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高场MRI成像对头颈动脉斑块的诊断价值。方法在2018年6月-2019年6期间,选取我院临床症状明显且经高场MRI确诊为脑梗死头颈动脉粥样化的40例患者作为观察组,临床症状明显且CT确诊为脑梗死头颈动脉粥样化的40例患者作为对照组。比较分析术前两种不同的确诊方法诊断患者的斑块类型、斑块稳定性、斑块位置、图像清晰度以及术中出现的斑块类型、稳定性、位置及图像清晰程度。结果术前,观察组诊断出的颈动脉粥样斑块个数、位置、斑块性质优于对照组(P0.05),图片清晰度也优于对照组(P0.05)。经手术验证,两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检出数与术前检出数对比无差异(P0.05),而对照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不稳定性数与术前检出数具有差异(P0.05),观察组无差异(P0.05)。结论高场MRI成像诊断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较CT更准确、清晰,在临床上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高频彩超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脑梗死相关性研究中的价值。方法对110例经CT、MRI检查确诊的脑梗死患者及110例相应年龄的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进行双侧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观察斑块的发生部位及性质,血流充盈缺损及管腔狭窄及闭塞程度。结果脑梗死患者中,颈动脉粥样斑块形成102例(92.72%),对照组中颈动脉粥样斑块形成18例(16.3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脑梗死组中软斑、混合斑的检出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对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梗死组颈动脉狭窄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且脑梗死组颈动脉中、重度狭窄明显多于对照组,两组对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斑块均多见于颈总动脉分叉处,其次为颈内动脉起始部及颈总动脉主干,两组对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脑梗死有密切的相关性,尤其是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的软斑、混合斑是造成脑梗死的重要原因;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脑梗死的关系研究中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高频彩超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脑梗死相关性研究中的价值。方法对110例经CT、MRI检查确诊的脑梗死患者及110例相应年龄的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进行双侧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观察斑块的发生部位及性质,血流充盈缺损及管腔狭窄及闭塞程度。结果脑梗死患者中,颈动脉粥样斑块形成102例(92.72%),对照组中颈动脉粥样斑块形成18例(16.3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脑梗死组中软斑、混合斑的检出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对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梗死组颈动脉狭窄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且脑梗死组颈动脉中、重度狭窄明显多于对照组,两组对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斑块均多见于颈总动脉分叉处,其次为颈内动脉起始部及颈总动脉主干,两组对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脑梗死有密切的相关性,尤其是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的软斑、混合斑是造成脑梗死的重要原因;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脑梗死的关系研究中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MRI多序列扫描对动脉硬化斑块稳定性分型评估的价值。方法220例经B超检查确诊为颈动脉狭窄患者,对血管狭窄部行MRI多序列联合检查,根据斑块在MRI不同序列表现分为A型、B型、C型、D型,评估各型斑块与脑梗死关系。结果A型和D型斑块在急性脑梗死中发生率高于陈旧脑梗死及无梗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RI多序列联合检查及分型可以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稳定性进行评估,为脑梗死的防治提供影像学依据。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颈动脉彩超在急性脑梗死患者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本院2015年5月至2016年5月接诊的急性脑梗死患者60例作为研究组,选取同期健康体检者60例作为对照组,使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分析所拥有研究对象颈动脉斑块分分布及性质,对比结果.结论:研究组患者的斑块形成人数明显高于对照组,对比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的血流动力学指标明显低于对照组,对比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死的发病有直接关系,彩色多普勒超声对于经动脉粥样硬化的诊断准确率高,值得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钙联合氢氯吡格雷治疗急性脑梗死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10月至2017年8月收治的8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根据治疗方法分为两组各43例。对照组采用氢氯吡格雷单药治疗,研究组在此基础上采用阿托伐他汀钙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生化指标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相关指标。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的生化指标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相关指标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研究组的生化指标、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相关指标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急性脑梗死患者采用阿托伐他汀钙联合氢氯吡格雷治疗,可有效改善患者的血脂情况,减少斑块的面积和厚度,临床疗效显著,值得应用。  相似文献   

7.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及其危险因素与脑梗死的相关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脑梗死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及其危险因素的关系。方法对脑梗死组及对照组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测,观察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部位、数目、性质和颈动脉内径,询问病史,检测血糖、血脂。结果脑梗死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检出率(78.75%)、CCA内径及IMT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斑块发生部位以CCA最多(64.2%),其次是BIF(29.4%);斑块部位与脑梗死部位有显著同侧相关性(P〈0.001);两组患者在高血压、糖尿病、TG以及空腹血糖水平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脑梗死发生有密切关系,高血压、糖尿病、血糖和血脂等代谢异常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有关,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及其危险因素进行的积极干预,对预防脑梗死发生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脑梗死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 对60例经临床、CT、MRI确诊的脑梗死患者和40例非脑梗死患者进行彩色超声多普勒检查,比较观察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类型的差异.结果 脑梗死组以软斑及混合斑为主,对照组以硬斑及扁平斑为主,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0).结论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类型与急性脑梗死的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究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彩超检查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150例于2014年3月到2016年6月来我院治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为观察组,选取同时期的150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使用颈动脉彩超检查分析患者颈动脉斑块分布及性质。结果:观察组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宽块检出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颈总动脉分叉处斑块明显多于双侧颈总动脉及颈内动脉处(P0.05),双侧颈总动脉处斑块明显多于颈内动脉处(P0.05),观察组患者稳定斑块明显少于不稳定斑块(P0.05),对照组稳定斑块明显多于不稳定斑块(P0.05)。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是急性脑梗死的危险因素,使用动脉彩超检查对急性脑梗死的早期预防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收集我院2012年10月-2013年10月期间诊治的40例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设为观察组,另选同期的40例非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设为对照组,所有患者均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实施双侧颈总动脉及颈内动脉探查,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检查结果。结果:研究结果显示,动脉斑块最容易发生的部位为颈总动脉分叉,两组患者数据结果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不稳定斑块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观察组患者中、重度颈动脉粥样硬化例数明显要比对照组多(P〈0.05)。结论: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最容易在颈总动脉分叉处发生,两者之间具有非常密切的关系,同时也是引起脑梗死早期进展的主要诱因;另一方面,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重度颈动脉粥样硬化也可能是导致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1.
马国平 《现代保健》2009,(16):19-20
目的研究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死的关系。方法对332例经CT、MRI证实的脑梗死患者的颈动脉颅外段进行彩色超声多普勒检查,观察颈动脉壁的病变性质和颈动脉管腔的狭窄率,并与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332例脑梗死患者中有243例(73.28%)颈动脉颅外段存在不同程度的粥样硬化斑,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粥样硬化斑块好发于颈总动脉分叉处(BIF),其次为颈总动脉(CCA);梗死灶同侧颈动脉粥样硬化较对侧严重。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是脑梗死的重要危险因素,防止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对预防脑梗死的发生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颈动脉彩超是颈动脉粥样硬化、颈动脉狭窄筛查的简单、可靠的检查手段。  相似文献   

12.
《临床医学工程》2016,(7):859-860
目的研究进展性脑梗死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关系。方法选择2013年9月至2015年11月我院收治的50例进展性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组,50例非进展性脑梗死患者作为对照组。记录两组脑梗患者的斑块检出阳性率,比较两组患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ICA斑块、CCA斑块、BIF斑块)发生情况。结果研究组患者斑块阳性率(72.0%)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34.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的ICA斑块、CCA斑块、BIF斑块的发生情况均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是进展性脑梗死的高危险因素之一,患者应给予及时治疗,以便显著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脑梗死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技术对80例脑梗死患者检测,观察其梗死侧和非梗死侧颈动脉内中膜厚度、斑块的部位、大小及其数目、动脉狭窄程度以血流动力学改变等,并与78例对照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检出情况比较.[结果]脑梗死组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检出率为62%,显著高于对照组(18.7%,P<0.01).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多发生在梗死灶的同侧,占72%,以颈总动脉分叉处居多.斑块大小及其数量,峰值流速、搏动指数与脑梗死有明显的相关性(<0.05),而颈动脉内中膜厚度、狭窄程度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脑梗死的发生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密切相关,防止斑块的形成对预防脑梗死的发生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特点及其与缺血性脑血管病之间的关系,评价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影响因素。方法收集58例经CT、MRI确诊的脑梗死患者进行颈动脉高频超声检查并与32例健康者进行对照分析。结果58例脑梗死患者中,50例有不同程度的颈动脉斑块形成,检出率为86.2%。对照组斑块检出率为19.7%(P〈0.01)。缺血侧颈动脉斑块发生率(65.49%),其中软斑发生率(32.78%),均高于非缺血侧34.51%(其中软斑19.61%,P〈0.05)。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死有密切的相关性,且在各型斑块中软斑是脑梗死的主要栓子来源之一。超声检查能早期发现颈动脉硬化斑块并给予及时的治疗,可降低脑梗死的发病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特点及其与缺血性脑血管病之间的关系,评价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影响因素。方法收集58例经CT、MRI确诊的脑梗死患者进行颈动脉高频超声检查并与32例健康者进行对照分析。结果58例脑梗死患者中,50例有不同程度的颈动脉斑块形成,检出率为86.2%。对照组斑块检出率为19.7%(P〈0.01)。缺血侧颈动脉斑块发生率(65.49%),其中软斑发生率(32.78%),均高于非缺血侧34.51%(其中软斑19.61%,P〈0.05)。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死有密切的相关性,且在各型斑块中软斑是脑梗死的主要栓子来源之一。超声检查能早期发现颈动脉硬化斑块并给予及时的治疗,可降低脑梗死的发病率。  相似文献   

16.
马彩虹 《现代保健》2011,(21):113-114
目的探讨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早期检出率及发生率,评价彩色多普勒超声对粥样硬化斑块的诊断价值。方法对66例脑梗死患者及正常对照组66例进行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结果66例脑梗死患者有57例颈动脉存在不同程度的粥样硬化斑块,且好发于颈动脉分叉处。梗死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检出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脑梗死有密切相关性。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有很好的诊断价值,对预防和治疗脑梗死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特点及其与缺血性脑血管病之间的关系,评价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影响因素。方法:收集58例经CT、MRI确诊的脑梗死患者进行颈动脉高频超声检查并与32例健康者进行对照分析。结果:58例脑梗死患者中,50例有不同程度的颈动脉斑块形成,检出率为86.2%。对照组斑块检出率为19.7%(p<0.01)。缺血側颈动脉斑块发生率(65.49%),其中软斑发生率(32.78%),均高于非缺血側34.51%(其中软斑19.61%,p<0.05)。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死有密切的相关性,且在各型斑块中软斑是脑梗死的主要栓子来源之一。超声检查能早期发现颈动脉硬化斑块并给予及时的治疗,可降低脑梗死的发病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颈动脉超声在脑梗死患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本院2012年4月—2013年4月病房收治的患者94例,根据是否合并脑梗死分为2组,其中50例脑梗死患者纳入观察组,44例非脑梗死患者纳入对照组,对两组患者双侧颈总动脉进行超声检查,并对动脉粥样硬化和斑块形成情况进行比较。结果两组斑块检出率分别为88.0%和43.2%,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斑块位置:两组分别检出斑块142个和86个,且均以颈动脉分叉处检出率最高,分别为63.4%和31.4%,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其他位置差异无显著性(P〉0.05);斑块超声分型:观察组以软斑块居多,而对照组则以硬斑居多,且观察组在软斑和溃疡斑检出率显著高于对照组,而扁平斑则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颈动脉超声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具有较好的诊断效果,不稳定斑块的检出对有效预防脑梗死的发生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血清脂联素(APN)、C反应蛋白(CRP)水平与急性脑梗死(ACI)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ACI患者60例为研究对象(ACI组),均经头颅CT及MRI检查确诊,并选取同期门诊健康体检者60例为对照组,以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检测两组血清APN、CRP水平,超声检查颈动脉粥样硬化情况.结果 ACI组治疗前血清APN及CRP水平分别为(4.36±2.54)、(8.93±2.89)mg/L,对照组分别为(8.43±3.51)、(1.12±0.52) mg/L,ACI组血清APN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血清CRP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CI组治疗后血清APN水平较治疗前显著升高,血清CRP水平显著下降,分别为(6.44±2.31)、(4.10±0.72)mg/L,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CI组颈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率为78.33%(47/60),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率为71.67%(43/60),其中稳定斑块13例,不稳定斑块30例;对照组颈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率为26.67%(16/60),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率为13.33%(8/60),其中稳定斑块6例,不稳定斑块2例,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CI组无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者血清APN及CRP水平分别为(6.89±2.37)、(5.41±1.38) mg/L,有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者分别为(3.28±1.99)、(9.42±3.70) mg/L,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有无与血清APN水平呈负相关(r=-0.76,P<0.05),与血清CRP水平呈正相关(r=0.81,P<0.05).稳定斑块者血清APN及CRP水平分别为(4.32±2.14)、(6.65±2.69) mg/L,不稳定斑块者分别为(2.11±1.35)、(10.11±3.82) mg/L,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程度与血清APN水平呈负相关(r=-0.69,P<0.05),与血清CRP水平呈正相关(r=0.77,P<0.05).结论 ACI的发生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密切相关,ACI患者较正常人群血清APN水平明显下降,而血清CRP水平明显升高;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率明显升高,且主要为不稳定斑块;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有无与血清APN水平呈负相关,与血清CRP水平呈正相关;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程度与血清APN水平呈负相关,与血清CRP水平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彩超在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临床诊断中的应用价值,并对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与脑梗死发生的相关性进行分析。方法:对118例首次发病的脑梗死患者进行了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并与非脑梗死对照组进行对比分析。结果:118例脑梗死患者有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者89例,检出率75.0%。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好发于颈动脉分叉处。脑梗死患者常伴有颈动脉软斑、溃疡斑的存在。结论:脑梗死的发生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存在密切相关,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有利于早期发现颈动脉斑块并判断类型,对脑梗死的防治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