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评估体外受精-胚胎移植技术(IVF-ET)治疗多次宫腔内人工授精(IUI)失败患者的效果。方法:对2005年4月~2007年11月在本院接受2次以上IUI助孕失败并转行IVF或卵泡浆内单精子显微注射ICSI助孕的70例患者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结果:①IUI后行IVF-ET助孕者40例、IUI后行卵胞浆内单精子显微注射-胚胎移植(ICSI-ET)者9例、IUI后行IVF+ICSI(即Half-ICSI)者21例。②40例接受IVF助孕者中,5例受精失败,比例为12.50%;9例行ICSI助孕者无1例受精失败;21例行IVF+ICSI助孕患者,其中4例受精失败,比例为19.05%。③70例反复IUI助孕失败患者转行IVF/ICSI治疗后,受精失败的发生率为12.86%(9/70)。结论:IVF-ET是多次IUI助孕失败患者的有效治疗手段;部分患者在常规体外受精时存在卵细胞受精障碍,ICSI对受精障碍的患者是有效的;对于反复IUI助孕失败者结合不孕年限等病史可适当放宽Half-ICSI的指征。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女性原发不孕患者行体外受精(IVF)、卵细胞浆内单精子注射(ICSI)和50IVF加50ICSI3种受精方式对受精率和胚胎发育潜能的影响,为是否扩大ICSI的应用指征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163个周期女性原发性不孕患者体外助孕资料,分为A组(119个IVF-ET周期)、B组(29个ICSI周期)、C组(15个50IVF加50ICSI周期),对3组患者的一般情况、促排卵过程中卵巢反应性指标、受精、胚胎质量和妊娠情况进行分析。结果:A组的每获得卵受精率明显高于C组和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但3组的受精率、正常受精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组>4细胞胚胎、细胞碎片<20的胚胎和优良胚胎比率以及妊娠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的完全受精失败率为6.72(8/119),而另外两组均无完全受精失败发生。结论:ICSI不能改善女性原发不孕患者的体外助孕临床结局,ICSI的扩大应用应慎重。  相似文献   

3.
雷亚兰  刘杰  郑洁  海燕  程毓芝 《中国妇幼保健》2011,26(22):3437-3438
目的:探讨体外受精-胚胎移植技术(IVF-ET)治疗多次宫腔内人工授精(IUI)失败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对2005年4月~2009年12月在湖北省妇幼保健院因接受2次以上IUI助孕失败后行IVF/ICSI助孕患者的相关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①136例多次IUI失败后行IVF/ICSI助孕治疗,取卵周期共156周期,新鲜胚胎移植周期共146周期,临床妊娠72例,临床妊娠率49.32%。②转行IVF/ICSI助孕患者中,行IVF-ET者134例,其中18例受精失败,占13.43%;行ICSI者2例,无1例受精失败。③18例常规体外受精失败患者中,原发不孕12例,占66.67%;不孕年限≥5年者9例,占50.00%,补救ICSI治疗后未见妊娠。结论:IVF-ET是多次IUI助孕失败患者的有效治疗手段;部分患者在常规体外受精时存在受精障碍,ICSI治疗对常规受精障碍的患者是有效的;对于反复IUI助孕失败者结合不孕原因和年限等病史可考虑行短时受精联合早期补救性ICSI治疗,降低完全受精失败的风险。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常规体外受精(IVF)失败后,再次助孕采用卵胞浆内单精子显微注射(ICSl)技术进行受精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2009年7月由于常规体外受精(IVF)诊疗中卵子完全不受精或受精率≤30%,而在随后的助孕治疗中采取ICSI方法受精的39个病例(共48个周期,研究组)的ICSI治疗结局。对照组为同期因男方少弱畸形精子症或无精子症进行ICSI治疗的连续82个周期。结果:与前次IVF相比,经ICSI治疗后受精率从15.85%显著提高至81.77%(P<0.01);研究组患者平均年龄、不孕年限、成熟卵子数和正常受精率、冷冻率及临床妊娠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优质胚胎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ICSI是常规WF周期受精失败后再助孕治疗的有效方法,能有效地克服受精障碍,提高受精率,明显改善妊娠结局。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冻融胚胎移植(frozen-thawed embryo transfer,FET)周期中不同辅助生殖技术(assisted reproductive technology,ART)助孕方式和移植不同发育阶段胚胎对新生儿性别的影响。方法回顾性队列研究分析2010年4月至2018年10月期间于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生殖中心接受体外受精(in vitro fertilization,IVF)、卵胞质内单精子注射(intracytoplasmic sperm injection,ICSI)和胚胎植入前遗传学检测(preimplantation genetic testing,PGT)治疗并进行FET且成功分娩的患者和新生儿临床资料。比较不同助孕方式及移植不同发育阶段胚胎对新生儿性别的影响。结果①IVF-FET共898对夫妇(920个周期),1166名新生儿,出生性别比为106.7。移植桑葚期前、桑葚期或囊胚期胚胎,出生性别比逐渐增高(99.0,135.4,142.6),但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ICSI-FET(含PGT)共415对夫妇(433个周期),555名新生儿,出生性别比为111.0。移植不同发育阶段胚胎,出生性别比(116.0、87.2、137.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PGT-FET共33对夫妇(33个周期),33名新生儿,出生性别比为153.8。移植IVF、ICSI或PGT解冻囊胚对出生性别比没有显著影响(P>0.05)。结论在FET周期中,采用IVF技术助孕,移植较晚发育阶段胚胎可能会增加出生性别比的风险;ICSI技术移植不同发育阶段胚胎或移植IVF、ICSI或PGT囊胚对新生儿性别没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分析精子畸形率对行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助孕患者受精率的影响.方法 统计2007年3月-2010年9月在我院生殖中心因畸精子症首次行Half-ICSI助孕的82个周期中IVF受精率和ICSI受精率,根据受精率分为4组:50个周期畸形率≤95%(轻度畸精子症组),22个周期畸形率≥96%(重度畸精子症组),与因精液异常进行IVF助孕的28个周期(IVF组),和因严重少精症进行ICSI助孕的56个周期(ICSI组)受精率进行比较.结果 轻度畸精子症组IVF和IC-SI受精率分别为80.8%和87.3%,与单纯IVF组和ICSI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重度畸精子症组IVF受精率为29.2%,明显低于IVF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度畸精子症组ICSI受精率为85.1%,与ICSI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精子畸形率≤95%,不影响IVF受精率;畸形率≥96%,IVF受精率明显降低.男方轻度畸精子症患者可行IVF受精,重度畸精子症建议行ICSI授精.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精子DNA碎片与体外受精/卵胞浆内单精子注射(IVF/ICSI)结局的关系。方法:采用精子染色质扩散实验(SCD)对接受IVF/ICSI治疗的280例(IVF 208例、ICSI 72例)男性精液样本进行DNA碎片指数(DFI)检测。根据检测结果将精液样本划分为低DFI(25%)组和高DFI(≥25%)组,并比较两组的受精率、卵裂率、优胚率、可利用胚胎率及临床妊娠率。结果:无论选择何种受精方式,低DFI组和高DFI组的受精率、卵裂率、优胚率、胚胎利用率及临床妊娠率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DFI的高低对IVF/ICSI的各种指标及助孕结局的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同源卵子行分半IVF/ICSI时的受精率、卵裂率、可用胚胎数及优胚数。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8月~2011年8月在石家庄市第四医院生殖医学中心接受辅助治疗第一周期的患者,行分半IVF/ICSI 106周期,根据IVF受精情况分为4组:①组IVF均未受精;②组IVF受精率低下(受精率<25%);③组IVF受精率为25%~50%;④组IVF受精率>50%。比较4组同源卵子IVF及ICSI受精率、卵裂率、可用胚胎数及优胚数。结果:共行分半IVF/ICSI 106周期,常规IVF 392周期,均为第一周期。分半IVF/ICSI和常规IVF 4组率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①组和②组因IVF受精率低,ICSI可用胚胎数及优胚数均高于IVF;④组IVF可用胚胎数、优胚数均高于ICSI组;③组IVF、ICSI可用胚胎数及优胚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分半IVF/ICSI可避免IVF受精失败或受精低下导致无可用胚胎,但同源卵子IVF、ICSI均受精时,ICSI对精子、卵子的操作导致其优胚率低于IVF受精的优胚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对原发不孕≥5年,男方精液正常或原发不孕≥4年,伴男方精液异常但达不到卵胞浆内单精子显微注射(ICSI)指征的患者,探讨是否存在IVF联合ICSI治疗的必要性与可行性。方法:2006年8月~2009年3月接受体外助孕的夫妇中,选取符合指征者,采用常规超排卵方案,同一周期取得的卵子随机分半,分别进行常规体外受精(IVF)与ICSI治疗。卵裂球≥4个且碎片≤30%的胚胎为可用胚胎。结果:共78个周期采用IVF联合ICSI治疗,其中常规IVF受精失败或低下(LFR)17个周期(21.8%);同期常规IVF治疗204周期,其中LFR8个周期(3.9%),两者LFR周期发生率有显著差异(P<0.005)。研究组共获959枚卵子,其中行常规IVF 470枚,受精率56.8%,行ICSI 408枚,受精率72.3%。两者受精率有显著差异。78个周期临床妊娠率为37.2%。结论:存在对原发不孕≥5年,男方精液正常或原发不孕≥4年,伴男方精液异常但达不到ICSI标准者行IVF联合ICSI治疗的必要性,可明显减少不受精情况的出现。对常规IVF与ICSI均受精的周期,可优先选择移植常规IVF胚胎,以减少子代遗传和先天缺陷的风险。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估中重度子宫内膜异位症(EMs)患者在体外受精/胞浆内单精子注射(IVF/ICSI)前检测血清抗核抗体(ANA)、抗心磷脂抗体(aCL)和抗β2糖蛋白1抗体(aβ2GP1)的临床价值。方法:收集2018年1月-2019年4月在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生殖医学科接受IVF/ICSI助孕的中重度EMs患者(EMs组,86例)和因男方因素拟行IVF/ICSI助孕的女性患者(对照组,82例)为研究对象,收集血清,采用免疫荧光法检测ANA,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aCL和aβ2GP1。结果:EMs组3项抗体中至少1项抗体阳性的阳性率为31.40%(27/86),而对照组的阳性率为12.19%(10/82),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NA组aCL总阳性率为5.81%(5/86),稍高于对照组[1.22%(1/82)],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EMs组aCL总阳性率为13.95%(12/86),稍高于对照组[6.10%(5/82)],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EMs组aβ2GP1阳性率为16.28%(14/86),高于对照组[6.10%(5/8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中重度EMs患者推荐在IVF/ICSI助孕前进行血清ANA、a CL和aβ2GP1联合筛查,中重度EMs患者aβ2GP1阳性率较高,值得临床关注。  相似文献   

11.
辅助生殖技术中体外受精或胞浆内单精子注射(IVF/ICSI)的种植率和妊娠率日趋稳定.冻融胚胎移植妊娠率的提高,增加了IVF/ICSI周期累计妊娠率.影响IVF/ICSI结局的相关因素有:女性生殖内分泌激素、卵巢反应性、精子的形态及胚胎质量、胚胎发育速度及子宫内膜容受性、临床操作技术和胚胎实验室质量控制等.分析这些相关因素,有利于提高种植率和妊娠率,减少多胎妊娠率,改善IVF/ICSI结局.  相似文献   

12.
针对标准的体外受精(IVF)、胞浆内单精子注射(ICSI)、胚胎冷冻保存及卵母细胞捐赠等助孕技术应用后的妊娠和孩子的结果进行综述,包括产科及围产期结果,先天畸形和染色体异常的发生率,孩子出生后的生长发育和智力行为等方面。表明除ICSI后出生的孩子患染色体异常的风险稍高,其先天畸形和智力发育需要进一步调查外,助孕技术本身并无显著不良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为比较不孕症患者经过简单助孕技术(IUI、DI)或复杂助孕技术(IVF、ICSI、GIFT)治疗获得单胎妊娠引起早产的风险,回顾1986~1998年间经简单助孕技术治疗分娩1015例单胎妊娠,复杂助孕技术分娩1019例,自然妊娠分娩1019例(对照组),比较3种情况引起早产的风险。其中简单助孕组:IUI治疗后分娩730例、DI:285例,复杂助孕组IVF:710例,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估中重度子宫内膜异位症(EMs)患者在体外受精/胞浆内单精子注射(IVF/ICSI)前检测血清抗核抗体(ANA)、抗心磷脂抗体(aCL)和抗β2糖蛋白1抗体(aβ2GP1)的临床价值。方法:收集2018年1月—2019年4月在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生殖医学科接受IVF/ICSI助孕的中重度EMs患者(EMs组,86例)和因男方因素拟行IVF/ICSI助孕的女性患者(对照组,82例)为研究对象,收集血清,采用免疫荧光法检测ANA,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aCL和aβ2GP1。结果:EMs组3项抗体中至少1项抗体阳性的阳性率为31.40%(27/86),而对照组的阳性率为12.19%(10/82),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NA组aCL总阳性率为5.81%(5/86),稍高于对照组[1.22%(1/82)],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EMs组aCL总阳性率为13.95%(12/86),稍高于对照组[6.10%(5/82)],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EMs组aβ2GP1阳性率为16.28%(14/86),高于对照组[6.10%(5/8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中重度EMs患者推荐在IVF/ICSI助孕前进行血清ANA、a CL和aβ2GP1联合筛查,中重度EMs患者aβ2GP1阳性率较高,值得临床关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精子DNA损伤对体外受精/卵胞浆内单精子注射-胚胎移植(IVF/ICSI-ET)结局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了初次行常规IVF和ICSI治疗的192例不孕夫妇的临床资料。分别比较行IVF和ICSI治疗时,精子DNA碎片指数(DFI)≤15%和DFI15%的受精率、优质胚胎率、种植率、临床妊娠率和流产率的差异;并比较DFI15%时,不同受精方式(IVF或ICSI)对受精率、优质胚胎率和临床妊娠率的影响。结果:在IVF或ICSI治疗周期中,精子DNA损伤对受精率、优质胚胎率、种植率、临床妊娠率和流产率均无影响(P0.05)。在DFI15%情况下,行IVF治疗的受精率、优质胚胎率、种植率和临床妊娠率与行ICSI治疗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精子DNA损伤不影响IVF/ICSI-ET的结局。对于DFI15%的患者ICSI-ET与IVF-ET的治疗结局相似。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常规体外受精(IVF)完全失败后行补救卵胞浆内单精子注射(补救ICSI)在冻融胚胎移植(FET)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3年11月-2015年11月在解放军第455医院生殖医学中心常规接受ICSI治疗的359个周期为常规ICSI组(对照组),62例行补救ICSI者纳入补救ICSI组(在常规IVF完全失败后于受精后16~20 h行补救ICSI)。采取回顾性分析方法,比较两组受精率、卵裂率、胚胎质量及临床结局。结果 (1)该中心2013年11月-2015年11月,共行常规IVF为1 109个周期,受精完全失败62个周期,失败率为5.6%;共行half-ICSI 5个周期,其中1个周期IVF部分受精完全失败,失败率为20.0%。(2)补救ICSI组异常受精率显著高于常规ICSI组、优质胚胎率及可利用胚胎率均显著低于常规ICSI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7.132、118.077、16.914,P<0.01),而两组间MII卵的比例、正常受精率及卵裂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0.622、0.581、1.647,P>0.05)。(3)补救ICSI组新鲜胚胎移植(ET)有1个周期未孕,移植的2个胚胎为八细胞二级和五细胞二级。(4)补救ICSI组行FET的胚胎临床妊娠率(32.1%)及种植率(16.8%)显著低于常规ICSI组(47.2%和26.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4.519、7.155,P<0.05)。结论对不孕患者在常规IVF完全失败后,于受精后16~20 h行补救ICSI FET周期可降低周期取消率,可相对改善胚胎发育速度与患者子宫内膜发育的同步性,获得相对较好的临床妊娠率。受精后16~20 h补救ICSI可作为常规IVF完全失败周期的补救措施。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经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或宫腔内人工授精(IUI)助孕治疗后患者肿瘤发生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1999年1月1日—2015年12月31日就诊于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生殖中心的患者,比较IVF/ICSI组与IUI组患者一般情况及肿瘤发生情况。结果:发现恶性肿瘤患者13例,其中IVF/ICSI组10例(0.6%),IUI组3例(0.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327,P=0.476);不孕年限长者(≥5年)肿瘤发生率(1.3%)明显高于不孕年限短者(0.4%)(χ~2=4.633,P=0.042);高龄患者肿瘤发生明显高于年轻患者(χ~2=11.64,P=0.01)。结论:IVF-ET较IUI助孕未增加肿瘤发生率;不孕年限长及年龄大可能为肿瘤的高危因素。  相似文献   

18.
为比较不孕症患者经过简单助孕技术(IUI、DI)或复杂助孕技术(IVF、ICSI、GIFT)治疗获得单胎妊娠引起早产的风险,回顾1986~1998年间经简单助孕技术治疗分娩1015例单胎妊娠,复杂助孕技术分娩1019例,自然妊娠分娩1019例(对照组),比较3种情况引起早产的风险。其中简单助孕组:  相似文献   

19.
目的比较G-series系列培养基(Vitrolife)与Quinns advantage~(TM)序贯培养基(SAGE)对辅助生殖技术中胚胎体外发育和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20年9月于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生殖医学中心接受体外受精/卵胞浆内单精子注射-胚胎移植(in vitro fertilization/intracytoplasmic sperm injection-embryo transfer,IVF/ICSI-ET)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年龄/体质量指数/获卵数/降调方案等筛选纳入人群,根据培养基及受精方式不同进行分组:采用IVF周期的分为Quinn’s组(289例)和Vitrolife组(99例),采用ICSI周期的分为Quinn’s组(161例)和Vitrolife组(60例)。比较同一受精方式两种不同培养基2PN受精率、2PN卵裂率、D3优质胚胎率、囊胚形成率、总优质胚胎率、临床妊娠率、胚胎植入率、早期流产率等的差异。结果不论IVF或ICSI周期,Vitrolife组的总优质胚胎率(IVF:60.62%vs 55.19%;ICSI:57.07%vs49.13%)、囊胚形成率(IVF:46.15%vs 34.93%;ICSI:49.17%vs 32.85%)、临床妊娠率(IVF:68.69%vs55.36%;ICSI:68.33%vs 49.69%)均显著高于Quinn’s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s回归显示,不同培养基和移植胚胎数是影响临床妊娠的因素。结论与Quinn’s advantage~(TM)序贯培养基相比,使用G-series系列培养基进行体外培养,得到的优质胚胎更多,临床妊娠率也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供精IVF-ET中较为合适的授精浓度及不同授精方式对临床结局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2016年6月行供精IVF治疗的542个周期的资料,根据不同授精浓度分为3组:A组为(1.0~2.0)×10~6/ml,B组为(2.0~4.0)×10~6/ml,C组为(4.0~8.0)×10~6/ml。比较各组间受精率、多精受精率、卵裂率、优质胚胎率、种植率、临床妊娠率及流产率的差异,并与同期供精ICSI周期进行比较。结果:(1)3组间受精率、卵裂率、优质胚胎率、种植率、临床妊娠率和流产率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B组和C组的多精受精率高于A组(5.66%、5.79%、2.69%,P0.05)。(2)通过与供精ICSI组进行比较,在供精精液可行IVF受精的情况下,ICSI并不能提高供精患者的优质胚胎率和临床妊娠率。结论:供精授精浓度在(1.0~2.0)×10~6/ml时可获得较高的受精率、种植率和临床妊娠率,提高授精浓度只增加多精受精率而不改善临床结局,此时选择ICSI助孕并不提高优质胚胎率和临床妊娠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