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探讨大气PM2.5对哮喘患者炎症因子的影响,寻找用于评价PM2.5污染效应的敏感指标,为阐明PM2.5加重哮喘发生的机制提供参考。方法选择太原市迎泽区社区哮喘患者19名,分别于2012年12月和2013年6月对患者进行7 d的大气PM2.5暴露监测,并于监测最后一天采集血样进行炎症因子检测,比较两阶段哮喘患者的PM2.5暴露差别及体内相关炎症因子[白介素-8(IL-8)、白介素-13(IL-13)、γ干扰素(IFN-γ)]的变化情况。结果哮喘患者冬季室外、室内大气PM2.5暴露日均浓度和个体PM2.5暴露日均浓度均高于夏季;冬季血浆炎症因子IL-13浓度高于夏季,IFN-γ浓度低于夏季,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哮喘患者个体PM2.5暴露浓度与室外、室内PM2.5暴露浓度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809,0.826,P0.05),室外PM2.5暴露浓度与室内PM2.5暴露浓度呈正相关(r=0.769,P0.05)。哮喘患者血浆IL-8浓度与个体PM2.5暴露浓度呈正相关(r=0.498,P0.05);血浆IL-13与室外PM2.5暴露浓度呈正相关(r=0.579,P0.05),与IFN-γ浓度呈负相关(r=-0.536,P0.05)。结论外周血中炎症因子IL-13、IFN-γ可能是大气PM2.5加重哮喘的敏感指标。  相似文献   

2.
大气细颗粒物污染与居民每日死亡关系的Meta分析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目的综合分析国内外大气细颗粒物(PM2.5)短期暴露与人群死亡关系的流行病学资料,以获取大气PM2.5-居民死亡的暴露-反应关系。方法在联机检索文献的基础上,对多篇文献的综合评价采用Meta分析的方法进行,定量确定PM2.5居民每日死亡的暴露-反应关系。结果建立了居民短期接触大气PM2.5污染的暴露-反应关系,即大气PM2.5浓度每升高100μg/m^3,居民死亡发生增加的百分比为12.07%(95%可信区间:8.31%-15.82%)。结论本研究建立的暴露-反应关系,可用于我国及各城市大气细颗粒物污染的健康危险度评价工作。  相似文献   

3.
住宅是人们停留时间最长的室内环境之一,室外大气PM2.5主要通过室内暴露来影响人体健康。我国已建立较完善的室外大气PM2.5监测体系,但与居民生活密切相关的住宅室内PM2.5的相关数据相对缺乏。该文综述了我国现有的针对住宅开展的室内PM2.5浓度、来源及其影响因素研究,以阐明住宅室内PM2.5污染现状及相关影响因素,为提出有效防治室内PM2.5的干预措施、未来开展基于大数据的室内PM2.5监测及我国室内空气质量标准的修订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目的模拟计算不同季节不同人群的PM2.5暴露水平。方法结合单人逐日跟踪实验获取的微环境PM2.5实测浓度和北京环境保护监测中心网站所发布的35个监测站点大气PM2.5浓度,建立不同微环境(住宅、办公室、教室等)中PM2.5浓度与大气环境浓度的回归方程,结合问卷调查获得人群日常行为模式,建立模型。通过Matlab软件随机生成大气环境浓度模拟值,计算采暖季和非采暖季、不同年龄段人群PM2.5的暴露水平。最后将模拟结果与跟踪实验实测结果进行比对。结果非采暖季与采暖季的个体日均暴露水平中位数实测结果分别为29.84~40.79和47.71~62.11μg/m3,模型计算结果分别为32.99~37.60和43.10~46.61μg/m3,个体暴露水平与当日大气环境浓度比值大部分介于0.5~0.6之间,实测与模拟计算结果之间具有较好的一致性。模型模拟结果显示,18岁人群暴露水平偏高,18~25岁和26~55岁人群暴露水平非常接近。采暖季室内暴露比例(77%~81%)高于非采暖季比例(73%~77%)。18~25岁人群因锻炼所造成的暴露比例(5%)略高于其他年龄组(3%~4%)。结论本研究的建模方法可用于估算目标人群的大气PM2.5暴露水平。采暖季日均暴露水平高于非采暖季,室内暴露占绝大比例,各年龄段人群在暴露水平以及暴露来源分布上具有较高的相似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 采用Meta分析方法评价近年来国内外大气细颗粒物(PM2.5)暴露对人群每日死亡率的影响.方法 检索PubMed和Web of Science数据库,收集并筛选所有近年来PM2.5暴露与人群死亡关系的文献资料,并对文献中相关的数据信息进行提取,通过Meta分析对近年来亚洲、北美洲和欧洲3个地区的PM2.5暴露与每日死亡率的关系进行分析评价.结果 经过分析得出亚洲地区、北美地区和欧洲地区的PM2.5的浓度每升高10 μg/m3,居民死亡率百分比分别增加0.96% (95%CI:0.94%~0.97%)、1.05% (95% CI:1.03%~1.08%)和1.80%(95%CI:1.23%~2.36%).结论 不同地区PM2.5浓度升高后居民死亡率均有所升高,但亚洲地区的死亡率增幅低于欧洲、北美地区.  相似文献   

6.
为开展医院室内PM2.5污染相关研究提供指导和借鉴,在回顾国内外研究的基础上,本文重点分析医疗场所室内PM2.5的特点、来源和浓度变化情况,指出室内、室外、人员活动三种影响医院室内PM2.5污染因素,对医院室内空气污染防控提出探讨与建议。  相似文献   

7.
<正>近几年,环境烟草烟雾作为I类致癌物[1]在公共场所室内空气中暴露已成为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在室内吸烟场所的空气中直径小于2.5微米微颗粒物(PM2.5)的主要来源是烟草燃烧产生的烟雾,因此,目前国外大量研究都采用测定PM2.5作为评价室内空气中环境烟雾的指标,反映场所内吸烟情况[1]。对哈尔滨市20家中西餐厅室内空气烟草烟雾污染情况进行PM2.5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北京市顺义区人群冬季室内外PM2.5暴露水平,为精确评估PM2.5暴露水平对人群健康影响提供依据。方法开展室外空气PM2.5浓度监测,连续采样7 d。随机选择1 246人进行问卷调查。分析不同人群PM2.5的暴露水平。结果工作日时,男性的室外暴露水平高于女性。休息日时,男性在家暴露水平低于女性,室外暴露水平高于女性。工作日时,≥60岁组在家暴露水平均高于其他组;6~17岁组办公/学校暴露水平高于其他组;45~59岁组室外暴露水平高于其他组。休息日时,≥60岁组在家暴露水平高于其他组,18~44岁组与其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北京市顺义区不同人群PM2.5暴露水平不同,在进行不同人群空气污染暴露评价时,应考虑到PM2.5暴露参数,来提高评价准确性。  相似文献   

9.
继往研究表明,长期PM2.5暴露与死亡风险的增加有关,但在较高的大气浓度下这种关联性很少被量化。本研究基于中国健康长寿纵向调查(the Chinese Longitudinal Healthy Longevity Survey,CLHLS),估算了PM2.5长期暴露的死亡风险比(HR)。CLHLS是一项针对中国65岁及以上老年人的前瞻性队列研究,受访者2008年入组并持续跟踪死亡情况至2014年。控制年龄、性别、吸烟状况、饮酒状况、身体活动、体质指数、家庭收入、婚姻状况和教育程度,使用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大气PM2.5长期暴露对全因死亡率的影响。结果显示,CLHLS队列中共有13344人具有全时间点的数据,产生了49440人-年的随访数据。调查对象暴露于PM2.5浓度的中位数为50.7μg/m3(95%CI:1.06~113.3),PM2.5浓度每增加10μg/m3的总风险比为1.08(95%CI:1.06~1.09)。分层分析显示,农村、南部地区和较低浓度的PM2.5暴露下HR结果分别高于城市、北部地区和较高浓度的PM2.5暴露。2010年中国65岁及以上人群中估计有1765820人的过早死亡与PM2.5暴露有关。研究表明,PM2.5长期暴露与中国65岁及以上老年人全因死亡风险的增加有关,但随着PM2.5浓度的增加,风险程度有所降低。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星级宾馆室内颗粒物污染水平,室内其他污染物及微小气候状况,分析室内颗粒物浓度的影响因素。方法选择星级宾馆6家,春、夏、秋、冬4个季节分别进行1次采样,监测室内污染物浓度(CO、CO2、PM10、PM2.5)、室内微小气候(温度、湿度、风速)及室外污染物浓度(CO、CO2、PM10、PM2.5)。结果室外颗粒物PM10、PM2.5浓度高于室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室内颗粒物PM2.5占PM10的比例高于室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室内PM10与PM2.5之间、室内PM10与室外PM10之间、室内PM2.5与室外PM2.5之间,存在相关性。室内PM10、PM2.5浓度与室内CO浓度存在相关性。室内PM10、PM2.5浓度与室内CO2浓度不存在相关性。室内PM10、PM2.5浓度与室内湿度存在相关性。结论星级宾馆室内颗粒物浓度较低,室内空气质量较好。室内PM10、PM2.5浓度随室内湿度增大而增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