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通过对240例小儿先天性心脏病围术期心律失常的分析及治疗,总结小儿先天性心脏病围术期心律失常的类型及治疗经验。方法:通过术前常规心电图检查,术后间断作心电图及连续心电监测观察心律失常发生情况,分类型给予抗心律失常治疗。结果:多数患儿经抗心律失常治疗后恢复良好。结论:围术期心律失常患儿及时纠正电解质紊乱,根据不同类型的心律失常采取有效地治疗手段,尽早控制心律失常,可以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2.
目的总结病毒性心肌炎并发心律失常的类型和治疗策略。方法对病毒性心肌炎并发心律失常68例患儿的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在病毒性心肌炎常规治疗基础上,快速性室上性心律失常26例分别给予胺碘酮、普罗帕酮、洋地黄、β受体阻滞剂治疗以及电复律;室性心律失常25例分别给予胺碘酮、利多卡因、β受体阻滞剂、普罗帕酮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17例,包括5例窦性心动过缓和12例房室传导阻滞,给予山莨菪碱、阿托品、地塞米松、异丙肾上腺素、多巴胺、多巴酚丁胺等治疗,其中2例安置临时心脏起搏器。结果快速性室上性心律失常者胺碘酮和β受体阻滞剂疗效满意,其中1例房颤药物复律无效,电复律成功;室性心律失常者胺碘酮疗效优于利多卡因,β受体阻滞剂也有效,其中1例室性心动过速药物治疗无效自动出院;缓慢性心律失常10例患儿用激素等药物治疗很快恢复正常的心脏起搏与传导功能,另外2例患儿安置临时起搏器,1周左右,心率达70次/min以上,撤除临时起搏器。结论病毒性心肌炎可并发多种心律失常,严重者危及患儿生命,应早发现、早诊断、早期正规治疗;胺碘酮、β受体阻滞剂两种药物是治疗病毒性心肌炎并发快速性心律失常较理想药物,电复律、临时起搏器是最有效、最简单的急救措施,及时应用,可挽救患儿生命。  相似文献   

3.
基质金属蛋白酶与小儿心血管疾病;低氧性心脏损害发病机制及治疗的研究进展;先天性心脏病的临床及诊治进展;心率变异分析在儿童心脏疾病的研究进展;儿童不分型先天性心脏病及室间隔缺损致病因素的比较分析;一侧肺动脉起源于主动脉及伴发畸形的一期纠治;先天性心脏病相关的心律失常的临床研究。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胎儿期心律失常的诊断方法、临床意义及对新生儿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2004年6月至2006年1月于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妇产科医院产前检查中发现胎儿心律失常孕妇57例,分析孕妇病史、胎儿心电图、胎儿超声心动图、妊娠结局。结果胎儿心律失常中胎儿心动过速、胎儿心动过缓和不规则胎儿心律的构成比分别为17.4%、4.3%和78.3%。首次发现胎儿心律失常的孕周及胎儿心律失常的类型与新生儿预后没有显著关联。持续发作心律失常的胎儿,其预后显著差于偶发心律失常的胎儿。经期待疗法,孕期胎儿心率恢复正常的有21例(36.8%),出生后新生儿心率迅速恢复正常的有15例(26.3%),经对症治疗后有14例新生儿恢复正常心率(24.6%)。发现4例(7.0%)胎儿心脏结构异常。59.7%的孕妇合并产科并发症。结论大部分心律失常的胎儿预后良好,在临床上可以密切随访,可在分娩前或出生后恢复正常心率;与胎儿预后不良有关的因素为持续发作心律失常、胎儿伴有水肿。  相似文献   

5.
小儿肾病综合征是儿童泌尿系常见病、多发病,严重威胁儿童健康。小儿具有"肾常虚,脾常不足"的生理病理特点,结合多年临床经验,吾师赵历军教授提出以"益气化湿"法治疗小儿肾病,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6.
胎儿心律失常的临床诊断与治疗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随着胎儿心血管系统临床监护日趋被重视 ,以及医疗检查设备的改善 ,近年来 ,关于胎儿及新生儿心律失常的报道逐渐增多。胎儿时期发生心律失常可导致宫内死亡和新生儿死亡率增加 ,尤其是伴有非免疫性水肿的胎儿[1] 。目前 ,胎儿心律失常的诊断主要依靠M型超声心动图 (M UCG)及脉冲多谱勒频谱诊断 ,发生的心律失常种类主要为室上性心动过速 (室上速 )及心房扑动 (房扑 )。但仍无理想的治疗药物及给药途径[1,2 ] 。现就目前有关胎儿心律失常的诊断与治疗方法介绍如下。一、发病机理胎儿心律失常较成人相对少见 ,但可引起胎儿非免疫性水肿 …  相似文献   

7.
胎儿心律失常的超声心动图检测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目的 探讨超声心动图检测对胎儿心律失常的诊断价值及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超声心动图对725例胎龄16-41周临床疑诊为心律失常或存在其他异常的胎儿进行检测。结果 共检出胎儿心律失常90例。其中,期前收缩72例(房性期前收缩65例,室性期前收缩7例),心动过缓9例,心动过速6例,2:1房室传导阻滞2例,心房扑动1例。4例心动过缓胎儿并发先天性心血管畸形患者,2例在随访过程中死于宫内(尸体解剖证实为单心室伴肺动脉瓣狭窄1例,心脏横纹肌瘤1例),2例终止妊娠(尸体解剖证实为二尖瓣闭锁1例,共同房室通道1例)。1例胎龄38周心房扑动胎儿经吸氧及严密监护24h后,心律失常无缓解,立即行剖宫产术,出生后应用西地兰后心律转为窦性。其余85例胎儿心律失常均为阵发性,不伴有胎儿心脏形态、结构畸形及胎儿水肿,均足月出生,出生后听诊均未闻及心脏杂音及心律失常。结论 胎儿超声心动图是产前检查胎儿心律失常的可靠的无创性影像技术,其应用有助于早期检出并指导心律失常胎儿的处理。  相似文献   

8.
胎儿心律失常是引起胎儿和新生儿死亡的重要原因.随着超声技术的进展,胎儿心律失常的产前诊断和治疗进展迅速.本文就胎儿心律失常的发病情况,宫内治疗及相关问题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9.
胎儿一过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相对更高。持续性的心律失常通常与胎儿水肿、早产、围产儿发病率及死亡率的增加相关。产前通过M型超声或胎儿超声心动图能够增加胎儿心律失常的诊断率。精准的产前诊断及宫内干预,有望改善心律失常胎儿的预后。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冠心病及未诊断冠心病老年患者间心律失常及ST段改变的发生率。方法:将住院及门诊患者600例按冠心病诊断标准分为冠心病组及对照组进行分析;室性心律失常按Lown分级,房性心律失常按Kleiger分级进行统计。结果:冠心病组房性及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均高于对照组,两组间差异显著(p<0.01,p<0.05);缓慢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两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ST段改变的发生率冠心病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x~2=142.128)。结论:冠心病组室性及房性心律失常发生率及ST段改变发生率高于对照组,而缓慢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两组间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分类分期治疗小儿病毒性心肌炎合并心律失常临床疗效。方法河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2014年7月至2015年4月收治住院的病毒性心肌炎患儿8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予常规西医营养心肌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西医治疗的基础上加中医分类分期辨证中药汤剂口服治疗。两组患儿疗程均为1个月,应用中医临床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及治疗前后心肌酶指标评定疗效。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4.7%(36/38),显著高于对照组70.3%(26/3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儿心肌酶各项指标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观察组治疗后其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分类分期治疗小儿病毒性心肌炎合并心律失常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2.
胎儿心律失常的临床意义及预后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总结胎儿心律失常原因,进一步探讨其临床意义及对胎儿预后的影响。方法 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对26例胎儿心律失常孕妇的情况、胎儿心律失常的临床表现、诊断方法及长期随诊结果进行总结。结果 胎儿心律失常的发生率为0.2%。26例胎儿心律失常中,3例为胎儿心动过速(11.5%),4例为胎儿心动过缓(15.4%),19例为不规则胎儿心律(73.1%);胎儿心律失常平均诊断孕周为35托周(15~41^ 1周)。26例中22例为产前胎心听诊时发现胎儿心律失常;1例为妊娠15周超声检查时发现胎儿心律失常;3例胎心监测发现胎儿心律失常。17例产前进行了胎儿超声心动检查,心脏结构未见异常,其中6例胎儿超声心动检查提示胎儿房性早搏,占35.3%,余未见异常。产后新生儿均存活,随诊24例(92.3%),16例新生儿进行了超声心动检查,其中2例诊断为先天性心脏病,均为房间膈缺损。先天性心脏病新生儿在心律失常胎儿中发生率为7.7%。结论 大多数心律失常的胎儿预后是好的,心脏畸形的发生率很低。对于持续性心率慢的胎儿,需注意心脏结构异常的存在;对于心律失常胎儿的处理采用期待疗法,根据产科指征决定终止妊娠的方式。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经导管介入治疗小儿膜周部室间隔缺损(VSD)发生心律失常的特点及其处理。 方法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市儿童医院心血管科2002 09—2006 03经导管介入治疗VSD 108例,其中发生心律失常的患儿共计22例,动态观察22例患儿封堵术前心电图(ECG)以及封堵后发生心律失常ECG的变化及其处理。 结果22例中2例在术中反复出现Ⅲ度房室传导阻滞(AVB),被迫中断;8例患儿术后3d内出现加速性交界性或室性自主心律伴干扰性房室分离,经治疗后均转为窦性心律,其中2例患儿1个月后才恢复窦性心律;6例患儿术后3d内出现束支传导阻滞,经治疗后3例恢复正常,3例仍存在不同程度的束支传导阻滞;5例患儿术后3d内发生高度AVB,其中3例经使用激素、维生素C、果糖及静滴异丙肾上腺素和临时起搏器治疗后,均在1周内恢复窦性心律,另2例患儿经治疗后,1例于10d后转为窦性心律,1例于术后2年时仍有完全性右束支阻滞+左前分支阻滞;1例患儿术后1个月随访发现完全性右束支阻滞。 结论术后早期出现的心律失常多能恢复,而后期出现的传导阻滞多为器质性损伤。对已经出现传导阻滞的患儿关键是早期治疗,适当延长术后观察时间。  相似文献   

14.
许华教授治疗小儿泄泻临证思路与经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儿泄泻是儿科临床的常见疾病,威胁儿童的健康成长。许华教授治疗小儿泄泻经验丰富,认为其病机要点为脾虚湿困;以脾胃为本,五脏相关;同时指出药毒伤脾也是小儿泄泻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治疗过程中运脾化湿,尤其重视调理气机及化湿药物的应用,善用外治法治疗小儿泄泻,提倡内外合治。  相似文献   

15.
小儿多发性抽动症是儿童时期起病的慢性神经精神障碍性疾病,现代医学对其的治疗首选氟哌啶醇、泰必利等多巴胺受体阻滞剂,但由于其副反应较大、停药后易复发等诸多副反应,使患儿及家长难以接受。刘焯教授基于多年临床经验,提出肝风、痰火为主要病理因素,确立了"滋阴潜阳、平肝止痉"的基本治法,并总结出文静汤治疗儿童多发性抽动症,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6.
胎儿心律失常的正确诊断对其治疗至关重要,可根据心律失常类型对胎儿进行个体化治疗,积极改善胎儿预后,提高胎儿存活率,避免不明原因胎儿宫内死亡的发生。临床上胎儿心律失常可分为3种类型:心脏节律不规则、快速心律失常和缓慢心律失常。诊断方式包括胎儿心电图、心磁图、脉冲多普勒及M型超声心动图。大部分胎儿心律失常为良性,通常不需要治疗,但需要密切随访。而对于伴随心功能不全或胎儿水肿的持续性胎儿心律失常,则需要宫内治疗。综述不同类型的胎儿心律失常的诊断方法、病因及治疗方案,加强胎儿宫内管理,改善胎儿围生结局。  相似文献   

17.
应用超声诊断7例胎儿心律失常,其中Ⅲ度房室传导阻滞、心房扑动,多发性早搏伴短暂阵速各1例,在B超及NST监护下延长妊娠2~3周,择期分娩,新生儿情况均良;其余4例为多发性早搏,预后亦好。对胎儿心律失常的诊断与处理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并分析老年患者心率失常心电图临床病因。方法:将本组90例老年心率失常患者予以常规心电图检查,分析其病因与年龄、性别及相关疾病之间的关系。结果:心律失常老年患者的性别构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心律失常老年患者的年龄构成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O.05);90例患者中以房性心律失常患者最多,其次为室性心律失常、传导阻碍、混合型心律失常。结论:老年心律失常患者临床特点主要为窦性心动过速、窦性一心动过慢、窦性心律不齐、房性早搏、室性早搏、交界性早搏、心房颤动、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以及各种类型传导阻滞,其病因主要包括冠心病、风湿性心脏病、高血压性心脏病、心肌病等,故临床做好相关的心电图检查,有助于进行早期干预,改善其心肌供血,最终防止心律失常症状加重。  相似文献   

19.
肺心病并发心律失常临床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肺心病并发心律失常的临床治疗进行分析探讨,提出有针对性的护理措施,有效降低肺心病并发心律失常的发病率。方法:对400例肺心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其进行心功能分级、电解质、血液动力学、合并症发生等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PaCO2〉50mmHg,PaO2〈60mmHg,心功能Ⅲ-Ⅳ级以及低钾血症的肺心病的患者,心律失常的发生率较高.当肺心病并发心律失常患者患有肺性脑病、上消化道出血等合并症时,比未并发心律失常肺心病患者发病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肺心病并发心律失常的发病与多种因素相关,所以采取消除诱因和纠正电解质紊乱等措施以及合理使用抗心律失常的药物,加强对病情发展的监测,及时处理并发症,对于治疗肺心病患者并发心律失常具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胎儿心律失常治疗进展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胎儿心律失常是引起胎儿和新生儿死亡的重要原因。随着超声技术的进展,胎儿心律失常的产前诊断和治疗进展迅速。本文就胎儿心律失常的发病情况,宫内治疗及相关问题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