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40 毫秒
1.
近两年国内多项流行病学研究资料显示:儿童的情绪和行为问题的发生率在明显增加!有10%~30%的儿童青少年存在各种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因心理障碍等问题而退学的儿童青少年占退学总人数的30%~60%,特别是在重大生活事件影响下的中小学生的心理问题的发生率更高,且有继续上升的趋势……  相似文献   

2.
大学生是风华正茂的一代,其生理、心理均已趋向成熟。但是,由于受各方面的因素如人际关系不良、经济困难、失恋、学业受挫等的影响,常易造成心理障碍。根据一项以全国12.6万大学生为对象的调查显示,约20.23%的人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某大学学工部自1994年开始连续两次对入学新生进行全面的心理测查,结果表明,1/4左右的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据统计,因各种心理疾病而休学、退学的大学生人数已占总的休学、退学人数的50%左右。我国高校“少年班”学员中,约有1/3因各种心理障碍不能完成学业而被淘汰。面对着这样的统计结果,我们不得不把关注的目光投向“象牙塔”内的莘莘学子,去探索他们的内心世界,并发出呼吁:大学生,请关注你的心理健康。  相似文献   

3.
为了解我院大学生的身心健康状况,掌握疾病的发生规律及特点,提高大学生的健康水平,现将我校1983~1987年大学生因心理障碍休、退学调查情况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资料从学生工作处学籍管理科获得,采取回顾性调查的方法.尽力弄清病因,以确保原始资料的可靠性。2结果2.贝基本情况1983年9月~87年7月共有在校学生3353入.休学、退学111人.占在校人数的3.31/.其中男生97入,女生14人、因心理障碍休、退学31人.占休、退学人数的2793%。2.2因心理障碍作、退学的疾病构成:31人中精神分裂症19人.占61.29/,神经官能症9人,占29.…  相似文献   

4.
心理健康问题已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社会问题。我国从20世纪50年代到现在精神病的患病率统计资料来看:50年代初2%,70年代7%,80年代仅15岁以上人数就已达10.5%,90年代到现在达20%以上,呈不断上升趋势。北京16所大学因精神疾病休学、退学的人数分别占因病休学退学人数的37.9%和64.4%。因为很多大学生对心理障碍认识不足,常常把心理障碍误认为是精神病,或其他不可告人的病症,而不敢主动面对心理咨询。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吉林省儿童青少年心理状况与高血压患病率的相关关系。方法:对1087名8~15岁的吉林省儿童青少年进行精神健康问卷调查(GHQ)和血压水平检测。结果:吉林省儿童青少年的心理障碍总体患病率为24.29%,其中患有轻度心理障碍为16.38%,中度心理障碍为5.06%,重度心理障碍为2.85%。调查显示儿童青少年高血压总体患病率为4.88%,对心理健康组、心理障碍组的高血压患病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进行高血压患病率的心理障碍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不安与失眠、忧郁状态与高血压患病率呈正相关,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吉林省8~15岁儿童青少年心理障碍患病率与高血压患病率呈正相关,不安与失眠、忧郁状态是高血压患病的显著影响因子。  相似文献   

6.
目前我国约有3000万名青少年心理有问题,其中中小学生心理障碍患病率为21.6~32%,并呈不断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7.
谌丁艳  周丽  吴宇  罗青山  王赟 《中国学校卫生》2014,35(11):1737-1739
伤害是一个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和社会问题.据世界卫生组织(WHO)报道,全球每年有580万人死于伤害,约占世界总死亡人数的10%[1].在我国,伤害年发生率为16.1% ~21.9%,每年因伤害死亡人数高达(70~75)万人[2-3].儿童青少年时期是人生重要的成长阶段,有研究指出,我国青少年的伤害发生率高达50%[4],伤害已成为我国0~14岁儿童的首要死因[5].伤害不仅对儿童青少年身心健康、学习和生活产生严重影响,由于其较高的发生率和致残率,也给国家、社会、家庭带来了沉重的疾病和经济负担.因此,了解儿童青少年的伤害特征,对于早期发现问题、确定高危人群及制定有针对性的干预措施有着重要意义.基于此,笔者对深圳市2010-2013年间监测到的2 477例中小学生伤害特征进行详细分析,并对不同类别学生的伤害特征进行比较,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8.
杨海霞  赵静 《现代保健》2010,(8):162-163
儿童肥胖症患病率逐渐升高,成为儿童青少年最突出的问题,据统计儿童单纯性肥胖发生率,我国为3%~17%,国外高达5%~40%,全社会要重视预防儿童肥胖,保证下一代健康发育成长。  相似文献   

9.
意外伤害在儿童青少年的各种死因中居第1位,是影响其身心健康的一个主要原因。为做好我国儿童青少年意外伤害的预防工作,我们于1991年5月对北京市1所普通中学进行了调查。调查对象与方法:以钢院附中825名学生为调查对象,其中男423人,女395人。调查采用学生自填问题卷法,有效答卷818份,应答率为99%调查结果:学生在最近1年内受外伤情况,在818名中学生中,有73人在最近1年内受过外伤,占被调查人数的8.9%,其中有11人受过2次外伤,年外伤发生率为10.3%。男生外伤发生率为14.7%(初中13.5%,高中15.7%),女生5.6%(初中1.7%,高中8.6%)。外伤发生率男生高于女生(P<0.05),高中女生高于初中  相似文献   

10.
据北大精神卫生研究所研究员王玉凤介绍,我国17岁以下未成年人约3.4亿,保守估计,有各类学习、情绪、行为障碍者3000万人。其中中、小学生心理障碍患病率为21.6%至32.0%,突出表现为人际关系、情绪稳定性和学习适应方面的问题。大学生中,16.0%至25.4%有心理障碍,以焦虑不安、神经衰弱、强迫症状等为主。近几年,儿童、青少年的心理问题有上升的趋势。北大精神卫生研究所副主任医师唐登华分析说,我国的独生子女状况和传统文化的影响使现在的孩子活得很  相似文献   

11.
在街边偶遇一群学生,只是粗略看一眼,我们通常也能发现:这群学生中,总有一两个存在一个肩高一个肩低或姿势倾斜的问题. 这不仅仅是因为书包太重了,也不是简单的"长大了就好了". 这是脊柱弯曲异常,是当下继肥胖、近视之后,危害我国儿童青少年健康的第三大疾病.据估计,我国中小学生脊柱侧弯发生率为1%~3%,侧弯人数已超过500万,并以每年30万左右的速度递增.  相似文献   

12.
黄文华 《中国校医》1993,7(1):63-64
<正> 本文收集我院12年来学生因病中途休学、退学、死亡共103人,占当时在校人数的1.27%(103/8112):其中休学、退学100人,占当时在校人数的1.23%(100/8112);死亡3人,占当时在校人数的0.04%(3/8112);以下浅析休学、退学及死亡原因: 我院1979年9月至1991年7月共有在校学生8112人。因病休退学100人,其中男生88人,占88%,女生工人,占12%。死亡3人,全部为男生。从调查中得知,引起大学生休学、退学的疾病以肺结核(23人)为最多,占休退学人数的23%;其次是肝炎(20人,占20%:神经衰弱(14人),占14%;精神病(10人),占10%:肾病(8人),占8%:骨折(4人),占4%。死  相似文献   

13.
戴月  袁宝君 《中国校医》2009,23(2):189-191
伤害严重威胁人类的健康与生命,是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WHO报告称伤害是世界大多数国家儿童青少年致伤、致死、致残最主要的原因[1].在我国,近年来儿童青少年的伤害呈上升趋势[2],成为我国5~19岁儿童青少年主要的致死原因.  相似文献   

14.
浅论体育疗法对心身疾病的防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据1989年9月23日《健康咨询报》报道,在全国范围内抽查12.6万名大学生,有心理障碍者占20.23%。1987年全国高校卫生保健研究会报道,因神经衰弱、精神分裂症而休学、退学的占总休退学人数的42.2%。我国古代医学经典强调“内伤七情,暴喜动心,不能主血;暴怒伤肝,不能藏血;积忧伤脾,失意伤肾,皆能动血(《医学入门》)”。这说明,心理主宰着五脏六腑,情绪剧变可引起人体内脏功能失调,从而引起各种疾病。国外医学典籍中也不乏紧张造成神经失调,身体虚弱,而乐观、愉快的情绪使人健康。根据我国高校卫生保健研究会报道,我国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障碍与心理…  相似文献   

15.
据统计,我国有10%~15%的青少年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缺陷。因此,家长和学校要正确引导孩子克服心理障碍。[编者按]  相似文献   

16.
目的 了解潍坊市6~16岁儿童青少年行为问题流行病学现状,为开展儿童心理卫生工作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Child Behavior Checklist,CBCL)对潍坊市1 213名6~16岁儿童青少年进行行为问题调查,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儿童青少年行为问题的影响因素。结果 调查有效人数为1 152人,儿童青少年行为问题总检出率为12.59%,其中,男生行为问题检出率为11.84%,女生行为问题检出率为13.4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43,P>0.05)。各年龄组儿童青少年行为问题检出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66.71,P<0.05)。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父亲健康状况、母亲文化程度、同伴关系、家庭经济收入、父亲生活嗜好是儿童青少年行为问题的主要影响因素(P<0.05)。结论 潍坊市儿童青少年行为问题发生率较高,多种因素与儿童青少年行为问题发生有关。家庭因素是影响儿童青少年行为问题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7.
目的 了解心理行为因素对儿童青少年血压偏高及高血压的影响,为儿童青少年高血压病心理行为干预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对江苏省宿豫区和沭阳县的1 928名5~ 15岁学生进行体格检查,应用Conners问卷等量表对学生的学习压力和常见行为问题倾向进行调查.分析主要采用x2检验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血压偏高或高血压总检出率为18.0%.除年龄(OR =0.75)、性别(女性OR=1.64)、地区(城区OR=2.93)、学习阶段(小学1~3年级OR=0.44,小学4~5年级OR=0.26)和体重(OR=1.07)是主要影响因素外,品行问题(OR=2.34)是儿童青少年血压偏高或高血压的重要心理行为危险因素.结论 研究地区高血压检出率高于国内外平均水平.建议加强心理因素的研究,制定对未成年人品行问题为重点的心理干预策略,以降低儿童青少年罹患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  相似文献   

18.
儿童抑郁症的临床特征及心理干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曼华  陈楠 《中国妇幼保健》2008,23(32):4589-4591
专家预测,到2020年,抑郁症将成为仅次子癌症的人类第二杀手[1].青少年正处于生理和心理发生巨大变化的阶段,患抑郁障碍的危险因素很多.中国儿童青少年学生中大约有37%左右伴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儿童青少年抑郁症发病率近年趋升[1.2].国内郭兰婷等发现10~12岁儿童抑郁障碍的患病率为3.1%[3].抑郁障碍也是自杀的主要因素,国内对1393名11~18岁儿童少年的调查发现自杀观念发生率23.5%.自杀未遂发生率2.6%,其中33.3%为多次自杀未遂[4].可见,儿童少年抑郁障碍患病率和自杀危险性高,必须及早诊断和治疗.尽管人们已经认识到儿童抑郁症已经成为危害儿童身心发展的重大问题,但是关于儿童抑郁症治疗方面的研究并不是很多[5].根据患儿发病的有关因素和症状特征及儿童成长期的特点,在治疗方面与成人比较,儿童的药物治疗相对占次要位置,心理干预对治疗儿童抑郁症则具有更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白长生 《中国校医》1992,6(4):27-28,26
<正> 目前,患有心理碍障的大学生为数不少。据1980年杭州大学对1000名学生的心理卫生调查,有身心症状者占68%,心理健康状况欠佳者占20%。中国纺织工业大学报告,自1988年起,以心理障碍为特征的休、退学学生占50%。笔者从事高校保健工作三十余年,在所接触和了解到学生中,心理障碍约占20%左右。这表明心理障碍已威胁着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心理障附表现在自我意识、人格特征、人际关系,神经系统症状等诸方面,大致可分为人格异常、神经症和精神病三种类型。心理学认为,心理压力过大,降低了心理平衡,导致注意力、记忆力、思维能力、情感等方面的心理功能障碍。心理障碍无非是个体对外界刺激不能相应采取正确的反应所  相似文献   

20.
当前,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我国儿童传染病和营养性疾病的发病率大大下降,社会因素及心理因素引起的疾病逐渐为人们所重视。有调查资料表明,儿童行为偏离发生率达10~20%,明显的心理障碍性疾病的发生率为3~5%。早在1948年,世界卫生组织就对健康作出如下定义:“健康是整个身体、精神和社会生活的完好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或者虚弱。”这个定义明确指出,如果一个人的精神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