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ⅠA~ⅡB期宫颈鳞癌患者预后的相关临床高危因素。方法对2004年11月—2013年7月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接受广泛/次广泛子宫切除术+盆腔淋巴结切除/取样术的296例ⅠA~ⅡB期宫颈鳞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96例宫颈鳞癌患者中,按国际妇产科联盟(FIGO)2009临床分期:ⅠA期33例,ⅠB期143例,ⅡA期61例,ⅡB期59例。患者3年生存率为96%,5年生存率为87%,总体生存率为87%。单因素分析显示,临床分期、新辅助化疗、脉管内癌栓、宫颈间质浸润深度、宫旁浸润、盆腔淋巴结转移、盆腔淋巴结阳性数目与宫颈鳞癌预后密切相关(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盆腔淋巴结阳性数目(P=0.003)及宫颈间质浸润深度(P=0.026)是影响ⅠA~ⅡB期宫颈鳞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ⅠA~ⅡB期宫颈鳞癌患者若盆腔淋巴结阳性数目2和(或)宫颈间质浸润深度1/2,预后往往较差。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FIGO 2018子宫颈癌新分期ⅠB期各亚分期设置的合理性。方法基于中国子宫颈癌临床诊疗项目数据库,对47家医院于2004-2018年间收治的原FIGO 2009ⅠB期子宫颈癌以开腹手术为初始治疗的9130例患者,按照FIGO 2018分期标准重新分期。设原FIGO 2009分期ⅠB期中淋巴结阳性病例为ⅢC-ⅠB期,比较FIGO 2018ⅠB1/ⅠB2/ⅠB3/ⅢC-ⅠB期患者的肿瘤学结局。结果 (1)纳入符合入组标准的原FIGO 2009ⅠB期病例9130例,按FIGO 2018分期标准重新分期,ⅠB1、ⅠB2、ⅠB3期分别为1954例、3255例和1506例,ⅢC-ⅠB期1509例,无法明确分期906例。(2)单因素分析得出,ⅠB1期肿瘤学结局优于ⅠB2期[5年总体生存率(overall survival,OS):97.8%vs. 94.5%,P0.001;5年无瘤生存率(disease-free survival,DFS):94.6%vs. 90.7%,P0.001];ⅠB2期5年OS优于ⅠB3期(94.5%vs. 93.0%,P=0.019),但两组5年DF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90.7%vs.89.4%,P=0.116);ⅠB期各亚分期的肿瘤学结局均优于ⅢC-ⅠB期。(3)多因素分析得出,分期越晚是影响子宫颈癌患者死亡及复发/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从子宫颈癌开腹手术治疗肿瘤学结局的角度分析,FIGO 2018子宫颈癌新分期ⅠB期各亚分期设置合理。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索FIGO分期ⅠB1~ⅡB期宫颈癌盆腔转移淋巴结在各个解剖分区的分布特点及不同类型淋巴转移对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手术治疗FIGOⅠB1~ⅡB期宫颈癌331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评价盆腔淋巴结转移情况、在各分区的分布频度及与各临床病理因素的相关性,分析淋巴结转移部位、数目对预后的影响。结果:总的盆腔淋巴结转移率为26.9%(89/331),转移淋巴结242枚,67.8%(164/242)分布于宫旁/闭孔区。淋巴结转移与FIGO分期和深肌层浸润相关(r为0.242和0.403,P均=0.000)。331例患者5年总生存率(5-yOS)为87.0%,低位转移组5-yOS(76.1%)略优于高位转移组(58.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65);单个淋巴结转移组5-yOS(80.4%)略优于多个淋巴结转移组(68.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53)。影响宫颈癌预后的独立因素为FIGO分期、淋巴结转移、病理类型(P值分别为0.007、0.000、0.001)。结论:宫颈癌淋巴结转移与FIGO分期和深肌层浸润有关;宫旁/闭孔区淋巴结最易受累;淋巴转移是预后的独立因素;高位、多个淋巴结转移是否是预后的不利因素,尚需扩大样本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EZH2和Ki-67在宫颈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法分别检测40例正常宫颈、62例宫颈上皮内瘤变(CIN)及174例宫颈癌组织中EZH2和Ki-67蛋白的表达,并分析EZH2和Ki-67与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结果宫颈癌组和CIN组中EZH2和Ki-67蛋白的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且宫颈癌组中EZH2和Ki-67蛋白的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CIN组。在宫颈癌组织中,EZH2和Ki-67与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及浸润深度密切相关(P0.05),且EZH2蛋白与病理分级有关(P0.05)。在随访的166例宫颈癌患者中,EZH2和Ki-67蛋白阳性表达患者的无进展生存时间(PFS)和总生存时间(OS)明显短于EZH2和Ki-67阴性患者[PFS(月):(53.7±3.6)和(56.8±3.2)vs(62.8±2.4)和(64.3±2.1);OS(月):(56.2±3.0)和(58.7±2.8)vs(64.2±1.9)和(65.8±1.7),均P0.01]。COX比例风险模型多因素分析显示,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EZH2及Ki-67蛋白是影响宫颈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EZH2和Ki-67异常表达与宫颈癌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有一定的相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早期子宫颈癌患者贫血与临床病理因素之间的关系,并分析其对患者生存率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454例FIGO分期ⅠB~ⅡA期的子宫颈癌患者临床病理资料,根据术前血红蛋白质量浓度,将患者分为贫血组(HB<110g/L)和非贫血组(HB≥110g/L),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病理指标之间的差异,并作相关生存分析。结果 99例(21.8%)子宫颈癌患者术前伴有贫血。贫血与FIGO分期晚(P=0.001)、肿瘤大于4cm(P<0.001)、淋巴血管间隙侵犯(LVSI,P=0.028)、宫旁浸润(P=0.030)以及盆腔淋巴结转移(P<0.001)均显著相关,并且是预测盆腔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之一。贫血组和非贫血组患者的5年总生存率分别为72%和88%(P<0.001)。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显示贫血(P=0.027)、LVSI(P=0.002)和盆腔淋巴结转移(P<0.001)是早期子宫颈癌的独立预后因素。结论贫血与ⅠB~ⅡA期子宫颈癌患者盆腔淋巴结转移相关,且预示患者预后不佳。  相似文献   

6.
目的:对比性研究宫颈小细胞癌(SCCC)与宫颈非小细胞癌在发病特点、临床特征、治疗方案、预后情况等方面的差异,并探究影响其预后的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5月至2015年6月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收治的宫颈小细胞癌患者63例(SCCC组)和根据诊断时间及相近的FIGO分期配对的宫颈非小细胞癌(鳞癌、腺癌)患者60例(对照组)的临床病理资料及生存情况,采用Pearson卡方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比较两组临床特征、治疗方案等方面的差异,Kaplan-Meier方法比较两组总体生存率及无病生存率的差异,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影响SCCC预后的因素。结果:(1)SCCC组患者初诊的中位年龄较对照组年轻(40岁vs 44岁,P=0.001),淋巴结转移率、宫旁浸润率、脉管累及率及手术切缘阳性率也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而在临床症状、肿块大小、诊断分期、术前治疗、术后治疗等方面比较两者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生存分析中,SCCC组的累积5年生存率(29.2%)与累积5年无瘤生存率(26.6%),显著低于对照组(分别为82.6%、7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在影响SCCC预后的多因素COX多元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有淋巴结转移是影响患者5年总生存率和5年无瘤生存率的独立危险因素(HR=4.784、3.067,P0.05)。肿块直径≥4 cm是影响5年总生存率的独立危险因素(HR=3.610,P0.05)和FIGO分期(ⅠB2以上)是影响无瘤生存率的独立危险因素(HR=2.793,P0.05)。结论:SCCC患者更年轻,其临床症状、病灶外观、治疗方案等和宫颈非小细胞癌相似,但淋巴结转移率、脉管累及率、宫旁浸润率及手术切缘阳性率均显著高于宫颈非小细胞癌,预后极差。影响SCCC患者预后的主要因素为有无淋巴结转移、FIGO分期、肿块直径。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ⅠB2期和ⅡA2期子宫颈腺癌及腺鳞癌患者新辅助化疗后手术治疗的近期疗效、生存状况并分析其预后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7年12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妇产医院和北京市通州区妇幼保健院接受新辅助化疗后行根治性子宫切除术治疗的ⅠB2和ⅡA2期子宫颈腺癌和腺鳞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共48例。评价新辅助化疗的近期疗效,分析5年无进展生存期(PFS)及总生存率(OS),并分析影响患者预后的相关因素。结果 (1)新辅助化疗的有效率(完全缓解+部分缓解)(CR+PR)为66.7%(32/48);无效率(疾病稳定+疾病进展)(SD+PD)为33.3%(16/48)。(2)患者5年PFS及总生存率(OS)分别为74.2%和78.3%。其中新辅助化疗有效组与无效组5年PFS分别是86.8%和49.2%(P=0.005),有效组和无效组的5年OS分别86.7%和61.9%(P=0.0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新辅助化疗有效组与无效组子宫颈间质浸润深度≥1/2发生率、复发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术后盆腔淋巴结阳性、淋巴脉管间隙浸润(LVSI)、子宫颈深部间质受侵是影响ⅠB2、ⅡA2期的子宫颈腺癌和腺鳞癌预后的危险因素。结论ⅠB2和ⅡA2期子宫颈腺癌和腺鳞癌采用新辅助化疗后手术的治疗方法,治疗有效者长期生存率高。新辅助化疗前肿瘤最大径线≥5cm、肿瘤最大径线≥4cm、术后子宫颈深部间质浸润、盆腔淋巴结阳性、LVSI等危险因素的患者预后较差。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子宫内膜癌的手术方式及影响预后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资料完整、初治为手术治疗并经病理学诊断确诊,且进行系统分期手术的358例子宫内膜癌患者的临床情况及手术方式,并进行随访。对可能影响子宫内膜癌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结果:358例患者中位发病年龄52岁(20~78岁),3年总体无瘤生存率分别为Ⅰ期97.12%,Ⅱ期91.67%;Ⅲ期85.19%,复发及死亡14例。开腹手术326例(91.06%),腹腔镜手术32例(8.94%)。与开腹组手术患者比较,腹腔镜组手术时间较长、平均估计术中失血量较少且平均住院时间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因素分析表明,有内科合并症、手术病理分期晚、仅行盆腔淋巴结取样、脉管癌栓阳性、盆腔和(或)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转移是影响子宫内膜癌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多因素分析表明,盆腔淋巴结转移是影响子宫内膜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P=0.000,OR=11.901,95%CI3.291~43.039)。结论:子宫内膜癌以开腹手术为主,腹腔镜手术显示了微创的优势。手术病理分期晚期、伴有内科合并症、仅行盆腔淋巴结取样术、脉管癌栓阳性、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转移,特别是有盆腔淋巴结转移的子宫内膜癌患者预后差。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外周血纤维蛋白原与白蛋白比值(FAR)评估卵巢癌预后的价值。方法收集2013年1月至2019年12月本院110例良性卵巢及59例行初始全面分期手术的卵巢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ROC曲线确定FAR在卵巢良恶性肿瘤、卵巢癌复发与否最佳临界值,分析术前FAR对卵巢癌患者生存预后的影响。结果 59例卵巢癌患者中位随访时间56个月(9~90个月),17例复发,59例患者中位无进展生存期(PFS)45个月(4~90个月)。外周血FAR的水平在卵巢癌中高于卵巢良性肿瘤(P 0.05),在卵巢癌组术后复发者高于未复发者(P 0.05)。根据ROC曲线,FAR分别取0.071、0.101作为卵巢癌良恶性肿瘤、卵巢癌术后复发的最佳临界值。单因素分析显示,FAR≥0.101、FIGO分期(Ⅲ~Ⅳ期)、CA125≥35 U/L、分化低、腹水是影响患者手术后5年PFS的危险因素(P 0.05),FAR≥0.101、FIGO分期(Ⅲ~Ⅳ期)、CA125≥35 U/L、分化低是5年总生存期(OS)的危险因素(P 0.05)。多因素分析显示,FIGO分期(Ⅲ~Ⅳ期)是卵巢癌患者5年PFS的独立危险因素(P 0.05)。结论外周血FAR检测方便,对卵巢癌的预后有一定的评估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世界范围内大多数宫颈癌患者接受手术治疗,但目前国际妇产科联合会(FIGO)分期系统未考虑手术-病理资料。本文提出了一个更综合全面且对预后有指导价值的手术-病理分期和评分系统。方法:4220例宫颈癌队列(1)用于筛选手术-病理危险因素,构建手术-病理分期和评分系统,采用1104例宫颈癌的前瞻性研究队列(2)进行验证。结果:宫颈癌队列(1)的筛选研究中,7个独立危险因素与预后相关:淋巴结转移、宫旁浸润、病理类型、组织学分级、肿块大小、间质浸润和脉管浸润。通过纳入淋巴结转移、间质浸润和脉管浸润的附加衡量标准,FIGO分期系统被修订和扩展成为一个手术-病理分期系统。根据数量和转移部位,淋巴结转移被分为3个亚组。加入7个预后危险因素提高了评分系统实践的可行性。评分系统将患者划分为3个级别:零分、低分和高分,分别对应0分、1~3分和≥4分(P=1.08E-45;P=6.15E-55)。队列(2)的验证研究中,随着评分系统分数的升高,患者的5年总生存率和无瘤生存率减低(P=9.04E-15;P=3.23E-16)。手术-病理分期和评分系统比FIGO分期有更好的同质性和辨识力。结论:手术-病理分期和评分系统改进了对肿瘤严重程度和病灶侵袭程度的性状描述,可更精确地预测预后并指导术后治疗。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早期宫颈癌淋巴脉管间隙浸润(LVSI)与临床病理因素及预后的关系,以指导早期宫颈癌的治疗并判断预后。方法:回顾性收集280例早期宫颈癌(ⅠA2~ⅡB)患者的临床及病理资料,所有患者2009年1月至2012年6月于大连市妇产医院初治手术治疗,术式为经腹或腹腔镜下广泛性子宫切除术+盆腔淋巴结切除术±腹主动脉旁淋巴结切除术。根据术后是否存在高危因素,进行辅助放疗或联合放化疗。采用单因素分析研究LVSI与各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进一步对单因素分析结果中与LVSI关系显著的临床病理因素进行多因素分析,确定其独立的危险因素。绘制生存曲线,确定LVSI对患者生存的影响。结果:①单因素分析显示:LVSI与宫颈癌组织学类型、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浸润深度有关(P<0.05),与年龄、宫旁受累、病灶大小、FIGO分期无关(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LVSI是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及浸润深度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②LVSI阳性患者的5年无病生存率为74%,总生存率为80%;LVSI阴性患者的5年无病生存率及总生存率均为93%(P<0.05)。结论:LVSI阳性一定程度上能更早地提示淋巴结转移的潜在风险,是发生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并能显著降低早期宫颈癌患者的5年无病生存率及总生存率。LVSI阳性早期宫颈癌患者可能浸润深度更深、分化程度更差,但需更多研究证实。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2009年国际妇产科联盟(FIGO 2009)分期标准在Ⅰ期子宫内膜样腺癌患者预后评估中的意义.方法 选取1995年1月至2008年2月间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收治的244例FIGO 2009 Ⅰ期的子宫内膜样腺癌患者,分析FIGO 2009分期标准在Ⅰ期子宫内膜样腺癌患者预后评估中的意义.结果(1)按照FIGO 2009 Ⅰ期的分期标准,1988年的FIGO(FIGO 1988)分期Ⅰ期的患者中多数患者亚分期降低,部分FIGO 1988Ⅱa期和Ⅲa期单纯腹腔细胞学阳性患者分期降为FIGO 2009 Ⅰ期.244例子宫内膜样腺癌患者中,200例FIGO 2009 Ⅰ a期患者中包含FIGO 1988 Ⅰ a期34例、Ⅰb期150例、Ⅱa期10例和Ⅲa期单纯腹腔细胞学阳性患者6例;44例FIGO 2009 Ⅰ b期患者中包含FIGO 1988 Ⅰ b期6例、Ⅰc期29例、Ⅱa期6例和Ⅲa期单纯腹腔细胞学阳性患者3例.(2)FIGO 1988 Ⅰ a期患者中低病理分级比例明显高于FIGO 2009 Ⅰ a期(p=0.003),FIGO1988 Ⅰ a、Ⅰb期患者与FIGO 2009 Ⅰ a期患者的年龄、子宫切除范围、腹膜后淋巴结切除比例、接受放疗和化疗比例比较均无显著差异(P>0.05).FIGO 1988 Ⅰ a、Ⅰb期患者的复发率[分别为5.9%(2/34)和6.7%(10/150)]和病死率[分别为2.9%(1/34)和2.7%(4/150)],分别与FIGO 2009 Ⅰ a期患者[分别为6.5%(13/200)、3.0%(6/200)]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FIGO 1988 Ⅰ a期和Ⅰb期及FIGO 2009 Ⅰ a期患者的5年无瘤生存率分别为(97.0±3.0)%、(95.3±2.1)%、(96.1±1.6)%,10年无瘤生存率分别为(90.9±6.5)%、(90.2±3.6)%、(89.6±3.2)%;FIGO 1988 Ⅰ a期和Ⅰb期及FIGO 2009 Ⅰ a期患者的5年总生存率分别为100%、(96.9±1.8)%、(97.9±1.2)%,10年总生存率分别为(93.8±6.0)%、(95.2±2.5)%、(93.4±2.8)%,FIGO 1988 Ⅰ a期和Ⅰb期上述各种指标分别与FIGO 2009 Ⅰ a期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FIGO 1988 Ⅰ c期与FIGO 2009 Ⅰ b期患者的年龄、病理分级、子宫切除范围、腹膜后淋巴结切除比例、接受放疗和化疗比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FIGO 1988 Ⅰ c期与FIGO 2009 Ⅰ b期患者的复发率[分别为3.4%(1/29)和6.8%(3/44)]和病死率[分别为0例和2.3%(1/44)]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FIGO 1988 Ⅰ c期患者的5年和10年无瘤生存率均为100%,FIGO 2009 Ⅰ b期患者分别为100%和(90.9±6.2)%;FIGO 1988 Ⅰ c期患者的5年和10年总生存率均为100%,FIGO 2009Ⅰb期患者分别为100%和(95.0±4.9)%,FIGO1988 Ⅰ c期上述指标分别与FIGO 2009 Ⅰ b期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4)与FIGO 2009 Ⅰ b期患者相比,FIGO 2009 Ⅰ a期患者平均年龄小(P<0.01)、病理分级低(P=0.029)、接受放疗和化疗比例低(P<0.01);而两者的子宫切除范围和腹膜后淋巴结切除比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FIGO 2009 Ⅰ a期与FIGO 2009 Ⅰ b期患者的复发率和病死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FIGO 2009 Ⅰ a期患者的5年和10年无瘤生存率及5年和10年总无瘤生存率分别与FIGO 2009 Ⅰ b期比较,差异也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FIGO 1988 Ⅰ a期及Ⅰb期患者的预后与FIGO 2009 Ⅰ a期患者比较均无明显差异;FIGO 2009 Ⅰa期与Ⅰb期患者的预后也无明显差异,可能与Ⅰb期患者术后多接受化疗和放疗有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外阴癌的临床病理因素及治疗方式对预后的影响。方法收集辽宁省肿瘤医院2004年1月至2010年6月收治的82例原发外阴癌患者的临床病例资料,对预后影响因素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82例外阴癌患者中,中位年龄为55岁(29~82岁)。总的5年生存率为72%。按2009年FIGO手术病理分期,Ⅰ期40例,Ⅱ期5例,Ⅲ期24例,Ⅳ期4例,未能进行手术病理分期者9例。其中Ⅰ~Ⅱ期及Ⅲ~Ⅳ期5年生存率分别为86%、61%,两组生存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鳞癌68例,非鳞癌14例,5年生存率分别为73%、79%(P0.05)。有病理分级报告的68例患者中G1组62例,G2~G3组6例,5年生存率分别为93%、71%(P0.05)。79例行手术治疗,其中72例行外阴广泛性切除术及双侧腹股沟浅淋巴结切除术,术后病理无淋巴结转移48例,有淋巴结转移24例,5年生存率分别为80%、58%,两组之间生存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纯手术组46例,手术加辅助治疗组33例,根治性放化疗组3例,5年生存率分别为72%、77%、60%,3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外阴癌的5年生存率较高,临床分期、腹股沟淋巴结转移是影响外阴癌预后的不良因素。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国际妇产科联盟(FIGO)Ⅰ~Ⅲ期子宫内膜癌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与淋巴结转移及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选择2009~2020年于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妇科因子宫内膜癌行分期手术的患者1346例为研究对象(其中130例淋巴结阳性),对其临床病理特征行单因素及Logistic、Cox多因素回归模型分析与淋巴结转移及生存期预后的相关因素。结果:(1)单因素分析提示:病理类型、组织学分级、肌层浸润深度、肿瘤直径、子宫颈侵犯、淋巴脉管间隙浸润(LVSI)、术前CA_(125)及卵巢受累与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多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病理类型为非子宫内膜样癌、子宫颈侵犯、LVSI阳性、术前CA_(125)≥35 U/L、卵巢受累是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OR1,P0.05)。(2)单因素分析提示:病理类型、组织学分级、肌层浸润深度、子宫颈侵犯、LVSI、淋巴结转移、卵巢受累及术后辅助治疗与总生存期有关(P0.05)。多因素Cox回归验证及Kaplan-Meier生存曲线显示:非子宫内膜样癌、子宫颈侵犯、LVSI阳性和淋巴结转移是影响总生存期的独立危险因素(HR1,P0.05)。结论:特殊病理类型、子宫颈侵犯、LVSI阳性、术前CA_(125)≥35 U/ml及卵巢受累,对淋巴结转移风险具有独立预测意义。特殊病理类型、子宫颈侵犯、LVSI阳性及淋巴结转移是临床预后不良的有力预测因子。进一步完善子宫内膜癌分期手术和术后病理,为指导患者个体化治疗提供有效帮助。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宫颈残端癌的临床特征及影响预后的因素,为临床诊治提供参考。方法:收集53例宫颈残端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用卡方检验、Kaplan-Meier法、Log-rank检验和COX回归模型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中位发病年龄为46岁,24例(45.28%)表现为阴道不规则流血。ⅠA1~ⅠB1、ⅡA1期18例中15例行根治性宫颈切除术+盆腔淋巴结切除术;ⅠB2、ⅡA2、ⅡB期13例中10例新辅助化疗后,行根治性宫颈切除术+盆腔淋巴结切除术;ⅢA~ⅣB期22例中14例行放疗同步化疗,其余行单纯化疗或放疗。术后有高危因素的患者中18例补充放疗和(或)化疗。中位生存时间为45.9个月,5年生存率为53.2%。多因素分析显示FIGO临床分期(P=0.042)、组织学分级(P=0.034)、脉管瘤栓(P=0.038)是影响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肿瘤直径大小及组织学分级与脉管瘤栓发生有关。结论:宫颈残端癌临床表现主要为阴道不规则流血,治疗以手术和放疗为主,但预后较差。FIGO临床分期高(ⅡB~Ⅳ期)、组织学分级低分化、有脉管瘤栓是影响预后的因素。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早期子宫颈腺癌盆腔淋巴结转移高危因素,为临床是否切除盆腔淋巴结提供参考。方法:收集418例早期子宫颈腺癌患者临床病理资料,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盆腔淋巴结转移的高危因素。结果:患者发病年龄18~69岁,孕次0~11次,产次0~5次,体质量指数15.15~32.42 kg/m~2。临床表现以接触性出血及阴道不规则流血多见,分别占43.78%(183/418)及31.10%(130/418)。临床分期以ⅠB1期为主,有244例(58.37%);组织学类型以子宫颈腺癌普通型为主,有219例(52.39%)。患者盆腔淋巴结转移率为17.46%(73/418)。单因素分析发现术前未行新辅助化疗、临床分期、组织学类型、肿瘤直径、子宫颈间质浸润深度、淋巴脉管间隙浸润、宫旁浸润、切缘浸润、阴道浸润、宫体浸润、输卵管转移是盆腔淋巴结转移的影响因素(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FIGO临床分期Ⅱ期(OR 3.658,95%CI 1.950~6.680)、子宫颈间质浸润深度≥1/2(OR 4.962,95%CI 2.110~11.669)、淋巴脉管间隙浸润(OR 2.279,95%CI 1.190~4.363)、宫体浸润(OR 2.124,95%CI 1.115~4.047)、输卵管转移(OR 6.429,95%CI 1.473~28.063)是盆腔淋巴结转移的高危因素(P0.05)。结论:早期子宫颈腺癌患者中,FIGO临床分期Ⅱ期、子宫颈间质浸润深度≥1/2、淋巴脉管间隙浸润、宫体浸润、输卵管转移的子宫颈腺癌患者发生盆腔淋巴结转移可能性大,应行盆腔淋巴结切除术。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FIGO新分期的合理性,探索可能影响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分析江西省妇幼保健院肿瘤科2011年1月至2017年12月收治的2018年FIGO分期Ib期宫颈癌病例资料。结果:1185例患者使用2018年FIGO分期系统重新分期并进入研究,宫颈癌Ⅰb1期、Ⅰb2期、Ⅰb3期患者的5年总生存率分别为96.1%、93.2%和90.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95)。多因素分析显示,年龄、LVSI状态、肿瘤浸润深度、FIGO分期是影响Ⅰb期宫颈癌患者总生存率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2018 FIGO宫颈癌分期中Ⅰb期各亚期设置合理,在新的FIGO分期中可考虑LVSI与肿瘤浸润深度。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宫颈腺癌的临床病理特点和预后影响因素,探讨其治疗方案。方法:回顾分析2005年1月至2015年12月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妇产科收治的48例宫颈腺癌患者的临床病理和随访资料。结果:48例患者中位年龄48.5岁(33~84岁),中位随访时间41月(3~132月)。FIGO分期:I期28例(58.3%),Ⅱ期13例(27.1%),Ⅲ期4例(8.3%),Ⅳ期3例(6.3%);阴道不规则出血27例(56.3%)。5年总生存率37.5%。淋巴结转移者的5年生存率为0(0/6),显著低于无转移者[55.17%(16/2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保留卵巢患者的5年生存率为71.43%(5/7),显著高于不保留卵巢者[42.86%(12/28)](P0.05)。局部肿瘤大小(P=0.045)、淋巴结转移(P=0.000)、FIGO分期(P=0.000)、宫旁转移(P=0.043)、卵巢转移(P=0.044)均是影响复发的高危因素。多因素显示,淋巴结转移(P=0.000)和局部肿瘤大小(P=0.050)是肿瘤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淋巴结转移与FIGO分期显著相关(P=0.000)。结论:局部肿瘤大小和淋巴结转移是影响宫颈腺癌复发的主要因素;早期宫颈腺癌患者保留卵巢不影响生存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宫颈神经内分泌癌(NECC)的临床病理特点和预后影响因素。方法:回顾分析2010年1月至2018年5月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及大连医科大学附属大连市妇幼保健院收治的21例NECC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21例NECC患者临床分期:Ib1期13例,Ib2期4例,Ⅱa1期2例,Ⅱa2期1例,Ⅱb期1例。病理分型:小细胞癌11例,大细胞癌1例,非典型类癌2例,混合型7例。肿瘤形态:外生型18例,颈管型1例,溃疡型1例,1例肉眼未见病灶为活检发现。21例患者中经术后病理证实宫颈深间质浸润者12例(57.1%),淋巴血管间隙浸润(LVSI)者13例(61.9%),盆腔和(或)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转移者9例(42.9%)。随访时间7~103个月,21例患者中复发12例(57.1%),死亡9例(42.9%),3例带瘤生存。2年累积无进展生存率为56.1%,中位无进展生存时间为26个月,2年累积总生存率为73.4%,中位总生存时间为29个月。单因素分析显示,FIGO分期≥Ib2期、宫颈深间质浸润、淋巴结转移、肿瘤直径≥4cm是影响NECC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术后辅助化疗可改善预后。多因素分析显示,肿瘤直径和淋巴结转移与预后有关。结论:NECC是宫颈癌的一种极少见病理类型,易发生宫颈深间质和淋巴脉管间隙浸润,淋巴结转移率高,预后差。FIGO分期、宫颈深间质浸润、淋巴结转移、肿瘤直径与预后相关,辅助化疗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影响ⅠA~ⅡB期宫颈鳞癌盆腔淋巴结转移的临床病理高危因素。方法对2004年11月—2013年7月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接受手术治疗的ⅠA~ⅡB期宫颈鳞癌296例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盆腔淋巴结转移的相关高危因素。结果 296例宫颈鳞癌患者中,ⅠA期33例,ⅠB期143例,ⅡA期61例,ⅡB期59例;平均每例切除淋巴结27个,盆腔淋巴结转移率为20.27%(60/296),其中19例因分别行左、右侧淋巴结整片切除,未能区分淋巴结部位,其余41例淋巴结转移中,闭孔淋巴结最多受累(58.54%,24/41),其次分别是髂外淋巴结(51.22%,21/41)、髂内淋巴结(31.15%,14/41)、髂总淋巴结(26.83%,11/41)和腹股沟深淋巴结(9.76%,4/41)。单因素分析显示,临床分期、病理分级、肿瘤直径、淋巴脉管间质浸润(LVSI)、宫颈间质浸润深度、子宫浸润及宫旁浸润与宫颈癌盆腔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脉管内癌栓(P=0.000)、宫颈间质浸润深度(P=0.003)及宫旁浸润(P=0.029)是影响ⅠA~ⅡB期宫颈鳞癌盆腔淋巴结转移的显著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在ⅠA~ⅡB期宫颈鳞癌中,最易受累的淋巴结是闭孔淋巴结,其次是髂外淋巴结。LVSI、宫旁浸润及宫颈间质浸润深度是ⅠA~ⅡB期宫颈鳞癌盆腔淋巴结转移的显著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