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 毫秒
1.
目的总结肢体单纯性中小面积皮肤撕脱伤的急诊处理经验.方法选取我院2004年2月~2015年8月急诊处理的42例单纯性中小面积肢体皮肤撕脱伤,均进行急诊手术治疗,手术方法为彻底清创,去除皮瓣绝大部分脂肪组织,保留真皮下血管网,在皮瓣上戳多个小孔,然后原位回植修复创面,术后石膏托固定伤肢,及时更换敷料,选用广谱抗生素预防感染,选用活血化淤药改善皮瓣血液循环.结果植皮存活率大于90﹪26例,80~90﹪14例,小于80﹪2例.植皮部位外形较好,皮肤温度、感觉、弹性好,肤色正常.结论尽早彻底清创,采用保留真皮下血管网的筛状全层皮瓣原位回植修复创面,操作简单,术后管理容易,植皮成活率高,对肢体单纯性中小面积皮肤撕脱伤可进行急诊手术处理,不需住院治疗.  相似文献   

2.
目的 调查分析2009-2011年某院医院感染情况,推动医院感染的监测工作有序运行.方法 采用床旁和病历相结合调查方式,对全院所有住院患者进行了医院感染的调查分析.结果 调查2009-2011年医院收治的162 756例住院患者,医院感染4284例、5100例次,感染率为2.6%、例次感染率为3.1%,漏报例数468例,漏报率为9.2%;科室感染率最高为重症医学科,其次是神经外科、肾内科等.结论 目前采用的医院感染调查方法简便易行,可及时发现医院感染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有利于各临床科室有目的性地控制感染.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行政干预对减少医院感染漏报的作用.方法 采用同顾性调查的方法,对医院2002-2007年住院患者的医院感染病例进行漏报调查及统计分析;观察自2005年采取行政干预等措施后,医院感染的漏报病例是否有所减少.结果 6年问共检查住院病历9550份,发现医院感染漏报49例,其中2005年前3年漏报32例(65.3%),经加强医院感染知识培训和行政干预后,2005年后3年漏报17例(34.7%),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67,P<0.05);漏报较多的科室为手术科室,漏报较多的部位为下呼吸道、上呼吸道、皮肤软组织、泌尿道.结论 针对医院感染漏报率较高的科室,加强医院感染知识培训和行政处罚相结合,可减少医院感染的漏报.  相似文献   

4.
2003-2007年住院病人疾病构成分析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梁惠燕 《中国医院统计》2009,16(2):147-148,150
目的 了解本地区2003-2007年住院病人疾病构成及其变化趋势,科学地规划本地区常见病、多发病的防治工作,满足广大人民群众防病治病的需要.方法 分析我院2003-2007住院病人前10位疾病构成及顺位.结果 2003-2007年住院病人前10位疾病占全院疾病总和的92.65%,妊娠分娩和产褥期并发症、损伤和中毒、呼吸系统疾病、感觉器官疾病、消化系统疾病等为我院主要住院病种.结论 医院要合理配置医疗资源,提高诊疗技术水平和医院整体服务质量,加强多发病、常见病的防治工作.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我院的住院病人疾病构成,为疾病防治和医疗资源的配置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比较法,对我院2007-2011年住院病人疾病构成、顺位、年龄分布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007-2011年住院病人前10位疾病占总出院人数的90.25%,前5位疾病依次是消化系统疾病、肿瘤、循环系统疾病、影响健康状态因素、损伤和中毒。60岁及以上的老年患者住院人数最多,占总住院人数的31.54%。结论加强专科队伍建设,合理配置医疗资源。  相似文献   

6.
目的 了解妇女儿童医院住院患者医院感染发生情况,为妇女儿童医院医院感染监测的预防控制提供依据.方法 对2007年1月-2011年12月的180 716份出院病历的医院感染监测资料进行调查.结果 发生医院感染4853例,感染率2.69%,其中≤3岁患儿发生感染2858例,占58.89%;医院感染部位以呼吸道最高,占64.28%,其次为胃肠道、皮肤黏膜、泌尿道、血液、手术切口分别占15.91%、5.94%、5.53%、2.25%、1.97%;科室分布,呼吸道与胃肠道感染以儿科为主,分别占52.14%和90.19%;皮肤黏膜与切口感染以外科为主,分别占80.20%和43.30%;泌尿道感染以妇科和产科为主,分别占57.51%和20.15%.结论 呼吸道是妇女儿童医院感染发生的重点部位,3岁患儿是医院感染高发人群,应加强监测、预防,并重视对重点科室和重点疾病医院感染的预防.  相似文献   

7.
目的 了解中医医院住院病人疾病变化的规律和特点,为中医学科建设及疾病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收集我院2006-2010年5年间住院病人资料66 266例,按顺位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我院收治的前10位疾病占住院疾病总和的88.2%.消化系统疾病、循环系统疾病、妊娠分娩和产褥期疾病、损伤与中毒、泌尿生殖系统疾病、肌肉骨骼系统疾病、肿瘤、吸吸系统疾病等为我院主要疾病病种.消化系统疾病位居第1位,呼吸系统疾病有上升趋势.脑血管病、骨折和椎间盘突出症居单病种前3位.结论 医院要根据疾病谱的变化规律,合理配置卫生资源.既要抓好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治工作,又要加强重点科室的建设,更好地为病人服务[1].  相似文献   

8.
赵艳红 《现代预防医学》2008,35(10):1967-1968
[目的]研究2003~2006年某市恶性肿瘤住院患者疾病谱的变化趋势.[方法]采用前瞻性资料收集的方法,应用SAS8.2软件对2002年12月26日~2006年12月25日某市恶性肿瘤住院患者的性别、年龄、疾病名称等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① 历年各医院恶性肿瘤住院患者例数呈增加的趋势.其中肿瘤专科医院恶性肿瘤住院患者例数增加最明显.② 历年恶性肿瘤住院患者例数占住院患者总数的比例是呈上升的趋势.[结论]① 各被调查医院在肿瘤科室的临床管理、科室建设、床位定编上应引起重视.② 应扩大肿瘤专科医院的规模,针对性的加大资金和人才的投入.  相似文献   

9.
为了更好地开展医院感染管理工作,我院2007年3月将医院感染管理从护理部分离,形成独立科室.现将我院2007-2008年感染病例监控资料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0.
对上海市某医院2003年-2007年骨科出院病人的住院日描述性分析.2003年-2007年骨科的床位利用指数与平均住院日相关性分析.2003年-2007年骨科床位与医护比例分析.2007年骨科前10大病种平均住院目影响因素分别进行单因素相关性分析和多因素逐步回归分析(STATA软件)。通过对骨科10大病种住院日影响因素分析,术前等待天数、手术类型、是否输血分别对10个、9个和8个病种的住院目有影响。输血因素和手术类型是医院不可控、由病人的病情决定的,术前等待天数是管理因素,是最值得医院重视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骨折术后患者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并分析相应控制对策,为控制医院感染率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1年12月医院骨折1897例住院患者病历,统计患者姓名、性别、年龄、病史等临床资料以及骨折类型、手术切口类型、感染部位等可能与感染相关的因素.结果 调查1897例患者中发现医院感染68例,感染率为3.58%;患者年龄、病史、骨折类型、手术切口类型、侵入性操作、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均是可能诱发骨折术后患者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P<0.05);其中骨折类型和侵入性操作对医院感染的影响尤其值得注意,开放性骨折或接受了侵人性操作的患者更易发生医院感染(P<0.01).结论 临床上应积极采取针对性措施,尽量避免或减少骨折术后患者医院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梁惠燕 《现代医院》2012,12(6):151-153
目的通过了解我院2007~2011年住院病人疾病构成及其变化趋势,为科学制定医院管理策略提供可靠的依据。方法分析我院2007~2011年住院病人前十位疾病构成及顺位。结果 2007~2011年住院病人前十位疾病例数是22 396例,占总住院病人数的38.76%。其中,支气管肺炎疾病5 473例,占总住院人数的9.47%;梗阻性分娩疾病3 481例,占总住院人数的6.02%;老年性白内障疾病2 837例,占总住院人数的4.91%。结论医院要优化医疗资源配置,提高诊疗技术水平和医疗服务质量,加强常见病、多发病的防治工作。  相似文献   

13.
外科手术切口感染监测分析与控制   总被引:8,自引:4,他引:4  
目的了解外科手术切口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降低感染率。方法采取前瞻性和回顾性调查的方法,诊断标准按卫生部2001年颁布的《医院感染诊断标准》为诊断依据。结果2007年1月~2008年12月共监测手术患者6926例,发生医院感染208例,感染率3.00%;感染率高的前3位科室是骨外科5.48%、胸外科4.19%、泌尿外科2.93%,与手术类型、基础疾病、手术器械清洗、环境物体表面工作人员手消毒灭菌有关。结论预防手术切口医院感染要加强Ⅱ、Ⅲ类切口的清创、基础疾病的治疗、手术器械清洗质量的管理,以及环境、物体表面、医务人员手的消毒和医疗废物的管理等措施。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手术部位感染现状、危险因素,积极采取预防措施,降低手术部位感染的发病率。方法通过对我院2011年手术部位感染的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以及检索、阅读有关手术部位感染相关文献,分析与归纳相关内容。结果 2011年我院手术部位感染总发病率为1.46%,其中Ⅰ类手术切口感染发病率为0.20%,Ⅱ类手术切口感染发病率为0.54%,Ⅲ类手术切口感染发病率为0.72%,手术部位感染占医院感染19.49%,位于医院感染的前二位,仅次于呼吸道感染。而且手术部位感染相关的高危因素包括:手术室空气含菌量、医务人员手的带菌状况、手术技巧与手术时间长短、病人自身的健康状况、切口部位、不同术前皮肤准备时间与切口感染的相关性等等。结论通过对我院2011年手术部位感染病例回顾性调查,了解我院手术部位感染现状,并分析原因及对策,增强医务人员手术部位感染的风险意识,规范医疗行为,降低手术部位感染发病率,提高医疗技术水平,减轻社会、医院、患者的经济负担。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本地区居民疾病构成情况及变化趋势,为医院今后做好卫生防治工作及资源合理配置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取国际疾病分类标准(ICD-10)进行分类,以主要诊断为主,对我院2007--2011年住院病人疾病构成及顺位进行分析。结果收治住院病人前10位疾病占全院住院病人总数的91.34%,其中损伤中毒和外因的某些其他后果,循环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妊娠、分娩和产褥期疾病是我院住院病人的主要疾病。结论医院应按疾病构成加强重点科室建设,合理配置卫生资源,提高医院医疗诊断、治疗、服务水平,提高医院竞争力。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PDCA循环在医院I类切口手术和介入治疗抗菌药物预防使用管理中的应用及意义,促进临床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方法从2011年5月-2012年12月利用医院信息系统对Ⅰ类切口手术和介入治疗抗菌药物预防使用进行调查分析,根据PDCA循环制定干预计划、检查、总结,对应用PDCA循环前后Ⅰ类切口手术和介入治疗抗菌药物预防使用率进行统计分析,以2011年5-6月住院患者作为干预前组,2011年7-12月住院患者作为干预早期组、2012年1-6月住院患者作为干预中期组、2012年7-12月住院患者作为干预后期组。结果应用PDCA循环管理后,Ⅰ类切口手术和介入治疗抗菌药物预防使用率显著下降,分别从干预前的87.9%和78.5%下降至干预后期的33.9%、16.2%;第一、二代头孢菌素使用率、术前30min2h给药时机合理率、24h和48h内使用率逐渐提高,分别从干预前的56.6%、37.8%、3.5%和13.0%提高至干预后期的95.7%、91.5%、34.8%和61.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PDCA循环在I类切口手术和介入治疗抗菌药物预防使用管理应用中持续改进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髋关节骨折急诊术后切口感染危险因素。方法以2017年7月-2020年2月金华市中心医院急诊医学中心收治的90例髋关节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术后是否发生感染分为感染组(n=32)和未感染组(n=58)。比较两组基本资料、手术相关指标、感染相关指标水平,并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髋关节骨折急诊术后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结果感染组手术时间、清创时间、住院时间均长于未感染组,Ⅱ类切口类型例数多于未感染组(P<0.05)。感染后2 d,感染组血清白细胞介素-1β(IL-1β)水平、C-反应蛋白/白蛋白(CRP/Alb)、全血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水平高于未感染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手术时间、血清IL-1β水平、全血NLR水平较高均为髋关节骨折急诊术后切口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髋关节骨折急诊术后患者发生感染会引起血清IL-1β水平、CRP/Alb、全血NLR水平升高,手术时间、清创时间、住院时间较长和切口类型Ⅱ类、血清IL-1β、CRP/Alb、NLR水平较高均为髋关节骨折急诊术后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可据此对患者进行针对性护理和治疗,从而降低髋关节骨折急诊术后患者发生感染的概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规范眼科I类切口手术抗菌药物预防使用,探索有效的干预措施,促进眼科抗菌药物临床合理应用。方法:对2011年1月-2013年10月51 110例接受I类切口手术眼科住院患者进行目标监测,对I类切口手术抗菌药物预防使用率、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医院感染发病率等指标进行统计学分析,以评价干预效果。结果:2011年1月-2013年10月共51 110例眼科I类切口手术患者,抗菌药物预防使用率由2011年的63.90%下降至2012年的25.93%,2013年1-10月份下降到17.81%;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由2011年61.86%下降至2012年25.86%,2013年1-10月份进一步下降到19.41%;在降低眼科I类切口手术抗菌药物使用率的同时,3年间手术部位感染率、医院感染发病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用药及未用药I类切口手术病例院内感染率进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通过多项科学有效的综合干预措施,显著降低了眼科I类切口手术抗菌药物预防使用率,同时不会增加患者医院感染发生的风险。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对普外科及眼科Ⅰ类手术切口患者进行医院感染目标性监测.方法 2011年7月1日-12月31日运用目标性调查方法,对普外科、眼科Ⅰ类手术切口感染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实时跟踪监测,并对监测科室进行主动干预前后的感染发生率等数据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2011年7-9月100例Ⅰ类手术切口患者发生感染2例,感染率为2.00%,感染手术为大隐静脉曲张高位结扎抽剥术、乳腺包块切除术各1例;10-12月的239例Ⅰ类手术切口患者发生感染1例,感染率为0.42%,感染手术为大隐静脉曲张高位结扎抽剥术;发生感染的手术危险指数为0~1;半年期间Ⅰ类手术切口患者感染率明显下降.结论 对不同危险指数手术患者进行针对性主动干预,实施全程监测跟踪,及时控制和降低危险因素,可有效降低手术切口感染率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掌握2006年住院疾病谱基本情况,以探讨医院疾病的监控重点,加强疾病防治工作,并为医疗机构合理调配各科室人员、物资、设备的分布,为医疗机构重点特色科室建设决策等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对2006年我院年报资料的住院疾病分类统计分析.结果 我院2006年住院病人疾病谱性别、年龄别不同.肿瘤、影响健康状态和与保健机构接触的因素等系统疾病处于疾病系统构成前几位.结论 分析住院病人疾病构成,对于疾病的防治工作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