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维替泊芬治疗脉络膜骨瘤伴发的中心凹下脉络膜新生血管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报道维替泊芬治疗脉络膜骨瘤伴发的中心凹下脉络膜新生血管(CNV)1例。方法:介入式个案报道结果:1例患者,32岁,确诊为右眼脉络膜骨瘤伴发性中心凹下脉络膜新生血管。治疗前视力20/80,N24。该患者右眼接受2次光动力治疗(PDT),治疗后12mo视力为20/200,CNV完全消退。结论:对于脉络膜骨瘤伴发的中心凹下脉络膜新生血管,PDT不失为一种治疗选择。  相似文献   

2.
目的:对采用批准后的verteporfin光动力疗法(PDT)治疗继发于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的显性典型中心凹下脉络膜新生血管的功效进行评估。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高度近视并发脉络膜新生血管患者黄斑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的变化,同时比较与其年龄、性别、眼轴长度和屈光度均相匹配的高度近视未伴发脉络膜新生血管患者的黄斑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方法 本研究收集2013年9月至2014年8月在我院眼科门诊确诊的高度近视患者72例(72眼),分为未发生脉络膜新生血管组36例(36眼)和伴发脉络膜新生血管组36例(36眼),2组患者均行眼轴长度、屈光度、眼底和频域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检查。结果 高度近视未发生脉络膜新生血管组黄斑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为(102.38±39.05)μm,高度近视伴发脉络膜新生血管组黄斑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为(61.72±22.28)μm,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16,P<0.05)。两组内脉络膜厚度与眼轴长度均呈负相关。结论 高度近视的发展可能与脉络膜的血流灌注状态有关,脉络膜血流灌注减少所致黄斑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变薄可能在脉络膜新生血管发生方面起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在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MD)治疗及光动力学治疗研究中,行verteporfin(Visudyne)光动力治疗中心凹下脉络膜新生血管(CNV)的AMD患者基线病损组成对视力结果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光动力疗法(PDT)治疗中心凹下脉络膜新生血管(CNV)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分析经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个别行吲哚氰绿血管造影(ICGA)和相干光断层成像术(OCT)等检查,确诊为中心凹下CNV29例(30只眼)进行Plyr治疗.对其治疗前后的视力、FFA、OCT检查结果进行对比分析,评价PDT对中心凹下CNV的治疗效果.结果 末诊视力提高10只眼占33%,稳定或不变者17只眼占57%,视力下降3只眼占10%.影像检查:FFA显示11只眼CNV无明显渗遍,OCT表现视网膜水肿吸收或减少,CNV反光团缩小并瘢痕化,16只眼渗遍减少,OCT检查强反射带变窄.3只眼渗遍增加,OCT检查视网膜色素上皮(RPE)-脉络膜毛细血管层强反光团扩大,神经上皮再次水肿增厚,伴有视网膜层间出血.30只眼其中28只眼进行1次治疗,2只眼进行了2次治疗.结论 PDT治疗中心凹下CNV对早期,病灶范围小的患者大多数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6.
黄斑中心凹下脉络膜新生血管的光动力学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光动力学疗法(PDT)是由治疗肿瘤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治疗新生血管的方法。近年来,应用于眼科领域治疗眼底脉络膜新生血管,在动物实验与临床研究方面都已取得一定的进展。本介绍了PDT的作用机制,PDT的病理组织学改变,以及应用PDT治疗黄斑中心凹下脉络膜新生血管的临床研究及最新进展。  相似文献   

7.
光动力学治疗脉络膜新生血管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光动力学治疗继发于不同病因的黄斑中心凹下或中心凹旁脉络膜新生血管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16例16眼经荧光血管造影、吲哚青绿造影证实活动性脉络膜新生血管,继发于老年性黄斑变性4眼,病理性近视6眼和中心性渗出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6眼。比较PDT治疗前后最佳矫正视力,散瞳前置镜眼底检查以及荧光血管造影和脉络膜血管造影的资料。典型性为主型CNV14眼,轻微典型性CNV1眼,隐匿性CNV1眼。CNV位于黄斑中心凹下12眼,黄斑中心凹旁4眼。光动力学治疗方案参照TAP制定的标准。结果随访时间:1~14个月,平均(5±4.28)个月。1次治疗14眼,重复治疗2次1眼,3次1眼。最终患眼视力提高8眼,保持不变8眼。FFA检查示CNV渗漏停止1眼,渗漏减少10眼,渗漏无明显减少5眼,渗漏面积较治疗前明显缩小(P<0.05)。CNV复发3眼。仅1例在输液时发生光敏剂渗漏,但未发生光敏反应。治疗后视网膜一过性出血增加3眼。结论光动力学治疗为继发于不同病因的黄斑中心凹下或中心凹旁CNV患者提供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选择。部分患者治疗后短时间内复发,PDT治疗CNV的长期疗效有待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8.
光动力疗法治疗慢性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沈洁 《中华眼科杂志》2007,43(11):1036-1038
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entral serous chorioretinopathy,CSC)是一种好发于健康中青年的常见眼底疾病,患者临床表现主要为视力下降、视物变形、变暗等,以特发性黄斑部浆液性神经上皮脱离为特征。多数患者急性发病,持续数月后自愈,视力预后良好;仅5%患者因病程迁延或反复发作而转为慢性,黄斑持续水肿,视网膜色素上皮(retinal pigment epithelium,RPE)失代偿而发生严重视力丧失。激光封闭RPE的活动性渗漏点对部分患者有效,但激光能量过强或光斑过多会导致中心暗点,甚至有诱发脉络膜新生血管的危险。而对于活动性渗漏点位于黄斑中心凹无血管区或弥漫性RPE渗漏的CSC患者,目前尚无特效疗法。近年有应用光动力疗法(photodynamic therapy,PDT)治疗CSC的文献报道,我们也进行了初步尝试,旨在进一步深入探讨PDT治疗CSC的临床疗效。[第一段]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经瞳孔温热疗法(TTT)治疗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MD)所致黄斑中心凹下脉络膜新生血管(CNV)的长期疗效。方法:AMD所致黄斑中心凹下脉络膜新生血管14例14眼。平均年龄67.1岁。记录详尽的眼科检查结果,拍摄彩色眼底相,并行黄斑部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CT)检查。在初诊及随后的复诊中行眼底荧光素血管造影和吲哚青绿血管造影。TTT的治疗参数为:时间1min,光斑大小2 ~3mm,激光能量650 ~800mW。随诊时间5 ~64mo,平均28.6mo。结果:在14眼中,典型性CNV有10眼,典型为主性有2眼,1眼为少量典型性,1型隐匿性CNV有1眼。共4例患者出现治疗后出血,均在短期内吸收。有1眼在治疗后立刻出现了黄斑无灌注区。多数患眼在随诊中可见渗出逐渐减少。在平均28.6mo的随诊中,14只患眼,有5眼视力提高,8眼保持稳定,1眼视力下降。结论:经瞳孔温热疗法在AMD患者中能封闭黄斑中心凹下的CNV,促进网膜下积液的迅速吸收,从而稳定患者的视力。它可以作为一种治疗典型和典型为主性黄斑中心凹下脉络膜新生血管的激光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0.
Zhao MW 《中华眼科杂志》2007,43(10):957-960
多种病因引起的脉络膜新生血管(CNV)是导致患者中心视力丧失的最常见原因之一。近年来对黄斑中心凹下CNV的治疗主要采用光动力疗法(PDT),最近也有针对新生血管形成和CNV病变炎性反应过程的药物应用于临床,未来的发展趋势可能是多种治疗机制的方法联合应用,以求获得最大疗效并减少治疗所产生的并发症。  相似文献   

11.
采用前瞻性、盲法、随机化、多中心、平行组、阳性对照、非逊色性临床试验(noninferiority clinical trial)比较了采用15 mg醋酸阿奈可特(anecortave acetate)后部巩膜旁间隙注射与维速达尔光动力疗法(PDT)首次治疗老年性黄斑变性患者中心凹下脉络膜新生血管(CNV)1年的效果与安全性。来自美  相似文献   

12.
氪激光治疗中心性渗出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氪黄激光治疗中心性渗出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entral exudative chorioretinphathy,CECR)的临床效果。方法:应用美国HGM公司氪黄激光治疗中心性渗出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活动期病灶38例(38眼),并分别于治疗后1、3、6、12月眼底荧光血管造影复查。结果:38例中36例患者一次性光凝治愈,新生血管膜消失,随访无复发。其中22例视力提高2~6行;14例保持原有视力;2例视力下降,治愈率达94.70%。结论:氪黄激光治疗中心性渗出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是一种安全有效、简便经济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经瞳孔温热疗法(traspupillary thermotherapy,TTT)治疗病变涉及黄斑中心区域的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entral serous chorioretinopathy,CSC)疗效和预后.方法 对病变涉及黄斑中心区域的CSC患者18例18只眼进行TTT治疗,根据病灶大小选择光斑和能量.随访时复查视力、眼底,中心视野及FFA.结果 治疗后患者视力、视野均明显好转,治疗后2月94.44%患者视力提高,平均视力及平均光敏感度(MS)分别为1.07和27.38dB,较TTT前差异有显著性(t=8.43、10.01;P<0.01),FFA示所有病例渗漏均停止,但有2例复发.结论 TTT治疗CSC简单有效,尤其适合病变涉及黄斑中心区域的CSC,无明显并发症.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评价光动力疗法(photodynamictherapy,PDT)治疗中心性渗出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entralexudativehorioretinopathy,CEC)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比分析中心性渗出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所致黄斑部脉络膜新生血管(choroidaineovascularization,CNV)患眼21例,治疗前与单次PDT治疗后3个月的视力、眼底、固视性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ptic coherence tomograph,OCT)图像及荧光素钠血管造影(fundus fluoresein angiography,FFA)、吲哚菁绿血管造影(indocyanine greenan giography,ICGA)的变化.结果 PDT治疗后3个月11只眼视力提高(52.38%),10只眼视力稳定(47.62%),其中5例由偏心固视恢复为中心固视.眼底检查可见出血渗出明显减少,部分患者完全吸收.FFA联合ICGA检查显示CNV病灶渗漏停止10只眼(47.62%),渗漏减少10只眼(47.62%);OCT检查表现为CNV缩小.组织水肿减轻.结论 PDT治疗可以部分或完全封闭中心性渗出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所致的CNV,减少CNV引起的视力下降的危险性.  相似文献   

15.
使用光动力学治疗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TAP)研究组报告1和2证实在继发于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RMD),有显著的典型黄斑中心凹下脉络膜新生血管膜(CNVMs)的患者中,使用静脉注射verteporfin(Visudyne;CIBA Vision Corp,Duluth,Ga)和光动力学治疗(PDT),其视力在统计学上有中度和重度的显著减少。  相似文献   

16.
过去20年,脉络膜新生血管(CNV)治疗研究取得了长足的进展。黄斑光凝研究首先明确了激光在治疗CNV中的价值;经瞳孔温热疗法克服了激光光凝的缺点,但治疗效果有待进一步证实。近年来,维替泊芬光动力疗法(PDT)突破了黄斑中心凹下CNV治疗的"禁区",是CNV治疗历程中的一个里程碑;Pegaptan ib、R an ib izum ab、B evac izum ab等药物在治疗CNV方面也取得了令人兴奋的效果;曲安奈德(TA)玻璃体腔注射、手术治疗、滋养血管激光光凝治疗等也显示了一定的疗效。目前,最被推崇的是所谓联合疗法如PDT联合TA,PDT联合抗新生血管因子、甚至PDT联合TA以及抗新生血管生长因子的三联疗法。所有这些进展为CNV患者带来了希望,我们进入了CNV治疗的春天。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评价光动力疗法联合Bevacizumab(Avastin)玻璃体腔注射治疗脉络膜新生血管疾病的疗效.方法 对连续病例29例(29只眼)经光动力疗法(photodynamic therapy,PDT)联合Avastin玻璃体腔注射治疗的中心凹下或旁中心凹脉络膜新生血管(choroidal neovascularization,CNV)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ge-relatedmaculardegeneration,AMD)15例(15只眼),男性10例,女性5例,平均年龄为63.3岁,有2例曾接受1次光动力疗法,其余未接受任何治疗;特发性脉络膜新生血管(idiopathic choroidal neovascularization,ICNV)14例(14只眼),男性6例,女性8例,平均年龄为28岁,有1例曾接受2次光动力疗法,其余未接受任何治疗.所有患者在光动力疗法后1周内行Avastin玻璃体腔注射(1.5mg/0.06ml).疗效以视力稳定及再治疗次数作为标准.结果 经3~6个月随访,29例患者中28例(96.5%)视力稳定或提高,27例(93.1%)视力提高.15例AMD患者中14例(93.3%)视力稳定或提高,13例(86.7%)视力提高,7例(46.7%)视力提高2行以上;1例(6.7%)治疗前后均为眼前指数的视力,1例(6.7%)视力从0.2降至0.1,病变稳定.10例(66.7%)通过一次联合治疗后CNV消退,随访期间较基线视力提高平均1.8行;3例(20%)3个月后需再次联合治疗.14例ICNV中14例(100%)视力稳定或提高,13例(92.8%)视力提高2行以上,随访期间较基线视力提高平均4.21行.13例(92.8%)通过一次联合治疗而使CNV消退.治疗及随访期间未见与PDT及Avastin相关的不良反应,亦未见眼内炎、眼压升高等并发症.结论 本研究结果提示,PDT联合Avastin玻璃体腔注射治疗脉络膜新生血管的疗效显著,可以提高患者视力及减少再治疗次数.  相似文献   

18.
庄晓彤  肖伟 《国际眼科杂志》2012,12(12):2368-2370
目的:观察低剂量光动力学疗法(photodynamic therapy, PDT)治疗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entral serous chorioretinopathy, CSC)的短期疗效。

方法:选取急性CSC患者36例36眼,进行单次1/2量维替泊芬(3mg/m2)进行PDT治疗,分别于术前和术后1,4,12,24wk进行最佳矫正视力和OCT的检查,术前、术后4,24wk进行FFA和ICG检查。

结果:术后1wk,36眼中有27眼(75%)OCT显示视网膜下积液完全吸收,其余9眼(25%)视网膜下液部分吸收; 术后4wk,36眼视网膜下积液全部吸收,FFA+ICG示36眼荧光渗漏完全消失,脉络膜血管高渗透性消失; 术后12~24wk,36眼无复发。治疗后4wk,最佳矫正视力从术前平均0.52提高至0.80。随访期间36眼未见任何不良反应。

结论:低剂量PDT治疗CSC短期内安全有效,能缩短病程,显著提高视力。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患者脉络膜毛细血管扩张和黄斑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的关系.方法 选取2015年2月至2016年4月我院收治的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患者84例(84眼),依据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检查结果分为3组:轻度组(注射后9 ~ 10 min渗漏)26例,中度组(注射后5~8 min渗漏)37例,重度组(注射后5 min内渗漏)21例,利用OCTA技术确定脉络膜毛细血管扩张程度,利用EDI-OCT测量3组患者以及脉络膜毛细血管不同扩张程度下患者的黄斑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轻度、中度、重度患者的脉络膜毛细血管重度扩张比例依次升高(7.69%、13.52%、23.81%),黄斑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依次增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脉络膜毛细血管轻度、中度、重度扩张患者的黄斑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分别为(306.59±74.18)μm、(367.21±85.04) μm、(416.27±104.56) μm,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患者患侧脉络膜毛细血管扩张程度与黄斑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明显正相关(r =0.812,P=0.037).结论 随着病情的加重,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患者脉络膜毛细血管扩张程度和黄斑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明显增加,且二者存在明显的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相干光断层扫描(OCT)测量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SC)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SFCT)的价值。方法对经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确诊的CSC患侧眼和CSC对侧健康眼、健康人群的健康眼进行SFCT测量,评估3组患者SFCT的厚度及意义。结果 OCT测量发现CSC患侧眼组的SFCT为(400. 2±57. 84)μm,CSC对侧健康眼为(297. 4±57. 63)μm,健康对照眼为(266. 5±36. 79)μm,3组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F=49. 47,P <0. 01)。结论 CSC是一种以单侧眼为临床表现、双侧眼障碍的眼科疾病,与SFCT增加有关。这可能对CSC的治疗及预后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