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牟琳 《国际眼科杂志》2013,13(5):947-949
目的:分析临床路径在睫状体冷冻治疗难治性青光眼中的实施价值。方法:在我科2011-01/12行睫状体冷冻治疗难治性青光眼的患者中,以进入临床路径的23例24眼为路径组,以未采用临床路径的20例20眼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平均住院日、术前平均住院日、平均住院费用、治愈率、患者满意度指标。结果:两组手术有效率相当(83%vs80%);路径组平均住院日、平均住院费用均少于对照组(4.2dvs8.3d,2138元vs2787元),患者满意度高于对照组(96%vs8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睫状体冷冻治疗难治性青光眼中应用临床路径有利于规范手术操作、确保手术成功,提高工作效率,改善医疗服务质量。  相似文献   

2.
白内障患者临床路径实施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分析我院对白内障患者实施临床路径的临床资料,评估临床路径在白内障患者中的实施价值。

方法:以我院2012-01/12因患白内障在我院行手术治疗进入临床路径的200例200眼为临床路径组,以2010-12/2011-12因同样疾病治疗未采用临床路径的200例200眼为对照组。以两组患者平均住院日、术前平均住院日、平均住院费用(不包括人工晶状体费用)、药费、检查费、治愈率、患者满意度、医务人员满意度、再住院率等作为评价指标,进行对比分析。

结果:临床路径组平均住院日6.01±0.13d,术前平均住院日1.02±0.15d,平均住院费用(除人工晶状体之外)4 401.23±129.07元,药费720.35±23.21元,检查费700.37±46.25元,患者满意度96.4%; 对照组平均住院日10.21±0.05d,术前平均住院日2.20±0.07d,平均住院费用4 827.43±132.13元,药费1 206.21±53.64元,检查费850.35±24.26元,患者满意度93.1%,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临床路径组治愈率为97.2%,对照组治愈率为96.2%,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临床路径组医务人员满意度为98.2%; 对照组医务人员满意度为96.4%,两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临床路径组患者再住院率为1%; 对照组患者再住院率为0.9%,两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

结论:实施白内障临床路径不会降低医疗质量,相反规范了医疗行为,提高了患者满意度,降低了医疗成本,缓解了紧张的医患关系,为实现医疗预付费制度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白内障小切口囊外摘除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原发性急性、慢性闭角型青光眼的疗效。

方法: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23例24眼,慢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11例12眼,进行白内障小切口囊外摘除联合小梁切除术,均一期植入人工晶状体。

结果:术后随访1mo,急性闭角型青光眼组术前平均眼压30.68±7.60mmHg,术后17.83±5.95mmH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慢性闭角型青光眼组术前平均眼压29.27±5.55mmHg,术后18.12±1.88mmH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术后两组间平均眼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眼压控制良好者(6~21mmHg)者26眼(72%),局部使用抗青光眼药物后眼压控制良好者8眼(22%),总体有效控制率94%,眼压不能控制者(22~30mmHg)2眼(6%); 术后视力提高者32眼(89%),没有发生严重并发症。

结论:白内障小切口囊外摘除联合小梁切除术对于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PACG)合并白内障的治疗可以有效控制眼压、提高视力,并发症少; 其在控制眼压方面对于原发性急/慢性闭角型青光眼无差异。  相似文献   


4.
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高眼压下的复合式小梁切除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高眼压状态下进行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的手术安全性和治疗效果。方法对我院25例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在持续高眼压状态下进行复合式小梁切除术,观察术后眼压、视力和并发症等情况,评价手术效果。术后进行3月-12月的随访。结果术后平均眼压15.6±5.7mmHg与术前平均眼压41.2±6.8mmHg相比差异有显著性(<0.01),术后大多数病例保留了较好的视力,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高眼压状态下的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能较好地控制眼压,避免了视功能的进一步损害。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小梁切除联合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在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包括急性闭角型青光眼与慢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中的临床治疗效果及对并发症的影响。

方法:选取2014-01/2016-07在我院诊治的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60例60眼,采用随机数字方法分为对照组(30例30眼)和观察组(30例30眼)。对照组采用小梁切除术治疗,观察组采用小梁切除联合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治疗,比较两组临床效果及并发症发生率情况。

结果:观察组术后视力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观察组术后眼压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观察组术后前房深度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7%,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在小梁切除术基础上联合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治疗效果理想,并发症发生率相对较低。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持续高眼压下行复合式小梁切除术的效果.方法:选取2015-02/2016-02在我院治疗的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62例62眼,其中对照组34例34眼(术前眼压控制在正常范围,眼压<21mmHg),观察组28例28眼(术前眼压28~50mmHg;高眼压持续3d以上).两组均行复合式小梁切除术,观察两组患者手术前后视力、眼压等变化.结果:观察组术后3 mo视力较术前提高、不变和下降的比例分别为68%、21%和11%,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眼压均较术前明显减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术后眼压分别为11.10±2.20、11.73±2.71mmHg,差异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前及术后前房深度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前房深度均较术前有所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眼轴长度均较术前有所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4%,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8%,差异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眼压下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行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是有效的,但仍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7.
目的 比较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慢性闭角型青光眼小梁切除术后浅前房的发生情况。方法 对410祗实施小梁切除术的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进行回顾性总结。结果 99祗眼发生浅前房,占总敷24.1%,其中急性闭角型青光眼69祗眼,发生率为22.3%。慢性闭角型青光眼为30祗眼,发生率为29.7%。结论 浅前房在慢性闭角型青光眼中的发生率高于急性闭角型青光眼。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小梁切除术联合复方血栓通胶囊对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视功能损害的影响。
  方法:选取2010-03/2014-10期间我院收治的100例120眼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按照双盲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患者52例60眼行小梁切除术联合复方血栓通胶囊治疗,对照组患者48例60眼行单纯小梁切除术治疗,观察并对比术后3 lo两组患者的视力及视野恢复情况。
  结果:术后3lo,所有患者眼压降至正常范围,观察组视力较术前增加(0.16±0.02),而对照组增加(0.09±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视力疗效总有效率(96.7%)显著高于对照组(83.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视野疗效总有效率为96.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3.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1.7%)明显低于对照组(16.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小梁切除术联合复方血栓通胶囊治疗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能有效提高其视力、改善视野、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对老年性白内障临床路径实施患者住院及治疗情况的综合分析,评价临床路径在规范诊疗行为、提高医院工作效率、促进医疗质量管理中的作用。
  方法:对在西安市北方医院眼科通过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行白内障治疗的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临床路径组为2012-10/2013-05收治的老年性白内障患者220例,按白内障临床路径完成标准住院治疗流程;对照组为2010-10/2011-06收治的老年性白内障患者213例,按普通流程完成住院治疗。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平均住院日、平均住院费用、及患者满意度进行对比分析。
  结果:临床路径组,220例白内障患者视力提高者209例(95.0%),平均住院日4.5±1.4d,平均住院费用4522.3±285.1元;对照组患者213例,视力提高者202例(94.8%),平均住院日5.1±1.7d,平均住院费用4647.7±271.2元。两组间平均住院日和平均住院费用比较有显著性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效果和患者满意度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老年性白内障临床路径的实施,规范了白内障治疗过程中的医疗行为,优化了医疗诊治流程,降低了医疗成本,提高了医疗质量,为促进医疗管理水平的改进提供了理论±据。  相似文献   

10.
透明质酸钠在小梁切除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者在临床实践中,应用术中小梁切除口注入玻璃酸钠预防小梁切除术后虹膜根切缘前粘连,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本组病例采取随机分组的方式,分为两组,即玻璃酸钠组、对照组。玻璃酸钠组34例34眼,男15例,女19例,年龄35~77岁,平均年龄556岁;急性闭角型青光眼19例,慢性闭角型青光眼10例,开角型青光眼5例,初诊时平均眼压395mmHg(1mmHg=0.133kPa)。对照组30例30眼,男12例,女18例,年龄39~70岁,平均年龄562岁;急性闭角型青光眼17例,慢性闭角型青光眼10例,开角型青光眼3例,初诊时平均眼压425mmHg。术前对应病情分…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小梁切除联合地塞米松离子导入治疗急性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PACG)合并糖尿病的临床疗效。

方法:回顾性研究。选取我院急性PACG合并糖尿病患者42例42眼,根据术后控制炎症方式不同分为小梁切除联合地塞米松离子导入组(A组)和小梁切除联合球周注射甲泼尼龙组(B组)。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前后眼压、术后前房炎症反应和并发症等。

结果:两组患者术后眼压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且两组患者术后前房炎症控制良好(P>0.05),A组并发症显著少于B组。

结论:小梁切除联合地塞米松离子导入或联合球周注射甲泼尼龙,均能有效控制急性PACG合并糖尿病术后眼压和前房炎症反应,联合地塞米松离子导入降低并发症方面效果更优。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行复合式小梁切除术后眼前节结构的改变。方法选择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病例30例(30只眼),正常人对照组30例(30只眼),利用超声生物显微镜(UBM)检测所有眼的眼前节,青光眼患者在术前1天和术后1个月、6个月、2年进行检查。结果青光眼患者术前、术后各参数分别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术后较术前房角开放程度增加,前房深度其他参数无改变。结论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行复合式小梁切除术可以部分改变眼前节形态。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晶状体超声乳化及人工晶状体植入术联合小梁切除术及术中应用丝裂霉素C(MMC)治疗急性闭角性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分析13例(13只眼)急性闭角性青光眼(前房角粘连关闭均〉180°)合并白内障行透明角膜切口超声乳化及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小梁切除术及术中应用丝裂霉素,注意观察手术前、后的视力和眼压,手术并发症及滤过泡情况。结果术后随访时间3—6个月。13只眼眼压均降致正常范围,视力有不同程度提高;术后根据Kronfeld分类,Ⅰ、Ⅱ型功能滤过泡4只眼(30.8%),非功能Ⅲ型滤过泡9只眼(69.2%)。结论透明角膜切口晶状体超声乳化及人工晶状体植入术联合小梁切除术及术中应用丝裂霉素(MMC)治疗急性闭角性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可以明显降低眼压,提高视力。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小切口白内障囊外摘除并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我院2007-09/2011-10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80例86眼。本组患者均行小切口白内障囊外摘除联合小梁切除术。术后观察患者的视力和眼压情况。结果:术后视力:〈0.1共5眼,0.1~0.2共11眼,0.3~0.5共53眼,0.6以上17眼。术后患者眼压均降到临床统计正常范围(10~21)mmHg。结论:小切口白内障囊外摘除并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眼合并白内障减轻了患者多次手术的负担,临床有显著效果,是治疗青光眼合并白内障较佳术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前房穿刺术结合小梁切除术在治疗急性闭角型青光眼高眼压持续状态方面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1-03/2012-06我院眼科收治的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80例,其中40例行前房穿刺术减压后,再行小梁切除术治疗,列为联合治疗组,40例行药物减压后,再行小梁切除术治疗,列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结果:术后联合治疗组视力恢复情况、前房角及瞳孔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较对照组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前房穿刺术结合小梁切除术治疗急性闭角型青光眼高眼压持续状态疗效显著、手术简单、并发症少,值得在临床工作中积极地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Primary phacoemulsification for uncontrolled angle-closure glaucoma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PURPOSE: To report the results of primary phacoemulsification to treat uncontrolled angle-closure glaucoma. SETTING: Private practice and teaching hospital department. METHODS: This retrospective interventional case series assessed 3 patients having phacoemulsification and posterior chamber intraocular lens implantation for uncontrolled intraocular pressure (IOP) after acute primary angle-closure glaucoma. RESULTS: Intraocular pressure control was achieved in all patients postoperatively. CONCLUSIONS: Primary phacoemulsification with the option of future trabeculectomy should be considered in selected patients with persistent appositional angle closure and uncontrolled IOP after angle-closure glaucoma.  相似文献   

17.
超声乳化与小梁切除治疗闭角型青光眼的对比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目的 对比研究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术与小梁切除术对初次发作的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的疗效。方法 将58例(58眼)初次发作的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29例(29眼),A组行超声乳化吸出人工晶状体植入术,B组行穿透性小梁切除术。术后随访3~6月。结果 术后随访期间两组视力均有提高,以A组提高明显。A组术后前房深度增加;B组术后前房深度减少,并且有5例术后早期发生了浅前房。术后两组眼压均比术前明显降低,早期以B组下降明显,A组有6例术后1天眼压高于21mmHg(1mmHg=0.133kPa),经局部用药后降至正常。结论 初次发作的合并有白内障的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若无明显前房角粘连,经药物治疗眼压控制不佳者,采用晶状体超声乳化吸出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可以有效地降低眼压恢复视功能,且术后并发症较传统的小梁切除术为少。  相似文献   

18.
曹鎏  王林农 《国际眼科杂志》2010,10(10):1900-1902
目的:应用超声生物显微镜观察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小梁切除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取80例80眼急性闭角型青光眼病例按手术前眼压水平分为高眼压组(30例30眼,眼压≥30mmHg)和对照组(50例50眼,眼压<30mmHg),对两组病例小梁切除术后眼压、视力以及超声生物显微镜(ultrasound biomicroscopy,UBM)情况等进行统计比较。结果:高眼压组术后大多数保留了较好的视力;两组病例术后眼压大多控制在8~15mmHg;UBM检测结果,高眼压组术后发生1例睫状体脱离,1例恶性青光眼,1例浅前房,对照组术后发生1例浅前房,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两组患者手术后ACD,AOD,TCPD术前术后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结论:急性闭角型青光眼高眼压下小梁切除术是有效、安全的,在充分药物治疗后,应及时采取手术治疗。UBM检查可发现小梁切除术后睫状体脱离、恶性青光眼等严重并发症,在急性闭角型青光眼诊治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王丽丽  李达  杨阳  拓小华 《国际眼科杂志》2016,16(10):1937-1939
目的:探讨高眼压下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采用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的临床疗效。
  方法:选取33例34眼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均实行复合式小梁切除术,其中A组:18例18眼患者经联合用药48~72 h后,眼压仍在35 mmHg以上,在高眼压下施行复合式小梁切除术;B组:15例16眼患者经过药物治疗后眼压降至21 mmHg以下,施行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术后观察视力、眼压。
  结果:患者34眼均顺利完成手术,未发生爆发性脉络膜出血等严重的并发症。术后随访6~18mo,两组患者手术前后视力均有明显改善,分别由术前0.02±0.01、0.04±0.02提高到0.2±0.06、0.3±0.0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30眼眼压均控制在9~23mmHg,3眼联合降眼压药物后眼压控制正常,1眼滤过失败, A、B组患者术后眼压较术前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基本降至正常,分别为17.9±9.1、15.4±8.4mmHg,两组患者术后眼压无统计学差异(P>0.05)。
  结论:对于持续高眼压下的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应果断考虑高眼压下施行复合式小梁切除术,以防视功能进一步损害甚至丧失。只要术前全面考虑,术中精心操作,术后仔细护理,持续高眼压下的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施行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20.
目的:回顾性分析改良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眼持续高眼压状态的临床资料,评价改良小梁切除术的效果。方法:青光眼持续高眼压状态患者100例100眼,分为治疗组55例55眼和观察组45例45眼。治疗组采用改良小梁切除术,观察组采用常规小梁切除术。改良措施主要有:术前星状神经节阻滞降眼压,采用表面麻醉和20g/L利多卡因棉片巩膜面浸润麻醉;用隧道刀做板层巩膜瓣;在小梁切除部位做前房穿刺,慢放房水;术中置巩膜瓣调整缝线;术中散瞳,术毕睫状肌麻痹剂应用。结果:治疗组手术并发症发生率低于观察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3mo,治疗组眼压低于观察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1535,P<0.05)。治疗组平均住院天数少于观察组(t=39.8010,P<0.01)。治疗组平均住院费用低于观察组(t=11.3219,P<0.01)。结论:改良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眼持续高眼压状态不仅挽救部分视功能,减少手术严重并发症发生率,术后眼压控制更好,还可以缩短平均住院日,减少医疗费用,从而提高了患者满意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