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探索FIGO分期ⅠB1~ⅡB期宫颈癌盆腔转移淋巴结在各个解剖分区的分布特点及不同类型淋巴转移对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手术治疗FIGOⅠB1~ⅡB期宫颈癌331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评价盆腔淋巴结转移情况、在各分区的分布频度及与各临床病理因素的相关性,分析淋巴结转移部位、数目对预后的影响。结果:总的盆腔淋巴结转移率为26.9%(89/331),转移淋巴结242枚,67.8%(164/242)分布于宫旁/闭孔区。淋巴结转移与FIGO分期和深肌层浸润相关(r为0.242和0.403,P均=0.000)。331例患者5年总生存率(5-yOS)为87.0%,低位转移组5-yOS(76.1%)略优于高位转移组(58.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65);单个淋巴结转移组5-yOS(80.4%)略优于多个淋巴结转移组(68.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53)。影响宫颈癌预后的独立因素为FIGO分期、淋巴结转移、病理类型(P值分别为0.007、0.000、0.001)。结论:宫颈癌淋巴结转移与FIGO分期和深肌层浸润有关;宫旁/闭孔区淋巴结最易受累;淋巴转移是预后的独立因素;高位、多个淋巴结转移是否是预后的不利因素,尚需扩大样本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洛铂(LBP)与顺铂(DDP)同步放化疗(CCRT)对ⅡB~ⅢB期宫颈癌患者近期疗效及免疫-炎症因子的影响。方法将124例FIGO分期ⅡB~ⅢB期宫颈癌患者分为L组和D组各62例,分别采用以LBP和以DDP为主CCRT。比较两组近期疗效、毒性反应及近期生存情况,测定外周血T细胞亚群水平、血清炎症因子水平。结果 L组完成≥4个化疗周期率为98.39%,高于D组的83.87%(P 0.05)。两组近期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L组T淋巴细胞亚群、NK细胞计数及血清IL-2、IFN-γ及IFN-γ/IL-4均高于D组,血清IL-2、IFN-γ、IL-4、IL-6水平低于D组(P 0.05)。L组的恶心、呕吐发生率及严重程度均低于D组(P 0.05)。两组1年生存率、复发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LBP与DDP为基础CCRT治疗ⅡB~ⅢB期宫颈癌近期疗效相当,前者可减少胃肠道副反应及对免疫-炎症反应的干扰。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比较分析宫颈癌,临床分期与手术-病理分期,探讨术前临床分期常见的问题和补充改进方法.方法:收集我院手术治疗的166例临床Ⅰ A~ⅡB期宫颈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将临床分期(FIGO分期)与手术-病理分期进行比较.结果:Ⅰ A、Ⅰ B、ⅡA、ⅡB各临床分期与手术~病理分期的符合率分别为86.11%、78.38%、52.17%、40.00%;临床分期总的符合率为70.48%.结论:随着宫颈癌临床期别的升高,分期的准确性呈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FIGO 2018子宫颈癌新分期ⅠB期各亚分期设置的合理性。方法基于中国子宫颈癌临床诊疗项目数据库,对47家医院于2004-2018年间收治的原FIGO 2009ⅠB期子宫颈癌以开腹手术为初始治疗的9130例患者,按照FIGO 2018分期标准重新分期。设原FIGO 2009分期ⅠB期中淋巴结阳性病例为ⅢC-ⅠB期,比较FIGO 2018ⅠB1/ⅠB2/ⅠB3/ⅢC-ⅠB期患者的肿瘤学结局。结果 (1)纳入符合入组标准的原FIGO 2009ⅠB期病例9130例,按FIGO 2018分期标准重新分期,ⅠB1、ⅠB2、ⅠB3期分别为1954例、3255例和1506例,ⅢC-ⅠB期1509例,无法明确分期906例。(2)单因素分析得出,ⅠB1期肿瘤学结局优于ⅠB2期[5年总体生存率(overall survival,OS):97.8%vs. 94.5%,P0.001;5年无瘤生存率(disease-free survival,DFS):94.6%vs. 90.7%,P0.001];ⅠB2期5年OS优于ⅠB3期(94.5%vs. 93.0%,P=0.019),但两组5年DF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90.7%vs.89.4%,P=0.116);ⅠB期各亚分期的肿瘤学结局均优于ⅢC-ⅠB期。(3)多因素分析得出,分期越晚是影响子宫颈癌患者死亡及复发/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从子宫颈癌开腹手术治疗肿瘤学结局的角度分析,FIGO 2018子宫颈癌新分期ⅠB期各亚分期设置合理。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FIGO 2018子宫颈癌新分期中ⅠB2期的适宜治疗策略。方法基于中国子宫颈癌临床诊疗项目数据库,纳入2018年FIGO分期ⅠB2期接受直接手术(PS组)、新辅助化疗后手术(NACT组)及根治性放化疗(CRT组)的子宫颈癌病例,比较不同治疗方式的5年总体生存率(OS)及无病生存率(DFS)。结果 (1)从数据库中纳入FIGO 2018分期为ⅠB2期子宫颈癌病例3266例,其中PS组2951例,NACT组251例,CRT组64例。(2)3组间肿瘤学结局比较中,CRT组的5年OS及DFS低于PS组(5年OS:82.8%vs. 94.9%,P0.001;5年DFS:73.8%vs.90.7%,P=0.004)。CRT组的5年OS及DFS低于NACT组(5年OS:82.8%vs. 95.4%,P=0.001;5年DFS:73.8%vs.93.8%,P=0.001)。PS组与NACT组5年OS或DFS无差异(5年OS:94.9%vs. 95.4%,P=0.564;5年DFS:90.7%vs.93.8%,P=0.191)。(3)Cox多因素分析提示根治性放化疗是患者全因死亡及复发/死亡的独立风险因素。结论对于FIGO 2018分期为ⅠB2期子宫颈癌,根治性放化疗不利于患者长期预后,直接开腹手术为该期别子宫颈癌的最合适治疗方式。  相似文献   

6.
目的:世界范围内大多数宫颈癌患者接受手术治疗,但目前国际妇产科联合会(FIGO)分期系统未考虑手术-病理资料。本文提出了一个更综合全面且对预后有指导价值的手术-病理分期和评分系统。方法:4220例宫颈癌队列(1)用于筛选手术-病理危险因素,构建手术-病理分期和评分系统,采用1104例宫颈癌的前瞻性研究队列(2)进行验证。结果:宫颈癌队列(1)的筛选研究中,7个独立危险因素与预后相关:淋巴结转移、宫旁浸润、病理类型、组织学分级、肿块大小、间质浸润和脉管浸润。通过纳入淋巴结转移、间质浸润和脉管浸润的附加衡量标准,FIGO分期系统被修订和扩展成为一个手术-病理分期系统。根据数量和转移部位,淋巴结转移被分为3个亚组。加入7个预后危险因素提高了评分系统实践的可行性。评分系统将患者划分为3个级别:零分、低分和高分,分别对应0分、1~3分和≥4分(P=1.08E-45;P=6.15E-55)。队列(2)的验证研究中,随着评分系统分数的升高,患者的5年总生存率和无瘤生存率减低(P=9.04E-15;P=3.23E-16)。手术-病理分期和评分系统比FIGO分期有更好的同质性和辨识力。结论:手术-病理分期和评分系统改进了对肿瘤严重程度和病灶侵袭程度的性状描述,可更精确地预测预后并指导术后治疗。  相似文献   

7.
宫颈癌新辅助动脉化疗的临床和病理学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以顺铂为基础的新辅助动脉化疗(NAIC)对宫颈癌手术或放疗前的治疗效果,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对58例FIGOⅠb2~Ⅳa期宫颈癌进行NAIC,化疗方案为长春新碱(VCR,1.4mg/m2)+丝裂霉素C(MMC,10mg/m2)+顺铂(CDDP,80mg/m2)。经盆腔检查、影像学方法及病理检查判定疗效,并分析影响NAIC疗效的临床和病理因素。结果:58例宫颈癌患者共进行81次NAIC(39例1次,18例2次,2例3次),临床总有效率81.0%(其中CR14例,PR33例)。在有宫旁浸润的36例中,31例NAIC后宫旁浸润消失或显著减轻,重获手术机会;5例宫旁浸润改善不明显行放疗。经NAIC后手术的53例中,5例鳞癌患者经病理切片检查未见癌细胞,达病理完全缓解(pCR)。统计学分析提示,肿瘤体积是影响NAIC对宫颈癌疗效的重要因素,肿瘤体积大于80cm3的宫颈癌对NAIC的疗效较差。58例患者随访6~67个月(中位19个月)8例复发。53例手术患者的中位无瘤生存期(DFS)为46个月。结论:以顺铂为基础的NAIC对宫颈癌根治性手术或放疗前具有较好的缩减肿瘤的效果。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利用中国宫颈癌多中心诊疗大数据,分析宫颈癌嗜神经浸润(PNI)与临床特点、病理特征的相关性。方法 收集国内11省34家医院2004—2016年期间收治的31 599例宫颈癌患者临床数据,最终纳入其中24家医院选择直接行广泛性全子宫切除的12 931例宫颈癌患者的临床及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宫颈癌PNI阳性患者的临床特点以及与术后病理因素的关系。结果 12 931例宫颈癌中PNI阳性率为1.59%(206/12 931)。ⅡA期宫颈癌患者出现PNI阳性比例明显比ⅡA期以前宫颈癌患者增加(χ~2=122.547,P0.01);肿瘤大体类型为内生型与其他大体类型相比,出现PNI阳性现象的比例较高(χ~2=96.558,P0.01);早期浸润癌与其他病理组织学类型的宫颈癌相比,较少发现PNI的情况(χ~2=34.071,P0.01);PNI阳性组患者年龄明显高于PNI阴性组患者(t=3.503,P0.01)。而在组织学分级、初潮年龄、孕次、产次、肿瘤最大径方面,PNI阳性组与PNI阴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嗜神经阳性患者与嗜神经阴性患者相比,术后病理更容易合并淋巴结转移、宫旁转移、脉管浸润、宫颈浸润、宫体浸润等病理因素(P0.05),而两组在合并阴道切缘阳性、卵巢转移、输卵管转移等病理因素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FIGO分期、手术年份、宫颈浸润深度、脉管浸润、宫体浸润是宫颈癌PNI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在FIGO分期越高的宫颈癌及内生型宫颈癌中,更容易发生PNI阳性,而在术后病理类型为早期浸润癌中,基本上不发生PNI阳性。PNI更容易合并淋巴结转移阳性,宫旁转移,脉管浸润,宫颈肌层浸润,宫体浸润等危险病理因素。FIGO分期、宫颈浸润大于1/2肌层、脉管浸润、宫体浸润是宫颈癌PNI独立危险因素,而且随着对嗜神经的认识逐年增加,PNI检出率也逐渐增加。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FIGO 2018新分期ⅠB1期子宫颈癌合适的治疗策略。方法基于中国子宫颈癌临床诊疗项目大数据库,筛选FIGO 2018新分期ⅠB1期子宫颈癌患者,采用整体队列及倾向评分匹配(PSM 1∶1)的方法,比较行腹腔镜和开腹两种手术途径子宫颈癌患者的5年总体生存率(OS)和无瘤生存率(DFS)。结果 (1)纳入符合入组条件的FIGO 2018ⅠB1期子宫颈癌患者3391例,其中腹腔镜组1436例,开腹组1955例,中位随访时间39个月(腹腔镜vs.开腹组:34个月vs. 56个月);PSM 1∶1匹配后两组分别纳入1336例,中位随访时间38个月(腹腔镜组vs.开腹组:33个月vs. 55个月)。(2)整体队列中腹腔镜组与开腹组的5年OS和DF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OS:97.8%vs. 97.8%,P=0.715;DFS:93.9%vs. 94.6%,P=0.205);Cox分析腹腔镜手术不是患者死亡及复发/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OS:HR=1.172,95%CI 0.631~2.179,P=0.615;DFS:HR=0.81,95%CI 0.572~1.148,P=0.237)。(3)PSM1∶1匹配后腹腔镜组与开腹组的5年OS和DFS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OS:97.8%vs. 97.8%,P=0.844;DFS:93.7%vs.93.8%,P=0.492);Cox分析腹腔镜手术亦不是患者死亡及复发/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OS:HR=1.058,95%CI0.535~2.090,P=0.871;DFS:HR=0.861,95%CI 0.593~1.252,P=0.434)。结论从肿瘤学结局角度分析,FIGO2018新分期ⅠB1期子宫颈癌患者腹腔镜与开腹手术的肿瘤学结局未见差异,腹腔镜广泛性子宫切除术可应用于FIGO 2018ⅠB1期子宫颈癌患者的治疗。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FIGO新分期的合理性,探索可能影响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分析江西省妇幼保健院肿瘤科2011年1月至2017年12月收治的2018年FIGO分期Ib期宫颈癌病例资料。结果:1185例患者使用2018年FIGO分期系统重新分期并进入研究,宫颈癌Ⅰb1期、Ⅰb2期、Ⅰb3期患者的5年总生存率分别为96.1%、93.2%和90.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95)。多因素分析显示,年龄、LVSI状态、肿瘤浸润深度、FIGO分期是影响Ⅰb期宫颈癌患者总生存率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2018 FIGO宫颈癌分期中Ⅰb期各亚期设置合理,在新的FIGO分期中可考虑LVSI与肿瘤浸润深度。  相似文献   

11.
宫颈评分监测氯菧酚胺诱发排卵的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分析33例无排卵患者应用氯菧酚胺治疗76周期中宫项评分(CS)与BBT、卵泡发育及激素参数的关系。19个周期无排卵反应,CS波动,但宫项粘液透明性状不变。57个周期有排卵反应,其中32周期停药后CS渐进增高,最高宫颈评分MCS≥8,卵泡发育好,LH峰后24h内排卵;22周期MCS<8,LH峰后卵泡不消失,形成LUF,激素测定提示停药后睾酮水平明显升高;另三个周期资料不全。结果提示停药后未见药物在宫颈水平的抗雌素效应;睾酮升高可能干扰CS并导致LUF。  相似文献   

12.
卵巢子宫内膜异位症恶性变25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Qian J  Shi Y  Chen X 《中华妇产科杂志》2000,35(11):667-669
目的 探讨卵巢子宫内膜异位症恶性变的临床表现、病理特征、治疗方法和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25例卵巢子宫内膜异位症恶性变患者和病量资料。结果 卵巢子宫内膜异位症恶性变患者的主要症状为盆腔包块、腹胀、腹痛、异常阴道流血和流液。病理类型为子宫内膜样癌14例,透明细胞癌2例,腺棘癌2例,浆液性腺癌1例,混合性卵巢上皮性癌6例,镜下均可见良性的异位子宫内膜向恶性移行的证据。临床分期为Ⅰ14例,Ⅱ期7例,Ⅲ期3例,Ⅳ期1例。治疗方法均采用肿瘤细胞减灭术+化学治疗。患者5年生存率达77.7%。结论 卵巢子宫内膜异位症恶性变的确切发生率难以估计,该病的治疗以肿瘤细胞减灭术+化学治疗为主。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胎膜早破与分娩方式及围产儿不良结局的关系,为临床围产期保健和并发症防治提供参考。方法:对2005年1月至2008年12月在我院住院分娩的454例足月妊娠无骨盆异常胎膜早破的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胎膜早破占同期分娩总数的11.76%,无骨盆异常,其难产率为46.47%,剖宫产率为33.7%,新生儿窒息率10.79%,新生儿肺炎发生率1.54%,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胎膜早破与难产互为因果关系,及时终止妊娠,以改善新生儿预后,减少母婴并发症。  相似文献   

14.
摘要:目的 评价早产儿视网膜病(ROP)临床特点及远期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4-01-01—2009-07-31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新生儿科收治的107例ROP患儿临床资料、ROP分期、治疗情况及远期预后。结果 1期和2期ROP共64例,6例2期病变达Ⅰ型阈值前病变而采用激光治疗,其他均未进行特殊治疗;除失访和死亡病例外,所有随访病例ROP病变均消退,远期视力不受影响。3期病变15例,其中14例达阈值病变者给予激光或冷凝治疗,1例未达阈值病变者不需要治疗。有完整随访资料的11例患儿中3例术后视力严重受损,仅存在光感,其余8例视力正常。4期和5期ROP共28例,随访的18例患儿中,仅1例手术后保存了正常视力(占5.6%),失明者达12例(占66.7%),其余5例虽保存视力,但视力极差,仅存光感(占27.7%)。结论 ROP防治关键在于预防ROP发生,当出现ROP早期病变时应严格筛查和及时干预,一旦疾病进入晚期,出现视网膜脱离时再治疗,则治疗效果不佳。  相似文献   

15.
双胎之一胎儿宫内死亡原因及处理19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双胎妊娠中一个胎儿宫内死亡的原因及处理。方法 :回顾性分析 1995~ 2 0 0 0年我院收治的 19例双胎之一胎儿宫内死亡的原因及妊娠结局。结果 :5例 <2 8周者 4例放弃胎儿作引产术 ,1例孕 2 6周及 7例 2 8~ 34周从确诊一个胎儿死亡后继续保胎到存活儿分娩 ,平均延长 6周 ,5例 >34周者确诊后随即行剖宫产 ,此 13例新生儿均存活。另 2例足月但未及时处理 ,活胎死亡。死亡主要原因 :脐带因素 2例、帆状胎盘 3例 ,胎儿畸形 2例 ,原因不明 12例。妊娠并发症比例较高占 6 3.16 %。结论 :孕周 <2 8周者一般作终止妊娠处理 ;妊娠 2 8~ 34周存活的胎儿继续妊娠到孕 34周预后良好 ;对孕 34周以后发现的应及时终止妊娠抢救存活儿  相似文献   

16.
胎膜早破162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30,自引:0,他引:30  
目的探讨胎膜早破与难产及母儿并发症的关系.方法对829例无妊娠合并症及并发症的产妇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胎膜早破病例162例,胎膜未破病例682例作为对照组.结果胎膜早破组的剖宫产率、早产率、新生儿窒息及肺炎发病率均较对照组显著升高,母亲产褥病率两组间无差异.破膜距妊娠结束时间及早产与新生儿窒息及肺炎关系密切.结论胎膜早破与难产互为因果关系.对不同孕周胎膜早破患者应采取不同治疗方案,以尽可能减少母儿并发症.  相似文献   

17.
18.
19.
妊娠肝内胆汁淤积症1241例发病特点分析   总被引:29,自引:0,他引:29  
Ai Y  Liu SY  Yao Q 《中华妇产科杂志》2004,39(4):217-220
目的探讨妊娠肝内胆汁淤积症(ICP)的发病特点。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对我院1991年1月至2000年12月收治的1241例ICP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系统分析。结果1241例ICP患者中,多胎妊娠44例(3.5%),合并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妊高征)。101例(8.1%);。126例经产妇中,38例(30.2%)为ICP复发;有发病时间记录的1230例患者的平均发病孕周为32.6周,孕晚期发病有1100例(88.6%);1201例(96.8%)以皮肤瘙痒为首发症状,也有以黄疸(8例,占0.6%)、肝功能异常(28例,占2.3%)等为起始表现者;生化指标中主要以血清总胆汁酸(TBA)、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升高为主,但大多为轻、中度升高;也有患者TBA、ALT或AST正常(分别占17.7%、15.6%、17.1%),少数患者(35例,3.2%)白蛋白/球蛋白比值倒置。结论 (1)ICP具有复发性,多胎妊娠孕妇更易发病,瘙痒常是ICP显著而且首发的症状,TBA和肝脏转氨酶升高有助于该病的诊断。(2)少数患者发病时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结果均不典型,对此要引起警惕。  相似文献   

20.
妊娠肝内胆汁淤积症患者的胎儿淋巴细胞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胎儿淋巴细胞在妊娠肝内胆汁淤积症(ICP)发病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单向混合淋巴细胞反应法,检测20例ICP患者(ICP组)及20例正常孕妇(对照组)的脐血胎儿淋巴细胞与母体外周血已灭活的淋巴细胞、皮肤组织可溶性抗原、蜕膜组织可溶性抗原的增殖反应情况。结果(1)ICP组脐血胎儿淋巴细胞与母体已灭活的淋巴细胞混合反应中,胎儿淋巴细胞的增殖反应程度为2.75±0.36,显著高于对照组的1.45±0.19,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 ICP组脐血胎儿淋巴细胞与母体蜕膜组织可溶性抗原混合反应中,胎儿淋巴细胞的增殖反应程度为1.45±0.19,显著高于对照组的0.67±0.2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ICP组脐血胎儿淋巴细胞与母体皮肤组织可溶性抗原反应中,胎儿淋巴细胞的增殖反应程度为1.22±0.44,显著高于对照组的0.66±0.2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胎儿淋巴细胞可能是ICP发病过程中的主要效应细胞之一;母-胎间免疫失衡是ICP发病的重要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