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李洋 《中国妇幼保健》2013,28(22):3584-3586
目的:分析ⅠA~ⅡB期宫颈癌盆腔淋巴结转移情况及高危因素,为早期宫颈癌的个体化治疗提供参考.方法:对手术治疗ⅠA~ⅡB期宫颈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共142例纳入研究.采用单因素分析比较盆腔淋巴结阳性与阴性患者相关临床病理因素的差异,并对有意义的单因素进行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早期宫颈癌淋巴结转移的高危因素.结果:142例早期宫颈癌有34例盆腔淋巴结转移阳性,转移率为23.9% (34/142),其中30例(21.1%)闭孔组淋巴结阳性,8例(5.6%)髂内组淋巴结阳性,3例(2.1%)髂外组淋巴结阳性,3例(2.1%)髂总组淋巴结阳性.24例孤立性淋巴结转移,10例多组淋巴结转移.淋巴结转移阳性患者组5年生存率为51.2%,无淋巴结转移组为84.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因素分析提示宫颈侵犯类型,肿瘤直径大小,浸润深度,是否有脉管浸润及宫旁浸润与盆腔淋巴结转移相关(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肿瘤直径超过4 cm,深度浸润,脉管浸润以及宫旁浸润是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ⅠA~ⅡB期宫颈癌盆腔淋巴结转移以闭孔淋巴结最易受累,肿瘤直径超过4 cm,深度浸润,脉管浸润以及宫旁浸润是淋巴结转移的高危因素.  相似文献   

2.
张婧  李俊华  刑辉 《中国妇幼保健》2012,27(26):4056-4057
目的:探讨盆腔孤立性淋巴结转移对宫颈癌患者预后影响,并寻找影响盆腔孤立性淋巴结转移的相关因素。方法:选择宫颈浸润癌患者153例,其中有1枚淋巴结转移者为孤立转移组,无淋巴结转移为无转移组。对比两组患者年龄、临床分期、肿瘤大小、病理类型、分化程度、浸润深度、脉管浸润、宫旁浸润、宫体转移等情况。结果:153例患者中142例接受4~92个月的随访,孤立转移组患者5年生存率为53.1%(17/32),无转移组为83.6%(92/11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因素分析中,临床分期、浸润深度、脉管浸润、宫旁浸润为孤立淋巴结转移的相关因素(P<0.05)。Logistic回归分析中显示,临床分期、浸润深度、脉管浸润为影响宫颈癌孤立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宫颈癌患者发生孤立淋巴结转移时预后相对较差,临床分期较晚、宫颈浸润深度≥1/2肌层及有脉管浸润的宫颈癌患者易发孤立淋巴结转移。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Ia2~IIa2期宫颈癌患者盆腔淋巴结转移的高危因素。方法对337例Ia2~IIa2期宫颈癌住院手术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研究盆腔淋巴结转移的相关因素。结果盆腔淋巴结总转移率为11.87%,转移部位以闭孔区淋巴结和髂内淋巴结最为常见。多因素分析提示肿瘤浸润深度、肿瘤大小、脉管癌栓和宫旁浸润是发生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其OR值(95%CI)分别为3.464(1.502~7.985)、4.316(1.164~7.833)、6.167(2.592~14.674)和8.507(1.966~36.808)。结论肿瘤浸润深度≥2/3、肿瘤大小≥4 cm、脉管癌栓阳性和宫旁浸润阳性易发生宫颈癌淋巴结转移。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术前外周血系统免疫炎症指数(SII)、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NLR)、血小板与淋巴细胞比(PLR)与宫颈癌淋巴结转移的相关性,分析其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6年1月至2020年1月收治的191例宫颈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组织病理学淋巴结是否转移将其分为转移组(n=31)和未转移组(n=160)。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淋巴结转移的影响因素;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SII、NLR和PLR预测淋巴结转移的最佳界值和效能;分析SII、NLR和PLR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肿瘤≥4cm、脉管浸润、高SII、高NLR、高PLR的患者中淋巴结转移发生率较高(χ^(2)/Z值分别为4.532、8.342、14.363、4.837、11.478,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肿瘤≥4cm(OR=2.347,95%CI:1.645~4.272)、脉管浸润(OR=1.924,95%CI:1.724~2.236)、高SII(OR=2.458,95%CI:1.557~1.968)、高PLR(OR=1.884,95%CI:1.418~8.654)是宫颈癌患者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ROC分析显示,SII、NLR和PLR预测宫颈癌淋巴结转移的界值分别为424.57、2.45和142.51,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765、0.691、0.715,且三者联合的预测价值更高(AUC=0.836)。高SII组中高龄(≥50岁)、淋巴结转移、肿瘤≥4cm、ⅡA期、脉管浸润比例较高(P<0.05);高NLR和高PLR组中淋巴结转移、肿瘤≥4cm、脉管浸润比例较高(P<0.05)。结论SII、NLR和PLR是宫颈癌淋巴结转移的预测指标,三者联合的预测价值更高;高SII和高PLR是宫颈癌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具有一定的临床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早期宫颈癌宫旁组织转移患者临床特点及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太和医院收治的900例ⅠA2~ⅡA2期早期宫颈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入院后均接受广泛性子宫切除联合盆腔淋巴结清扫术,统计宫颈癌宫旁组织转移例数,总结患者临床特点,分析早期宫颈癌患者宫旁转移的危险因素。结果 (1)900例早期宫颈癌患者发生宫旁组织转移55例,转移率为6.11%,以宫旁软组织转移率最高(3.11%),宫旁脉管次之(1.67%);(2)单因素分析发现:宫颈癌患者发生宫旁组织转移与患者临床分期、肿瘤最大直径、鳞状细胞癌抗原(SCC-Ag)水平、肿瘤浸润深度、脉管浸润、手术切缘、淋巴结转移、累及宫体、累及阴道均有其相关性(P0.05);(3)多因素分析发现:浸润深度、脉管侵犯、手术切缘、淋巴结转移是早期宫颈癌患者发生宫旁组织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其中淋巴结转移相关度最高。结论早期宫颈癌患者宫旁组织转移发生率较低,肿瘤浸润深度、脉管侵犯、手术切缘阳性、淋巴结转移均为宫颈癌患者发生宫旁组织转移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宫颈癌患者的临床因素与其复发及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分析我院收治的80例宫颈癌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Kaplan—Meier法计算总生存率,Log—rank法检验和单因素预后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临床因素与复发间的相关性,并运用COX回归分析临床因素与预后间的相关性。结果患者的FIGO分期、病理分化程度、组织学类型、术后辅助放化疗以及淋巴结转移是影响复发的相关因素(P〈0.05)。Logistic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FIGO分期、病理分化程度、组织学类型、淋巴结转移以及术后辅助放化疗是影响复发的独立因素。患者的发病年龄、FIGO分期、肿瘤直径、病理分化程度、肌层浸润深度、组织学类型、术后辅助放化疗以及淋巴结转移是影响预后的相关因素(P〈0.05)。COX回归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FIGO分期,病理分化程度、肌层浸润深度、组织学类型、淋巴结转移以及术后辅助放化疗是影响预后的独立因素。结论临床分期晚、低分化、非鳞癌以及淋巴转移是影响宫颈癌的预后和复发的主要危险因素,发病年龄、肿瘤直径以及肌层浸润深度为影响宫颈癌预后的一个重要因素,其治疗也值得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拟诊为临床Ⅰ期子宫内膜癌患者卵巢转移的高危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985年1月-2016年1月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收治的661例临床拟诊为临床Ⅰ期子宫内膜癌患者的病理资料,其中34例(5.1%)存在卵巢转移,14例为隐性转移(2.1%)。结果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输卵管浸润、组织学类型、肌层浸润深度、宫颈浸润、宫旁浸润、盆腔淋巴结转移、子宫浆膜面受累与临床I期子宫内膜癌卵巢转移存在相关性(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输卵管浸润、组织学类型、宫旁浸润、盆腔淋巴结转移是临床I期子宫内膜癌卵巢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年轻的子宫内膜样腺癌患者,术中探查卵巢形态正常且排除输卵管浸润、盆腔淋巴结转移、宫旁浸润等危险因素可考虑行保留卵巢手术。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IB1~ⅡA2期宫颈癌患者术后长期生存状况及影响因素.方法 选取2014年6月至2015年10月本院收治的IB1~ⅡA2期宫颈癌患者68例,行子宫切除术联合盆腔淋巴结切除治疗.收集患者宫旁浸润情况、国际妇产科协会(FIGO)分期、肿瘤直径、病理类型、肌层浸润深度、脉管癌栓、淋巴结转移数及术后切缘情况,术后进行...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早期宫颈癌(ⅠA1~ⅡA2期)患者的宫旁组织转移率以及相关危险因素。方法收集青岛市市立医院2005~2015年接受Ⅰ、Ⅱ、Ⅲ型广泛全子宫切除+盆腔淋巴结清扫术治疗的194例早期宫颈癌(ⅠA1~ⅡA2期)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宫旁浸润和各临床病理指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194例患者中7例出现宫旁转移,转移率为3.6%(7/194)。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肿瘤大小(≤2 cm或>2 cm)、淋巴结转移情况、肿瘤浸润的深度(≤1/2或者>1/2)、淋巴脉管浸润(lympho-vascular space invasion,LSVI)情况及是否累及宫体、阴道是早期宫颈癌发生宫旁转移的危险因素(P均<0.05);多因素分析结果发现,影响早期宫颈癌宫旁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有淋巴结转移(OR值9.26,P=0.01)、脉管浸润(OR值22.34,P=0.01)。LSVI(-)且淋巴结(-)的患者宫旁转移率为0。结论早期宫颈癌(ⅠA1~ⅠA2期)患者的宫旁转移发生率比较低,早期宫颈癌宫旁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有LSVI和淋巴结转移。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分化型甲状腺癌患者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15年4月至2016年4月本院收治的分化型甲状腺癌患者74例,术后进行3年随访,根据患者复发情况分为复发组和未复发组。分别记录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理类型、肿瘤直径、术前淋巴结转移情况、病灶数量、手术方式及TNM分期,统计分析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结果 74例分化型甲状腺癌患者随访期间复发18例(24.32%),手术至复发时间间隔18~34个月。根据复发情况分为复发组(18例)和未复发组(56例)。复发组与未复发组患者年龄、病理类型、肿瘤直径、术前淋巴结转移情况、多发病灶情况及TNM分期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肿瘤直径≥5 cm、术前淋巴结转移、多发病灶及TNM分期Ⅲ~Ⅳ期是分化型甲状腺癌患者术后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结论分化型甲状腺癌术后3年内复发率偏高,应重点针对肿瘤直径≥5 cm、术前淋巴结转移、多发病灶及TNM分期Ⅲ~Ⅳ期的患者采取防控措施。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影响子宫内膜癌患者骶前淋巴结转移的因素及骶前淋巴结清扫术在子宫内膜癌治疗中的价值.方法选取滨州医学院烟台附属医院2005年1月至2015年12月行手术治疗的子宫内膜癌初治患者200例,收集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及病理信息.87例行骶前淋巴结清扫术患者为实验组,分析影响骶前淋巴结转移的因素;同期未行骶前淋巴清扫术的113例患者为对照组,采用Kaplan-Meier法比较两组患者的总生存期.结果87例行骶前淋巴结清扫的患者中,有14例(16%)发生骶前淋巴结转移,其中年龄≥45岁、低分化、肌层浸润深度>1/2、宫颈受累、附件受累、盆腔冲洗细胞阳性患者,骶前淋巴结转移发生率较高(OR值分别为6.293、5.562、5.150、8.548、8.258、11.774,均P<0.05),病理类型与骶前淋巴结转移无关(P=0.733).实验组和对照组平均生存时间分别为45个月和31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346,P<0.05).结论在子宫内膜癌中,年龄较大、病理分级越高、肌层浸润越深,以及宫颈、附件受累,盆腔冲洗细胞阳性均为骶前淋巴结转移的高危因素,行骶前淋巴结清扫术能够显著延长患者生存时间.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VEGF-C)及其受体VEGFR-3和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在人宫颈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宫颈癌侵袭、转移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11例正常宫颈组织、19例CIN组织、47例宫颈癌组织中的VEGF-C、VEGFR-3和MMP-2的表达,分析表达结果与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VEGF-C、VEGFR-3和MMP-2在正常宫颈组织、CIN组织及宫颈癌组织中的表达依次增高(P<0.05);伴盆腔淋巴结转移组VEGF-C、VEGFR-3和MMP-2的表达较无淋巴结转移组明显升高(P<0.05);浸润宫颈深度≥1/2组VEGF-C、VEGFR-3和MMP-2的表达明显高于浸润宫颈深度<1/2组(P<0.05)。结论:VEGF-C、VEGFR-3和MMP-2蛋白的异常表达在宫颈癌发生发展及侵袭、转移过程中起重要作用,联合检测这些指标有助于预测宫颈癌组织的侵袭和转移。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酪氨酸激酶受体B(TrkB)和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在宫颈癌组织、癌旁组织和正常宫颈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分析其与宫颈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探讨癌周组织细胞凋亡信号通路的激活与肿瘤恶性程度的关系。方法选择宫颈浸润癌患者72例,以同期因良性病变行子宫切除的正常宫颈组织72例为对照。构建包括宫颈癌组织、癌旁组织、正常宫颈组织在内的组织芯片,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TrkB、BDNF表达情况,比较上述指标在不同组织中的表达差异。结果共构建组织芯片6张。 TrkB和BDNF在宫颈癌原发灶中的表达率分别为70.80%和91.70%,明显高于癌旁组织的25.00%和48.60%,正常宫颈组织几乎不表达(阳性率分别为4.20%和1.40%)。 TrkB在宫颈癌组织中的阳性率与有无脉管侵犯及淋巴结转移有关(χ2=12.50和12.36,P<0.01),与临床分期、病理分级、肿瘤直径、浸润深度的关系不明显(P均>0.05),而BDNF总体阳性率高,其表达与上述所有因素的相关性均不明显(P均>0.05)。癌旁组织中TrkB、BDNF表达与肿瘤直径、是否存在脉管浸润及淋巴转移有关(P<0.01或P<0.05)。结论癌旁组织中存在一定量的TrkB、BDNF表达,其表达强度与肿瘤直径、有无脉管浸润及淋巴转移显著相关,且比肿瘤组织更能反映其恶性程度。癌周组织TrkB、BDNF表达也许可作为新的评价宫颈癌患者预后的生物学指标。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总结导致子宫内膜癌复发的高危因素。方法选择2005年2月~2010年2月间某院治疗子宫内膜癌的300例患者,将随访中发现的133例患者选为复发组,其他167例患者为未复发组。对复发组及未复发组两组患者分别进行治疗方式、组织学分型、病理学分型、肌层浸润深度、淋巴转移及腹腔细胞学等多方位的对比,以此总结两组的不同,得到导致子宫内膜癌复发的高危因素。结果在300例参与研究的子宫内膜癌病例中,133例术后复发,复发率44.33%。复发组中单纯手术治疗的患者占65.41%,而手术治疗+放、化疗的患者占34.59%;复发组中G1的复发率为21.05%,G2的复发率为24.06%,G3的复发率为54.89%;内膜样腺癌患者复发率84.96%%,腺癌伴鳞状上皮分化患者复发率3.76%,浆液性腺癌患者复发率5.26%,透明细胞癌患者复发率6.02%;肌层浸润深度﹤1/2的患者复发率为37.59%,肌层浸润深度≥1/2的患者复发率为62.41%;淋巴结转移阳性患者占63.91%,阴性患者占36.09%;腹腔细胞学阳性患者占67.67%,阴性患者占32.33%。结论子宫内膜癌的复发与患者的治疗方式、组织学分型、病理学分型、肌层浸润深度、淋巴转移及腹腔细胞学等有着密切的关系,需要临床医生在治疗过程中提高注意。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究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PET-CT)对肺癌纵隔淋巴结转移的诊断效能,分析影响诊断效能的相关因素以及肺癌淋巴结转移的影响因素,为临床提供理论参考。方法 选取我院2019年1月—2020年12月收治的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81例肺癌(476枚淋巴结)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均行PET-CT进行诊断,分析诊断的效能(灵敏度、特异性、准确性以及阳性/阴性预测值);分析影响PET-CT诊断效能的因素,以及肺癌患者发生纵隔淋巴结转移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 PET-CT诊断肺癌淋巴结转移的灵敏度65.75%(96/146),特异性89.39%(295/330),准确率82.14%(391/476),阳性预测值73.28%(96/131),阴性预测值85.51%(295/345),同手术病理结果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真阳性淋巴结与假阳性淋巴结的短径、SUVmax值相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真阳性淋巴结与假阳性淋巴结的密度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经Logistic回模型分析分析显示,肿瘤的病理类型为腺癌、中央型肺癌、低分化程度是肺癌患者发生纵隔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P < 0.05)。结论 PET-CT诊断肺癌纵隔淋巴结转移有较高的灵敏度、特异性、准确性;诊断的灵敏度受淋巴结的短径与SUVmax值影响,诊断的特异性受淋巴结的密度影响。纵隔淋巴结转移主要与病理类型、病灶部位、分化程度有关。  相似文献   

16.
叶青  黄剑飞  陈莉 《中国妇幼保健》2008,23(35):4989-4991
目的:用活性染料美兰定位进行子宫颈癌前哨淋巴结活检(Sentinel lymph node biopsy,SLNB),了解SLN的分布特点,探索SLN检测的可行性及其临床病理学意义。方法:对45例术前确诊宫颈癌、FIGO分期Ia2-Ⅱb的患者行经腹根治性子宫切除术加盆腔淋巴结清扫术加术中美兰识别SLN,将最先蓝染的淋巴结定为SLN,切除SLN送病理检查。SLN病理学评估包括连续切片中的病理诊断和广谱细胞角蛋白免疫组化检测证实。所有数据采用Stata7.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检验水准α=0.05。结果:①宫颈癌中识别和检获SLN41例占91.11(41/45),由SLN发现转移率的灵敏度为85.71(6/7);②闭孔淋巴结是宫颈癌SLN最常见部位,占检获SLN的55.04,其次髂内和髂外淋巴结分别为20.18和14.67;③癌转移SLN平均直径为(2.87±0.17)cm,显著大于无癌转移的SLN(1.57±0.05)cm;④SLN阳性检出率与宫颈癌FIGO分期、宫颈肌层浸润深度、颈管浸润呈显著正相关(均P<0.05)。结论:SLN能反映宫颈癌盆腔LN的转移情况与常见部位,并可作为确定手术范围的依据之一,有利于患者预后的评价。但染料注射时间、部位还需进一步探究与改进,以提高宫颈癌术中对SLN的判别检出率。宫颈癌根治术美兰定位检测SLN安全、可行。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宫颈癌患者血清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水平与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方法:采用ELISA法检测13例正常对照、18例宫颈上皮内瘤变CINII/III、31例无淋巴结转移宫颈癌患者、10例淋巴结转移宫颈癌患者血清中VEGF-C的表达并比较各组间差异性。结果:①宫颈癌组无淋巴结转移者血清VEGF-C水平高于正常宫颈组及CIN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有淋巴结转移者血清VEGF-C水平高于宫颈癌组无淋巴结转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宫颈CINII/III组血清VEGF-C水平与正常宫颈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浸润深度≤1/2宫颈癌患者血清中VEGF-C的表达较浸润深度>1/2的患者表达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宫颈癌患者血清VEGF-C水平升高可能与宫颈癌淋巴结转移有关,可能成为推测宫颈癌淋巴结转移的有用指标;VEGF-C与宫颈癌浸润深度及淋巴结转移有关,提示其可能预示宫颈癌不良预后,宫颈癌患者血清VEGF-C水平变化有可能成为宫颈癌早期诊断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宫颈腺癌早期手术治疗、预后及影响因素。方法选择浙江省肿瘤医院2002年1月至2008年12月间收治的58例宫颈腺癌患者为研究对象,回顾分析所有患者临床及病理资料。结果患者总体5年生存率为74.14%,Ⅰ期患者生存率为87.50%,Ⅱ期患者生存率为57.69%。单因素分析显示肿瘤直径、临床分期、组织学类型和盆腔淋巴结转移与宫颈腺癌5年总生存率相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7.96、6.65、9.35、13.14,均P<0.05)。结论影响宫颈腺癌预后的主要因素为肿瘤直径、临床分期、组织学类型和盆腔淋巴结转移,根治性手术对早期宫颈腺癌,特别是Ⅰ期治疗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9.
李青华 《现代保健》2011,(30):40-42
目的分析及评价新辅助化疗联合手术治疗对Ⅱb期宫颈癌的疗效。方法将所研究的52例IIb期宫颈癌患者划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观察组(n=36)患者行新辅助化疗联合手术治疗,对照组(n=16)患者只行手术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疗效,包括病理检查、术中出血量、盆腔淋巴结转移情况等。结果观察组患者PR19例,CR3例,有效率达61.1%。与对照组相比在盆腔淋巴结转移率、术中出血量、癌周间质细胞反应等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新辅助化疗联合手术不仅能够降低盆腔淋巴结转移率,而且有助于缩小肿瘤体积,是治疗IIb期宫颈癌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20.
目的:通过比较慢性宫颈炎,CINⅠ,CINⅡ,CINⅢ和宫颈鳞癌中NF-κB与VEGF的表达情况,探讨NF-κB与VEGF在宫颈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他们相互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SP法)检测NF-κB以及VEGF在15例慢性宫颈炎,42例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CIN)和51例宫颈鳞癌(SCCs)患者中的表达。结果:免疫组织化学显示,在炎症组,CINⅠ~Ⅱ,CINⅢ和宫颈鳞癌中NF-κB与VEGF的组织学评分呈逐级递增关系。在宫颈鳞癌中NF-κB、VEGF表达强度与病理分型无关,而与病理分级及淋巴结转移与否有关,且随病理分级的增高NF-κB与VEGF的组织学评分呈逐级递增关系。而淋巴结转移(+)组与淋巴结转移(-)组之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NF-κB的异常激活是促进从慢性宫颈炎到宫颈癌这一过程向前发展的重要因素,NF-κB还可能通过上调VEGF表达而促进肿瘤的血管生成来促进癌症发生及淋巴结转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