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 评价下腔静脉滤器植入后经股动脉溶栓对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3例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临床资料,采用下腔静脉滤器植入后经患侧股动脉留置导管持续溶栓.结果置管溶栓时间(5.6±1.6)d.溶栓总有效率95.65%,尿激酶用量为(280.43±80.82)万单位.随访3~12月均未出现肺栓塞症状.结论 经股动脉留置导管溶栓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安全有效,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2.
易小容  张荔 《医疗装备》2020,(7):169-170
目的分析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维护标准流程对导管相关性感染的降低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6月至2019年6月于医院长时间接受输液的100例PICC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每组50例。对照组采取常规导管维护,观察组采取PICC维护标准流程进行维护,比较两组导管相关性感染发生率及护理满意度。结果观察组导管相关性感染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ICC维护标准流程可降低PICC患者导管相关性感染发生率,提高患者的护理满意度。  相似文献   

3.
不同置放途径中心静脉导管的临床效果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对比两种经不同途径置放中心静脉导管的临床效果及并发症。方法 选择需长期输液治疗的患80例,分为A、B两组,每组各40例。A组应用双腔或单腔中心静脉导管(美国Arrow公司)经锁骨下静脉穿刺至上腔静脉置管,B组应用“经外周静脉置人中心静脉导管”(美国B—D公司Peripherally Insented Central Catheter,简称PICC)经外周静脉置人中心静脉,观察2组置管成功率、流速及导管相关并发症30天。结果 置管成功率相近(P=0.5562):PICC导管置管成功97.5%(39例);锁骨下静脉穿刺成功100%(40例)。导管堵塞率有明显差别(P=0.0231):PICC9例(22.5%),锁骨下静脉穿刺2例(5%)。锁骨下静脉置管流速明显快于PICC(P=0.0001)。其他导管相关并发症两组无明显差异(P=0.1521~0.5562)。气、血胸并发症:PICC末发生,锁骨下静脉穿刺1例(2.5%)。动脉损伤:PICC末发生,锁骨下静脉穿刺1例(2.5%)。导管易位:PICC2例(5%),锁骨下静脉穿刺1例(2.5%)。静脉炎:PICC2例(5%),锁骨下静脉穿刺末发生。导管感染:PICC末发生,锁骨下静脉穿刺2例(5%)。大多数PICC置管可由护士完成,而锁骨下静脉置管全部由医师操作。结论 经锁骨下静脉置入的中心静脉导管流速大,是抢救危重患的首选导管。PICC导管穿刺更安全、易推广;导管堵塞或感染后,能进行原地置换;是长期输液和大剂量长时间化疗的首选中心静脉导管。两种置管途径的导管相关感染率无统计学羌异。  相似文献   

4.
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的开展为化疗患者提供了可靠的静脉输入通道,保证了化疗计划的顺利完成,但PICC置管所致导管相关性血行感染也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其控制措施:1置管前预防1.1患者准备包括全身营养改善、置管侧肢体血管的保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新生儿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相关性感染的影响因素,以降低PICC导管相关性感染发生率。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6月-2014年12月414例接受PICC的新生儿临床资料,对新生儿PICC相关性感染的危险因素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采用SPSS16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414例新生儿经PICC发生导管相关性感染24例,感染发生率为5.8%;感染新生儿中检出病原菌24株,其中肺炎克雷伯菌12株占50.0%,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8株占33.3%,真菌4株占16.7%;导管执行地点、是否计划拔管、穿刺时间、导管堵管、穿刺次数与导管相关性感染有关,为其主要影响因素;导管执行地点(OR=1.702,95%CI:1.439~3.716)、是否计划拔管(OR=2.162,95%CI:1.682~4.902)、穿刺时间(OR=2.386,95%CI:2.251~5.392)、导管堵管(OR=1.381,95%CI:1.298~3.979)、穿刺次数(OR=1.402,95%CI:1.372~4.592)等因素为PICC导管相关性感染的高危因素。结论新生儿PICC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影响因素繁多,宜对上述高危因素进行预防控制,以减少新生儿PICC相关性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医院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相关性血流感染状况,为有效预防PICC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提供参考。方法选取医院2014年1-12月收治的50例PICC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患者为研究对象,分析感染患者发生PICC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感染部位分布、病原菌分布及相关危险因素。结果患者年龄与PICC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关系密切,46~55岁年龄段患者感染例数最多,占52.0%;感染类型以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所占比率最大,占56.00%;共检出病原菌50株,其中金黄色葡萄球菌20株占40.0%,肺炎克雷伯菌15株占30.0%,其他菌类仅占10.0%;PICC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与操作人员经验、穿刺部位、导管滞留时间、穿刺次数以及是否正规换药具有相关性(P<0.05),其中,操作人员经验≤50次的发生率高达80.0%,穿刺部位在左贵要静脉的发生率最大,为40.0%,导管滞留时间>30d发生率最高,达94.0%。结论 PICC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因素多,规范PICC的管理是预防PICC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抗感染中心静脉导管在减少导管相关性感染和细菌定植中的作用,以降低导管相关感染率。方法 选取2011年5月-2013年5月于ICU行深静脉置管患者64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2例,对照组采用普通中心静脉导管,观察组采用黄嘧啶银和氯己定抗感染中心静脉导管,观察比较两组患者导管留置、导管拔除、导管相关性感染和细菌定植。结果 留置导管时间观察组为(14.5±2.6)d,对照组为(8.3±3.7)d,观察组留置导管时间长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563,P<0.05),观察组无局部感染,对照组局部感染6例感染率18.75%,观察组局部感染、导管细菌定植例数明显少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细菌定植和感染延时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 抗感染中心静脉导管在减少导管相关性感染和细菌定植中具有重要的积极作用,但导管留置时间>两周,抗感染中心静脉导管的细菌定植和导管相关性感染明显增加,通过缩短导管留置时间是减少导管相关性感染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8.
目的 调查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定植菌感染发生率,分析PICC尖端感染定植菌的分布特征及药物敏感性检测结果,为预防感染及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 对于PICC拔除的患者常规进行导管尖端细菌学培养及药物敏感性检测.结果 112例留置PICC肿瘤患者的总导管留置时间为18 500导管日,发生PICC导管定植菌感染9例,感染发生率为0.486/1000导管日,感染病原菌分别为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4株、表皮葡萄球菌3株、清酒假丝酵母菌及沃氏葡萄球菌各1株.结论 明确PICC定植菌感染分布特征,可为今后导管感染的治疗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9.
目的 基于随机森林模型分析化学治疗患者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置管后导管相关感染的影响因素。方法 选取接受化学治疗并留置PICC的400例肿瘤患者,采用计算机产生随机数法将就诊患者以3∶1的比例分为训练集(300例)和测试集(100例)。根据感染发生情况将训练集患者分为无感染组和感染组,比较两组的临床资料,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及随机森林的集成分类算法分析患者PICC置管后出现导管相关感染的影响因素,并对比二者的预测效能。结果 训练集300例化学治疗患者中,32例患者出现导管相关感染(10.67%),与无感染组比较,感染组患者单次置管穿刺次数更多,PICC留置时间更长,导管移动比例、合并糖尿病比例及换药频次更高,白细胞计数(WBC)水平及免疫功能更低(均P<0.05)。PICC留置时间、导管移动情况、合并糖尿病情况、换药频次、WBC及免疫功能均为患者PICC置管后导管相关感染的独立影响因素(均P<0.05)。随机森林模型显示不同影响因素的重要程度排序结果依次为:PICC留置时间、导管移动情况、合并糖尿病情况、WBC、换药频次及免疫功能。随机森林模型...  相似文献   

10.
CDC关于导管相关感染预防的最新观点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近年来,随着各类动、静脉导管在临床的广泛应用,导管相关感染也逐渐增多,而治疗该种感染特别是导管相关血流感染(CRBSIs)的费用也相当惊人。2002年8月,美国CDC发布了新的静脉导管相关  相似文献   

11.
钟燕萍  揭晓 《现代医院》2010,10(10):90-91
目的探讨对ICU中怀疑发生导管相关性感染的患者,其导管尖、导管远段进行细菌学培养的区别。方法分析ICU颈内静脉置管22例患者的导管相关性感染(CRI)情况。结果 13例(59%)患者的培养结果为阴性;9例培养结果阳性的患者中,7例发生了导管相关的血行感染,2例为局部感染。结论导管尖的培养对于血行感染更敏感,而导管近段的培养对局部感染较敏感。  相似文献   

12.
杨竞 《现代保健》2009,(34):123-124
目的探讨经外周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的预防和护理。方法针对易导致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因素制定置管方法、预防措施及护理措施。结果对经外周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采取有效的防护措施可以有效干预导管相关性感染。结论在经外周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操作过程中,对导管进行正确应用及护理,可避免导致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危险因素,以减少导管相关性感染对患者造成的危害,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血液净化患者导管相关性感染情况及影响因素,为防治及减少血液净化患者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发生提供参考。方法将2018年1月至2021年6月成都某医院肾内科进行血液净化治疗的1781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观察患者导管相关性感染发生情况,对可能引发感染的因素进行单、多因素分析。结果1781例血液净化患者中,男性942例,女性839例;年龄37~76岁,平均(65.9±5.6)岁。317例血液净化患者发生导管相关性感染,感染发生率为17.80%,感染类别依次为隧道感染95例(29.97%)、导管定植89例(28.08%)、出口感染70例(22.08%)、血行感染63例(19.87%)。年龄、合并糖尿病、合并低蛋白血症、穿刺次数、留置导管时间、住院时间、应用抗菌药情况不同的血液净化患者导管相关性感染发生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OR=1.706)、合并糖尿病(OR=2.077)、合并低蛋白血症(OR=1.960)、穿刺次数≥2次(OR=1.283)、留置导管时间≥1周(OR=2.588)、住院时间≥2周(OR=1.387)、应用抗菌药(OR=0.352)是血液净化患者导管相关性感染发生的影响因素。结论血液净化患者导管相关性感染率较高,与年龄、合并糖尿病、合并低蛋白血症、穿刺次数、留置导管时间、住院时间、应用抗菌药有关。  相似文献   

14.
血管内导管相关感染诊断和治疗的循证医学指南   总被引:35,自引:12,他引:23  
在 2 0 0 1年 ,美国制定了《血管内导管相关感染处理指南》 (Guidelines for the m anagem ent of intravascularcatheter- related infections)。该指南由美国感染病学会 (ID-SA)、美国危重医学学会 (ACCCM)、美国医院流行病学学会(SHEA)共同制定。并同时在《美国感染控制和医院流行病学杂志》(Infection Control and Hospital Epidem iology)、《临床感染病》(Clinical Infectious Diseases)、《静脉护理杂志》(Journal of Intravenous Nursing)发表。内容新颖实用 ,现择要介绍。1 血管内导管相关感染的定义导管定植 (catheter…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重症监护病房(ICU)患者目标性监测在导管相关性医院感染中的临床意义及其相关因素。方法选取医院ICU 2015年1月-2016年12月经导管治疗的患者600例为研究对象,自2016年1月开始实施目标性监测,2015年收治的300例患者设为对照组,2016年收治的300例患者设为试验组,比较两组患者各导管相关性医院感染发生率,并分析导管相关性医院感染的病原菌情况。结果试验组患者发生导管相关性医院感染26例,感染率为8.67%低于2015年为42例,14.00%(P0.05);两组患者均以肺部和泌尿系统感染为主;试验组各部位感染例次为56例次少于对照组的97例次(P0.05);两组患者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CAUTI)、中央血管导管相关血流感染(CLABSI)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70例导管相关性医院感染患者中共检出病原菌256株,其中革兰阴性菌146株占57.03%,以鲍氏不动杆菌和肺炎克雷伯菌为主;革兰阳性菌86株占33.59%,以表皮葡萄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主;真菌24株占9.38%。结论目标性监测能规范导管的插管操作及日常使用,从而有效降低导管相关性医院感染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6.
静脉导管留置时易忽视的感染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27,自引:17,他引:27  
据统计,美国每年经静脉放置的导管达>1.5亿次,其中中心静脉导管(central vascular catheter, CVC)500万支,每年由于中心静脉导管导致血源性感染>20万次,即1 000个患者有>50次的感染.在我国,经静脉插管的技术作为诊断和治疗的手段也已被广泛运用,导管相关感染(intravascular catheter-related infections)的问题也应引起足够重视.静脉导管相关感染的危险因素有很多,本调查就输液接口的污染、穿刺部位的高菌落数、颈内静脉留置、不恰当的无菌屏障以及操作人员穿刺技术不佳等目前国内比较容易忽视的危险因素逐一分析.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的极低出生体质量儿(VLBWI)发生导管相关血流感染(CRBSI)的危险因素.方法 选取郑州大学第三附属医院2019年1月—2021年11月入住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ICU)的PICC置管VLBWI.回顾性分析VLBWI的临床资料,采用病例对照研究的方法,以发生CRBSI...  相似文献   

18.
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因其能减轻患者痛苦,提高医护人员工作效率、具有较长留置时间等优点在临床被广泛应用,但患者因置管发生感染的危险性也会增加,其感染致死率为3%。导管相关性感染是长期静脉置管的重要并发症,特别是导管相关血行感染(catheter-related bloodstream infections,CRBSI),本文主要总结PICC CRBSI的发生原因及预防处理。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有效可行的中心静脉置管的导管管理方法,以降低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发生.方法 目标性监测研究ICU 2009年10月-2011年9月且入院后中心静脉置管≥2d的患者;以2009年10月-2010年9月为干预前组,2010年10月-2011年9月为干预后组,采用集束化综合方案加以干预,比较两组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CRBSI)的发生率、病原菌分布及耐药率.结果 干预前CRBSI发生27例,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日感染率为12.96‰,干预后发生21例,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日感染率为7.26‰,经统计检验,干预前后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革兰阴性杆菌从26.09%上升至59.09%;革兰阳性球菌的构成比从60.87%下降至40.91%.结论 集束化干预能有效预防CRBSI的发生.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感染发生的高危因素,研究预防措施,使患者置管安全性得到有效保证。方法调查2009年1月-2012年9月医院行PICC置管患者85例临床资料,对其进行相关感染因素监测与分析。结果 85例置管患者中发生导管相关性感染6例,感染率为7.1%,置管感染与年龄、血管条件、无菌操作环境、导管置入位置、导管留置时间及应用化疗、高营养药物的频率等因素密切相关。结论在PICC置管患者中去除高危因素,可有效预防PICC导管感染的发生,对控制医院感染、延长置管时间、保证患者安全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