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高剖宫产率的原因分析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张舜华  黄优梅 《中国妇幼保健》2005,20(14):1813-1814
目的:探讨剖宫产率升高的原因,制定相应的干扰措施降低剖宫产率。方法:选择我院产科1989年1月~2003年12月住院分娩产妇中所有剖宫产病例,将其剖宫产率、剖宫产指征每隔5年为一阶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剖宫产率第1阶段为21.80%,第2阶段为27.48%,第3阶段为42.02%。三阶段相比,差异极其显著(χ2=200.85,P<0.005)。剖宫产指征为头位难产始终为第1位,但比例在下降,由第1阶段的39.30%下降至第3阶段的27.00%,三阶段相比,差异极其显著(χ2=21.34,P<0.005)。胎儿因素及社会因素为指征的剖宫产率逐年上升,三阶段相比,差异极其显著(胎儿因素:χ2=6.94,P<0.05),社会因素:χ2=50.92,P<0.005)。结论:15年间剖宫产率逐年升高,上升39.96%(由1989年21.92%上升至2003年61.88%),与国内报道基本相同。剖宫产率上升的原因以胎儿因素及社会因素为指征的手术增多所致,故要降低剖宫产率,主要是降低胎儿因素及社会因素为指征的剖宫产。  相似文献   

2.
剖宫产率及剖宫产指征10年变化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秦宇  林春晓 《中国妇幼保健》2008,23(21):2972-2973
目的:观察10年剖宫产指征的变化,分析剖宫产率升高的原因,寻找降低剖宫产率的对策,探讨剖宫产合理应用情况。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对1995年1月~2004年12月期间21685例住院分娩产妇的剖宫产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①剖宫产率呈逐年升高趋势,1995年为14.53%,2004年为34.10%;②1995~2002年剖宫产指征以难产为第1位,而近2年,社会因素占第1位。结论:剖宫产率升高主要为无医学指征而剖宫产术增多所致,因此提高对剖宫产的认识,鼓励产妇阴道分娩,正确掌握剖宫产指征是降低剖宫产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剖宫产率及剖宫产指征动态变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曹正英 《中国妇幼保健》2008,23(24):3404-3405
目的:探讨近年来剖宫产率升高的主要影响原因以及剖宫产指征的合理性,寻找降低剖宫产率的对策。方法:对2000年1月~2007年12月我院产科住院分娩产妇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剖宫产率呈逐年上升趋势,2000年剖宫产率为22.28%,显著低于2007年50.16%,两者比较差异有极显著性。2000年居前5位的剖宫产指征是难产、胎儿窘迫、臀位、妊娠并发症、社会因素或疤痕子宫,而2006年至今社会因素均居第1位。结论:现今剖宫产指征已远远超过单纯医学指征的范围,医患双方的原因影响着对分娩方式的合理选择。因此,应严格掌握剖宫产指征,降低剖宫产率,从而保证产科质量。  相似文献   

4.
2001~2006年剖宫产率及剖宫产指征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崔秀琴 《中国妇幼保健》2008,23(11):1492-1493
目的:探讨2001~2006年漯河市剖宫产率及剖宫产指征,为指导合理的分娩方式提供依据。方法:回顾分析漯河市4所具有代表性的市级医院产科2001~2006年的剖宫产资料。结果:6年间住院分娩产妇总数14398例,剖宫产术为6720例,剖宫产率为46·67%。剖宫产率逐年上升,剖宫产术以胎儿因素为主要因素,占53·38%。剖宫产指征顺位前6位共5258例,占剖宫产术的78·24%,指征顺位前6位依次为胎儿宫内窘迫、头盆不称、社会因素、脐带绕颈、臀位、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结论:深入开展健康教育,提高医务人员业务素质和职业修养,同时要推广适宜产科技术,正确掌握剖宫产指征是降低剖宫产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河南扶沟县2007~2013年剖宫产率及各项剖宫产指征的变化原因,探讨降低剖宫产率的对策。方法对2007~2013年扶沟县妇幼保健院5 606例剖宫产产妇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剖宫产率呈逐年上升趋势,社会因素、瘢痕子宫、胎儿宫内窘迫、巨大儿为剖宫产主要指征,且比例逐年上升,其中社会因素上升最快;以胎位异常、妊娠合并症、产程异常为剖宫产指征的比例逐年下降。结论严格掌握剖宫产指征,减少因社会因素而行的剖宫产,提高产科质量,广泛开展分娩镇痛是降低剖宫产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剖宫产率增高的因素及降低措施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祝平 《中国妇幼保健》2007,22(21):2904-2905
目的:分析剖宫产率上升的因素,探讨降低剖宫产率的措施。方法:统计1995~2005年在该科住院分娩的孕妇总数、剖宫产数及剖宫产指征,对10年来剖宫产率及手术指征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0年间剖宫产率逐年上升,多年来剖宫产指征一直以难产为第1位,近几年,以胎儿窘迫、社会因素为剖宫产指征上升较为明显,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胎儿窘迫、社会因素是剖宫产年增加的主要因素,正确诊断胎儿窘迫,严格掌握剖宫产指征,普及卫生知识,进行心理调控等是降低剖宫产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不同年代剖宫产率及剖宫产指征的变化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 分析近年来剖宫产率上升的原因及其指征的变化,为降低剖宫产率提供依据。方法 对1980~1984年、1990~1994年、2000~2004年福建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分娩的28522例,其中剖宫产8366例的产妇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剖宫产率呈逐年上升趋势,2000~2004年已上升到47.7%;头盆不称及胎儿宫内窘迫一直位居剖宫产指征前2位;社会因素已跃居第3位;胎膜早破及脐带绕颈居第4位和第5位。结论 剖宫产指征已远远超过医学指征范围,孕产妇及医生的主观意愿影响对分娩方式的合理选择。因此,加强孕产期保健及对产妇和家属的宣教工作,严格掌握剖宫产指征,将有助于降低剖宫产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近年来剖宫产率居高不下的主要影响因素,为制定降低剖宫产率的具体措施提供资料。方法将1995年至2004年期间在产科住院产妇的足月分娩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①剖宫产率呈逐年上升趋势.而阴道助产呈逐年下降趋势。②剖宫产占难产分娩的比例逐年增高。③1995至2001年间,相对头盆不称,胎儿窘迫、臀位、胎膜早破居于剖宫产手术指征的前4位,而2002年社会因素剖宫产的出现,至2003年及2004年均居第3位。④脐带绕颈作为剖宫产的指征.2003年及2004年分别居第5位及第4位。⑤单一因素行剖宫产的比例逐年增加,而多因素行剖宫产的比例逐年降低。结论剖宫产指征已远远超过单纯医学指征的范围,来自孕产妇的主观愿望和医疗行为中诸多因素的介入影响着分娩方式的合理选择。  相似文献   

9.
5年间剖宫产率与剖宫产指征变化的回顾性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郭秀英 《中国妇幼保健》2005,20(19):2445-2446
目的:探讨剖宫产率与剖宫产指征变化的关系。方法:5年间剖宫产594例,对剖宫产率与剖宫产指征变化的关系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剖宫产率逐年上升;(2)剖宫产指征变化中,胎儿因素、社会因素呈上升趋势,头盆因素虽然明显下降,但仍居剖宫产指征的第2位。结论:社会因素、胎儿因素是剖宫产率提高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0.
12年剖宫产指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侯瑞琴 《中国妇幼保健》2005,20(14):1820-1821
目的:探讨剖宫产率与剖宫产指征对围生儿病死率的影响。方法:选择了12年间剖宫产病例1958例。分析了剖宫产率和剖宫产指征变化相关数据与围生儿病死率的关系。结果:①剖宫产率逐年上升;②在剖宫产指征变化中,前6年(1990~1995年)难产占第1位;其他因素、臀位占第2位;胎儿窘迫占第3位;社会因素占第4位;妊娠并发症(合并症)占第5位;其他因素占第6位;③围生儿病死率并未逐年下降,只停留在一定范围内。结论:剖宫产率升高,并没有降低围生儿病死率。故研究降低剖宫产率的对策,特别需要提高医务人员对剖宫产的认识,正确掌握剖宫产指征,加强孕产期健康教育。  相似文献   

11.
剖宫产率及剖宫产指征5年变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分析剖宫产率及剖宫产指征的变化,寻求降低剖宫产率的措施.方法 回顾旅顺口区2004年10月1日-2008年10月31日剖宫产分娩病历3 759例,分析5年间剖宫产率、剖宫产指征的变化,以及和围生儿病死率的关系.结果 ①各年度剖宫产率呈逐年上升,远远高于WHO规定的15%[1]以下;②剖宫产指征的变化中,难产因素、胎儿窘迫持续在第1、2位,社会因素由2004年的第7位上升至第3位,是剖宫产率上升的关键原因;③5年来围生儿病死率趋于稳定,并未因剖产率的上升而下降.结论 提高人口综合素质,减少社会因素和精神因素导致的剖宫产,科学合理选择分娩方式是降低剖宫产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剖宫产率及指征变化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1996~2003年住院分娩者的剖宫产率及指征的变化。方法回顾性分析8年来剖宫产病例的临床资料。结果①剖宫产率逐年升高,1996~1999年为20.2%,2000~2003年上升至37.5%,明显高于WHO提出的目标;②1996~1999年,剖宫产指征以胎儿宫内窘迫为第1位,难产为第2位;近年来,社会精神因素跃为首位,胎儿宫内窘迫次之。结论剖宫产率上升的主要原因是无医学指征行剖宫产术增加所致,与医患双方有关,降低手术率的关键是减少社会因素和精神因素导致的剖宫产,并严格掌握手术指征。  相似文献   

13.
目的剖析近年来剖宫产率居高不下的主要影响因素,为制定降低剖宫产率的具体措施提供资料。方法对2003年1月到2012年12月辽宁省海城市正骨医院妇产科住院产妇的足月分娩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剖宫产率呈逐年上升趋势;(2)剖宫产占难产分娩的比例逐年增高,头盆不称,胎儿窘迫,臀位,胎膜早破作为目前剖宫产的主要指征。结论现今剖宫产手术指征已远远超过单纯医学指征的范围,降低剖宫产应从医患双方着手。  相似文献   

14.
剖宫产指征变迁和对策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贺化梅  孙悦  成清奇 《中国妇幼保健》2008,23(15):2062-2064
目的:分析剖宫产指征的变迁,探讨剖宫产率增高的原因及降低剖宫产率的措施与对策。方法:统计2000~2006年在妇产科住院分娩的孕妇总数、剖宫产数及剖宫产指征构成比,对7年来剖宫产率及剖宫产指征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7年来剖宫产率逐年持续上升,2002年前头位性难产占居剖宫产指征第1位,2003年以后社会因素上升为第1位;二次剖宫产率上升较为明显,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社会因素是剖宫产率增加的主要因素,由此引发的高二次剖宫产率成为剖宫产率持续增高的又一因素。  相似文献   

15.
周巧莲  李风莲 《中国妇幼保健》2012,27(17):2603-2604
目的:了解西宁地区20年间剖宫产率及剖宫产指征比例的变迁。方法:回顾分析该院1990~2010年剖宫产产妇的临床资料。结果:剖宫产率逐年升高,2005~2010年平均达40.52%;初产妇剖宫产率高于经产妇;剖宫产指征在90年代以胎儿因素和头盆因素所占比例最高,2000年后社会因素所占比例逐渐上升。结论:应加强孕产期保健,鼓励经阴道分娩,严格掌握剖宫产指征,尽量减少因社会因素而行的剖宫产术。  相似文献   

16.
1990与2002年剖宫产率及剖宫产指征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剖宫产指征的变化, 探讨剖宫产率升高的原因及对策。方法: 选择1990年与2002年剖宫产病例,比较分析剖宫产指征的变化。结果: 1990年剖宫产率25 .36%, 2002年剖宫产率39. 64%, 两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 .01)。剖宫产指征中难产一直居于首位, 社会因素上升到第2位, 胎儿宫内窘迫位居第3。结论: 提高对剖宫产的认识, 鼓励产妇阴道分娩, 正确掌握剖宫产指征, 降低剖宫产率。  相似文献   

17.
396例剖宫产指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婕  冷丽丽 《中国妇幼保健》2008,23(34):4836-4837
目的:规范剖宫产指征,降低剖宫产发生率。方法:对2004~2006年396例剖宫产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结果:3年中平均剖宫产率为21.53%,呈逐年下降趋势。以头盆不称为指征的剖宫产率明显下降,而由于产妇心理障碍、对自然分娩的误解、医务人员回避医疗纠纷等诸多社会因素导致的非医学指征的剖腹产率逐年上升。结论:规范剖宫产指征诊断,提倡人性化分娩,提高产科质量及胎儿监护质量是降低剖宫产率,保障母婴平安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剖宫产指征的变化,分析剖宫产率升高的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近5年剖宫产产妇的临床资料。结果(1)剖宫产率逐年上升,2002年为38.88%,2006年为52.46%,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剖宫产指征前3位依次为:难产、社会因素和胎儿宫内窘迫。结论应合理掌握剖宫产指征,降低剖宫产率。  相似文献   

19.
涂燕妮 《现代保健》2011,(33):157-159
目的总结本院近6年剖宫产率及剖宫产指征的变化,探讨降低剖宫产率的对策。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近6年来剖宫产孕妇的临床资料,对剖宫产术指征及剖宫产率上升的原因进行分析。结果剖宫产率呈逐年上升趋势;2005~2006年,剖宫产指征以难产占第1位,而2008—2010年以社会因素占第1位、第2位。剖宫产术指征主要以胎儿窘迫、臀位、头盆不称较多。结论严格掌握剖官产指征,正确指导和良好的助产技术帮助孕妇顺利生产,尽量减少因社会因素而行剖宫产术,是降低剖宫产率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20.
10年剖宫产率及相关社会因素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秦鲜 《中国妇幼保健》2008,23(30):4260-4262
目的:探讨剖宫产率及剖宫产指征的变化和降低剖宫产率的临床措施。方法:回顾10年间剖宫产病例2 706例,分析剖宫产率及剖宫产指征变化,各相关数据和围生儿病死率的关系。结果:①剖宫产率逐年上升;②在剖宫产指征变化中,难产因素、胎儿窘迫持续在第1、2位,社会因素占第3位,并显示逐年升高;③围生儿病死率逐年趋于稳定。结论:只要严格掌握剖宫产指征,剖宫产率是可以控制的,围生儿死亡率也可以稳定在正常范围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