差异(P> 0.05),观察组软组织颜色、软组织质地评分较优(P <0.05),对照组牙龈指数评分较优(P <0.05),观察组牙龈边缘退缩程度较小(P<0.05)。结论上前牙全瓷冠修复时,不同牙龈生物型取得的效果不同,厚龈生物型的美学修复效果较优,牙龈边缘退缩较小,但是牙龈健康情况有所下降。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CT多平面重建在肺部磨玻璃结节定性诊断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8月-2019年8月医院90例CT检查中发现磨玻璃结节患者的资料,以病理学诊断结果将其分为两组,即恶性组42例与良性组48例。本组研究对象均接受CT多平面重建,比较两组磨玻璃小病灶形态学(多结节融合状、斑片状、圆或椭圆、不规则形)与影像学(毛刺征、空泡征、边界清晰、分叶征与胸膜凹陷征)情况。结果恶性组多结节融合状、斑片状、不规则形的发生率高于良性组(P<0.01),圆或者椭圆的发生率低于良性组(P<0.01)。恶性组毛刺征、空泡征、边界清晰、分叶征与胸膜凹陷征的发生率均高于良性组(P<0.05或P<0.01)。结论 CT多平面重建在肺部磨玻璃结节定性诊断中具有显著的应用价值,可以有效识别出肺部磨玻璃结节的形态与影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