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外阴癌淋巴结转移的有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64年至1992年收治外阴癌327例,其中行外阴扩广泛切除加双腹股沟及双盆腔淋巴结清扫95例,95例中46例(48.42%)出现淋巴结转移,对淋巴结转移的有关临床因素和转移部位进行了分析,提示外阴癌淋巴结转移是多因素作用的结果,与原发肿瘤的大小,临床分期,病变部位及病理类型有关,原发肿瘤越大,临床分期越晚,淋巴结转移率越高,本组总的淋巴结转移率为48.42%,Ⅱ,Ⅲ,Ⅳ期的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2  相似文献   

2.
盆腔淋巴结清扫术用于子宫内膜癌   总被引:46,自引:3,他引:43  
目的 探讨盆腔淋巴结清扫术(清扫术)对子宫内膜癌治疗的作用。方法 分析行清扫术者104例,分别比较各种临床病理因素的盆腔淋巴结转移发生率,淋巴结行清扫术与非清扫术的5个生存率。结果 临床Ⅰ期子宫膜癌患者的盆腔淋巴结转移率为4.4%。深肌层浸润及低分化癌(G3)的盆腔淋巴结转移率升高,分别为37.3%及37.8%。临床Ⅰ、Ⅱ期患者盆深淋巴结转移与非转移的5年生存率分别为38.9%及74.2%,差异有  相似文献   

3.
妇科恶性肿瘤的淋巴结转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妇科恶性肿瘤中,宫颈癌淋巴转移的主要部位是闭孔、髂内及髂外淋巴结;宫体癌主要为盆腔;原发上皮性卵巢癌以盆腔、髂内和髂外淋巴结频度高,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转移行清扫术是近年提倡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I期子宫内膜癌盆腔淋巴清扫术的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I期子宫内膜癌患者预后的相关因素及盆腔淋巴清扫术对其预后可能的影响。方法:收集1997年8月至2005年3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妇产科医院临床I期子宫内膜癌患者202例,分析影响预后的各项临床病理指标,寿命表法计算生存率,比较盆腔淋巴清扫组与平行淋巴结清扫组的复发率,并发症。结果:I期子宫内膜癌盆腔淋巴转移率1.53%。病理类型、腹腔细胞学、盆腔淋巴转移、手术-病理分期、肌层浸润及CA125,值是影响预后的独立因素。I期低危患者,盆腔淋巴清扫术无助于提高生存率(P〉0.05),其复发率也无明显差异(P〉0.05),手术并发症率明显增高(P〈0.05);I期高危患者,盆腔淋巴清扫术未能延长其生存期(P〉0.05),但可减少复发的例数。并发症率无明显增多(P〉0.05)。结论:特殊病理类型,腹腔细胞学阳性,手术-病理分期高,盆腔淋巴转移,深肌层浸润及CA125〉100U/ml的患者预后较差(P〈0.05)。I期高危子宫内膜癌患者盆腔淋巴清扫术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5.
盆腔淋巴结清扫术在子宫内膜癌手术治疗中的意义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对1986年9月至1994年5月,应用以手术为主综合治疗的104例子宫内膜癌进行回顾性分析,以探讨盆腔淋巴结清扫术在宫内膜癌手术治疗中的意义.104例中,51例行盆腔淋巴结清扫术,13例(25.5%)淋巴结阳性。子宫深肌层浸润、腺鳞癌、乳头状浆液性癌、G3肿瘤的淋巴转移率分别为71.4%、75.0%、66.6%与53.8%,说明盆腔淋巴结转移与其密切相关.38例临床Ⅰ期中,11例因淋巴结阳性而上升为Ⅲ期.因此,系统地整块切除盆腔淋巴结,对于宫内膜癌正确分期、选择恰当的治疗方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卵巢恶性肿瘤腹膜后淋巴结转移率及危险因素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1  
目的:研究卵巢恶性肿瘤腹膜后淋巴结转移率及危险因素,为开展腹膜后淋巴清除术提供依据。方法:收集并分析1987年11月至1994年1月在1在我院经淋巴清除术治疗的117例原发性卵巢恶怀肿瘤病例,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方法,探讨临床及病理因素与淋巴关系。结果:病理检查证实44例(37.6%)有淋巴结转移。盆腔淋巴结转移率(29.9%),与腹主动脉旁淋巴经(20.9%)相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淋巴结转移的Ⅰb1~Ⅱb期宫颈癌患者广泛性子宫切除加盆腔淋巴结切除术后综合治疗的方式和预后。方法选取1990年1月至2003年6月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接受手术治疗的Ⅰb1~Ⅱb期淋巴结转移的宫颈癌患者215例。所有患者均接受了广泛性子宫切除加盆腔淋巴结切除术。根据术后治疗情况将患者分为4组:放疗加化疗组(107例)、放疗组(45例)、化疗组(22例)和无辅助治疗组(41例)。通过比较4组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对患者预后及可能影响预后的有关因素进行分析。结果放疗加化疗组、化疗组、放疗组和无辅助治疗组患者的3年无瘤生存率分别为60.7%、53.5%、47.4%和36.0%,放疗加化疗组患者的3年无瘤生存率显著高于无辅助治疗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而化疗组、放疗组的3年无瘤生存率分别与无辅助治疗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60和0.159)。放疗加化疗组、化疗组、放疗组和无辅助治疗组患者的盆腔复发率分别为7.5%、22.7%、26.7%和34.1%,远处转移率分别为16.8%、18.2%、15.6%和22.0%,复发合并转移率分别为4.7%、0、4.4%和7.3%。放疗加化疗组盆腔复发率显著低于其余3组,与其余3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远处转移率、复发合并转移率与其余3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肿瘤直径、病理类型、淋巴结转移数目和术后辅助治疗是影响淋巴结转移的宫颈癌患者预后的重要因素(P〈0.05)。结论淋巴结转移的宫颈癌患者根治性手术后辅助放、化疗能提高3年无瘤生存率,降低盆腔复发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子宫颈癌盆腔淋巴结转移的分布规律及相关高危因素,为指导宫颈癌的个体化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对471例行根治性手术的ⅠA~ⅡB期宫颈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淋巴结转移的高危因素采用卡方检验或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471例宫颈癌患者盆腔淋巴结转移率为19.10%,其中以闭孔淋巴结转移率最高。临床分期、SCCAg>4μg/L、深肌层浸润、宫旁浸润(P<0.05)是影响宫颈癌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在宫颈癌各组淋巴结转移中,闭孔淋巴结是最易受累的部位。结合临床病理因素,研究影响宫颈癌患者淋巴结转移的相关高危因素,可以为其个体化治疗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免疫组化法检测ⅠA~ⅡA期宫颈癌根治术后盆腔淋巴结内微转移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至12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妇科27例FIGO分期为ⅠA~ⅡA期宫颈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行子宫广泛切除术和淋巴结清扫术。术中共取518枚淋巴结,共490枚经组织学证实无转移。对盆腔淋巴结的石蜡包埋组织以抗细胞角蛋白抗体AE1/AE3标记。结果 27例490枚淋巴结中,经免疫组化检测发现,5例患者5枚淋巴结发现微转移病灶,病例总阳性率18.5%(5/27),淋巴结总阳性率1.02%(5/490)。在有微转移的淋巴结中,髂外淋巴结组、闭孔淋巴结组的检出率分别为2.8%(3/108)和1.5%(2/132)。所切除的淋巴结数目小于20枚与大于20枚两组间微转移的检出率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 宫颈癌患者阴性盆腔淋巴结中存在微转移灶,随着切除淋巴结数目的增多,微转移的检出率逐渐增大,免疫组化法检测微转移淋巴结可能对指导治疗、判断预后有积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0.
子宫颈癌根治术中的淋巴显影和前哨淋巴结识别   总被引:21,自引:1,他引:20  
目的 探索子宫颈癌根治术中淋巴显影和前哨淋巴结识别的方法及其可行性,评价前哨淋巴结预测盆腔淋巴结有无肿瘤转移的准确性。方法 应用染料法对20例宫颈癌患者(临床分期为Ib期3例、Ⅱa期12例、Ⅱb期5例)在根治术中于宫颈肿瘤周围的正常组织中分4点(3、6、9、12点处)注入美蓝或专利蓝溶液4ml,识别和定位蓝染的淋巴结(即前哨淋巴结),然后再按常规行盆腔淋巴清扫术,所有淋巴结一起送病理检查。结果 20例宫颈癌患者中淋巴管有蓝色染料摄取者18例,共有蓝染淋巴结33枚,其中左侧15枚,右侧18枚,前哨淋巴结识别成功14例,识别率为78%(14/18)。共有6例有淋巴结转移,淋巴结转移率为33%(6/18)。成功识别前哨淋巴结的14例中,淋巴结转移5例,其中前哨淋巴结和盆腔淋巴结均转移者2例,仅有前哨淋巴结转移者3例,准确性为100%,假阴性率为0。结论 宫颈癌根治术中淋巴显影和前哨淋巴结识别技术是可行的,但识别率尚有待提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