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股骨转子间骨折动力髋螺钉内固定失败原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用动力髋螺钉(DHS)固定股骨转子间骨折术后失败的可能原因进行归纳分析,拟为DHS的临床应用提出进一步建议。方法对2000年1月~2006年1月用DHS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术后发生骨折不愈合、骨折再移位、内固定移位或断裂,考虑与手术有关的27例病例进行回顾分析,从骨折类型、髋螺钉在股骨头内的位置、术中骨折复位情况以及骨骼质量等方面分析造成手术失败的可能原因。结果在发生骨折不愈合、内固定移位断裂、骨折再移位的27例病例中,I型(顺转子间骨折)20例,其中Ⅱ度骨折占7.4%(2/27),Ⅲ度骨折占29.6%(8/27),Ⅳ度骨折占37.0%(10/27);11型(反转子间骨折)7例,占25.9%(7/27);髋螺钉位置不良(尖顶距〉25mm)占59.3%(16/27);复位不满意占59.3%(16/27);骨骼质量差(Singh指数〈4)占44.4%(12/27)。结论病例选择不当、骨折复位不良、髋螺钉的位置不佳、骨骼质量不好等因素均可导致DHS的临床应用失败,术前全面地分析、术中精确地操作是保证DHS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聚-L-乳酸/β-磷酸三钙(PLLA/β-TCP)可吸收接骨板及螺钉对犬胫骨横行骨折的固定效果。方法10只家犬制成双侧胫骨中段横行骨折模型,右侧用PLLA/β-TCP可吸收接骨板及螺钉固定作为实验组,左侧接骨钛板及螺钉固定作为对照组,术后4、8、12周进行大体、X线、扫描电镜及材料弯曲强度测试。结果大体观察:各观察时间点,实验组、对照组愈合过程无明显差异,术后12周,实验组、对照组均已骨性愈合,愈合过程中可见PLLA/β-TCP材料吸收征象。X线:实验组、对照组骨折对位对线好,未发生骨折移位,均产生大量骨痂并获得良好愈合。SEM观察:原pLLA/β-—TCP材料致密度高.基本没有空隙;术后4周出现了少量的小孔;术后8周出现了大量被侵蚀的孔洞;术后12周材料内部孔洞进一步侵蚀,表面形成壳层结构。弯曲强度测试:原PLLA/β-TCP材料弯曲强度为148MPa;术后4周143MPa;术后8周130MPa;术后12周103MPa。结论PLLA/β-TCP可吸收接骨板和螺钉具备足够的机械强度以维持胫骨横行骨折断端间的稳定,能维持胫骨骨折愈合过程的完成。  相似文献   

3.
目的对胸腰椎爆裂骨折行侧前方减压植骨内固定术后的矫正度丢失情况进行总结和评价。方法2003年~2007年对57例胸腰椎爆裂骨折进行侧前方减压、椎间植骨及前路钢板内固定术,术后进行随访,定期复查X片,了解骨折复位及复位的丢失情况。结果57例患者术后椎体高度平均丢失(5.6±1.1)%,Cobb角丢失5°~12°,平均丢失7.8°±1.1°,丢失主要发生在术后3月内。术后椎间植骨均获得骨性愈合。无钢板螺钉断裂,无神经损伤加重等并发症。结论侧前方减压植骨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具有减压彻底、融合率高、脊柱稳定性好,术后矫正度丢失少,能早期下床活动等优点。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空心加压螺纹钉经皮内固定治疗股骨颈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对55例股骨颈骨折GardenⅠ、Ⅱ型21例,GardenⅢ、Ⅳ型34例采用空心加压螺纹钉经皮内固定。结果术中出血量〈20ml,手术时间20~55min,平均31min。55例随访18~42个月,平均27.6个月,96.4%(53/55)骨折愈合,愈合时间3~13个月,平均6.1个月;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优37例,良12例,可4例,差2例,优良率89.1%(49/55)。21例GardenⅠ、Ⅱ型中,无骨折不愈合及股骨头缺血坏死;34例GardenⅢ、Ⅳ型中,骨折不愈合率及股骨头缺血坏死率分别5.9%(2/34)和11.7%(4/34)。结论空心加压螺纹钉经皮内固定治疗股骨颈骨折疗效理想,具有操作简便、创伤小、手术时间短等优点。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前路和后路手术治疗胸腰段爆裂骨折的疗效及适应证。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7月至2008年7月手术治疗的胸腰段爆裂骨折9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男72例,女23例;年龄17~58岁,平均36.6岁;后路手术45例,前路手术50例。通过影像学检查比较伤椎前后缘高度和Cobb角的术前情况及手术矫正和随访丢失情况,评估椎管减压范围和植骨融合情况。结果95例患者随访6~48个月,平均12个月。术后伤口均Ⅰ期愈合,未出现神经损伤症状加重等严重并发症。通过比较两组术前椎体前后缘高度和Cobb角有差异,前路组比后路组术前压缩及后凸畸形程度重,术后两组均复位满意无明显差异,随访两组有明显差异,后路组矫正丢失率明显大于前路组;术前椎管占位前后路分别为(46.2±12.4)%和(40.6±15.5)%,术后分别为(3.0±4.0)%和(16.2±1.9)%,前路组椎管清除率明显优于后路组;后路手术较前路手术用时短,出血量少;前路组植骨融合率高于后路组。结论胸腰段爆裂骨折行前后路手术的疗效是肯定的,具体的术式选择应根据伤椎椎体压缩程度、椎管内骨性占位程度、是否伴有脊柱后柱结构不稳或骨折脱位来决定。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研究指骨外固定器和指骨钛板固定手指关节内骨折的疗效及并发症。方法外固定器组21例选用带轴节的韩国BK或AO指骨外固定器固定骨折,指骨钛板组29例选用“T”形或“L”形AO微型指骨钛板内固定骨折,围术期预防感染和早期功能锻炼,出院后门诊指导手指功能锻炼。结果50例伤指出院后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3(2.1±0.9)年。外固定器组21例,其中19例10周达骨性愈合,2例12周达骨性愈合,术后9个月无需手术取除外固定器;手指功能恢复优18例,良2例,差1例,优良率95.2%。指骨钛板组29例,其中20例16周达骨性愈合,4例20周达骨性愈合,5例23周达骨性愈合,术后1年住院手术取出内固定钛板,手指功能恢复优20例,良2例,差7例,优良率75.9%。两组问在优良率(χ2=2.1134,P〈0.05)、骨折平均愈合时间(t=2.576,P〈0.05)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应用指骨外固定器固定手指关节内骨折能达到对位良好,骨折愈合快,术后早期功能锻炼,有利于功能恢复,手指关节功能恢复效果明显优于指骨钛板组。  相似文献   

7.
王文强 《中国医师杂志》2012,14(8):1075-1077
目的探讨解剖钛钢板联合小切口内固定治疗跟骨粉碎移位骨折的疗效。方法采用跟骨外侧小切口与跗骨窦间隙切口对24例跟骨粉碎移位骨折行解剖钛钢板内固定,恢复跟骨的长度、宽度、高度,恢复Btihler角、Gissane角。结果经6~48个月的随访,术后6周可逐渐负重行走,直至完全负重,术后功能恢复优16足[61.5%(16/26)]、良9足[34.6%(9/26)]、可1足[3.8%(1/26)]。可1足因术后足底部疼痛,经理疗三周后疼痛消失。24例患者足弓恢复正常,均能正常行走。结论联合小切VI入路软组织损伤小,术中便于操作,临床疗效满意;使患者早期功能锻炼,愈后好,是跟骨粉碎移位骨折有效微创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对早期急诊应用交锁髓内钉治疗胫骨骨折的临床经验进行总结。方法对急诊患者早期(伤后8h内)施行交锁髓内钉治疗胫骨骨折78例。Ⅰ型24例,Ⅱ28例,Ⅲ。型15例,Ⅲb型11例。闭合性骨折36例,开放性骨折42例。结果随访平均18.4个月,优良率96.2%。创面感染5例,断、弯髓内钉各1例,断弯螺丝钉6例,均骨性愈合。结论急诊交锁髓内钉是治疗胫骨骨折的理想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回顾总结应用锁定加压钢板(LcP)结合微创接骨板内固定术(MIPPO)治疗胫骨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应用锁定加压钢板结合微创接骨板内固定术治疗胫骨骨折46例,按AO/ASIF分类:A型8例,B型11,c型27例,其中开放性骨折9例(Gustilo分型:Ⅰ型5例,Ⅱ型4例)。采用闭合间接复位或有限切开复位,复位后以MIPPO技术置入LCP桥接固定,对于31例伴有腓骨骨折,先予腓骨切开复位重建锁定钢板或1/3圆钢板固定。术后1、3、6、12个月复查,分别进行查体、x线评估及康复指导。结果:所有患者术后随访3—15个月,其中2例患者发生钢板断裂,1例重新手术,1例断裂后予石膏固定后愈合,其余患者骨折均愈合,平均愈合时间3.6个月(3~10个月)。功能评价采用Johner—Wruhs评分标准:优37例,良7例,差2例,优良率为96%。结论:应用锁定加压钢板结合微创接骨板内固定术治疗胫骨骨折可最大限度的保护骨折端血运,促进骨折愈合。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椎管内肿瘤合适的手术人路与显微外科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8月至2011年10月收治的141例椎管肿瘤患者的不同手术方法及预后。结果所有病例经椎板切除术或半椎板切除术治疗,肿瘤完全切除136例(96.5%),次全切除5例(3.5%)。本组神经系统症状好转139例(98.6%),一侧肢体肌力下降1例(0.7%),无变化1例(0.7%),无手术死亡。结论椎管肿瘤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是影响其预后的重要环节;手术应在MRI影像基础上,制定出相应的微创手术治疗方案,半椎板切除术创伤小,术后反应轻,恢复快,脊柱稳定性良好。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价颈椎椎管成形术结合微型钛板治疗多节段颈椎病的疗效。方法采用颈椎后路单开门结合微型钛板内固定治疗多节段颈椎病患者21例,对术前和术后JOA评分、椎管矢状径、颈椎生理曲度等指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21例患者均获随访,时间9~48个月,未见严重并发症。术后6个月CT提示铰链侧骨质愈合;末次随访根据JOA评分法进行疗效评价:优9例,良7例,可3例,差2例,末次随访JOA改善率达62.5%;颈椎管矢状径术前为(9.2±1.1)mm,术后1个月为(13.5±1.4)mm,术后1个月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02,P〈0.01),术后各期无明显变化(P〉0.05);颈椎曲度术前为(12.6±14.7)。,末次随访为(17.1±12.4)。末次随访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26,P〈0.01),术后6个月内颈椎曲度改变不明显(P〉0.05)。结论颈椎椎管成形术结合微型钛板治疗多节段颈椎病,能够有效的扩大并维持椎管矢状径,改善颈椎生理曲度,改善脊髓神经功能。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行单纯前路或后路与后前路联合手术后的脊髓功能改善及预后状况,探讨后前路联合手术的临床疗效及并发症情况.方法 将2001年1月至2008年1月收治的298例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按手术方式分为三组:颈前路手术减压植骨钛网植入钛板内固定术121例(单纯前路手术组),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112例(单纯后路手术组),后前路联合手术65例(后前路联合手术组).行脊髓功能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体感诱发电位检查,对比三组患者的术后疗效.结果 全部病例均获得1~7年随访,平均(4.7±1.4)年.单纯前路手术组改善率78.1%,优良率72.7%(88/121),单纯后路手术组改善率70.6%,优良率66.1%(74/112),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后前路联合手术组改善率86.7%,优良率83.1%(54/65),与单纯前路手术组、单纯后路手术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手术中,后前路联合手术在疗效上明显优于单纯前路手术或单纯后路手术.脊柱稳定性单纯前路手术、单纯后路手术、后前路联合手术逐一降低.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分析颈后路单开门手术中锚定不同节段对患者神经功能改善率、颈椎活动度、轴性症状及并发症的影响。方法选择86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行“锚定法”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开门节段均为C3-7。根据锚定节段分为两组,A组48例患者,锚定节段为C3-7,使用锚定钉5枚。B组38例患者,锚定节段为C3,5,7,使用锚定钉3枚。比较两组患者神经功能改善率、颈椎活动度变化、轴性症状发生率及术后并发症。结果A组术后神经功能改善率为(56.4±18.3)%,B组为(56.8±19.6)%,A组术后颈椎活动度丢失角度为(9.27±5.42)°,B组为(9.06±4.89)°,A组轴性症状发生率为22.9%(11/48),B组为23.7%(9/38),两组各观察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随访均未发现“再关门”现象。结论在“锚定法”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成形术中,锚定3个节段与锚定5个节段相比,具有同样的神经功能改善率,且术后并发症并不增加,但降低了内固定费用,手术更加经济。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带线锚钉在颈椎单开门手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中的应用及效果。方法将86名脊髓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成锚钉组和对照组,每组43人,锚钉组行颈椎单开门颈椎管扩大成型手术,使用带线锚钉进行门轴侧固定;对照组行单纯后路单开门手术。根据术后JOA评分,手术对生产生活质量的影响和影像学指标进行临床疗效评价比较。结果锚钉组患者在术中应用自制颈椎侧块锚钉固定时均未出现神经、血管损伤等并发症,术后随访平均JOA评分15.2,与术前及对照组比较改善效果明显,术后6个月仅3例仍有颈部轻度压痛,活动受限。影像学评估显示内固定牢靠,未见螺钉松动和再关门现象。结论在颈椎单开门手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中应用带线锚钉固定操作简单易行,临床效果非常良好,同时有效降低了术后轴性症状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颈前路加压螺钉在齿状突骨折手术治疗中的应用和临床疗效。方法2006年10月-2009年12月.对23例Ⅱ型齿突骨折在X线监测下施行经颈前路单枚加压螺钉内固定术。观察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骨折愈合以及颈部活动情况。结果手术时间75~120min,平均95min。术中出血50~110ml,平均70ml。术中无一例发生副损伤。所有患者获得6—32个月的随访,平均16个月。23例骨折均正常愈合;23例骨折愈合后颈椎活动均恢复正常。结论颈前路加压螺钉内固定技术有固定简单可靠、损伤少、愈合率高等优点,是一种较理想的治疗Ⅱ型齿状突骨折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颈椎骨折脱位并颈脊髓损伤的手术治疗。[方法]对2005.03~2006.12收治的9例颈椎骨折脱位并颈脊髓损伤病人采取一期前后路联合手术。后路行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型减压/椎板切除减压,前路行椎间盘切除/椎体切除、椎间植骨、钢板内固定。[结果]8例骨折脱位均获得完全复位,1例反屈畸形得到纠正。前路钢板及螺钉未见松动、断裂、移位,本组术中无神经、血管、气管及食管损伤,术后未出现与呼吸道相关的并发症,未出现与手术固定技术相关的并发症。本组9例全部获得随访,平均随访18月。椎间植骨3月后均获得骨性愈合。术前脊髓功能按Frankel分级B级5例,C级3例,D级1例。术后脊髓功能均有不同程度恢复。2例由B级恢复到C级,2例由B级恢复到D级,1例由B级恢复到E级,2例由C级恢复到D级,1例由C级恢复到E级,1例由D级恢复到E级。[结论]对于颈椎骨折脱位并颈脊髓损伤,脊髓前后方均受到压迫时,一期前后路联合手术能达到减压充分、稳定脊柱、为脊髓功能恢复创造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旷置螺钉孔对钢板螺丝钉内固定系统稳定性和骨折愈合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3月-2012年3月收治的60例四肢骨干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是否主动旷置螺钉孔分为旷置组和非旷置组,每组各30例。分析比较两组患者总的疗效,包括:骨痂出现时间、骨折愈合时间(临床愈合、骨性愈合)、内固定失效率(骨不连发生率、钢板断裂发生率)、临床疗效等方面进行比较分析。结果:两组总疗效比较,旷置组优于非旷置组。临床疗效优良率:旷置组为93.3%,非旷置组为8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出现骨痂时间:旷置组为(9.16±1.70)周,非旷置组为(11.20±1.60)周,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临床愈合时间:旷置组为(12.82±2.68)周,非旷置组为(15.36±3.66)周,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骨性愈合时间:旷置组为(4.51±1.46)个月,非旷置组为(7.06±1.21)个月,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旷置组骨不连发生率为0,非旷置组为3.3%;旷置组钢板断裂发生率为0,非旷置组为3.3%。结论:合理使用旷置螺钉孔技术对钢板螺丝钉内固定系统稳定性没有显著性影响,符合生物学固定原则;同时,由于有效保护骨折断端的血运,促进了骨折的愈合,减少骨不连、钢板断裂现象,是一种简单可行的操作技术,值得基层医院推广。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利用铅暴露工人楔形骨折、终板骨折、压缩性骨折等轻度腰椎椎体骨折的腰椎摄片资料,调查职业性铅暴露与椎体骨折的关系。[方法]以上海某蓄电池厂175名铅作业工人为暴露组,同时选取该厂无职业性铅暴露史的工人60名为对照组,对2组进行腰椎摄片和血铅浓度检测,统计分析腰椎椎体骨折的发生特点及铅暴露与骨折发生的关系。[结果]铅暴露组中发生轻度及以上椎体骨折的人数为112人,发生率64%;中度及以上椎体骨折30人,发生率17%。暴露组175人中,楔形骨折者42人,占24.0%;终板骨折者91人,占52.0%;压缩性骨折者27人,占15.0%。对照组中发生有轻度及以上椎体骨折的人数为27人,占45.0%;中度及以上椎体骨折者2人,占3.3%。其中楔形骨折者9人,占15.0%;终板骨折者20人,占33.3%;压缩性骨折者6人,占10.0%。经统计学检验,轻度及以上和中度及以上椎体骨折发生率,暴露组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68,P=0.014;χ2=7.24,P=0.008)。在轻度及以上骨折的3种表现类型上,终板骨折在暴露组和对照组中有明显差异(χ2=6.25,P=0.016)。铅暴露工人中随着体内铅暴露水平的升高,轻度及以上椎体骨折的发生率和严重程度呈增加趋势,高血铅(≥1.21μmol/L)组椎体轻、中度及以上骨折的发生率均明显高于低血铅(〈1.21μmol/L)组,P值分别为0.000和0.008。[结论]职业性铅暴露工人中椎体骨折发生率增加。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对比动力加压钢板(DCP)与有限接触动力加压钢板(LC-DCP)内固定治疗四肢长骨干骨折的临床疗效,为临床内固定的选择提供一定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采用DCP和LC-DCP内固定治疗的172例四肢长骨干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LC-DCP组101例,DCP组71例,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骨折不愈合发生率、日常活动能力和关节功能评分及临床疗效.结果 LC-DCP组手术时间、骨折愈合时间、骨折不愈合发生率均优于DCP组[(62±13) min比(88±20) min、(60.0±20.5)d比(85.0±25.5)d、1.0%(1/101)比7.0%(5/7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术中出血量与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C-DCP组Barthel和Harris评分分别为(72.61±8.63)分和(69.28±7.63)分,均优于DCP组的(52.58±5.53)分和(55.07±6.26)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C-DCP组优良率优于DCP组[99.0%(100/101)比90.1%(64/7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5.71,P<0.01).结论 四肢长骨干骨折采用LC-DCP治疗,能提高临床疗效,减少手术并发症,提高患者的日常关节功能,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分析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成形术与椎板切除内固定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术后C5神经根麻痹的发生率及其原因.方法 2008年1月至2012年8月因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分别接受椎管成形术的患者47例(A组)、接受椎板切除内固定术的患者51例(B组),术后随访13~56(26.5±7.9)个月.手术前后分别测量颈椎前凸角度、颈椎曲度指数(CCI),并记录术后C5神经根麻痹的发生情况.结果 A组C5神经根麻痹发生率明显低于B组[2.1%(1/47)比21.6%(11/5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430,P<0.05).A、B组手术前后日本整形外科学会(JOA)评分和术后JOA评分改善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手术前后颈椎前凸角度及CCI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和B组CCI改变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中发生C5神经根麻痹11例作为B1组,另40例为B2组.B1组术后CCI改变率要明显大于B2组[(38.7±18.3)%比(22.1±12.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772,P<0.05).结论 相比颈后路椎板切除内固定术,椎管成形术后C5神经根麻痹发生率低.C5神经根麻痹可能与颈后路术后颈椎前凸增加有关.神经根拴系效应是其重要的发病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