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0 毫秒
1.
目的探讨特异性核基质结合区蛋白质-1 (SATB1)在子宫内膜癌(EC)组织中表达情况及与预后的关系。方法选取2016年4月-2017年6月太原市中心医院收治的58例行手术治疗的EC患者为EC组,50例子宫肌瘤患者行子宫切除的肌瘤组织为良性组和远离肌瘤的正常子宫内膜组织为对照组,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SATB1与ER、PR蛋白表达,并分析SATB1表达对EC患者预后的关系。结果 SATB1在EC组中阳性率为65.51%,良性组中阳性率为32.00%,对照组中阳性率为11.11%,3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C患者组织中SATB1表达与ER、PR表达呈负相关性(r=-0.390,P=0.002; r=-0.346,P=0.008)。EC患者中SATB1表达与年龄、绝经情况无关(P 0.05),与组织学分化、TNM分期、肌层浸润及淋巴结转移相关(P0.05)。EC组织中SATB1阳性表达患者中位生存时间为(49.899±2.695)个月,阴性表达患者中位生存时间为(55.600±2.290)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046,P0.05)。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分析显示,年龄对EC患者预后无影响(P0.05),ER、PR、淋巴结转移、SATB1是EC患者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结论 SATB1在EC患者组织中阳性表达率较高,SATB1与ER、PR表达呈负相关,SATB1阳性表达EC患者预后较差。  相似文献   

2.
子宫内膜癌(endometrial cancer,EC)是女性生殖道常见三大恶性肿瘤之一,近年来其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且发病年龄日趋年轻化。在美国,子宫内膜癌每年的新发病例估计有40000例,死亡病例有7000例。虽然其主要发生在绝经后女性,但有25%的患者为绝经前女性,且其中有3%~5%发生在40岁左右甚至更年轻时期。年轻妇女EC的年龄界定,目前尚无统一标准,一部分学者认为年龄≤40岁的EC患者为年轻妇女EC,另一部分学者认为年龄≤45岁者为年轻妇女EC。由于年轻的子宫内膜癌患者多有不孕、不育史。因此,年轻子宫内膜癌患者是否仍有可能保留其生育功能、生理功能,以及全子宫及双附件切除后给予激素替代治疗以改善其生活质量等问题日益受到人们关注。  相似文献   

3.
目的检测微小RNA-367 (miR-367)在子宫内膜癌(EC)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并分析miR-367表达与EC患者临床病理参数、预后的关系。方法采用实时定量荧光PCR法(qRT-PCR法)检测95例EC癌组织及60例正常子宫内膜组织中miR-367表达水平,分析miR-367表达与EC患者临床病理参数之间的关系。采用Kaplan-Meier生存曲线法分析miR-367表达与EC患者预后的关系。结果 qRT-PCR结果显示,miR-367在EC癌组织中表达水平显著低于正常子宫内膜组织(P<0. 05)。在EC癌组织中,miR-367表达水平在分化程度、肌层浸润深度和FIGO分期方面存在显著性差异(均P<0. 05),而与患者年龄、绝经状态、组织学类型、淋巴转移和远处转移无关(均P>0. 05)。Log Rank检验结果显示,miR-367低表达组EC患者的5年生存率、平均生存时间分别为60. 34%、(48. 62±2. 33)个月,均显著低于miR-367高表达组EC患者的89. 19%、(57. 70±1. 38)个月(χ~2=9. 239,P=0. 002;χ~2=9. 183,P=0. 002)。结论 EC癌组织中miR-367低表达,且其低表达与EC患者不良预后密切相关,可作为EC治疗和预后预测的潜在靶点。  相似文献   

4.
子宫内膜癌(EC)为女性生殖道常见的3大恶性肿瘤之一,近年其发病率在世界范围内呈上升趋势,成为严重威胁妇女健康和生命的主要肿瘤之一。EC早期临床症状隐匿,因此目前急需寻找特异度和敏感度高的肿瘤标志物,用于EC的早期诊断和预后评估,以进一步提高患者生存率。随着肿瘤生物学与免疫学的发展,目前发现多种肿瘤标志物可用于EC的诊断和预后评估。笔者拟就近期所研究的肿瘤标志物进行综述,旨在为EC的诊断与进一步研究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子宫内膜癌的临床病理特点,为提高该病的诊断与治疗水平提供依据。方法:对来大同市第二人民医院就诊的110例子宫内膜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采用χ2检验对绝经前后子宫内膜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进行比较。结果:绝经前子宫内膜癌患者的临床分期和细胞分化程度以及子宫层浸润程度与绝经后患者差异显著。结论:绝经后妇女更易患子宫内膜癌,并且绝经前患者多为高分化癌,且期别较早,相对于中老年妇女预后好;中老年子宫内膜癌患者恶性程度高,预后差,应尽早诊断和治疗;不孕症、高血压、糖尿病与子宫内膜癌的发病有一定关系,阴道不规则流血是子宫内膜癌患者重要的临床表现,患者就诊时如有该症状应考虑子宫内膜癌。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乳脂肪球表皮生长因子8(MFG-E8)在子宫内膜癌(EC)组织的表达情况及其临床意义,并判断其是否可以作为肿瘤进展或预后生物标志物。方法采用anti-MFG-E8抗体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EC组织、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组织及正常子宫内膜组织中MFG-E8蛋白表达,统计分析各组MFG-E8蛋白表达的相关性及其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的关系。结果EC组织MFG-E8的阳性表达率(82.4%)明显高于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40%)及正常子宫内膜组织(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肿瘤组织MFG-E8表达水平与浸润深度≥1/2肌层、肿瘤大小及淋巴结转移相关;EC组织MFG-E8强阳性表达组5年生存率明显低于MFG-E8阴性组;单因素和多因素Cox回归发现,子宫内膜癌组织MFG-E8强阳性表达是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MFG-E8强阳性表达可以作为肿瘤进展的标志物,预测EC的不良预后。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子宫肌瘤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分析并总结影响患者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选取2014年7月-2017年7月该院收治的460例疑似子宫肌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检查结果分为对照组(120例,无子宫肌瘤)和观察组(340例,确诊为子宫肌瘤)。分析子宫肌瘤患者发病年龄、体重、绝经与否、户口类型等临床资料,对患者进行术后诊断后给予临床意见,根据患者病情差异,给予开腹子宫肌瘤剜除术、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剜除术、开腹子宫全切手术及腹腔镜下子宫全切手术治疗,分析不同因素对患者预后的影响。结果子宫肌瘤患者临床表现为月经增多、腹部包块及压迫症状、疼痛、白带增多、不孕与流产、贫血。子宫肌瘤的发生与患者发病年龄、体重、绝经与否、户口类型等因素具有相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均显示,初诊年龄、体重、绝经与否、生存环境、术前是否确诊是影响子宫肌瘤患者预后恢复的因素(P0.05)。结论对子宫肌瘤患者进行临床病理特征分析有助于临床的准确诊断,影响子宫肌瘤预后的危险因素包括初诊年龄、体重、绝经与否、生存环境、术前是否确诊。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究绝经后子宫异常出血患者的临床特征及子宫内膜病变情况,并分析其出现子宫内膜癌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收集2016年4月-2018年9月麻城市妇幼保健院收治的220例绝经后子宫异常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经盆腔超声、宫腔镜检查,并经宫腔镜手术取标本行组织病理学检查,获取病理诊断结果。分析绝经后子宫异常出血的临床特征,不同绝经时间患者子宫异常出血病理类型、不同年龄患者绝经后子宫异常出血病理类型,并分析绝经后子宫异常出血患者出现子宫内膜癌的危险因素。结果绝经后子宫异常出血临床特征多表现为绝经1年及以上出现阴道点滴出血或异常子宫出血;经妇科超声检查可见子宫内膜厚度≥5 mm。220例绝经后子宫异常出血患者,诱发出血原因主要以子宫良性病变为主,占69. 55%,其次是子宫内膜癌,占24. 55%。不同绝经时间患者黏膜下肌瘤、内膜息肉、子宫内膜炎、子宫内膜增生、子宫内膜癌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 05)。不同年龄患者黏膜下肌瘤、内膜息肉、子宫内膜炎、子宫内膜增生、子宫内膜癌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 05)。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子宫内膜癌和子宫内膜良性病变患者既往糖尿病史、既往高血压史、超重或肥胖、年龄方面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 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糖尿病史、高血压史、超重或肥胖、年龄65岁是绝经后子宫异常出血患者出现子宫内膜癌的危险因素(均P0. 05)。结论子宫良性病变是诱发绝经后子宫异常出血的主要病因,随着绝经时间的增加及绝经年龄的增加,子宫内膜癌的发生率不断增加,且糖尿病、高血压、肥胖是诱发子宫内膜癌的危险因素,因此临床积极予以治疗可降低子宫内膜癌发生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术后放疗治疗子宫内膜癌的预后结果及影响因素,为有效改善子宫内膜癌术后放疗患者的预后提供参考资料。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8年3月该院经手术后行放疗治疗的子宫内膜癌患者92例为研究对象,跟踪随访2年,记录患者的无病生存、复发、转移及死亡情况,依据病历资料和调查问卷总结患者的一般资料、子宫内膜癌疾病情况及治疗措施,比较预后良好患者(无病生存)和预后不良患者(复发+转移+死亡)以上各指标的差异,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判断术后放疗治疗子宫内膜癌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结果 92例患者随访2年后,无病生存65例、复发10例、转移9例、死亡8例,预后良好65例、占70.7%,预后不良27例、占29.3%。两组患者一般资料中年龄、是否绝经、孕育史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吸烟/饮酒、基础疾病、腹部手术史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患者子宫内膜癌病理类型、临床分期、子宫下段受累及淋巴脉管间隙侵犯情况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患者治疗措施中内分泌治疗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手术方式、放疗照射种类及化疗情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是否绝经、病理类型、临床分期、子宫下段受累、淋巴脉管间隙侵犯及内分泌治疗是术后放疗治疗子宫内膜癌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均P0.05)。结论术后放疗治疗子宫内膜癌患者的无病生存率较高,其预后受到患者一般资料、子宫内膜癌疾病情况及治疗措施方面的多种因素综合影响,应针对影响因素采取干预措施,帮助患者获得更佳的临床预后。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子宫肉瘤的临床表现及诊治,分析影响子宫肉瘤预后的相关因素,以改善患者生存率。[方法]选择近16年收治的25例子宫肉瘤的组织学类型、临床特点、治疗方法及预后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子宫肉瘤的主要l临床表现为异常阴道流血和子宫增大,且易局部复发及远处转移。2年和5年生存率分别为68.0%和44.0%。预后和绝经前后、临床分期及病理类型有密切关系。[结论]早期诊断和及时合理治疗是提高子宫肉瘤患者存活率和改善预后的关键。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性研究绝经后阴道出血的绝经年限、患者年龄、子宫内膜病理种类与绝经后阴道出血的关系。方法选取自2010年4月—2013年6月在妇女年度体检中发现125例绝经后又出现阴道出血的病人,全部进行详细妇科检查并将上述患者的临床资料予以全面分析、比较,统计出不同因素所占的比重。结果通过此次实践显示,较为多见的因素主要包括子宫内膜呈单纯性增生反应,为总比例的34.4%,其次24.0%的患者为老年性子宫内膜炎,仅有8.0%的患者为不典型增生与子宫内膜癌。结论不同因素造成绝经后子宫出血,其病因机制均有显著的差异。通过此次实践证实绝经后阴道出血并不是子宫内膜癌核心要素,不过有一定的联系,若临床病例发生绝经后又出现阴道出血的情况,应予以高度的重视。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绝经后妇科肿瘤的临床特点及治疗等相关情况。方法对本院2 0 0 7~2 0 1 1年收治的2 3 6例绝经后妇科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绝经后妇科恶性肿瘤1 1 3例(4 7.8 8%),其中子宫内膜癌发病率最高,随后依次为卵巢癌、宫颈癌等;绝经后妇科良性肿瘤1 2 3例(5 2.1 2%),其中主要以子宫和卵巢囊肿为主。罹患妇科肿瘤的患者主要症状是阴道出血和分泌物增加,术前并发症主要是心脑血管疾病和糖尿病。妇科肿瘤患者首选进行手术治疗,且成功率高。结论绝经后妇女容易罹患妇科肿瘤,特别是恶性妇科肿瘤,对绝经后妇女妇科肿瘤的治疗需要综合考虑多方面因素,降低治疗风险,提高安全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80例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患者的临床特征,观察患者合并子宫内膜癌情况,探讨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合并子宫内膜癌的临床特征及可能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15年9月-2018年9月陕西省人民医院因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接受全子宫切除术治疗的8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采用临床资料收集问卷记录患者相关临床资料,包括年龄、身高、体质量、婚育史、内科合并疾病、术前子宫内膜厚度、术前相关血清学指标表达情况等。根据患者术后病理诊断结果将合并子宫内膜癌者纳入研究组,其他单纯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者纳入对照组,观察并记录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患者子宫内膜癌合并情况,对比两组患者临床特征,分析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患者合并子宫内膜癌的危险因素。结果 80例接受全子宫切除术的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患者中有25例合并子宫内膜癌,患病率为31. 25%(25/80); 25例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合并子宫内膜癌患者接受全子宫切除术后病理结果证实多为高分化者,且Ⅰ期患者占主要比重,多为浅肌层浸润,且多为子宫内膜样腺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高龄、绝经、术前内膜病理结果重度是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患者合并子宫内膜癌的危险因素(OR1,均P0. 05)。结论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患者合并子宫内膜癌风险高,多表现为高分化的Ⅰ期子宫内膜腺样癌,可能受年龄、绝经、子宫内膜病理结果等因素影响,应引起临床重视。  相似文献   

14.
张予 《药物与人》2014,(7):271-272
目的:分析绝经后子宫出血和子宫内膜癌间的关系,为临床诊断与治疗提供参考。方法:以从2011年4月到2013年11月前来我院因绝经后子宫出血行B超检测,结果异常的110例绝经妇女作为研究对象,对该组病例宫腔镜与内膜活检的检测结果及相关因素进行回顾分析,以此分析绝经后子宫异常出血和子宫内膜癌的相关性。结果:检测结果显示本组110例患者中,良性病变101例,包括34例子宫内膜萎缩,25例内膜息肉,22例子宫黏膜下肌瘤,9例内膜单纯增生,5例子宫内膜炎,6例复合型内膜增生;及9例子宫内膜癌患者,子宫内膜癌所致绝经后子宫出血所占比例为8.18%,通过分析临床资料显示子宫内膜癌组患者包括就诊年龄、出血时间、绝经年限以及子宫出血率等指标均显著高于良性组(p〈0.05)。结论:患者绝经时间、出血时间越长,年龄越大,罹患子宫内膜癌的几率也随之越高。  相似文献   

15.
子宫内膜癌(EC)是我国妇科常见的3大恶性肿瘤之一。目前,EC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EC在发病早期是一种相对惰性和可治愈的疾病,而至疾病晚期或复发时,则侵袭性较高。对EC患者准确地进行术前评估,对于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至关重要。MRI作为EC最准确的医学影像学检查方法,可以在术前确定该病患者的国际妇产科联盟(FIGO)临床分期及进行预后评估。目前,除常规MRI检查外,MRI动态增强灌注成像(DCE-MRI)、弥散张量成像(DTI)和体素内不相干运动成像(IVIM)等新技术,在EC患者的术前及预后评估中的应用,已经成为本领域研究热点。笔者拟就EC患者的MRI表现与其FIGO临床分期的关系,EC患者诊治中的MRI新技术,以及MRI对于保留生育功能EC患者的预测价值的研究、应用现状等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16.
渠秋芝 《中国保健营养》2013,23(6):2896-2896
目的 总结绝经后妇女子宫内膜癌患者的临床表现与诊治特点.方法 选择2010年6月--2012年11月期间我院收治的60例子宫内膜癌患者为研究对象,均为绝经妇女,回顾分析其临床诊治资料,总结其临床表现特征与诊治情况.结果 统计分析发现绝经后妇女子宫内膜癌中宫内膜样腺癌占90.00%;肌层浸润程度分类发现多数浸润程度达到1/2以上,且与其他浸润级别相比差异显著(P<0.05);手术病理分期中ⅠB期比例达到41.67%,明显高于其他分期,差异显著(P<0.05).58例(96.67%)有不规则性阴道流血症状,阴道流血症状比例明显高于其他临床表现,差异显著(P<0.05).结论 绝经后的中老年妇女子宫内膜癌患者多为恶性程度较高的病变,预后较差,高血压和糖尿病等中老年人群高发疾病影响着子宫内膜癌的发病,其主要临床表现是阴道不规则性地流血.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Smac、Bcl-2、Survivin和Bax在早期子宫内膜癌(EC)中的表达与其预后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例正常子宫内膜者(NC组),31例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者(AEH组)及86例早期子宫内膜癌患者(EC组),采用免疫组化和Western blot检测Smac、Bcl-2、Survivin和Bax表达情况,Kaplan-Merei分析EC患者5年内生存状况,Cox风险比例模型分析预后影响因素。结果免疫组化及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显示,EC组Bcl-2、Survivin相对表达量显著高于NC组、AEH组,而Smac、Bax显著低于NC组、AEH组(P0.05);Kaplan-Merei法分析显示,Bcl-2、Survivin阴性者5年内生存时间和肿瘤无进展生存时间均显著高于Bcl-2、Survivin阳性者,而Smac、Bax阳性者5年内生存时间和肿瘤无进展生存时间均显著高于Smac、Bax阴性者(P0.05);Cox风险比例模型分析显示,发病年龄、肌层浸润深度、Smac、Bcl-2、Survivin和Bax为早期EC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结论 Bcl-2、Survivin在早期子宫内膜癌组织中高表达,而Smac、Bax呈低表达,且均与患者预后生存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绝经前后子宫内膜腺癌的发病相关因素、临床表现、病理组织特点、手术分期等,为需要保留生育功能年轻女性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案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根据是否绝经将65例子宫内膜腺癌患者临床资料分为两组进行回顾性分析,未绝经组21例,绝经组44例。结果:未绝经组和绝经组比较,临床表现、发病相关因素高血压和糖尿病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织病理学分级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临床资料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绝经前的子宫内膜癌患者其发病相关因素较绝经后少,组织分化程度高。因此,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子宫内膜癌患者可以提高其生存率,年轻子宫内膜癌患者其分化程度高Ia期者可考虑保留生育功能。  相似文献   

19.
蓝莉  张莉萍  苏兰 《现代预防医学》2011,38(1):11-12,15
[目的]对绝经后子宫内膜癌患者相关危险因素进行分析。[方法]选择某院2002~2010年收治的86例绝经后子宫内膜癌患者为病例组,同时收集86例同期体检无子宫内膜癌的绝经后妇女为对照组,对雌激素水平、肥胖、糖尿病、高血压、绝经年龄、哺乳年龄及生活方式等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逐步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提示:高血压、糖尿病、体重指数、雌激素水平、绝经年龄为绝经后女性子宫内膜癌患者的主要危险因子。而初次哺乳年龄、生育史为保护因素。[结论]重视高危因素,对高危人群定期进行妇科检查,及早诊断子宫内膜癌,提高治愈率及患者生存率。  相似文献   

20.
目的检测黏蛋白(mucin,MUC)1、MUC 5 AC在子宫内膜癌(endometrial cancer,EC)组织中的表达情况,探讨两者与临床病理参数及预后之间的关系。方法收集2011年5月至2014年5月在乐陵市人民医院确诊并治疗的83例EC标本作为研究对象,选取同期75例非典型增生子宫内膜标本和70例正常子宫内膜标本作为对照。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不同子宫内膜组织中MUC 1、MUC 5 AC蛋白的表达水平,分析MUC 1、MUC 5 AC蛋白表达与EC各项临床病理参数及预后之间的关系。结果 MUC 1、MUC 5 AC在EC、非典型增生内膜及正常子宫内膜组织中阳性率逐渐降低,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UC 1表达与EC患者FIGO分期、病理分级、淋巴结转移及肌层浸润有关(P0.05);MUC 5 AC表达与EC患者FIGO分期、病理分级有关(P0.05)。MUC 1阳性表达EC者3年存活率显著低于MUC 1阴性表达者(52.17%vs85.71%,P0.05);MUC 5 AC阳性表达EC者3年存活率明显低于MUC 5 AC阴性表达者(46.55%vs88.00%,P0.05)。结论 MUC 1、MUC 5 AC在EC组织中高表达,与肿瘤恶性程度及患者预后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