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我国近五年眼底病诊疗技术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Li XX  Zhao MW 《中华眼科杂志》2010,46(10):900-905
近5年来我国眼底病的诊疗水平快速提高,国际上新的诊疗理念、诊疗方法、诊疗设备不断被引入国内,极大地促进了国内眼底病诊疗技术的发展.在诊断方面,频域相干光断层扫描和眼底自发荧光检测技术的应用,不仅为临床诊断提供了更为详尽的图像信息,还有助于更加全面而深入地了解眼底疾病的特征及病理机制,引领我们进入了一个眼底疾病观察的新时代.在治疗方面,我国学者更是积极开展具有创新意义的临床研究,例如组织国内黄斑裂孔视网膜脱离治疗模式的多中心研究,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全人源抗体类融合蛋白KH902,采用带Bruch膜自体片状视网膜色素上皮移植并治疗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光动力疗法治疗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20G小切口微创玻璃体手术和视网膜中央动脉栓塞手术治疗技术等,有相当数量的眼底病临床研究论文在科学引文索引(SCI)收录的杂志上发表.由此表明我国眼底病临床研究已逐步走向世界并进一步与国际接轨.  相似文献   

2.
我国玻璃体视网膜手术及相关研究飞跃进步的10年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3  
近10年来,我国玻璃体视网膜手术及其相关研究由起步到迅速开展,已取得了显著成效。既往许多无法治疗的严重眼后段疾病患者获得了恢复光明的机会。特别是在改革开放政策的推动下,眼科领域引进了高精密度的设备、器材和先进的技术,这是发展高新技术在眼科的具体体现。70年代末双目间接检眼镜开始引进和推广,常规的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手术的成功率达到90%,玻璃体注气和单纯的晶状体玻璃体切除术开始用于治疗外伤性晶状体、玻璃体混浊。80年代后期仅有个别单位开展玻璃体视网膜联合手术。1991年召开的第二届玻璃体视网膜学术会议上,涉及玻璃体手术…  相似文献   

3.
我国近五年眼底病临床与基础研究新进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Li XX  Zhao MW  Yu WZ 《中华眼科杂志》2005,41(8):717-723
近5年我国眼底病的临床治疗与基础研究均取得了较大进步,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和大量的研究资料。临床方面,脉络膜新生血管膜的光动力疗法、经瞳孔温热疗法等在我国逐步开展,玻璃体手术及眼内注射曲安奈德治疗黄斑水肿,放射状视神经切开术治疗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综合防治,眼内肿瘤综合治疗及玻璃体视网膜手术技术和设备更新等方面均进展较快。基础研究方面,我国学者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视网膜母细胞瘤、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视网膜移植、眼底病基因治疗等多个研究领域均取得了显著成绩,标志着我国眼底病的临床与基础研究水平基本与罔际接轨,部分研究成果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相似文献   

4.
玻璃体视网膜界面包括玻璃体皮质部、内界膜以及Müller细胞的末端,为透明的细胞外基质结构.细胞外基质蛋白成份改变的异常,可以引发异常性玻璃体后脱离,造成玻璃体对视网膜的牵拉,是导致特发性黄斑裂孔、黄斑前膜、孔源性视网膜脱离和增生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等多种视网膜疾病的病因.了解玻璃体视网膜界面的分子生物学结构成份,认识玻璃体视网膜黏附机制,是正确阐述玻璃体视网膜疾病病因学的基础和关键,是进一步针对病因机制研究针对性的预防和治疗手段的理论基础.近年来,随着实验及成像技术的进步,对细胞外基质成份分子水平结构及相互作用研究的深入,人们对胶原蛋白本身交联结构以及与大分子糖蛋白黏附机制的认识加深,对玻璃体视网膜疾病的病因学研究也进入更高的水平.多种针对玻璃体视网膜界面黏附的酶类开始作为手术辅助药物甚至首选治疗应用于由异常玻璃体视网膜黏附所引发的黄斑区疾病,显示了一定的疗效.随着对这些疾病的病因及病理过程的深入了解,明确掌握药物的作用机制,选择适当的病例和时机应用,非手术治疗黄斑裂孔、玻璃体黄斑牵拉综合征以及黄斑前膜等玻璃体视网膜界面疾病,将会彻底改变其临床治疗的概念以及适应证.  相似文献   

5.
玻璃体视网膜交界面的状态与许多玻璃体视网膜疾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近年来研究表明,玻璃体切割术前应用药物可使玻璃体液化或使许多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疾病玻璃体内的纤维增生膜溶解,解除玻璃体后皮质与视网膜内界膜之间的粘连,形成完全性玻璃体后脱离,不但有利于手术的进行而且有利于玻璃体视网膜疾病的治疗和视力的恢复.本文对目前药物诱导玻璃体后脱离的组织结构、药物的作用机制及其在临床和实验研究方面的进展作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6.
目的 了解玻璃体切割手术研究文献的分布规律和国际研究趋势.方法 利用美国科学情报研究所的Web of Science(WOS)数据库为数据源,对1971至2011年所收录的玻璃体切割手术相关文献的年代分布、国家和地区、基金资助机构、引文情况等进行统计分析,并利用BibExcel、SPSS 19.0分析软件对高频主题词进行聚类分析.结果 1971至2011年累计收录玻璃体切割手术相关研究文献8540篇,文献数据逐渐增多,1991年后增长明显;研究文献以英语为主,我国文献量位列第6;在所有有基金资助机构的文章中,我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位列第5;引文自1991年起逐渐增多,2004年后明显增多;统计出高频主题词50个,聚类分析显示高频主题词主要聚类于6个类别,分别为黄斑部疾病的玻璃体切割手术治疗,玻璃体切割手术的新技术及并发症,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眼内外科治疗,白内障手术、眼内注射治疗、眼外伤引起的眼内炎的玻璃体切割治疗,其它视网膜疾病的玻璃体切割手术治疗,以及视网膜脱离的玻璃体切割手术治疗.结论 玻璃体切割手术研究文献呈增长趋势,研究热点为黄斑部疾病的玻璃体切割手术治疗和玻璃体切割手术的新技术及并发症等,可能为今后玻璃体切割手术研究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7.
《中华眼科杂志》2022,(6):477-480
外伤性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PVR)是以眼外伤为直接原因引起的PVR。视网膜脱离是外伤性PVR的独立危险因素, 外伤性PVR是开放性外伤眼不良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目前国际对于开放性外伤眼的玻璃体视网膜手术时间尚未达成统一认识, 而延迟玻璃体视网膜手术时间可错过外伤性PVR的治疗时机。本文阐述外伤性PVR的概念和治疗问题、临床研究发展和治疗原则探索, 以期提高临床对外伤性PVR的认识, 掌握外伤性PVR的治疗重点, 为眼科医师开展工作, 提高外伤性PVR的临床诊疗水平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以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开展玻璃体视网膜手术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Dong F 《中华眼科杂志》2001,37(3):161-163
20世纪 80年代后期 ,我国玻璃体视网膜手术发展迅速 ,这对于推动我国眼科事业的蓬勃发展 ,缩小我国与发达国家眼科医疗水平的差距起到了促进作用。美国于 2 0世纪 70年代始开展了玻璃体手术 ,80年代初开展了视网膜黄斑前膜、黄斑下脉络膜新生血管膜手术 ,90年代起利用玻璃体手术技术进行人眼视网膜移植。虽然我国玻璃体视网膜手术起步较晚 ,但在全国眼科医师的共同努力下 ,我国的玻璃体视网膜手术蓬勃发展。由 80年代后期开展的玻璃体手术 ,发展至 90年代的视网膜黄斑前膜、黄斑下脉络膜新生血管膜及人眼视网膜移植手术。但总体医疗水平与发…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玻璃体切除手术治疗玻璃体视网膜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30例(31眼)玻璃体视网膜疾病施行玻璃体切除手术,根据病情术中或联合晶状体切除、剥膜、视网膜激光光凝、硅油或C3F8填充、巩膜外冷凝、玻璃体腔注射曲安奈德,术后观察视力、眼压、前房炎症反应、视网膜复位、裂孔封闭、玻璃体视网膜出血情况.结果 术后随访3 ~18个月,平均(10±2.3)个月.术后视力有不同程度提高,与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眼压升高者3眼(9.68%),前房均不同程度炎症反应,应用药物治疗恢复正常;医源性视网膜裂孔2眼(6.45%).术前15眼视网膜脱离在术后视网膜解剖复位成功、视网膜裂孔封闭、黄斑裂孔闭合,玻璃体视网膜未发生严重出血.结论 玻璃体切除手术治疗玻璃体视网膜疾病效果肯定,能够改善视功能.  相似文献   

10.
酶在玻璃体手术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玻璃体视网膜手术的最终目的是解除玻璃体视网膜牵引、粘连和使视网膜易于重新复位。玻璃体手术的困难之处在于玻璃体与视网膜的粘连程度和是否有玻璃体后脱离 ,而用一些酶有助于促进玻璃体液化和解除玻璃体 视网膜间粘连。本文就酶在玻璃体视网膜疾病中的研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1.
12.
13.
The author defines motor and sensory alternation: the term alternation should not be used in isolation, it should always be accompanied by the name of the parameter concerned. Sensory alternation is always found together with motor alternation but the reverse is not true.The examining criteria for a diagnosis of sensory alternation are given, sensory alternation must not be confused with alternating inhibition. Working from clinical observations of cases of motor alternating strabismus, the author selects 2 types of binocular sensory relations which allow one to differentiate between:- cases of primary alternating strabismus- cases of secondary alternating strabismusThese forms will develop in different ways; in both cases a cure is possible providing that the right treatment is prescribed and once prescribed carefully followed, etc. It is always a case of serious forms of strabismus whose developmental period is spread over several years.According to the authors, the frequency of cases of true primary strabismus is from 1–3%, the frequency of cases of secondary alternating strabismus varies according to the type of therapy practised on cases of monocular strabismus with amblyopia. These latter will become cases of alternating strabismus under the influence of certain types of therapy carried out over several years (penalization, rocking, alternated occlusion, etc...).Experimental data on kittens confirm clinical data; kittens placed in abnormal environments during the sensitive period will show modification in the distribution of cortical cells and the absence of binocular cells (either because the excitation of the two eyes was not simultaneous, or not identical: artificial strabismus, occlusion, opaque glasses). This disturbances become irreversible after a certain period of exposure (a function of age, length of exposure, etc...).It is thus necessary to bear in mind: 1) the iatrogenic risks of certain orthoptic treatments, 2) the necessity for a binocular form of treatment as soon as possible, as once a certain stage is passed, cortical plasticity diminishes and the elaboration of normal binocular relations becomes impossible.
  相似文献   

14.
15.
16.
17.
18.
19.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