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 探究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的新生儿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病原菌分布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杭州市临安区第一人民医院和杭州市儿童医院2018年1月-2023年1月收治的689例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的新生儿临床资料,根据是否发生导管相关血流感染分为感染组34例和非感染组655例,分析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新生儿发生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病原菌分布特征,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生感染的影响因素。结果 689例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新生儿,34例发生导管相关血流感染,感染发生率为4.93%;共检出病原菌34株,其中革兰阴性菌11株占32.35%,革兰阳性菌20株占58.82%,真菌3株占8.82%;多因素Logistic分析结果显示,出生体质量≤1 500 g、置管天数>14 d、5 min阿普加(Apgar)评分≤7分是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新生儿导管相关血流感染发生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 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新生儿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发生率较高,感染病原菌以革兰阳性菌为主,出生体质量、置管天数、5 min Apgar评分与经...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的极低出生体质量儿(VLBWI)发生导管相关血流感染(CRBSI)的危险因素.方法 选取郑州大学第三附属医院2019年1月—2021年11月入住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ICU)的PICC置管VLBWI.回顾性分析VLBWI的临床资料,采用病例对照研究的方法,以发生CRBSI...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白血病患者外周中心静脉导管(PICC)相关性血流感染的危险因素。方法选择2015年6月-2016年12月医院收治的白血病PICC置管患者150例,统计PICC相关性血流感染患者临床资料,经单因素及Logistic多因素分析,探讨PICC置管后发生相关性血流感染的危险因素。结果 150例患者中出现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20例,感染率13.33%,共检出病原菌20株,其中革兰阴性菌10株占50.00%,以肺炎克雷伯菌和大肠埃希菌为主;革兰阳性菌10株占50.00%,以表皮葡萄球菌为主;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65岁、外周血象<2.0×10~9/L、穿刺次数≥6次、化疗次数≥11次、留置时间≥11个月、伴有糖尿病是PICC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导致白血病患者PICC相关性血流感染的原因较多,应针对危险因素,化疗前应积极处理合并症,选择合理的导管种类、穿刺和封管方式,根据药敏试验科学使用抗菌药物,缩短置管时间,从而减少PICC相关性血流感染风险。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批量重度烧伤患者中心静脉置管相关血流感染情况、危险因素及感染防控措施效果。方法某院2014年8月抢救了9例重度烧伤患者,对其行中心静脉置管术,置管全程对患者进行感染防控干预。结果 9例患者共进行中心静脉置管30例次,置管总日数227 d,其中2例患者股静脉三腔置管细菌培养阳性,导管相关血流感染(CRBSI)发病率为8.81‰;其中1例患者培养出屎肠球菌,另1例患者培养出鲍曼不动杆菌和嗜麦芽窄食单胞菌。2例CRBSI患者均为股静脉置管,置管部位均为创面,置管时间均≥7 d,均为三腔置管,且患者Ⅲ°烧伤面积≥60%。经及时拔除导管和使用抗菌药物,2例感染患者均治愈。结论中心静脉置管有利于危重烧伤患者长期、安全、有效地补液,但其可导致CRBSI;对中心静脉导管置管患者进行全程感染防控干预,选用少腔导管,有助于降低CRBSI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重症监护病房血管内导管相关血流感染(CRBSI)状况,为重症监护室内患者CRBSI的预防提供参考。方法收集2015年1月-2017年10月在医院重症监护室病房住院并行静脉置管的436例患者临床资料,回顾性地调查整理患者相关资料及血培养结果,并对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436例患者中23例确诊为CRBSI,发病率5.28%;年龄≥60岁、APACHE II评分≥25分、住ICU天数≥15d、置管天数≥15d、中心静脉置管时CRBSI发病率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3例患者均导管及血培养同时阳性,阳性率为100.00%,培养出病原菌26株,其中20例为单一病原菌感染,3例为混合病原菌感染;26株病原菌中14株为革兰阳性菌,10株为革兰阴性菌,2株为真菌,主要感染病原菌为金黄色葡萄球菌、粪肠球菌、鲍氏不动杆菌、肺炎克雷伯菌。结论重症监护病房静脉置管患者,引起CRBSI的病原菌以革兰阳性菌为主,CRBSI发病率不容乐观,应针对感染高危因素进行预防,以降低CRBSI发病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CRBSI)的危险因素,为临床控制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2013年6月医院不同重症监护病房(ICU)3 320例行中央静脉置管患者资料,调查CRBSI患者的危险因素,并应用单因素χ2、多因素logistic回归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3 320例中心静脉置管患者中有98例发生感染,感染率为2.95%,主要集中在呼吸科ICU、外科ICU及神经内科ICU,感染率分别为38.78%、44.90%及9.18%;住ICU≥30d、股静脉置管、非急诊入院、有输血、住院天数≥30d等与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发生存在密切的相关性,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住ICU≥30d、股静脉置管、非急诊入院、中心静脉置管≥30d、使用呼吸机≥30d、气管置管≥2次是感染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导致中心静脉导管感染与多种因素密切相关,在临床工作中应加强重点科室患者的防护,针对多因素结果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以降低深静脉置管的感染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新生儿下肢外周中心静脉导管(PICC)相关并发症发生的危险因素,为PICC相关并发症的防治提供参考。方法收集2016年1月-2019年12月在该院新生儿重症监护室住院的420例患儿的临床资料,科室自行设计调查表,调查PICC相关并发症的影响因素。结果 420例患儿中有28例患儿发生PICC相关并发症,发生率为6.67%;主要以导管相关血行感染最为常见,占42.86%,其次为静脉炎及导管异位,占28.57%、17.86%。胎龄≥37周、出生体质量≥2 500 g、置管时间7 d、住院时间≥7 d、未患有感染性疾病的患儿PICC相关并发症发生率较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胎龄37周、出生体质量2 500 g、患有感染性疾病是新生儿下肢PICC相关并发症发生的主要危险因素(均P0.05)。结论新生儿下肢PICC相关并发症发生率相对较高,患儿胎龄小、出生体质量低、患有感染性疾病是PICC相关并发症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临床应针对以上因素进行干预降低PICC相关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目的 调查ICU住院患者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CRBSI)发生率、病原体分布特点、高危因素,为预防和控制CRBSI提供依据.方法 对2010年7月—2011年6月入住ICU行深静脉置管病例进行前瞻性研究,CRBSI诊断标准参照美国感染病学会《血管内导管相关感染诊断临床指南》进行诊断.结果 纳入研究条件的患者209例,总住院天数共1971 d,使用中心静脉导管共1666 d,中心静脉导管使用率为84.5%,发生CRBSI19例,发病率为11.4‰;分离出病原菌21株,检出以鲍氏不动杆菌为主的革兰阴性菌14株占66.7%,革兰阳性菌4株占19.0%,真菌3株占14.3%;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插管前使用抗菌药物、插管时间>15 d是发生CRBSI的高危险因素.结论 必须进一步加强导管护理、有效规范使用抗菌药物,缩短置管时间是预防CRBSI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CRBSI)的危险因素与预防对策,降低血流感染的发生率。方法选取2008年12月-2013年12月153例CRBSI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记录患者感染的发生情况,分析发生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及感染病原菌的分布;采用MINKE医院感染管理系统对监测资料进行汇总分析。结果 21例患者感染发生于置管7d内,占13.72%,132例发生置管7d后,占86.28%,153例患者穿刺部位均出现皮肤红肿和化脓;CRBSI发生原因:操作流程不当、置管后护理不规范、导管位置不适宜、导管留置时间过长、患者个体因素;共分离出病原菌312株,其中革兰阴性菌248株占79.49%,革兰阳性菌58株占18.59%;真菌6株占1.92%。结论提高医院感染管理水平,严格按照规范进行操作,加强患者置管后护理可有效控制CRBSI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CRBSI)危险评估在急诊危重患者中的应用效果,为其临床应用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2013年1月-2014年5月随机选取200例医院急诊重症监护病房行中心静脉置管(CVC)的危重患者为研究对象,均给予CRBSI危险评估,对可能潜在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应用SPSS17.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结果 200例行CVC的急诊重症患者中有11例发生CRBSI,感染率为5.5%;发生血流感染的因素为年龄≥60岁、糖尿病史、使用抗菌药物、导管管径≥16cm、导管留置时间≥5d、白蛋白水平<40g/L,其与急诊重症患者CRBSI发生存在相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显示,糖尿病史、导管留置时间的延长及白蛋白水平低下是急诊重症患者CRBSI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急诊重症监护病房行CVC治疗的患者给予CRBSI危险评估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更有效的预防了CRBSI的发生,且缩短患者的置管、住院时间,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肿瘤患者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导管相关血流感染(PICC-CRBSI)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15年2月—2017年2月荆州市某三级甲等医院中心静脉置管登记数据库中能获取完整资料的PICC患者。将48例确诊为PICC-CRBSI的肿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1∶1配对进行病例对照研究,通过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主要危险因素。结果共有PICC置管患者1 357例,纳入698例,发生PICC-CRBSI 48例,发病率为6.88%;PICC总插管日数为13 953 d,每千导管日发病率为3.44‰。穿刺次数≥3次(OR=2.05)、X线胸片定位(OR=4.23)、未按时维护(OR=2.17)是PICC-CRBSI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PICC-CRBSI与穿刺次数、定位方法、维护频率等因素有关,针对PICC置管患者减少穿刺次数、置管过程中采用心电图(EKG)定位、按时维护可减少PICC-CRBSI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分析住院新生儿院内肺部感染(PI)现状,并分析病原菌分布及其耐药情况。 方法 对广安市某医院病历管理信息系统中2010—2019年儿科收治的所有住院新生儿资料进行分析。采用描述流行病学分析方法对住院新生儿院内PI发生情况、病原菌及对常用抗生素敏感情况进行分析。 结果 本研究共纳入2015—2019年广安市某医院新生儿科收治的住院新生儿5 673例,男女性别比为1.11∶1,胎龄34~41周占64.93%,出生体重2.5~3.8 kg占77.31%,住院时间>7 d占60.16%,自然分娩占54.83%,Apgar 评分8~10占88.38%,发生院内PI感染185例,感染率为3.28%,分离培养出232株致病菌,革兰阴性菌164株,占70.69%。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出生体重<2.5 kg(OR=3.593)、胎龄<34周(OR=2.653)、住院时间>7 d(OR=1.941)、Apgar 评分<7分(OR=2.440)、侵入性操作(OR=3.323)、剖宫产(OR=2.492)是新生儿科住院新生儿发生院内PI危险因素。 结论 广安市存在住院新生儿院内PI情况,感染发生风险与较多因素相关,病原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医院应采取针对性的预防与治疗对策,降低甚至预防住院新生儿肺部感染风险。  相似文献   

13.
2010年新生儿重症监护室医院感染目标性监控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对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ICU)医院感染实行目标性监控,探讨其危险因素及有效的预防控制措施。方法采用前瞻性调查方法,按照《医院感染监测规范》要求,对某院2010年1—9月入住NICU的所有新生儿进行目标性监测并针对性地采取控制措施,同时对医院感染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结果共调查638例新生儿,发生医院感染67例(10.50%),69例次(10.82%),日感染率为8.29‰。医院感染部位以下呼吸道为主,占63.77%,其中56.82%为呼吸机相关性肺炎;血流感染占21.74%。检出革兰阴性(G-)菌41株(65.08%),革兰阳性(G+)菌21株(33.33%),真菌1株(1.59%);其中肠杆菌科细菌占63.49%(40/63),多重耐药株占66.67%(42/63)。医院感染危险因素为出生体重≤1 500 g、气管插管机械通气及持续时间≥3 d、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及用药时间≥5 d;不使用抗菌药物为有益因素。结论开展医院感染目标性监测可详细了解监测对象的医院感染情况及相关危险因素,并针对危险因素采取有效措施,降低医院感染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神经外科中心静脉导管相关血流感染(Catheter-related bloodstream infection, CRBSI)的病原学特征及死亡危险因素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神经外科住院患者发生CRBSI的病原学特征,并收集患者临床资料及患者预后信息,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患者死亡危险因素。结果 104例发生CRBSI的患者共分离出112株病原菌,其中革兰阳性菌60株(53.57%),最常见为金黄色葡萄球菌;革兰阴性菌49株(43.75%),最常见为肺炎克雷伯菌;真菌3株(2.68%)。药敏结果显示主要革兰阳性菌对青霉素、氨苄西林与红霉素的耐药率较高(均>90%),未检出对万古霉素、利奈唑胺耐药的菌株;肺炎克雷伯菌对头孢类以及氨曲南耐药率较高(均>90%),对阿米卡星、碳青霉烯类耐药率较低(均<25%);铜绿假单胞菌对头孢噻肟、头孢唑林、庆大霉素耐药率较高(均>85%),对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碳青霉烯类耐药率较低(均<25%);黏质沙雷菌对呋喃妥因、头孢唑林耐药率达100%,对其他抗菌药物耐药率均较低(均<30%);合并糖尿病、血浆白蛋白<30 g/L、置管时间>7 d、APACHEⅡ评分≥20分、SOFA评分≥9分是CRBSI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CRBSI中革兰阳性菌以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主,革兰阴性菌以肺炎克雷伯菌为主。合并糖尿病、血浆白蛋白<30 g/L、置管时间>7 d、APACHEⅡ评分≥20分、SOFA评分≥9分是神经外科CRBSI发生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新生儿耐碳青霉烯类肠杆菌(CRE)感染的危险因素,为新生儿CRE感染防控和抗菌药物合理使用提供依据。方法 选择武汉儿童医院新生儿病区2016-2018年CRE感染新生儿68例(CRE组),随机选取同期同病房碳青霉烯类敏感肠杆菌(CSE)感染新生儿50例(CSE组),进行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分析CRE感染的危险因素。结果 CRE组新生儿68例,其中肺炎克雷伯菌感染60例(88.24%),大肠埃希菌感染7例(10.29%),产酸肺炎克雷伯菌感染1例(1.47%)。CRE组医院感染38例(55.88%),CSE组医院感染6例(12.0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新生儿均以下呼吸道感染为主。单因素分析显示,小胎龄、低出生体重、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气管插管、机械通气时间、PICC置管、抗菌药物使用时间、抗菌药物使用种类≥ 3种、碳青霉烯类药物使用史、糖皮质激素使用史、住院时间长均为新生儿感染CRE的危险因素。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低出生体重、机械通气日数、碳青霉烯类药物使用史为CRE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新生儿CRE感染以医院感染为主,应针对新生儿CRE感染危险因素制定综合性防控措施,以减少CRE感染的发生和传播。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比较成人家庭肠外营养(HPN)患者经外周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与中心静脉导管(CVC)的导管相关血流感染(CRBSI)发病率,为HPN患者选择合适的静脉血管通路装置提供证据支持。方法 计算机检索Cochrane图书馆、JBI图书馆、Pubmed、Embase、Ovid、Web of Science、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维普数据库、万方及中国知网建库至2019年3月关于HPN患者CRBSI发病率的研究,应用Stata 13.0进行Meta分析。结果 共纳入9篇队列研究文献,1 407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使用PICC的HPN患者CRBSI发病率低于CVC (12.14% VS 37.18%,RR=0.42,95%CI:0.34~0.52)。有6篇文献报道CRBSI日发病率,结果显示PICC的CRBSI发病率低于CVC(12.97% VS 37.21%,RR=0.37,95%CI:0.23~0.60)。亚组分析结果显示,不同PICC置管方式组(超声引导、X线检查、未报道组)、报道CRBSI的诊断方法组、不同血管导管使用日数组(报道和未报道组)、报道感染菌群种类组PICC患者CRBSI发病率均低于CVC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与CVC相比,成人HPN患者选择PICC进行治疗时CRBSI的发生风险较低。  相似文献   

17.
Background: Tunneled, cuffed, central venous catheters, including Hickman catheters and 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venous catheters (PICCs), are the most commonly used venous access for home parenteral nutrition (HPN) therapy. Catheter‐related bloodstream infection is the most prevalent and severe complication. This study investigated whether environmental risk factors, including smoking, catheter management by a home care nurse, colectomy with stoma, number of infusion days per week, and C‐reactive protein at catheter insertion day, influenced the time to first catheter‐related bloodstream infection (CRBSI). Materials and Methods: In this 6‐year (2008–2014) observational cohort study, adult patients with intestinal failure receiving HPN through either Hickman catheters or PICCs were included. Data were obtained by reviewing medical records, and the environmental risk factors were analyzed with the Cox proportional hazards model. Results: A total of 295 catheters (Hickman catheters: n = 169 and PICCs: n = 126) inserted into 136 patients were registered. Using the PICCs, 1 additional infusion day per week showed to significantly decrease the time to first CRBSI by a factor of 2.47. Hickman catheters managed by a home care nurse had a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mean (SD) incidence of CRBSI of 1.45 (0.68) per 1000 catheter days. Hickman catheters not managed by a home care nurse had a mean (SD) incidence of 0.56 (0.24). Conclusion: Using the PICC, 1 additional infusion day per week decreased the time to first CRBSI, while having the Hickman catheter managed by a home care nurse increased the mean CRBSI incidence. No other risk factors were found.  相似文献   

18.
目的 通过Meta分析客观地确定NICU早产儿PICC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主要高危因素,为预防早产儿PICC导管相关血流感染提供一定的循证证据支持。方法 在线检索CNKI、万方、维普、Cochrane Library、PubMed、EMBASE等数据库,检索年限从各数据库建库起始至2019年1月,有关公开发表的早产儿PICC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高危因素的文献,由两名研究员独立完成文献筛选、质量评价及资料提取,采用RevMan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 经筛选共纳入10篇文献(中文1篇,英文9篇)进行Meta分析。胎龄<32周(OR=0.26, 95%CI:0.10~0.66),出生体重<750g(OR=0.53, 95%CI:0.41~0.69),股三角部位置管(OR=1.67, 95%CI:1.31~2.11),置管耗时≥60min(OR=0.61, 95%CI:0.38~0.97),留置管时间≥30天(OR=2.41, 95%CI:1.75~3.31),留置CVC导管数量≥2个(OR=0.21, 95%CI:0.17~0.25)是高危因素。结论 胎龄愈小、出生体重越低、经股三角部位置管、置管耗时和导管留置时间越长、留置多个CVC导管是早产儿PICC置管后发生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高危因素,医护人员可采取有效预防措施,降低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长期血液透析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CRBSI)的病原菌分布、耐药性以及危险因素。方法选择2014年6月-2019年6月江南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以中心静脉置管建立血管通路进行血液透析的98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是否发生CRBSI分为感染组和未感染组,分析感染组患者中心静脉导管血标本中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并收集临床资料,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其血液透析患者发生CRBRI的危险因素。结果98例患者中有32例发生CRBSI,CRBSI发生率为32.65%;感染组患者的导管血标本中共分离得到35株病原菌,其中革兰阳性菌22株,以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主,对替加环素、万古霉素、利奈唑胺敏感;革兰阴性菌12株,以铜绿假单胞菌和大肠埃希菌为主,对阿米卡星、头孢吡肟等敏感;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股静脉置管、外周血白蛋白(Alb)<35 g/L是发生CRBSI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抗菌药加肝素封管是保护因素(P<0.05)。结论股静脉置管、Alb<35 g/L是长期血液透析患者发生CRBSI的独立危险因素,使用抗菌药加肝素封管是保护因素,同时病原菌分布有一定的特点,应合理使用抗菌药物进行抗感染治疗,并针对高危因素采取针对性措施,控制和降低CRBSI发生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