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了解HBeAg阳性慢性HBV感染者发生HBeAg阴转的流行病学特征,为推进慢性HBV感染者的规范管理提供依据。方法 2012-2014年对江苏省传染病防治示范区HBeAg阳性慢性HBV感染者队列开展定期随访。通过Cox回归分析HBeAg阳性慢性HBV感染者HBeAg阴转特征及影响因素,通过重复测量数据方差分析方法分析不同HBeAg转归者HBV DNA的变化趋势。结果 2012年721例HBeAg阳性慢性HBV感染者(平均年龄45.2岁±14.2岁)随访到2014年时393例发生HBeAg阴转,观察1 058人年,HBeAg阴转率为37.2/100人年。有抗病毒治疗史的感染者HBeAg阴转率为32.4/100人年。年长者的HBeAg阴转率较高,从<20岁年龄组的7.0/100人年上升到≥60岁年龄组的62.0/100人年。HBV DNA<2 000 IU/ml的感染者HBeAg阴转率为75.8/100人年,高于≥200 000 IU/ml者的阴转率(16.1/100人年)。通过Cox多元回归分析,相对于HBV DNA<2 000 IU/ml者,HBV DNA≥200 000 IU/ml的感染者HBeAg阴转可能性降低(HR=0.18,95%CI:0.13~0.23,P<0.001)。HBeAg阴转组的HBV DNA较HBeAg持续阳性组下降更快(P<0.001)。结论 HBeAg阳性慢性HBV感染者HBeAg阴转率与年龄和HBV病毒载量有关,对不同特征的HBeAg阳性感染者应采取针对性的管理和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2.
目的 了解慢性HBV感染者HBeAg血清学转换后发生HBeAg逆转的流行病学特征,为推进慢性HBV感染者的规范管理提供依据。方法 2012-2014年对在江苏省传染病防治示范区建立的已发生HBeAg血清学转换的慢性HBV感染者队列开展定期随访。通过Cox回归分析慢性HBV感染者HBeAg血清学转换后HBeAg逆转的特征及影响因素,通过重复测量数据方差分析方法分析不同HBeAg转归者HBV DNA的变化趋势。结果 2012年5 068例已发生HBeAg血清学转换的慢性HBV感染者[平均年龄(51.9±12.8)岁]随访至2014年时121例发生HBeAg逆转,观察9 359人年,HBeAg逆转率为1.3/100人年。HBeAg逆转率随年龄增长逐渐降低,从<20岁年龄组的4.7/100人年下降至≥60岁年龄组的1.0/100人年。HBV DNA<2 000 IU/ml的感染者HBeAg逆转率为1.1/100人年,低于≥200 000 IU/ml者(3.8/100人年)。通过Cox多元回归分析,相对于HBV DNA<2 000 IU/ml者,HBV DNA≥200 000 IU/ml的感染者HBeAg逆转可能性增大(HR=3.44,95% CI:1.91~6.20,P=0.000)。HBeAg逆转组的HBV DNA和ALT较HBeAg持续阴性组均上升更快(P=0.000)。结论 社区人群中已发生HBeAg血清学转换的慢性HBV感染者有一定比例会发生HBeAg逆转,低年龄段和高病毒载量者的HBeAg逆转率高。对已发生HBeAg血清学转换的慢性HBV感染者应定期随访管理。  相似文献   

3.
阳晋  赵连三 《现代预防医学》2008,35(13):2552-2553
[目的]报道4例HBeAg(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经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治疗,1年内出现HBsAg阴转.[方法]对4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采用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或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与恩替卡韦序贯疗法进行抗病毒治疗;定期监测其生化学、病毒学、及血清学指标.[结果]4例患者均于治疗1年内出现血清HBV DNA阴转、HBeAg/抗-HBe血清学转换和HBsAg阴转,且有一例出现HBsAg/抗-HBs血清学转换;经随访3~9月,上述检测结果均保持稳定.[结论]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治疗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能有效地抑制HBV复制,有的患者可望获得HBeAg/抗-HBe血清学转换和HBsAg阴转,甚至抗-HBs阳转的疗效.  相似文献   

4.
目的 了解HBV携带者进展为慢性乙型肝炎(慢性乙肝)患者的流行病学特征,为推进HBV携带者的社区规范管理提供依据。方法 2012-2014年对在江苏省传染病防治示范区HBV携带者队列开展定期随访,并行B超检查及ALT、HBsAg、抗-HBe,HBeAg、乙肝病毒核酸(HBV DNA)检测。通过Cox回归分析携带者进展为慢性乙肝的特征及影响因素,通过方差分析和配对t检验分析携带者进展为慢性乙肝时HBeAg变化特征与HBV DNA的关系。结果 2012年4 069例HBV携带者[平均年龄(52.0±12.8岁)]随访到2014年时1 444例进展为慢性乙肝,进展率为21.0/100人年。男性携带者慢性乙肝进展率(24.8/100人年)高于女性(18.4/100人年);HBV DNA<2 000 IU/ml的携带者慢性乙肝进展率为19.0/100人年,低于2 000~19 999 IU/ml者(23.7/100人年)、20 000~199 999 IU/ml者(31.1/100人年)和≥200 000 IU/ml者(33.8/100人年)。通过Cox回归分析,除性别外,HBV DNA是携带者进展为慢性乙肝的影响因素(P<0.05)。40.7%的HBeAg阳性携带者进展为慢性乙肝时发生了HBeAg转换,1.7%的HBeAg阴性携带者进展为慢性乙肝时发生了HBeAg阳转。结论 江苏省传染病防治示范区HBV携带者慢性乙肝进展率为21.0/100人年,建议对HBV携带者定期检查ALT、B超和HBV DNA,可提高早发现慢性乙肝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 了解农村社区非活动性HBsAg携带者(IHC)中HBV再激活的发生强度和特征。方法 分别于2018、2020年对济南市章丘区农村社区人群体检中发现的IHC进行随访调查,比较2次随访结果,分析基于社区人群的IHC的HBV再激活发生率和分布特征。结果 424名IHC完成了2次随访,发现HBV再激活者47例,累积再激活发生率为11.08%,发病密度为5.46/100人年;多因素分析显示,性别、年龄、吸烟、饮酒及肝病家族史和慢性病史与HBV再激活不相关(P>0.05),基线HBV DNA载量与再激活相关(P<0.05),当HBV DNA基线水平≥ 1 000 IU/ml时,累积再激活发生率可达18.92%。发生再激活后,ALT平均水平较基线升高且异常率增加,再激活者肝功能趋于异常。4例(8.51%)再激活者发生肝炎,其中1例(2.13%)为黄疸型肝炎。结论 济南市农村社区IHC中HBV再激活发生率较高;大部分再激活者处于无症状或轻度再激活状态;应加强对IHC的随访并密切监测其ALT和HBV DNA水平变化,并适时采取正规的治疗措施。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干扰素α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肝细胞内HBV cccDNA、血清内HBV-DNA、HBsAg、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的改变以及改变之间的联系。方法随机选取适合干扰素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患者31例,给予干扰素α治疗48周,检测治疗前、后肝细胞内HBV cccDNA、血清HBV-DNA、HBsAg、ALT,采用IBM SPSS Statistics(Version 20)软件进行分析。结果所有肝组织标本均检测出HBV cccDNA;肝细胞内HBV cccDNA下降(2.52±1.60)log cps/cell、HBV-DNA下降(1.51±1.02)log IU/ml、ALT下降(100.8±63.1)U/L、HBsAg下降(1.18±0.85)log ng/ml;基线水平肝细胞内HBV cccDNA同HBV-DNA有相关性:log(HBV-DNA/ml)=3.55+0.44×log(HBV cccDNA/cell),R2=0.197,P<0.01;干扰素α治疗48周后肝细胞内HBV cccDNA同血液HBsAg载量相关性:log(HBsAg/ml)=4.23+0.78×log(HBV cccDNA/cell),R2=0.616,P<0.01。结论定量PCR方法可以成功检测出肝组织内HBV cccDNA;干扰素α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48周能够减少肝组织内HBV cccDNA,降低血清病毒载量、稳定肝功能;血清HBsAg在干扰素α抗病毒治疗后期(血清HBV-DNA阴转后)与肝细胞内HBV cccDNA具有相关性,血清HBsAg定量变化可作为抗病毒治疗病毒学持续应答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拉米夫定在治疗慢性乙型肝炎(CHB)和HBsAg携带(ASC)者的疗效,为HBV感染者的治疗寻求有效治疗方法.方法将德州市中医院和德州市防疫站肝病防治研究中心2000~2003年2月收治的HBV感染者分为3组;治疗1组为CHB患者,单用拉米夫定,每日100 mg,口服,疗程1 a;治疗2组为ASC患者,治疗方法同1组;对照组为CHB患者,不用拉米夫定,采用一般保肝降酶和对症治疗.所有观察对象均在治疗前1个月和治疗后3、6、12个月进行肝功(ALT)、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HBVM)、HBVDNA检测.结果拉米夫定治疗CHB患者3个月,80%以上的患者HBVDNA阴转,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HBeAg阴转率6个月和12个月时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P<0.05和<0.01).对ASC同样有较高的HBVDNA阴转率(85.71%),与对照组相比差异非常显著(P<0.01),但HBeAg阴转率低于CHB组.结论拉米夫定治疗ALT水平较高的CHB患者效果显著,而对其他HBV感染者相对较差.  相似文献   

8.
HBsAg阳性者十年转归有关影响因素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1979年全省五个市县HBsAg阳性者用SPRIA法进行10年血清学测定并分析有关影响因素,结果:HBsAg阳性者转归与年龄、性别和地区,以及HBsAg滴度高低和HBeAg存在相关。年龄越小,高滴度(≥1:128)HBsAg阳转率越高,阴转越难。女性4年HBsAg阴转率(23.17%)高于男性(6.30%)。HBsAg阴转率显著存在着丘陵、山区和城市差异。高滴度HBsAg阴转率(7.76~10.34%)显著低于低滴度HBsAg阴转率(19.35~23.16%),其相对危险性高至2.69~2.85倍。HBsAg伴HBeAg阳性者其4年HBsAg阴转率(4.26%)亦低于单项HBsAg阳性者(15.45%),1979年HBeAg阳性者有46.81%持续10年以上。分析结果提示,疾病的三间分布是影响HBsAg阳性者转归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分析代谢性疾病危险因素等对非活动性HBsAg携带者(IHC)发生乙型肝炎(乙肝)再活动的流行病学特征,为规范慢性HBV感染者的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基于2010年建立的江苏省慢性HBV感染者队列,通过2012-2020年的6次随访,分析IHC发生乙肝再活动的流行病学特征以及超重、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等代谢性疾病危险因素对乙肝再活动的影响。结果 2 527例IHC随访至2020年,共随访17 730人年,平均随访时间为7.0人年,共发生乙肝再活动98例,累积发生率3.9%,发病密度为5.53/1 000人年;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基线HBV DNA是IHC发生乙肝再活动的独立危险因素,与≥60岁年龄组相比,40~49岁组(aHR=2.16,95%CI:1.20~3.90)及20~29岁组(aHR=5.48,95%CI:2.07~14.48)发生乙肝再活动的风险显著升高;与基线时HBV DNA<100 IU/ml者相比,存在低病毒水平者(HBV DNA=100~1 999 IU/ml)发生乙肝再活动的风险显著升高(aHR=1.67,95%CI:1.11~2.52);按照年龄分层分析结果显示,在≥50岁年龄组中,暴露于≥2个代谢性疾病危险因素者发生乙肝再活动的风险显著高于无代谢性疾病危险因素者(aHR=2.73,95%CI:1.08~6.96)。结论 江苏省社区人群中IHC仍有发生乙肝再活动的风险,尤其是青壮年和低病毒活动水平的IHC;对于≥50岁且合并≥2个代谢性疾病危险因素的IHC,发生乙肝再活动的风险显著升高。对这部分人群应加强监测和管理,对于符合抗病毒治疗指征者应及时启动治疗,降低疾病进展的风险。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拉米夫定对慢性HBV感染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随机选择符合条件的71例慢性乙肝病毒感染者用拉米夫定治疗(100mg/d)一年、随访半年。疗效评估包括临床症状和体征、肝功能、HBV复制指标。结果拉米夫定治疗慢性HBV感染者一年,e抗原阳性组与e抗原阴性组血清HBVDNA阴转率相似(70.8%对65.2%,P>0.05);但停药后半年,e抗原阴性组较阳性组血清HBVDNA更易反跳(80.0%对41.2%,P<0.05)。病人HBeAg血清转换率随拉米夫定疗程的延长而逐渐提高,治疗前ALT大于ULN五倍者HBeAg血清转换率明显高于ALT小于ULN五倍者(P<0.05)。在拉米夫定治疗过程中,不良反应轻且少见,未见与拉米夫定有关的严重不良反应。结论拉米夫定治疗可有效抑制HBV的复制,伴ALT的明显改善。病人服用拉米夫定可以很好耐受,安全性良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